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散了 還有人 —— 專訪前中國新聞記者翁維愷

記者
梁倩穎、黃嘉妍
編輯
尹寶盈

這一天,《眾新聞》的辦公室比平日更沸沸揚揚,交談聲與鍵盤敲打聲此起彼落。有人左右翻找以往的拍攝刪減的片段,有人忙於校對晚上播出的最後一集報道,有人招呼特意來訪的同行朋友。翁維愷卻在一片喧鬧中埋頭伏案,默默趕寫着尚未完成的最後一篇報道——中國公民記者張展被判入獄一周年。

在5年的中國新聞記者生涯中,翁維愷曾赴武漢採訪報道當地的封城情況,也先後經歷了《有線新聞》裁員潮1及《眾新聞》停運 2 的事件。他坦言,暫未決定日後的去向,但仍期望自己能當一名「說真相」的記者。

翁維愷報道公民記者張展被捕前的受訪片段時,說:「記者這兩個字,除了是一個身份,亦是一份精神。世界雖然反轉,是非不能被顛倒。」

反思自己:我準備好了嗎?

2022年1月2日,網媒《眾新聞》宣布,從1月4日起停止營運。身為其中國組記者的翁維愷得知消息後,儘管內心仍未接受,但第一個念頭便是,要趕快完成有關内地公民記者張展的報道。「記者這兩個字除了是一個身份,亦是一份精神。世界雖然反轉,是非不能被顛倒」,張展的經歷深深影響了翁維愷對記者的認知。未曾接受任何專業記者訓練的張展,為了貼近真相,不顧危險親赴武漢拍攝,但最終面臨的卻是4年牢獄之災。翁維愷一邊寫、一邊反思自己的記者生涯:與為了真相而付出沉重代價的其他記者相比,《眾新聞》的解散似乎微不足道,但若他繼續當一名記者的話,將來要面對的肯定更多,「究竟我準備好了沒有?這個代價,我是否可以承擔呢?」

《眾新聞》停運後,翁維愷心中曾多番掙扎是否要轉行,但最後仍對記者職業情有獨鍾。

意外滯留武漢的42天

數年來報道內地新聞的經歷,令翁維愷與內地人建立了一份難言之情,這亦是他至今仍無法放下中國新聞的原因之一。當中不得不談的,是他在2020年武漢封城期間的採訪經歷。武漢封城的消息傳出後,當時本在廣州駐站的翁維愷臨時被派往當地,原計劃入城採訪疑似確診者後就馬上離開,誰知所有道路被封,讓他一留便是42天。意外被困在武漢,也讓翁不得不思考如何在當地進行實地報道了。

對貪玩的翁維愷而言,報道中國新聞「好玩」之處在於能到內地駐站採訪,例如在武漢封城時與攝影師拍攝當地情況 。(受訪者提供)

透過酒店窗戶往外看,昔日車水馬龍的街道變得渺無人影,只有掛着官方許可牌照的車輛偶爾駛過。翁維愷曾想私下外出接觸當地人、靠近醫院觀察疫情,但當時公司要求他與攝影師不得外出。不過,他最後還是按捺不住記者的本能,悄悄沿着酒店外圍逛了一圈拍攝市區景況,並透過手機與內地記者聯絡,以及在微博上不停尋找武漢當地的確診者進行視像訪問。

作為記者的翁維愷具有很強的同理心,他坦言,曾有一刻對記者「不干預事件」的角色有所懷疑。在武漢封城期間,他與當地人一同擔驚受怕,一同熬過天寒地凍。有一天武漢忽然下雪,從牆身滲入的寒意使他冷得直打哆嗦,但他最先想到的仍是受病毒與寒冷折磨的人,並不禁拿起電話,向採訪過的當地人噓寒問暖。問及翁維愷會否有重回武漢報道的想法,他毫不猶豫地點頭。他坦言,今年本打算去武漢報道封城兩周年,「可惜《眾新聞》都沒了,想做也不知道能去哪裡做。」不過,即使離開了《眾新聞》,他仍會不時重溫觀眾的留言。一則來自內地觀眾對節目內容的肯定與稱讚留言,曾讓他感動落涙,「我一直以來想做的,就是令國內的觀眾相信,香港傳媒說的是真話,而得到他們的認同往往也是最難的。」

翁維愷稱,與當地人一起經歷過武漢封城的四十二天,至今仍「一直都扣着自己」。

從零開始「一腳踢」 感性的熱血記者

2020年底,翁維愷跟隨《有線》中國組「總辭」(集體辭職),隨後加入《眾新聞》。由傳統電視台轉戰網路平台,人手編制和資源大幅減少,翁除了負責日常採訪和主播工作外,就連掌鏡、化妝等都要親力親為。以往對美妝一曉不通的他笑言,人生第一次買化妝品便是為了在《眾新聞》出鏡,「我知道自己的皮膚狀況實在不好,所以我要買化妝品,買粉底幫自己化妝。」

隨着設備日漸齊備,團隊運作亦變得順暢,但未能再走訪內地,特別是去年河南發生水災時無法前往當地實地報道,始終是翁維愷的遺憾。不過,無法在内地駐站採訪,雖然少了第一手的拍攝畫面,但也換來更多的自由度。翁維愷擺脫電視台「專業記者」的包袱,運用靈活生動的方式,例如角色扮演和小劇埸等豐富畫面。這對於自中學時期便喜歡演出話劇的他來說,更是一大享受。他笑言,終於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演戲才能了。

在同事眼中,翁維愷是個感性的熱血記者。共事多年的中國組採訪主任黃麗萍憶起《眾新聞》停運的最後一晚,翁維愷因為她的一句「我不再做中國新聞了」而流下男兒淚,與其平日的硬朗形象大相徑庭。黃麗萍形容翁維愷是一個既感性又重情誼的人,《眾新聞》停運後,他曾向每一位同事寫道歉卡,感謝同事一直容忍自己的「煩」。她坦言在翁維愷在工作上有他的執着,「什麼都要吵一番」,但對同事而言,他的關心也總是發自内心的真情流露。

屢遭打擊不曾氣餒  尋找中國新聞報道之路

行內人常說,五年是記者生涯的大限。如今大限已至,翁維愷暫時放下了記者的身份,卻始終放不下當記者的志向,「一些新聞事件經歷過後,會一直扣着你。」他放不下張展這篇報道,放不下同行人,放不下中國新聞,更放不下守護真相的信仰。面對行業風雨飄搖、新聞空間縮窄,作為資深記者的黃麗萍也說,不少記者早已感到心灰意冷,甚至有意轉行。但翁維愷仍未氣餒,就算不知道自己的報道有沒有用,他仍在不斷思考,並尋找在香港報道中國新聞的出路。他笑着解釋說:「因為我真的很喜歡當記者。」


引用/參考資料

  1. 註1:2020年12月1日有線中國組集體辭職明志
  2. 註2:《眾新聞》於2022年1月4日停運
返回

誠實的衝撞:評李慧詩的《身上的每道傷疤》

繼續

在離港前一個月「我中咗Omicron」

最新

【聾人求診記】疫情間我患上驚恐症、患癌

鍾志強慘劇揭示聾人在醫院應診與住院的溝通問題,當中醫院手語傳譯服務安排、家人陪診的角色、視像傳譯的必要性均需要更多討論。《誌 HK Feature》找到曾患情緒病的聾人,兩位受訪者均透過手語傳譯員向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