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工業無前途。」.
「世界已經改變,時局和時機都不同,但有冇可能,行返一個有未來的 future 出來?」 .
一場關於香港電影的激辯在網絡世界一觸即發。 有人細訴香港過去電影輝煌史,斷言香港電影不復從前,潘源良亦曾批評過去香港電影是「未夠內涵⋯⋯整體絕對未曾去到夠深遠夠精緻的地步」,令香港電影根基未足;新電影人則認為新電影有無限的可能性,香港電影仍然有得做。
<
沒有誰對誰錯,大家都在尋一條香港電影的出路,找一個革新的機會。在香港為多齣電影擔任混音和後期的鄧學麟(Cyrus)說:「如果說要革新一件事情,電影人要有視野。」《翠絲》的電影導演李駿碩(Jun)坐在旁邊不住點頭。
<
兩個新一代電影人一路走來,開闊視野之後,他們彷彿看見了香港電影的未來。
<

視野開放 學住做
那些年,
還未有人說「香港電影已死」,
Cyrus 考入了演藝學院。
正方身旁的同學躊躇滿志想要在電影事業上有一番作為,以導演和編劇等主導電影的崗位為目標進發,偏偏Cyrus有不一樣的想法。「如果要做這些崗位,不需受制於讀書的階段,反正畢業後事業還有很長的路,我抱著甚麼都嘗試的心態,就沒有說一定要做導演。」這種開放的態度,讓他漸漸找到自己的天賦。
經過兩年學業和老師的指導,Cyrus發現自己是一個「聽覺行先」的人。他在這個範疇慢慢建立自己的專業和口碑,完成《一念無名》、《落葉殺人事件》等電影作品的混音,他漸漸成為了不少導演的寵兒。
Jun笑說:「我第一套作品《瀏陽河》和最近的《濁水漂流》都是Cyrus做混音的!」
有別於Cyrus電影本科出身,Jun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聞系,及後於劍橋大學完成性別研究哲學碩士課程。有人形容他是「從石頭爆出來」的一個導演,第一部執導的作品《瀏陽河》已經獲鮮浪潮國際短片節 「鮮浪潮大奬」及「最佳導演」。 他說,當時從零開始,沒有雄心壯志,他說只想做好眼前想做的事情。
「還記得研究院的第一個指導老師說,很多人想一鳴驚人,但不是每個人都是天才。很多優秀的研究生,在一千塊拼圖補到一塊,已經在研究領域有很大的進步。所以我覺得,實際有一個很少的貢獻,好過說到很宏大但是未能付諸實行。」Jun笑言,自己沒有受過正統的電影訓練,都是「厚著臉皮」和靠著「耐性」慢慢學習。

電影畢業後從頭學參加影展.
正式踏入電影工業,Cyrus和Jun都有機會參與不同的影展,將作品帶到其他國家。 關於影展,網上又展開一場激烈的辯論。2019年反修例運動後,不少以社會運動為題材的電影因此而成功。有人說, 電影展只會對這些出品都有興趣。要成功參展,是否就要和社會運動有關?
Jun立刻搖搖頭,認為這個看法「太片面」。「外國影展是需要慢慢理解的一個系統,而影展、選片人和製作之間的關係也很微妙。」他指,影展的選片不會只是基於是否與抗爭事件有關,例如香港的犯罪電影《智齒》入圍第71屆柏林影展的「特別放映」單元、許鞍華導演執導、改編自張愛玲小說的電影《第一爐香》也入圍威尼斯影展等,都反映不同影展選片的獨特性。
Jun最近一齣講述於深水埗天橋底下聚居的露宿者故事的作品《濁水漂流》就入選鹿特丹影展,在香港上映之前就完成首映。他說:「每個影展都在找不同的電影,但老實說作為一個新起步的創作人,可以獲得有關的資訊很少。」
Cyrus笑言,自己雖然是演藝學院電影本科畢業,都未必很了解影展的特色。「有很多影展都係學校幫學生代辦。我們都是畢咗業先會去慢慢摸索。學校只會製作電影,但有了電影之後嘅路,院線、發行等都沒有教。」

重新定義「合拍片」.
沒有正規的電影發行教育,Cyrus和其他電影人一樣,唯有在迷霧中慢慢摸索電影節的特色和參加方法。2015年,他參加釜山電影節的亞洲電影學院,和導演黃飛鵬在學院認識了日本導演三澤拓哉。那兩周,他們經常聚在一起討論電影和創作,很快便熟絡起來。
計劃完結,大家雖回到自己的城市,仍然聚首思考到底有甚麼資源可以繼續創作。集思廣益之下,就促使了《落葉殺人事件》的誕生。 「當時釜山電影節形容是這套作品是計劃的一個理想化的結果,所以亦成功申請了電影節的基金,亦回到韓國去做後期製作。」
在香港這個看似電影工業很成熟的地方, 這合作形式是一種新鮮事,但在亞洲已經是一種電影界日常。Jun解釋:「香港有個歷史很長的工業反而會令融資的方式變得很狹窄,因為我們有固定的想法如何製作電影。」
他們去過各大影展後,接觸過不同國家的電影人,才發現世界之大,電影的出路可以又多廣。
「亞洲一些比較落後的東南亞國家,他們國內資源唔多,不斷想辦法去試不同可能性,所以一定要去外國搵資源。近至澳門,都有很多人出去找資金,找不同人合作,去做他們的獨立電影,偏偏香港人香港好像太安逸,因為有很多手到拿來的途徑,所以思維都很落後。」
Cyrus接續嘆一口氣,說:「如果要談從前,之前港產片曾經常和外國合作,但《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之後,合拍片好像侷限了和中國大陸的合作。」
說到底,所謂的視野到底具體是甚麼?大概是放下從前輝煌的過去,看見時代變遷而又勇於接受和學習的視野,才有可能顛覆想像。
香港電影真的已死?
只要電影人心不死,選擇看見世界上各種關於電影想像,
「死唔去的」。

《落葉殺人事件》是一齣日韓港三地合拍的電影
2020年上映,導演三澤拓哉與監製黃飛鵬在釜山國際電影節提交計劃書,並獲得亞洲電影資金資助。
——「平地映社」的全新節目 「亞洲新銳電影的製作生態」
「平地映社」邀請了多位本地新銳電影人包括,《一念無明》導演黃進先生、《翠絲》導演李駿碩先生、《夜更》導演郭臻先生、《亂世備忘》導演陳梓桓先生、《十年》導演黃飛鵬先生、《落葉殺人事件》聲音設計師鄧學麟先生、香港編劇權益聯盟發起人任俠先生、香港亞洲電影節節目策劃胡芷晴小姐等,並且連結海外多位首屈一指的電影工作者,如:
以《天註定》獲金馬獎最佳剪接的法國剪接師馬修(Matthieu LACLAU)、與泰國名導阿比查邦合作無間的剪接師利.查泰米提古先生(Lee CHATAMETIKOOL)、《幻土》導演楊修華先生及監製 Fran Borgia 先生、發行《幸福路上》、《女朋友。男朋友》的「光在影像」負責人吳蕙君小姐等。
透過與不同的東南亞電影人於網上對談,講解亞洲合製的概念與運作,並探討香港獨立合製的可行性,及需具備的條件與知識,為年輕電影人提供另一種視野。 節目分為「跨國合製」、「後製:剪接」及「國際發行」三個單元,每單元為期一個週末,將選映二十多部來自東南亞、台灣、香港及中國等地的電影;並設有多場線上大師班、專題研討會。
最新消息 — 由於反應熱烈,???????????? ???????????????????????? ???????????????????????????????????????? 亞洲新銳電影的製作生態第一部分(25-28/2)網上節目經已額滿。
請密切留意實體放映(14-28/3)的售票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