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 報道

山景邨清潔工垃圾槽墮樓亡 部分舊式屋邨保存奪命陷阱
2010年、2011年及2017年亦發生同類的垃圾槽墮樓事件,當中2010年及一宗2017年的案件曾導致清潔工死亡。數年後釀成同樣的慘劇,房署有沒有因為多宗意外而作出改善?《誌》走訪不同區域的公共屋邨,發現有公屋已進行改良,但亦有舊公屋依然保存潛在「吃人」的垃圾槽設計。

金像獎一場殘忍的直播 只可惜盧凱彤/余靜萍/林二汶未能同台
因疫情關係,今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改為網上直播。兩星期前,充滿社運隱喻的預告片,令所有網民拍掌叫好,但不出所料—「最好看的已經剪在預告裡」。 《少年的你》在今屆金像奬橫掃八個奬項。十二分鐘的頒獎禮直播,只有爾冬陞一人用新聞報道形式,一口氣公佈所有賽果。用手機看賽果,稍一不慎也會放空。亳無感情的「頒獎」儀式,完全打動不了我。唯獨宣佈《少年的你》片尾曲《fly》獲「最佳原創電影歌曲」時,看到作曲及填詞一欄寫上「盧凱彤」的名字,心不禁揪了一下。 文:梁文賢 (Godric Leung) 憑歌寄意 在昏亂中守護愛人 《fly》是盧凱彤的遺作。歌曲發佈時,主唱岑寧兒寫過這首歌的故事。《少年的你》導演曾國祥拜託過盧凱彤為電影寫下片尾曲,當時Ellen一口答應,但誰也沒想過,她最終未能完成。電影殺青後,盧凱彤的妻子、同樣憑《少年的你》獲得「最佳攝影」的余靜萍在Ellen 的電腦找到一首名為「fly」的Demo。這個Demo只有結他,與一些「咿呀咿呀」哼著的旋律,她知道片尾曲就是這一首歌。後來,他們找了吳青峰填詞,蔡德才監製與編曲,整個團隊盡力保留Ellen的一切創作。歌詞上保留Ellen隨意呢喃的感覺,蔡德才則抽出Demo中的結他聲軌,放入編曲版本。最後,交由岑寧兒演唱。岑寧兒曾在《盧凱彤 Come What May 紀念音樂會》上說過這一番話:「我不能代盧凱彤唱這首歌,但可以為她唱這一首歌。」遺憾的是,今天未能在金像獎頒獎禮中,聽到岑寧兒唱著青峰寫的歌詞:「你想飛翔/盤旋在這天空之上/我想飛翔/當一顆守住你的月亮」我們都知道,在昏亂的日子中,Ellen還是會默默守護自己愛的人。 好友獲獎 遺憾未能一起走紅毯 盧凱彤除了與妻子余靜萍共同獲獎,她的好戰友,at17的成員林二汶亦憑《金都》勇奪「最佳原創電影音樂」,這也是林二汶首次獲得電影音樂獎項。在公佈賽果前一晚,她在IG上載最後一次跟盧凱彤一同參與音樂頒獎禮的後台合照,感嘆自己多希望能跟對方一起在後台溜躂。 「我期待這個沒有舉辦的頒獎禮,我渴望跟你一起在紅地毯上瀟灑地走過,我很掛念這個應該跟我一起走過這段路的你。一切都不會這樣發生,也不再會發生。」 讀畢這段字,久久未能反應過來。多希望,可以看到盧凱彤、余靜萍、林二汶與岑寧兒在金像獎的後台,拿著金獎獎座相擁在一起。多希望,聽到他們的得獎感受。多希望金像獎的直播可以有誠意一點,知會賽果以外,也讓大眾一看得獎人背後的故事與感情。獲奬感言才是頒獎禮最動人的地方。

走進農田 十六場農場導賞疫下解方
疫症之下,我們該往哪去?九月,即將進入秋冬,也代表着又是本地農場的好時節—菜心芥蘭白菜甘筍番茄椰菜西蘭花等等,港人愛吃的菜款又可以落種了。過多一、兩個月,秋冬葉菜就會率先上市,番茄甘筍就再等多一會吧,他們需要更長的時間,才可以長出甜美的果實呢,難得的東北風來到時,就正可以煮個雜菜湯暖暖身心了。 慢着,這一切,對你來說是否很陌生?對無時無刻其實都不知道自己在吃什麼的你而言,食物就是食物而已啊,從哪裏來的?嗯……大陸吧。香港,還有農業嗎?不需要農業吧。不是已經沒農田了嗎? 踏入秋冬,即將又有大量眾人喜愛的菜款上市。 文:黃妍萍(香港農業3.0項目研究團隊成員) 圖:鄉土學社、菜園農業先鋒田、友好提供 認識農田 再思經濟、土地、食物問題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你甘願吃着不知道從哪裏來的菜?香港又真的只需要金融業嗎?在2020年已來到九月的今天,疫症依然存在,近日《明報》有報道撰文引述剛離世、出版了探討工作意義的《Bullshit Jobs》之人類學家David Graeber指:「我們或者可以開始想想,那些在家工作的人有多少人需要重回辦公室,有多少工作最好不做。」 他又指,如果「經濟」是指人類互相提供物質需要及有意義的生活,那些最有「經濟」貢獻的,不只往往最低薪,也最不受尊重,也可能是最危險的。 我們不是要指責大家不願付出金錢支持本地菜,農夫低薪、農業長久以來被描述成夕陽行業,絕不只是某個人的錯,當中問題關乎農業技術、運輸、農業政策等等,千絲萬縷。我們只希望,透過和大家一起走進田間,聽聽所謂「夕陽」背後一個個活生生的故事,可以知得更多,土地、食物、生命是什麼一回事,餐桌上的,從此不再只是飽腹的東西,而是可以引領大家思考更多、豐富生命的事物。 踏入秋冬,即將又有大量眾人喜愛的菜款上市。包羅常規農、新農、老農、另類農場 在走訪數十個農場後,我們發現,小小的香港、久被人認為是夕陽行業的農業當中,原來仍然充滿生氣。我們將舉辦16場農場參觀團,帶大家看見香港的另一面。 這些農夫,有會和你說微生物如何滋養泥土、身懷絕技的常規農夫(#達記園文哥); 有由老師變成農二代、勤上農業網鑽研農田科學的唐生(#蕉徑唐生); 有堪稱荷塘芥蘭王的老農周伯(#華山周伯); 有半途出家的新農Winnie(@Winnie The Farm),由獨力開墾到慢慢吸引街坊鄰居,找到社區農場的出路; 有在不斷從土地中收穫的同時,會去反思如何回饋泥土、一車車有機物堆到田間,希望養泥養生命的年青農夫小孔和Godwin(@鄉土學社) ;有被野豬吃光了番薯,仍然不怒不嗔,只知大自然和人類原是互相依靠的竹姐(@菜園農業先鋒田 The Pioneer Farm);有親自掘井的Delia,把田和屋子打理得井井有條,打算將食農教育帶給眾人(#園味農家);還有,把農田種到像花園、既有泥種又熱心研究水耕、展示出另一種農場面貌的曾小姐和陳先生(@冬青園)。 菜園農業先鋒田的竹姐。上水元朗離島屯門皆有農田 而他們所在的地區亦很多元: 有曾經極度興旺,如今因人口外流及運輸問題而仿如農業孤島的梅窩; 有由始至終(直到今天)都是農業重鎮,但即將面臨農業園發展威脅的蕉徑; 有與市區只是一條梧桐河之隔,正在實現城鄉共生的上水華山; 有農田集中地元朗平原上,曾經歷重大土地運動的菜園新村; 有在高爾夫球場對面、漁護署大龍實驗農場旁邊的一條小村丙崗,村雖小卻有不少人在耕種,黃昏時草地上會見到羊群; 還有車來車往的屯門公路旁邊的掃管笏。 蕉徑文哥正在示範鋤田。在你想得到、想不到的地方,原來都有人在耕種,而且各有姿態。 香港,不是只得高樓大廈,農業,也不是只得悲情,也不該只餘消逝。趁還有農業,不如一起去了解更多,或者,在世界響起糧食危機警號的今天,在精神健康成為問題的今天,在都市廢物(看似)苦無出路的今天,在許許多多問題逐漸浮現的當代,你會發現農業可能是事物的解方。 這十六場導賞之中,除了聽農夫導賞,你還有機會體驗農務、參加花茶與食物工作坊,也能和農夫以及一樣關心本地農業的同好傾談認識,互相激盪之後,或者你也會找到身位,一起讓香港農業不會就此消失。 十六場導賞團 詳情看 FB 香港農場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