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導演卞聖彬與演員崔海晙(Haejun)繼上一部短片《God’s Daughter Dance》後再度合作,為觀眾帶來電影《孔雀皇后》(Peafowl)。《孔雀皇后》曾獲2022年釜山國際電影節Watcha獎,是第34屆香港同志電影節的開幕電影。
卞聖彬與Haejun受邀來港參與電影節,與《誌HK Feature》分享性/小眾的共融之道。電影將韓國傳統農樂與Waacking結合,希望大眾多留意跨性別等性/小眾群體,視點相交才能互相理解。卞聖彬認為,韓國社會對於性/小眾依然排斥,除非是名導演執導,否則以性/小眾作為題材並不容易被社會接納。

「孔雀」連接天地 讓大眾看見跨性別
《孔雀皇后》的故事始於跨性別主角阿明(崔海晙飾)在一場Waacking舞蹈比賽中落敗,失去獲10萬元獎金的機會。阿明早已與家族斷絕關係,她一直在煩惱如何賺取性別重置的手術費。躊躇之際,收到來自家鄉的電話,被告知父親的死訊。父親是一名農樂樂師,他留下了遺產,只要她以農樂為父親進行祭祀,便可將遺產交予她手上。
這是傳統與創新相互衝擊的故事。農樂是朝鮮傳統民俗音樂的一種,有著祈求農作物豐收等古老涵義;Waacking則是一種起源於六、七十年代同志舞廳的舞蹈,誇張的舞蹈手法是當時同志在封閉社會中解放自我的象徵。意義、性質相異的舞蹈,導演卞聖彬卻讓主角阿明最終找到彼此的共通點。
卞聖彬表示,小時候曾學習過農樂當中的鼓舞,對此有珍貴的回憶,而從他以往的學習中便了解到傳統農樂有着「和諧」的涵義,「現實生活中社會對於跨性別人士有不少誤會,事實上很久以前已經有這種人,但他們沒辦法被看到,我就在想,農樂是不是也可以包容到跨性別呢?」

發現了「共通點」的卞聖彬,將農樂這個元素放進電影,更特意安排演員到韓國全羅道的高敞郡學習鼓樂,讓他們在拍攝電影時能充分了解鼓舞的「融合」精神。卞聖彬解釋,農樂有「天與地」的概念,連接天地的則是鳥類,繼而衍生了「孔雀」這個電影中重要的符號。
「孔雀的羽毛就像眼睛,在電影中的明是跨性別人士,為甚麼一般的大眾不了解他們?因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可以接觸到這群人,如果我們想了解一個人,我們就要互相對望。」卞聖彬認為,眼神接觸是了解一個人的最好方法,因此羽毛酷似眼睛的孔雀便成為貫穿整部電影的象徵。

拍跨性別電影不易 百年不到10部
《孔雀皇后》榮獲2022年釜山國際電影節Watcha獎,亦是今年香港同志電影節的開幕電影。事實上,韓國過去也有不少著名電影以同志作題材,包括2005年由李俊益執導的《王的男人》、2016年由朴贊郁執導的《下女誘罪》等,這些電影獲得多項殊榮,但卞聖彬認為這些也不是「真正的」性/小眾電影。
卞聖彬坦言,以他的角度而言,這類型的電影只是商業片,能夠容易地選擇性小眾作為題材出自著名導演之手,而實際上要拍攝性/小眾電影並不容易。卞聖彬表示,真正的性小眾的電影,會較重視其獨立或藝術性質。
卞聖彬:「例如《孔雀皇后》這些有關跨性別的長片,在韓國的影視界來說,近這百年來也沒有10部。當然有不同的題材可能關於男同志或是女同志,但真的關於跨性別的話,實在不多。」
此外,《孔雀皇后》主角阿明是一名跨性別人士,而飾演阿明的Haejun則是非二元性別人士,他表示自己在研究角色時,也曾向跨性別朋友諮詢意見。他指出,韓國的跨性別演員數量不多,「其實都有幾位的,但是可以一直演下去的人不多。」
首爾市政府今年拒同志遊行
電影中,阿明出生在一個被否定的小鎮,父親與家族成員無法接受她的性別認同,對她處處壓迫,她受盡小鎮人們的冷眼。被問到韓國的性/小眾是否經常受到壓迫,卞聖彬認為每個社會也有不同空間,有些空間會排斥跨性別或性小眾,有些空間會歡迎與接納他們,但在韓國被排斥的空間還是比較明顯。
他以電影角色阿明的堂弟作為例子,堂弟知道自己喜歡男生,也有心儀的男生,但他無法對父母宣之以口,更對自己的性取向充滿懷疑,而這些情況在韓國十分常見。Haejun則表示,他的工作經常接觸到不同的學生,遇過很多同類個案。他認為有這些煩惱是很自然的事,所以他會傾聽學生們的故事,亦會向學生分享建議。

另外,卞聖彬認為性/小眾在韓國的制度上很難被社會接納。首爾酷兒文化節(Seoul Queer Culture Festival)自2015年起每年在市政府廳外舉行,但今年市政府卻拒絕了同志遊行的申請,將活動場地租予反同團體「CTS基督教電視」。以他所知,這班基督教人士與性/小眾團體商討如何共用市政府廳外的空間時,基督教派人士在會議上都對性/小眾說一些侮辱性或無禮之言。
儘管如此,卞聖彬依然認為韓國社會跟以前相比已有進步了,「尤其是年輕的新一代,他們的想法是不同的,他們會很積極地、正面地面對自己的身份或性取向,所以還是有希望的。」
特別鳴謝場地提供:Music Room @ Eaton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