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酒店房,不是staycation,而是聽這段錄音:
「身邊好多同學想出國讀書,特別係英國。可以嘅話,其實我想留低,但好似無辦法,對未來有啲悲觀。」
這是香港年輕人的心聲。 藝術家梁志和於「賽馬會藝壇新勢力」最新的錄像作品《家.不家》中,訪問了五位香港二十歲以下的年輕人。整合各人想法後,梁志和編寫了一段獨白,由其中一位受訪女生演繹。五人之中,四人已在海外升學,剩下的一位想走,卻因為家庭負擔不起學費,滯留在港。雖然如此,但他一心準備移民:「我會讀建築,有個專業資格,成功移民機會較大。」他們年輕卻計劃周全。【記者梁文賢報道】

客房一的聽筒播放著《開屋》(2007) 的聲音裝置
VR客房內談「家」
聲音檔展在香港逸東酒店(Eaton HK)的一間已「打通」的高層客房。參觀者可先在「客房一」欣賞梁志和2007年創作的聲音舊作《開屋》。當時他訪問不同香港人,講述他們對「家」的感覺。走到「客房二」,是新作《家.不家》,由2020年的年輕人討論「家」與「未來」。可惜因為港府突如其來的限聚措施,《家.不家》被迫取消客房展覽,但主辦單位製作了VR版展覽,可在網上虛擬體驗。酒店不是家,但每次旅行,客房還是給你一種像家的舒適感。那麼,香港經歷了無數突變之後,這麼個城市,對我們來說,還有舒適的幻覺嗎?在展覽中,對於表達了想移民的年輕人來說,移居地又算是家嗎?

《家.不家》的房間二,電視播放的是受訪女生演繹的獨白圖片來源:賽馬會藝壇新勢力
離開抑鬱都市
落筆一刻,讀到許智峯流亡的新聞。他說流亡不是移民,再沒有一個地方可以落地生根,「我的家只有香港」。那麼《家.不家》中的年輕人呢?他們知道香港是家,但這個家充滿傷痕,香港變成一座「灰色又充滿碎石」的城市,離開或者更快樂。「當我想到家將不再於此,真的很難過。」其實不想走,但人總是有一點的自私。走了,對自己的未來比較好。《家.不家》的錄音約長19分鐘,十分平靜,沒有激動的哭聲或笑聲,反而真實得可怕。一邊聽,一邊想起,這一年,每當我跟移民的朋友道別時,也是這樣既平靜,又無奈。我們都知,離開是為對方好,但又捨不得對方,捨不得這座城。我不打算走,或許我已經太老,對這裡的人與物,產生了太多感情。我難以想像,要在一個陌生的國土,建立新的家。香港經常出現移民潮。這一次,沒有一窩蜂地走,但走的人都默 展覽日期: 即日至12月11日展覽時間:12:00 – 20:00網上登記地點:香港逸東酒店 Eaton HK

逸東酒店大台有《家.不家》展覽的另一部分作品,名為《孤寂遺跡II》的裝置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