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園大廈重建計劃《遇見.轉角》畫展 細聽居民半個世紀的口述歷史

「可是,這個城市並不會告訴你它的過去,過去已蘊藏於此城之中,寫在街道的角落、窗扉、樓梯的欄杆⋯⋯每片回憶都以劃痕、凹痕⋯⋯作紀錄。」

——《看不見的城市》
所謂看不見的城市,是一個城市的過去,也是每個人,在生的,或已死去的,與這個城市所造的每個記憶。有些記憶已說不出口,有些只是未講出、未等到被提起的時機,又或是已有文字記載,但我們還未去翻開那些書,其實它們一早都已靜靜地待在此城之中。

觀塘花園大廈由香港房屋協會建成,第一期於1958年至59年落成,第二期則於1965至67年間落成。第一期已於八十年代重建,第二期則即將面臨重建。《誌》記者與藝術團隊「畫下嘢」一起到自六十年代已住在花園大廈第二期「燕子樓」的街坊高生高太的家,聆聽他們以及他們兒子,細高生,上世紀在此社區生活的一點一滴,分別以文字和畫作作紀錄。「畫下嘢」團隊的其他畫作也在現正舉行的在《遇見。轉角》花園大廈故事展中展出。

花園大廈
Alan筆下的高太。

1960年代:新環境

記者:你們是怎樣來到花園大廈住的?高生:我們本來住在興達大廈,是裕民坊那邊,一家大細8、9個人一起住,有老有嫩。知道這裡(花園大廈)開始(接受)申請,我們就試下。(最後成功了,)給了我們2樓這個單位,因為當年有老人家與我們一起住,讓我們方便些,但這裡當時沒有電梯,這幾年才有電梯。

記者:8、9個人都住在這個細小的空間?

高太:對,8、9個人住在這空間,盡量挖地方,睡碌架床。那階段是有很多人從國內走下來的,尤其是62年,有大饑荒,一班人包括我們的親戚也來香港,一下子人口爆炸,住的地方追不上人口的增加,所以好迫。住屋困難,找工作也難。

花園大廈

記者:搬來這裡時周圍的環境是怎樣的?高生:搬了進來住,基顯小學(聖公會油塘基顯小學)才建成,通風差了些。

細高生:基顯小學是教會學校,覺得好似較高級。我去考過基顯小學考不到,叫我畫時鐘,怎會懂?

高生:那時我們也看著牛頭角上邨建成,建成了不夠30年,就拆了,然後又望著它又再次建成,望著它入伙兩次。

細高生:這一區有兩次重覆歷史:一次係房委會在下邨和上邨將兼租屋居民上樓,另一個project是房協的花園大廈,而基顯小學是花園大廈建成了後才有的。

1970-80年代:上班、上學去

記者:那細高生你是在哪兒上學的?學校生活怎樣?

細高生:我小學好早建成的,1959年一屆收生,當時是在觀塘的海濱。我學校是最早,那時這裡(花園大廈)還未落成。

你也聽過那兩個大潮,第一個是49年,戰後人們湧了來香港。第二個大潮是六十年代,那時是大饑荒,我在小學的同學很多也比我大一年的,我也不明原因。現在漸漸明白,可能他們6歲來了香港,可能要過了一年才能入小學,所以他們入學年齡怎樣也比我遲一年。我想是這原因。我是74年入小學的,那時我班內的人,凡是國內來的,都是7歲,我是6歲,一定是因為他們經歷了一些困難,才不可以6歲標準年齡入學。

記者:與國內來的同學有沒有文化上的差異?

細高生::我覺得我們全部人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差異。

高生:那時很少北方人下來,都是深圳,或遠一點,廣州、東莞,都是講我們的語言。

細高生:年幼的時候沒有階級觀念,一般同學感情也很好,不會理他是從哪兒來的,大家都是五門四海。我有些同學放學後要在觀塘那邊的街揹著弟弟和妹妹洗衣。

記者:高生和高太那時做什麼工作幫補家計呢?

高生:我在電子廠做維修的。

高太:搬了來這裡也是出去做收銀,在酒樓做收銀,做了12年。那時生活艱苦,家庭主婦也要出去做野增加家庭收入,有些手工也會拿回來做,剪線頭,穿膠花。

細高生:我最早的印象是去托兒所,我媽帶我與哥哥去托兒所就會上班。

高太:那托兒所是基督教的,免費收貧窮家庭小朋友,(細高生)本來不想去,拉住鐵閘,但去多幾日就喜歡了。 這對於我們家庭幫助很大,因為他有地方受教育,我就可以一心去工作,才可做到十多年。

那時每個人都很勤力的,八九十歲的婆婆也穿膠花,剪線頭。帶起香港手工業,肯勤力就有希望。

花園大廈
Pang Bear筆下的花園大廈。

1980-90年代:休息

記者:高太為何之後沒再做那做了十多年的工作?高太:大概八十至九十年代,生活好了,在1994年以前我也是有工作的。

細高生:我媽媽的職業生涯是在我幼稚園中班至高班時開始的,去到我高中的時候,應該是大約85年,就沒有再在酒樓做收銀。

高太:那時酒樓倒閉,因財政問題,原本可以去第二間酒樓做收錢的,但因在工廠區工作的階段吸入了很多廢氣,幾乎哮喘,很容易傷風,於是就沒有再做。去了清水灣游水,一游就游了幾十年,哮喘就康復了。

記者:生活好了點是因為香港周圍的環境?

高生:對的,我一個人的力量可支撐整個家的經濟,不一定需要她(高太)出來幫手,她健康也不太好,所以我自己負擔了家庭的經濟。

高太:我先生工作那兒基礎慢慢打得好,是有技術的那群人,工資好又有提升,可以令我不需再工作。

高生:我在1996年提早退休,因那時香港電子廠北移,老闆問我想不想吃「肥雞餐」(自願離職),我覺得沒所謂,只是差幾年,所以就老闆給了我一筆較寬鬆的退休金,所以就退了休。

花園大廈
彭啤筆下的花園大廈。

不捨

記者:與這兒的鄰居關係怎樣?高太:大家很融洽,都是患難的朋友,所以互相體諒,很合作,有時會幫人家照顧家人。

高生:有戶鄰居有兩個小孩,我與我的兒子在單日就會送他們去幼稚園,雙日就是他們帶小孩去,那我們大人就不用每天帶小孩去上學。是有這樣的一個「儀式」。

記者:有沒有一些較親近的鄰居現在走了?

高生:我們在此住了六十多年,都見到鄰居們出出入入,搬了幾次。他們初時也是很念舊的,不時也會回來探望我們,時間久了不可再繼續,這十年來少了,早幾年偶爾回來也會打招呼。

記者:你們對重建有什麼感受?

高生:這兒雖然不是太方便,有斜路,對老人家不是太好,但住久了就會習慣了,有些事會不捨得,將來也不知房協會怎安排,也是一未知數。

高太:我對這兒是很想念的,很有感情。每一個角落:那兒可與人聊天,那兒可做運動,約朋友坐在櫈聊天,每個角落也很熟悉。始終不能長久,要搬去哪兒也不知道,覺得好惆悵。是未知數,不知將來的環境是怎樣。

花園大廈故事展 重現街坊故事

《遇見。轉角》故事展展出本地城市速繪團體「畫下嘢」的6個畫家:Alan、Pang Bear、Richie、Stella、Steven和慧惠的畫作,除了高生高太等街坊的故事,他們也與其他街坊一起記錄了8個花園大廈舊建築的空間故事。

花園大廈
慧惠筆下的花園大廈大樹

展覽資訊

遇見。轉角|花園大廈故事展|舊建築與人生活的連繫

日期:11月30日至12月31日

地點:觀塘花園大廈百靈樓地下循道衛理觀塘社會服務處

返回

花園大廈重建在即 尋找在轉角的一張櫈—窺探殖民的徙廈痕跡 思考居民參與權

繼續

西灣河開槍警提反修例三宗襲警案 稱感受生命威脅而開槍 同意「熊仔餅」當時手無寸鐵

最新

【本地桌遊】世界桌遊大不同 本地桌遊無人撐?

雖然桌遊這幾年Board Game在香港急促發展,始終不及外國普遍。Joe指出,外國消遣娛樂較少,地大脈博,假日「無嘢做」只好約朋友來家中玩桌遊,「我去超市去買野都要揸半個鐘車,咁佢有咩做啫?」 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