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間,手機鈴聲響了又響,螢幕上滿滿都是即時新聞的通知。從反修例風波的新聞到新冠肺炎的最新消息,看的人消化不了,寫的人更加身心俱疲。記者的工作量大增,忙過不停。 消息滿天飛,記者人數比造謠少,記者活
疫情下限聚 線上的基督徒生活
首幾次網上崇拜,他們遇過收音不良、網絡緩慢等問題,幸有較年輕的實習神學生等幫忙技術支援。考慮到教友體驗,他們又在螢幕配上聖詩歌詞,方便教友邊看邊唱,只是有一點令錦輝覺得略為可惜,「我們採用混音器收咪聲和樂器聲,減少雜音,收聽時會專心些,但反過來也少了點人性化。因為平時會聽到大家一起唱聖讀、讀經文,用了混音器便聽不到了。」為了讓年輕教友看到同輩會更有親切感,原本還多留幾位年輕人幫忙直播、奏樂,但隨着政府早前立法禁止逾四人在公眾地方聚集,現場人數只好縮減為四人。
武漢肺炎疫情持續,莘莘學子復課無期,中、小學以及大專學界紛紛改為透過網上平台學習,惟幼童的年紀尚小,停課之後他們的學習支援和環境成疑。昔日充滿笑聲、喧嘩聲的課室,驟然熱鬧不再,踏入三月,陸續傳來幼稚園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三月二十四日提出修例,禁止全港約八千六百間食肆、酒吧或領有酒牌售賣和供應酒類飲品的餐廳賣酒,當中原因,林鄭月娥這樣解釋:「很多時候在酒吧就是脫下口罩,喝酒傾計,如果飲醉少少就會有一些
武漢肺炎三月開始全球肆虐,一罩難求。香港二月開始已出現口罩荒,我們由排隊等貨,演變成到到外地採購口罩,人人變口罩採購員,連旅遊都不忘「掃罩」。口罩荒兩個月之後,香港陸續出現本地口罩廠,令口罩的供應出現
過去十個月,香港人好不容易從煙霧之城走過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武漢肺炎疫情加劇,經濟蕭條,農曆新年後,不少連鎖店紛紛倒閉,橫街小巷的社區小店開始吹起「告急」的號角。全球經濟蕭條,大旗艦店暫停營業,小店在懸崖邊掙扎,香港本土經濟,應該怎樣走下去?
年少時,看黃子華棟篤笑,他說「請你好好放低」豁達的人生態度,大意指黃子華當年還是一個茄喱啡時,常常被副導以粗言穢語關心母親,他藉此轉化釋放內心的無奈和失落。表面上看似安慰自己,實為極高人生哲理。可惜,
女檔主小姓馮,媽媽以前是製衣女工,小時候她們穿的衣服,幾乎都是媽媽一針一線,一手包辦,現時家中還有一台Brother的舊式縫紉機。「我記得,媽媽給我的第一個布口罩是在二月四日,那時候剛剛去完日本旅行,只找到一盒口罩。」當時,馮小姐家裏剩下兩盒口罩,外國未有「大爆發」,有親戚說要在美國寄口罩回港,但寄不了,當時全家的心情是很慌很亂的。但自從馮媽媽開始「開機」造口罩後,「我們就好像沒有再去搶過口罩。」
2019年的平安夜,香港沒有得到平安,催淚煙散到旺角道天橋,黎明之後,翌日早上旺角道行人天橋上外傭們如常聚會,街上如常遊人如鯽,彷彿前一夜的一切也隨催淚彈的煙霧消散,只留下天橋上那懸掛著的聖誕版「連豬
いつもデモ現場にいる、キセキという日本写真家は爽やかなショート金髪で、催涙ガスの中でも目立つ存在。 キセキは、いつもLive写真みたいにデモ隊の写真を撮り、カメラボディ二台で連写しながら携帯も使って撮
武漢肺炎導致各行各業市況慘淡,唯獨本地農夫忙個不停,生活館的創辦人、農夫周思中落田耕種10年,從來沒有如此忙碌過。 元朗八鄉的田野間,每個農夫樣貌清晰可見,記者決定與他們「除罩相見」,問:「你們平時是
一次疫情,新科議員陳運通(沙田顯嘉區議員議員)看盡議會光怪陸離。11月24日區議會旋風式大翻盤,民主派會做到建制派的烏托邦——「民生最優先、政治放一邊」? 採訪:關震海、麥顥徽 武漢肺炎,全球肆虐,浪
現時王先生除了透過減人手來開源節流,另一邊廂是自掏腰包撐住,見步行步。今次疫情,讓不同行業反思本土經濟的可能性,王先生談轉型的可能,他認為很難,因為旅遊、金融等行業,早已佔據經濟,如油尖旺的餐飲業,海港城的零售業「都是靠大陸遊客」,而做開街坊生意的藥房,定位和貨品種類與遊客區的藥房不一樣,所以他大嘆難以轉型。
香港全面封關,會斷米斷糧?一百年前,位於新界西的元朗一塊大平原,是亞洲稻米大城,輸出美國。1915年,連日本商賈也來元朗舊墟囤貨。百年過去,有元朗人未發展先倒泥,破壞泥土;亦有人努力復耕,愛惜泥土。三
全球疫情蔓延時 外傭少主心相連
馬尼拉機場簽過聲明,外傭Len表示明白回港有接觸新型冠狀病毒的風險後,Len踏上飛機,匆忙從菲律賓回港。按響僱主家的門鐘,屋內傳來童音的尖叫。菲律賓於二月初實施旅遊禁令,回鄉休假的Len突然變得返港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