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立法會議員邵家臻去年(2021年)宣布解散囚權支援組織「石牆花」曾說:「眼淚是香港人的共同語言」,隨着公民社會分崩離析,疫情帶來生離死別,香港人的傷口該如何癒合?
上周四在深水埗舉行名為「過千山,過千海」的展覽,或者會帶來一點啟示。展覽由五位新聞工作者策劃,主要展示8位受訪者的創傷及治癒經歷,而展覽內容來自一個無法刊載的專題報道。

直視創傷的勇氣
展覽在深水埗大南街藝術空間「合舍」舉行,約300平方呎的展示空間,兩側牆上掛有8張大型肖像照,當中有已離港的社工組織成員、被「篤灰」的前通識老師、居港烏克蘭人、前《蘋果日報》記者及為新冠病毒死者辦喪禮的禮儀師等等。
以「創傷」為題,聽來悲傷,這些照片倒是色調明亮,相中人雙眼直視鏡頭,清晰的面容被放大,眼神彷彿透視着一股力量。照片下各放置了錄音機、耳筒及一些陪伴他們渡過創傷的物件。參觀者戴上耳筒,傾聽這些人物各自長約10分鐘的錄音剖白,似在細聽他們的心事。這些人物大多是公眾人物,或曾在傳媒露面,不過這次分享的內容卻私密得多,受訪者流露內心深處的傷痛、恐懼、無奈、憤怒與平靜。

其中一位是殯葬禮儀師陳培興,照片中他戴上防護面罩,在錄音中娓娓道來第五波疫情下,不少人首次看見的遺體就是自己家人,當時殯儀館都沒有空間處理遺體,人們只能在殮房見家人最後一面。他看見很多悲劇發生,也見證在生者對逝者的愛,而他只能盡力為客人設計適合先人的喪禮,讓悲劇沒那麼悲傷收場。
戴着膠框眼鏡、留着一頭齊蔭長直髮的「陣地社工」許麗明,之前經常在反送中抗爭現場做監督的工作,她在錄音細說獨自離港居英的孤獨感,卻無法向家人解釋留港的風險,說來聲線顫動,在英國節日聽到煙花聲,會令她勾起2019年旺角街頭催淚彈的恐懼。身處異鄉,她只好透過香港的電視節目和廣告看一幕幕香港景物,又藉着吹長笛排解思鄉之情。
前中大學生會內閣「朔夜」外務副會長羅子維,當選僅一日便被校方DQ,學生會最終忍痛解散,他透露自己因為太專注學運而不夠學分,無奈退學,不能成為最嚮往的中大畢業生。本身是辯論隊的他聲音堅定,他形容自己的傷口未治好,「因為傷口是來自香港的,如果香港仍然是現在這模樣,我們仍然會一塌糊塗,如果無法治好香港,我們又如何醫好自己?」
叛逆的新聞影像 讓人物被看見
受訪者直視鏡頭拍攝,策展人之一陳靄欣解釋,她是刻意為之,象徵受訪者直面創傷,「基於社會環境,現在很多受訪者都不能露面發聲,這輯照片是對現在新聞攝影限制的一種反抗,一種叛逆。而他們這種直視,好像表示已夠勇氣跟大家說故事」。

言論自由日益壓縮,記者要找到願意受訪的人很艱難,願意露面受訪的更是難上加難。5位策展人本是同一新聞機構的記者,這次展覽最初是一個關於創傷及治療的專題,原打算在2021年底,以互動專頁形式刊登,沒想到公司突然停業,報道無法出街,於是她們慢慢構思把它轉化為展覽。
另一位策展人梁凱澄回想,最初邀約受訪者,是因應疫情等某些社會事件而找相關人士,但開口約受訪者時曾有點猶豫,「因為我不光是請他回應該事件,而是要他夭心夭肺地說自己最痛或情緒最差的時刻。雖然部分受訪者是公眾人物,我是記者,但我憑什麼要他對我掏心掏肺?」她沒想到很多獲邀者都願意受訪,即使後來其所屬的傳媒機構已消失,受訪者仍願意參與展出。
她不清楚每位受訪者答應的原因,但很記得其中一位說:「只有我們願意說出來,我們才能看見彼此」。
訴說創傷並非軟弱 我們是共同體
受訪者大半人都經歷了所紮根及熱愛的組織、機構或公司被瓦解,無法繼續從事本業,而五位策展人亦經歷了所屬新聞平台消失,雙方的情緒殊途同歸。
對於受訪者願意露面剖白,策展人莫泳浵有很大反思,「當時做訪問,我覺得受訪者很有勇氣,把一切曝露於人前」,當其新聞機構停業,她久久無法整理和跟別人表達的情緒,亦未有勇氣表達。「但辦完這個展覽,我發覺,無論跟記者說,還是對身邊朋友說,我都可以說,這樣不代表脆弱。以前做記者,工作面對過很多大小新聞、壞新聞,我會慣於收埋自己的情緒,盡量保持冷靜,可能令所有情緒屈埋。其實如果肯說出來,就會發現身邊很多人都在經歷相似的事,大家是共同體。」

她們又發現,8位受訪者受創傷後都不約而同培養了一些習慣,例如社工劉家棟出獄後練習攀石、中大學生會幹事羅子維寫硬筆書法、通識老師明森(化名)做木雕,幫助自己渡過難關。「當時我們發現社會上有林林總總的活動或興趣,人們突然很喜歡攀石、踩滑板、做陶瓷等,為何大家都做這些事?可能想幫自己找回些規律,讓這段時間過得好些、生活到」,策展人莫泳浵說。
因為今次展覽,這幾位昔日同事重新聚在一起工作,策展人楊子琪認為,把無法刊登的專題報道重現,才沒浪費受訪者的剖白,「這8個受訪者好像不同經歷,但其實都有類似之處,他們經歷了很多,我們亦然,好像陪伴大家一齊行」。
牆上每張人像照都被撕開了一條裂縫,而這些裂縫連起來就成了一條山脊線,象徵創傷連結了彼此。而展場中央的一座綠山裝置,上面放了向朋友及公眾收集的35件治療小物及習慣,有車縫了一半的恤衫,透露了一段情傷;有理大圍城親歷者放下自己培育的葵花籽,講述如何照料植物來排解焦慮;也有人留下2019年底看的台灣電影《返校》電影票尾,憶記風風火火的抗爭。

展覽設計呼應展覽主題「過千山,過千海」,這句歌詞來自盧冠廷名歌《陪着你走》。場內每事每物都在展現不同人癒傷經歷,參觀者即使不認識這些治療小物的物主,也可以從他們的故事中找到共鳴。正如今屆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時間的初衷》創作人恆仔說過「避唔到,我哋一齊捱」,由創傷到癒傷,路仍漫長但可以不那麼寂寞。

《過千山,過千海》——創傷與療癒「人・物」展
展期:7 月 21 至 8 月 8 日
時間:12:00 – 19:00 (逢星期二休)
地點:九龍深水埗大南街186號地下合舍
網頁 :https://www.facebook.com/tiltheedgeofthe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