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梓樂死因研訊第十天,今早傳召事發時負責將周梓樂送往醫院的救護車A344的救護隊目鄭冠明和陳智楓作供。救護員陳智楓從接觸傷者到將傷者送院過程,原訂路線和實際受阻後兜路,時間相差不逾五分鐘,情況不屬嚴重。處理傷者的救護員指出,梓樂瞳孔左右大小不一,懷疑右腦受創。 【記者王紀堯報道】

有消防閘口被違泊車輛擋住
約凌晨一時的時候,當時鄭與其餘兩名隊員石永熙和司機陳智楓,在救護車在寶寧路打算回到寶琳救護站。當救護車駛到景林迴旋處時,救護車上的流動終端機在凌晨一時十一分收到一個服務要求,顯示在尚禮樓位置有一宗懷疑有人受傷個案。 鄭即時指示司機前往現場,即尚禮樓。 當救護車沿着寶順路轉入唐明街,鄭看到前方遠處街口有巴士和私家車在前方不動,停下車輛觀察不多於一分鐘,於是指示司機由邨內路趕往現場。救護車司機救護員陳智楓供稱,如果唐明街沒有擠塞的情況,救護車可以在唐明街直駕,然後在尚德商場左轉進入尚德邨。陳指,這條路線比當時選用的路線會「快兩至三分鐘」。 當救護車到廣盈閣外一個消防緊急通道閘口時,發現有數輛違泊車輛停泊,車內並沒有司機,當時時間為凌晨一時二十分。鄭和兩名隊員唯有全員下車,連救護抬床前往尚德停車場。 死因庭裁判官高偉雄問,實際上救護車轉進廣盈閣消防閘口和停在停車場,及停在閘口再步行到上傷者位置相差時間會否很遠,鄭指時間「差不多」。高偉雄亦有問從接觸傷者到將傷者送院過程,原訂路線和實際受阻後兜路,時間相差是否不逾五分鐘,陳同意,稱情況不屬嚴重。
救護到場 梓樂右邊頭部有腫脹
他們「跑到尚禮樓」對外地面,遇到兩名消防員,並升搭升降機到尚德邨停車場A。 鄭當時看錶,得悉事件到達傷者現場是一時三十分。
鄭形容,當時見到傷者「面向天,平瞓」,已經「不省人事」,嘴角沒有傷口,但有近乎乾的血跡,「懷疑血在口腔流出」。 鄭觀察到傷者明顯「右邊頭、眼角位置附近有腫脹」,「大約一個雞蛋的size(大小)」,沒有傷口或者流血。
鄭指,當時傷者有呼吸脈搏,屬於昏迷,皮膚暖而乾,消防員已替傷者落了頸箍,當時他們為避免傷者頭部擺動因此都使用頭部固定器,,亦有用脊椎板固定脊骨。其後他們用抬床送傷者離開,途中提供氧氣。 根據車上的記錄,救護車於凌晨一時四十一分駛離開現場。
救護車遇阻塞 曾逆線行駛
救護車沿原先前往的路段,沿邨內路段離開,但當到達尚信樓對出唐明街口,救護車本來左轉,但本來擠塞的位置交通依然擠塞,因此救護車沿唐明街逆線行駛,沿着寶順路上將軍澳隧道前往伊莉沙伯醫院。根據呈堂的一份救護旅程記錄,救護車在凌晨一時五十九分到達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 死因研訊主任如當時沒有交通沒有阻塞,順着行車線轉入唐明街,路程會否比當時選用逆線行車的路段近,鄭指,當時選擇逆線的路線「稍近」。駕駛救護車的救護員陳智也確認,當時實際行車路線「有機會短」。 陳又指,轉入寶邑路回程的時候是行車完全暢通。

未能量度血壓 救護懷疑內出血
庭上又呈上一份救護車旅程記錄(Amubulance journey record)。 鄭又指,檢查時候未能夠取得血壓數據,懷疑傷者有內出血的情況,因此曾多次使用凝血酸。鄭表示使用凝血酸最多次數的上限為十次,而當時用的是至最多上限次數。
記錄又顯示,送院期間皮膚「蒼白、溫暖和乾爽」,兩邊瞳孔反應正常,但瞳孔大小不一,「右眼5mm,左眼2mm」 ,數值上右眼比左眼大。鄭指,這是不正常反應,因為一般瞳孔應該2至3mm左右大,而正常左右瞳孔應該對稱,但右眼反應遲緩,懷疑右腦受創。
死因研訊主任問政會如何形容傷者情況,鄭答「仍然有呼吸脈搏,但處於昏迷狀態」。 鄭稱整個過程中,在現場沒有聞到刺鼻氣味,沒有見到任何警務人員,也沒有留意附近是否有警車,亦沒有察覺有任何可疑情況。 死因庭今日結束,下週一續訊。據悉,死因庭今日下午仍然會處理新市民證人證供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