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齊選 一齊輸《哈勇家》勾勒一場新舊交替的決勝局

巴尚代表新一代,他在選舉為求一勝,不擇手段,還賠了舊精神。(《哈勇家》劇照由高先電影提供)

泰雅族陳潔瑤是首位在台灣拍攝劇情長片的原住民女導演,她第三部長篇創作《哈勇家》,用電影承傳了泰雅女性織布的文化,織出一個頭目家族三代共生的故事,向觀眾傳遞泰雅人維繫親族及社群團結的Gaga祖靈精神(Gaga:泰雅語,意指世代口傳的傳統美德和生活方式)。此部電影在本港未正式公映前,已先後獲得國內外多項大奬,口碑及票房甚佳。

電影在台灣北部雪山山脈、宜蘭海拔千尺的大同鄉——南山部落拍攝,開場與結尾一幕均見白雪暟暟,似是祖靈默默地為此地的族人降下祝福。筆者在大銀幕上觀看這場景時,深受感動。

從資料得知,導演在開拍前故意安排演員共住4個月,讓他們像家人般生活。而故事序幕,也刻意鋪排80歲的哈勇阿公,和他孻孫以諾在森林打獵的畫面,二人象徵了舊世代恪守傳統習俗的一方與新生代繼承者的連結和演替。

身為部落長老的阿公,正是祖靈的化身,與世俗化社會所選舉出來的領袖截然不同,而導演恰恰透過大兒子巴尚參選鄉長一事來描繪這種衝突。哈勇代表一班Gaga的守護者,深信世界無論如何演進,Gaga規律依然不變;他們透過Gaga倫理法則去排解家庭、部落以至社會紛爭。日常生活上,他們也堅守自己的本土信仰文化,透過團結互助去建構緊密的共生社會關係。然而,因著哈勇的離世,家族𥚃隨之興起了風暴,這套古老的管理制度也同時受到破壞。

一場選舉 哈勇家失去了多少

電影敍述哈勇過世後家族收到鄉公所的鑑界圖,祖先留下來的農田被迫削去三分一給鄰居,二子蓆浪因而與大哥巴尚齟齬。事件引發了巴尚為要家族出氣,不理哈勇生前訓誨而參選鄉長。家族成員也由漠不關心、反對,到全家傾巢四出去拉票,表現出Gaga的團結精神。巴尚母親無錢幫助兒子,但她用慈母的方法,往丈夫墳前祈求他和祖靈能夠庇佑兒子,並到禮拜堂禱告,在外又以長老遺孀的身份爭取部落同胞支持自己的兒子。

巴尚相信自己的方法,像主動拉攏代表,用盡台灣城市會用的選舉方法。與此同時,他也希望藉競選來重建家族的道德地位,例如橫額特別寫上「清廉選舉」四字。片中一幕巴尚與鄉長的競選車在狹窄的山路上對峙、互不退讓的場面,更是他直接向現有政治勢力作出抗衡的表現。巴尚為求一勝,賠了祖先留下的精神,也失去了原住民所擁有的資產,巴尚還不擇手段使出不能回頭的一招⋯⋯巴尚沒有選上父親哈勇和祖先的Gaga正道,相反地,用今日的我去打倒昨日的我,因而受到祖靈咒詛,不但斷送了鄉長的資格,也令整個哈勇家陷入窘境。

整個家族發揮Gaga精神,合力支持巴尚。(劇照由高先電影提供)

儘管如此,泰雅祖靈似乎並沒有忘記哈勇一家。就在一個飄雪的夜晚,一場突如其來的停電,令阿嬤、和兄弟兩家人,一起聚在烤火房內取暖照明。過往哈勇便常常與孻孫以諾在烤火房聊天,以諾則與阿嬷喝酒、吹奏口簧琴和唱歌跳舞。此時,哈勇公的靈彷彿與哈勇一家同在,並藉著樂天的以諾緩和了烤火房內緊繃的氣氛,讓兄弟原本破裂的關係得以修補。

一場失敗的選舉,提醒了哈勇一家,什麼才是真正重要。這齣電影向港人展示,當原有的社會制度不斷被破壞,精神漸漸消失殆盡之後,對原來的生活會帶來什麼衝擊。當中的損失,這並不是一場政治選舉、一個崩壞的法制所能夠彌補。

庫曄

文化與社區公民記者

返回

推倒唐樓 —— 在追求KPI的新香港 戰前唐樓靠自發保育

繼續

拆解唐樓保育難——文物建築保育顧問揭「歷史維修資助計劃」無宣傳 程序冗長 拖死業主

最新

難民失落烏托邦  談《白日青春》的真實性

《白日青春》是關於香港難民最真實的電影,沒有之一。 作為報道難民人權議題多年的前記者,看完全片後,下了這樣的結論。在傳媒場映後談,導演劉國瑞及男主角黃秋生㩦金馬獎齊齊亮相,觀眾三條問題卻全部衝著導演而

根莖葉花花開花落時 記閱讀時代編寫的最後一本書

漫步於花墟的騎樓底下,映入眼簾的盡是奇花異草,各種顏色的花應有盡有,絢麗多姿。走在窄路唐樓樓底下四處穿插的人群,為了覓得愛花,亦不介意被逼得寸步難移,不論是喜慶或是日常,早已習慣到花墟逛上數小時。 而

沉浸式美術館  teamLab Planets TOKYO

位於東京豐洲附近的teamLab Planets為身體互動體驗型美術館,透過光影、線條,用身體去感受藝術。藝術團體teamLab的四個巨型藝術作品空間和兩個庭園組成的 「進入水中的博物館和與花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