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君堯執教結他十餘年,拍攝音樂教學片段亦踏入第十個年頭,平日Band 房樂器聲響透,如今音樂靜止了,他不甘於在寂靜中坐以待斃,搖身一變成為YouTuber,把鏡頭由Band 房轉移到社區,親身落區為黃店拍攝宣傳片,取名「區區有黃店」。受疫情影響,沒有人是局外人。然而,一位面對生意大減的黃店老闆,不為自己的店舖「告急」,反而為他人作嫁衣裳,黃君堯稱,「可能你會覺得,是我在為黃色經濟圈(付出),但可能是黃色經濟圈幫助我,令到我個人更進步,不再是固步自封」。
自武漢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全港停課,應屆中學文憑試的考期一再延期,應考之路漫漫,前路茫茫。教育局由一開始言之鑿鑿,稱文憑試「可如常在三月二十七日舉行」,然而人算不如天算,疫情蔓延至歐美、日本,外國留學生
終於,在農曆年假前,她收到第一批印尼口罩,也記不清是訂了六十包,還是八十包 (每包50個、沒有包裝盒)。「那段時期,上FB見到人說收到口罩心情激動,我收到第一批時都好激動,因為聽說會被偷又會不見。」回想當日的忐忑不安,笑中有涙。「這批口罩也經過測試的,當時未學識火燒中間那層,只用水測試面層是否防水。」雖然沒有包裝盒,但也有說明是BFE98,符合標準,又因為疫情未爆發,連運費每個僅一元,「留了一包給自己,過年時分派給朋友,之後就想再訂第二批,但那批已經加到三元一個。」
香港人買外遊卡「必到之地」的深水埗鴨寮街,疫情之下依舊人流如鯽,只是賣外遊卡的排檔卻無人問津,「逆風SIM卡」是其中一間售賣電話卡的排檔,店主許智杰(阿杰)指,以往外遊卡的銷量佔整體生意額七成,現時幾乎都沒有了,他無奈地說,「如果疫情不完,香港人是沒地方好去,唯有是去長洲『扮放假』,或者是行山(消遣)」。全球封關,外遊卡滯銷,鴨寮街電話卡檔口如何生存下去?
這一年間,手機鈴聲響了又響,螢幕上滿滿都是即時新聞的通知。從反修例風波的新聞到新冠肺炎的最新消息,看的人消化不了,寫的人更加身心俱疲。記者的工作量大增,忙過不停。 消息滿天飛,記者人數比造謠少,記者活
疫情下限聚 線上的基督徒生活
首幾次網上崇拜,他們遇過收音不良、網絡緩慢等問題,幸有較年輕的實習神學生等幫忙技術支援。考慮到教友體驗,他們又在螢幕配上聖詩歌詞,方便教友邊看邊唱,只是有一點令錦輝覺得略為可惜,「我們採用混音器收咪聲和樂器聲,減少雜音,收聽時會專心些,但反過來也少了點人性化。因為平時會聽到大家一起唱聖讀、讀經文,用了混音器便聽不到了。」為了讓年輕教友看到同輩會更有親切感,原本還多留幾位年輕人幫忙直播、奏樂,但隨着政府早前立法禁止逾四人在公眾地方聚集,現場人數只好縮減為四人。
武漢肺炎疫情持續,莘莘學子復課無期,中、小學以及大專學界紛紛改為透過網上平台學習,惟幼童的年紀尚小,停課之後他們的學習支援和環境成疑。昔日充滿笑聲、喧嘩聲的課室,驟然熱鬧不再,踏入三月,陸續傳來幼稚園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三月二十四日提出修例,禁止全港約八千六百間食肆、酒吧或領有酒牌售賣和供應酒類飲品的餐廳賣酒,當中原因,林鄭月娥這樣解釋:「很多時候在酒吧就是脫下口罩,喝酒傾計,如果飲醉少少就會有一些
武漢肺炎三月開始全球肆虐,一罩難求。香港二月開始已出現口罩荒,我們由排隊等貨,演變成到到外地採購口罩,人人變口罩採購員,連旅遊都不忘「掃罩」。口罩荒兩個月之後,香港陸續出現本地口罩廠,令口罩的供應出現
過去十個月,香港人好不容易從煙霧之城走過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武漢肺炎疫情加劇,經濟蕭條,農曆新年後,不少連鎖店紛紛倒閉,橫街小巷的社區小店開始吹起「告急」的號角。全球經濟蕭條,大旗艦店暫停營業,小店在懸崖邊掙扎,香港本土經濟,應該怎樣走下去?
年少時,看黃子華棟篤笑,他說「請你好好放低」豁達的人生態度,大意指黃子華當年還是一個茄喱啡時,常常被副導以粗言穢語關心母親,他藉此轉化釋放內心的無奈和失落。表面上看似安慰自己,實為極高人生哲理。可惜,
女檔主小姓馮,媽媽以前是製衣女工,小時候她們穿的衣服,幾乎都是媽媽一針一線,一手包辦,現時家中還有一台Brother的舊式縫紉機。「我記得,媽媽給我的第一個布口罩是在二月四日,那時候剛剛去完日本旅行,只找到一盒口罩。」當時,馮小姐家裏剩下兩盒口罩,外國未有「大爆發」,有親戚說要在美國寄口罩回港,但寄不了,當時全家的心情是很慌很亂的。但自從馮媽媽開始「開機」造口罩後,「我們就好像沒有再去搶過口罩。」
2019年的平安夜,香港沒有得到平安,催淚煙散到旺角道天橋,黎明之後,翌日早上旺角道行人天橋上外傭們如常聚會,街上如常遊人如鯽,彷彿前一夜的一切也隨催淚彈的煙霧消散,只留下天橋上那懸掛著的聖誕版「連豬
いつもデモ現場にいる、キセキという日本写真家は爽やかなショート金髪で、催涙ガスの中でも目立つ存在。 キセキは、いつもLive写真みたいにデモ隊の写真を撮り、カメラボディ二台で連写しながら携帯も使って撮
武漢肺炎導致各行各業市況慘淡,唯獨本地農夫忙個不停,生活館的創辦人、農夫周思中落田耕種10年,從來沒有如此忙碌過。 元朗八鄉的田野間,每個農夫樣貌清晰可見,記者決定與他們「除罩相見」,問:「你們平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