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西山,走在油麻地新填地街的夕陽大街,大部分五金舖早已降下沉重的鐵閘。沿基道小學方向走,一間老店格外耀眼,閃爍並非來自老闆挑燈工作的燈火,斜陽散落在鐵閘上鮮艷無比的閘畫,引人駐足觀細賞。
原來落了閘的油麻地大街,一樣動人。
畫中主角是傳承四代人的老店「泗祥號」的老闆Louis(何國標)和他父親;右邊則以油麻地避風塘昔日風光相映,晚上落閘後的「泗祥號」恍如果欄燈塔,引領街坊回到昔日的海岸線。
「泗祥號」是香港碩果僅存售賣船上用品及木器的專門店,Louis 作為店舖的第四代傳人,見盡油麻地避風塘的興衰和街道的各種變遷。今年有創作者為他的店舖帶來了一幅度身訂造的閘畫,代表着這間老字號的江湖地位。
「你想喺邊度做訪問?不如我拉低個閘畀你影相啦!」第四代傳人Louis 主動詢問記者有關訪問的場地佈置。
Louis 拉下鐵閘,映入眼簾的是一幅不一樣的閘畫,Louis 再從店中隨意取出數張古老木椅放在閘前,「嘩,真係好似返到去以前油麻地咁。」「泗祥號」閘畫創作者之一插畫師慧惠不禁說。記者、慧惠及Louis坐在木椅上開始訪問,樸素如一場街坊閒談。

結緣於《給油麻地的情書》老闆牽線聯手畫閘
這幅「遲來」的閘畫,源於Louis 與慧惠,以及城市速寫師彭啤三人交情。慧惠在2017年準備《給油麻地的情書》時,知道Louis 是油麻地的「活字典」,特意到「泗洋號」向他請教,從此成了好友。
彭啤則是早於2014年已認識慧惠,在2018年油麻地導賞團中認識了Louis,更為他畫了一幅畫。自此,慧惠及彭啤便與Louis結緣,為日後的閘畫計劃鋪墊,而更意想不到的是,整個計劃可說是由Louis作「媒人」所促成的一椿美事。

「泗祥號」並非慧惠的第一幅閘畫作品,2017年時她接受藝術團體「城市閘誌」的邀請,為旺角登打士街的老店「同利玻璃」畫上她人生中第一幅閘畫。同時,「城市閘誌」亦邀請「泗祥號」成為畫作的對象,但礙於當時屋宇署稱其鐵閘不合規格,要求Louis裝修鐵閘,閘畫計劃就此擱置。直至2019年,Louis主動聯絡慧惠,希望能重啟閘畫計劃,提議與彭啤合作完成閘畫,「佢哋兩個冇試過一齊合作呀嘛,所以咪請佢哋兩個一齊畫囉。」不過,受2019年的反修例運動及隨後的疫情影響,計劃又再度暫停,一直延至今年五月才開工畫閘。
歲月累積街坊情 閘畫晝夜各有韻味
回頭望向閘畫,左面為人像,主角是Louis 及他的父親。畫中的Louis 正在埋首製作木工品,父親則一如既往的安然坐在旁邊翻查字典;畫的右面主要是風景,以獅子山作背景,仔細地描繪昔日油麻地避風塘的景色。再細心觀察,Louis 父親旁邊擺放了一個蘋果及一個橙,所代表的是油麻地地標—果欄。慧惠稱,這幅閘畫有明確的分工,左面的人像畫幅她負責操刀,右面的風景畫則由喜愛繪畫城市景觀的彭啤執筆,「但去到鐵閘面前大家就一齊做㗎啦,無話點分工,隻手大家去到邊就畫到邊。」

Louis 形容兩位畫師均能畫出他心中所想,「當然過程中係有互相溝通嘅,我覺得幾好嘅,對於創作者嚟講,佢起碼知道我想畫咩。」兩位畫師在過程中都會對Louis的構思提出意見,而他對於畫作的成品亦十分滿意,「每日都會出嚟望吓(閘畫),我覺得日頭同夜晚睇係有分別嘅。」Louis語畢,慧惠便笑着問道:「有咩分別?我都唔知喎!」Louis連忙解釋,晚上觀望閘畫時,右面避風塘的景象感覺較為強烈;上午時分,左面的人像畫會比較突出。
慧惠表示,Louis會有這樣的感覺,因整幅畫的靈感源自黃昏時份,描繪Louis 在斜陽下工作的場景。人像畫的主色調以暖色為主,背景顏色為橙黃色,正是攝影愛好者所說「Magic Hour」的天空色彩,因此早上的陽光照耀閘門時,Louis與父親工作的情景或會較為顯眼。
要繪畫出這種場景,應該需要多次對Louis 的觀察,記者好奇慧惠就畫作設計到訪泗祥號的次數,「其實係多年觀察嘅,我以前住喺華德(即油麻地其中一棟住宅大廈),又成日去電影中心睇戲,成日經過呢度。咁多年嘅觀察,睇到呢度嘅感覺,同埋識落Louis 嘅一啲紀錄、影相、傾偈,嗰時佢爸爸仲喺度,同佢哋打招呼,咁去累積返嚟。」

半晌,結束畫畫課堂的彭啤趕至,讓討論再添幾番歡笑聲。彭啤所繪畫的是那條早已消失的油麻地海岸線,畫中可見無數架艇戶在被淡紫色濃罩着的海上漂浮,對應着Louis所言,這份夜色想必與晚上時份相當搭配。不過,油麻地避風塘在90年代已被延後至西九龍一帶,艇戶早已上岸,因此缺少了口述歷史或資料相片便難以畫出這份記憶影像。
彭啤憑Louis與父親同往時在「泗祥號」工作的相片,看到店舖製作的船上木製品,例如在船上用作上落貨的木製滑輪「律囉」,想像到泗祥號與油麻地避風塘的關連,因此以避風塘舊有的景色做背景。他認為,將途人拉回昔日消失的海岸線,會令人更容易了解泗祥號的工作與油麻地昔日的行業莫大關係。
「依家好難將果欄聯想到與海岸線有關,但以前海就喺側邊,所以就想透過幅畫話畀人聽,油麻地嘅海岸線係一直向外伸延,以前海岸線就喺呢度附近。」,彭啤說。


「完善」了蘋果 獅子山還在
此時,被問及作畫期間三人會否有意見相阻的情況,「有呀,有呀!」三人笑着回答,又再互相「推諉」,Louis 始作聲:「好啦,我講啦,其實本身個蘋果就唔係咁嘅,原本係畀人咬咗一啖,但兩位畫師都話:『喂,好似好露骨喎』,咁慧惠就話不如個蘋果完整啲,咁加咗個完整蘋果,屋企人就話得一個蘋果好似有啲問題喎,不如加個橙啦。」結果,他們便由一個被咬了一口的蘋果,改成了代表果欄的蘋果橙,除了「蘋果之爭」外,以供參考的舊照片中避風塘背後並非獅子山,是Louis 提議將其畫成獅子山,「所以大家有咩意見都可以溝通。」

雖說在構思上會互相溝通,但Louis 對於兩位畫師的合拍程度感到讚嘆,「佢哋好似唔使講嘢,知道自己做緊啲咩,完全冇講過嘢,一埋位就做。」慧惠隨即說道:「冇咁誇(沒有這樣誇張),我哋講嘢你聽唔到啫!」又引來大家的哄堂大笑。事實上,彭啤在作畫不時與慧惠討論畫風景的部份,他的原稿本是頗為複雜,線條細節過多,慧惠以過往在鐵閘作畫的經驗告知彭啤,過多的細節是無法畫在凹凸不平的鐵閘上,便將原稿修改掉,「我畫牆身會多啲,閘畫方面慧惠當然係大師姐啦,佢會畀咗呢啲意見,咁呢啲都係我學到嘅嘢。」
封存了景色 卻無法把閘門留下
歷史的洪流帶走了香港昔日的那份簡樸繁華,但慧惠與彭啤用一些防紫外線、不易甩色的顏料,將「泗祥號」與油麻地舊景色封存在閘畫之內。作為油麻地舊街坊,慧惠形容當時畫畫的過程就像回到過去在油麻地生活的情景:作畫時地上鋪陳着不同的畫具,畫師們也走不開,午飯時間便在閘外佈置一張枱、數張椅子,就這樣面對着基道小學「食飯吹水」,街坊走過又會閒聊幾句。
既是街坊,又是城市插畫師的慧惠,她眼中的油麻地,是一個龍蛇混雜、色彩繽紛的社區。「以前會覺得油麻地嘅包容性好強,任何人都可以搵到自己嘅角色去生活。呢度有京士柏山,中產、有錢人生活又得,或者呢頭有住劏房嘅、唔同社會階層都可以一齊生活、奮鬥。」可是,這個社區正逐步被重建者塗上千人一面的顏色,不是受市建局的「油旺重建計劃」影響,就是被發展商收購,而「泗祥號」也正面臨市建局收購。
Louis 見證油麻地的變化,畫中的艇戶已消失不見,唯一留下的就只有果欄,「其實呢個都係舊區嚟,隨時會因為社區重建而唔見晒。」他坦言,「泗祥號」樓上的唐樓單位有不少已被發展商「落釘」(收購),正等待收集八成業權進行「強拍」。雖然地舖暫時未被發展商收購,但這區已被市建局納入重建計劃,即使唐樓未能「強拍」,在重建計劃之下,「泗祥號」也難逃宿命。不過,Louis對「泗祥號」可能被消失的未來並不擔憂,亦不感到可惜,「預咗㗎啦。」
隨着「泗祥號」的消失,閘畫亦有可能隨之失去,面對記者那道「咁閘畫點算?」的問題,三人不禁苦笑答道:「唔知呀。」Louis則補上一句,「我諗都頂到5年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