
「冷熱飲品」、「豬齋鹵味」、「撚手小菜」,大街小巷衣食住行的招牌,不少出自被喻為「一體成形」(所有筆劃都連在一起)的李漢手筆。獨有港字散落在我們的生活,一場世紀疫症如龍捲風席捲香港的經濟心臟,無人可倖免。長街盡是廢物斗車,載滿結業後拆卸的建築物料,當中不少是傳統招牌。
一字一刻,都是上一代人街頭寫字匠的真跡。
物去字空,招牌公司「耀華製作室」李氏兩代人得到同鄉李漢的墨寶,封塵廿多年,希望將字體電腦化,將香港獨特的招牌字延續下去。
疫情看不到盡頭,招牌公司第二代傳人李健明轉型搞字體文化承傳,著書(註)辦導賞團。這一浪,他坦言還是避不過,一波又一波的疫情濺得一身是水。「我全年無出過糧⋯⋯,我是說出糧給自己,伙計就一定有糧出。」2016 年李健明推出「李伯伯街頭書法復修計劃」,把爸爸李威的好友,寫字匠李漢的真跡進行電腦化的保育工程。
問他為何如此執著,李健明隔著口罩也見他雙眼有神:「李漢,傳到我老爸李威,傳到我第三代。這份情和緣,難過中六合彩,所以籌到一個數字,我就會做下去。」記者:劉愛霞
李健明爸爸李威,今年八十有六,年輕時在朋友穿針引線下,入行製作招牌。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招牌師傅要做一個招牌,先在街上找相熟寫字匠,寫字匠在原稿紙上一筆一筆題字,翌日還要多走一趟,取回寫字手稿。回到公司,招牌師傅會把手稿放在字體積梳機上,按字型切割成端莊得體的招牌字。
當年旺角一街寫字匠
李威跟李漢的偶遇,繫於招牌的字。八十年代當年單是砵蘭街已有八、九檔寫字檔,二人相遇於李漢的寫字檔,當年李漢在旺角彌敦道與旺角道交界其中一後巷擺檔。李漢在八十年代書法造詣有所成,替佛門寫對聯,亦為金舖、西醫以及色情店寫招牌字。李漢的字體在八十年代就像空氣,滲透在每一個街角,跟香港同一呼吸。
現時退而不休,每天堅持回公司工作的李威,提起昔日好友李漢,二話不說稱:「李漢為人很好,沒有師傅脾氣,所以(我)時常找他幫手(寫字),他比我大十多歲,他叫我『細佬』(弟弟)」。
李威不諱言跟李漢合得來,因為李漢是一個好脾氣的「寫字佬」,「有些人(寫字佬)的態度很差勁」,會大聲呼喝客人「等等呀!我現在沒有空,明天才來取吧!但李漢不是這樣」。李威模仿李漢的語氣,頓時輕聲,聲線溫和起來,「李漢會說:『哦,好呀,你等等』」。
讀書時期在店舖幫忙做「跑腿」工作的李健明也插嘴,「我親眼看過李伯寫字是很快,他下筆快狠準,以很快的速度就寫完一個字,而且他又沒有架子,通常我今日去提出寫字,明天就可以取。」
在李威的口中李漢是斯文寫字匠,在李健明的記憶中,李漢卻每次都罵他。李健明少時替爸爸做「跑腿」,找李漢寫字,交貨到手李健明付錢時,總會被李漢罵「X 你老母,快些走啊 仔」。李健明看到李漢難得一見的粗言穢語,每句粗口,也是昔日兩戶李氏的情。
字匠情
李威稱,初時與李漢並不熟絡,僅是招牌佬與寫字佬互惠互利的關係。同姓三分親,李威是新會人,李漢是開平赤坎鎮人,雖然他倆不是同鄉,但李漢個性好相處,李威因而成了李漢的「熟客仔」,彼此之間逐漸建立信仼。李威跟李漢後來成為摯友,不時周末結伴行山,走訪新界杳無人煙的寺廟。李威笑言,「一到周日,他(李漢)就會問:『弟弟,今天到哪處玩?』」,稱兄道弟的交情由此而起。
李威稱,李漢家住黃大仙東頭邨,李漢曾經有段時間,家中的環境擠逼難作息,李威得悉後,便邀請李漢到自己的工作室留宿,更客氣跟他說冷氣機任用,怎料李威每次見到他都沒有開冷氣,「李漢個性節儉,他就是不捨得用(冷氣機)」。李健明打趣道,「其實我爸是有私心,當時有一個寫字佬(在工場)駐場,是一件威水事」。李健明解釋,「寫字佬在街上,誰人也可以找到他,但是寫字佬(唯獨)坐鎮在公司,就很了不起」。如此,李漢就成了李威製作招牌字體的不二之選。
大時代淹沒港式招牌字 招牌傳人盼眾籌傳承李漢墨寶 When Lee Kin Ming is showing us Li Hon’s manuscript, he is very careful. Although the papers start to turn yellow, they are kept very tidily in folders and plastic covers. 擔心摯友無字用 原稿留墨寶
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李健明說,年約六、七十旬的李漢,早打算退休還鄉,擔心爸爸「沒有字(體)用(來製作招牌),所以李伯曾叫我們為他準備約A3 尺寸大的原稿紙,著我們畫上六格,在紙上寫上我們想寫的字」。李健明稱,「那時候李伯寫的字,是根據《新華字典》逐頁抄寫下來」。
李健明指,畢竟那時還年少,對李漢寫下七千大字的時間軸線的記憶模糊,但李健明說,李漢這個「供稿」過程是分了好幾個階段,並不是一時三刻像「魔法」變出幾千字。而最後一次「送字」,李健明稱,「是用兩袋紅白藍膠袋盛著二千幾字的隸書」。
李威很後悔,他說,「我還記得,當天李漢送字來時,他是彎著身子,可能(兩袋紅白藍膠袋的)字太重了。那時我剛巧在忙,我只連聲說了『哦』,連道謝也沒說一聲。」沒想到,後來再收到李漢消息,已是李漢後人聯絡李威,告訴李威,李漢去世的消息,事隔三十年,李威至今仍耿耿於懷。
八十六歲的李威仍然堅持上班,對於摯友李漢留字未言半句謝,至今他仍耿耿於懷。[/caption 留字留情誼 眾籌還未達標
李威將廣告牌製作公司傳給第二代,七十後李健明盼透過電腦軟件,製成一套含七千多字的楷書字體,名叫「李漢港楷」,希望李漢的字體傳到華文世界。要把字體真跡電腦化,不但要花上大量時間、人力、物力,還少不了財力,僅李健明一人未能完成,故李健明在今年六月下旬發起眾籌,李健明想籌得至少七十萬港元,助他完成一套屬於香港人的字體。
李健明坦言,「我敢說(擁有這套字體)是比起中六合彩,還要困難。其實以前的寫字佬不會把整套字體無償地送給別人。字就是他的生財工具,整套字體送出去,他就無以為計。」李健明認為,字體的傳承,根本要關關難過關關過:「即使有一套字體,你還要找一個人為這套字體有系統地記錄在案,根本要過兩關,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所以我會覺得(擁有這套字體)是難過中六合彩」。
李健明自言偏偏自己就是這名「傻佬」。李健明表示,其實打從九十年代起,他已很想把李漢的字體電腦化,奈何當時電腦配套不足,未能成事。直至2016 年,得悉台灣有一間字體公司(Justfont),可以把字體手稿電腦化。李健明就開展了「李漢字體復修計劃」,把李漢手稿用電腦軟件逐筆逐筆勾勒字型,而為了令字體風格統一,由勾劃字體、 為寫體編碼、做字體校對等工序,李健明必須一人完成,因此他花上四、五年時間,才完成一套七千多字的字體。李健明在疫情艱苦經營,但未放棄復修李漢字體的計劃。 李健明在疫情艱苦經營,但未放棄復修李漢字體的計劃。
盼眾籌達標 將李漢港楷發揚光
李健明現時發起的眾籌計劃,目標是籌得至少七十萬,助他推出電腦版本的「李漢港楷」,將李漢字體發揚光大。捐贈者可小額捐款,捐款額達$950者,可獲李漢港楷(標準) 永久通用授權一套。李健明提及目前眾籌進度不太理想時,帶點黯然,他說「香港人對字體的版權知識較為薄弱,全香港人都以為字體不用錢」。
李健明續稱,「 $950 有七千多個字,我時常說 $ 0.1 一個字⋯⋯,是便宜到不得了。字體並不應該是這個價錢,但全世界人都覺得,Font (字體)是應該在電腦(免費)下載」。問到李健明會否覺得香港字體發展落後,李健明有點黯然,「又不能說時落後,只是近來本土文化興起,但土壤還是未成熟」。
李健明目前最大的心願,是眾籌計劃達標,善用資金來完成他的「字體大計」。除了完成李漢港楷(標準) ,李健明還想把李漢通楷(勾通字體)、李漢隸書電腦化,透過工作坊,導賞團等計劃,推廣本土字體文化的故事。
招牌或許經不起歲月洗禮,但李健明期望李漢港楷的「使命」可以延續,他認為「以前李漢字體未被發掘所有可能性,我是很開放,想公眾將李漢港楷用在不同層面,眾籌成功了,我會想李漢港楷用到四周也有,我會希望它讓人用到「爛」。
李漢港楷眾籌計畫,詳情請瀏覽相關網址
李健明訪問馮兆華先生、麥錦生(小巴水牌寫手)、李威(父親),綜合口述歷史,著有《你看港街招牌》一書。(2019)非凡出版社 出版
IMG 3592 300×22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