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座城市,在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魅力,作家西西在小說《我城》裏寫道:「我喜歡這城市的天空/我喜歡這城市的海/我喜歡這城市的路」。
影展《我城》展出13位本地及外國攝影師關於香港的攝影作品,攝影師來自法國、美國或日本,也有多位香港本地攝影師,時代橫跨70年,每位攝影師的鏡頭下也有屬於自己的香港故事。
從唯美脫變出寫實派
Boogie Woogie Photography與香港攝影平台「顯影PhotogStory」合辦攝影聯展《我城》(My Hong Kong),「顯影PhotogStory」版主劉東佩說將不同時代、外國與本土攝影師的作品一同展出,希望能展現出不同面向的香港,「在鍾文略與法國攝影師Raymond Cauchetier 鏡頭下,既有充滿中文字招牌的街道風景,也捕捉當時平民階層的樸素生活。」
社交媒體興起「舊香港」熱潮,爭相分享舊照片帖文,一張張唯美舊照吸睛以外,其實當中有不少作品記錄了當刻的香港。劉東佩解說,上世紀50至70年代的作品瀰漫着西方唯美風格,本土攝影師在唯美的泥土中成長,積極參與沙龍攝影比賽,植根香港的攝影師漸漸脫變成寫實風格,在相片中有意無意之間滲入對香港的情感和觀察,因此外國與本土攝影師所關注的細節有所不同。

劉東佩舉出秦偉與德國攝影師Michael Wolf 的作品作說明,二人是唯美與紀實的兩面鏡子,相片主角一樣是轉角樓,細看之下,聚焦的地方各有不同:「Michael Wolf 作為一個外來者,他拍的是異國風情,所以他會拍攝土地公,香港景色對於他來說,是一種視覺衝擊;秦偉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藝術攝影師,同樣拍攝轉角樓,相片中資料的細緻度很高,他聚焦的是轉角樓的弧度與『九龍城道』的街名,為何是九龍城道?這個與當年九龍城寨屹立在中英的夾縫之間有關。」

劉東佩特別提到岑允逸2009年拍攝的順安邨,他認為本土攝影師關注到香港的特質,「為何上面油綠色漆,地下卻是溶溶爛爛?」劉東佩笑言,岑允逸捕捉到公屋乒乓桌上保留着香港「觀音頭掃把腳」的隨意,近年政府翻新公屋時塗上淺綠色油漆,標誌着公屋設施追上時代,但後製的美觀仍蓋不住公屋本身建造的實用性。

封不住攝影的熱誠
疫情肆虐快三年,「我城」遲遲不開關,香港人活在世紀閉封期,劉東佩依然不安於Instagram 在彈指之間分享相片,四處奔走辦香港影展,讓港人從相框中的影像欣賞香港,甚麼原因驅使他舉辦一個接一個的相展?「動力⋯⋯,最簡單的原因就是鍾意香港,好鍾意攝影⋯⋯也想這個世代,對這個城有啲希望。」劉東佩靦腆說。
西西在《我城》中寫道: 「目前的世界不好。我們讓你們到世界上來,沒有為你們好好建造起一個理想的生活環境,實在很慚愧。但我們沒有辦法,因為我們的能力有限,又或者我們懶惰,除了抱歉,沒有辦法。我們很慚愧,但你們不必灰心難過;你們既然來了,看見了,知道了,而且你們年輕,你們可以依你們的理想來創造美麗的新世界。」
劉東佩說西西的一席話一直影響着他,他希望透過「我城」展覽,發掘 #香港真係好靚 之外,記住這些風景是屬於香港人,香港不再是「借來的地方」。



《我城 My Hong Kong》
日期:2022年9月3日至10月15日
時間:下午2時至7時 (星期二至六)
地址:黃竹坑道56-60號怡華工業大廈8樓 The Lo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