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藍絲大門 聽婆婆訴說六月的鸚鵡飛走了

生於1937年的婆婆認為最緊要安穩,年輕要努力工作。(王紀堯攝)
年少時,看黃子華棟篤笑,他說「請你好好放低」豁達的人生態度,大意指黃子華當年還是一個茄喱啡時,常常被副導以粗言穢語關心母親,他藉此轉化釋放內心的無奈和失落。表面上看似安慰自己,實為極高人生哲理。可惜,自從去年六月開始,我們有許多放不低。「七.二一」,我們「放不低」。「八.三一」,我們放不低。無可疑的自殺案件,我們更加放不低。對我來說,令我更放不低的,是社會開始互相標籤化、以立場先行的指責。那群黃絲、廢青、暴徒,這些代名詞,有時比那些催淚彈來得更令人窒息,它是一面照出燥動和二元世代的鏡子。
記者 魏豪震

踏前一步,偷一點光

我無法站在道德高地指指點點,只是,我感覺很無力。令我相信,我們每個人能夠被療癒、被立體地理解,然後達成某些程度的共識,是因為我相信每個人均有被轉化的可能。我也一直企圖轉化父母,吃飯時陪他們看港台,解釋看少些TVB 的原因;理解經歷過的文革的長者,提醒他們投票。哪怕只是微少希望,都想鑿壁偷一點光。
我想說的,不只藍,或黃。
學習與不同背景的人溝通,是我希望實踐的修練,這次我選擇的是一名好友的家庭,一名好友的偏藍家庭,因緣際會,最初只是提醒被訪者千萬不要蒸口罩(好友母親曾經說過可蒸口罩,我連忙說不要不要,還截衛生署的圖給她,成功爭取不蒸口罩),後來卻登門造訪,而面前迎接我的不知是一些光或是黑暗。只希望這次,不是燥動的「請你好好放低啦」。

身分認同

好友的母親和婆婆好客,先弄了三杯熱騰騰的檸檬薑水,說薑有助殺菌驅寒,檸檬則有維他命,有助增強抵抗力。彷彿充滿心意的飲料,放在桌子上,水面上升起一縷煙, 我們誰都沒有把杯子拿起來。在展開漫長的對話之前,挺起腰板,不敢放鬆。我們嘗試先從基本身分認同先說起。我:「我不是太同意社會上被標籤『黃』或『藍』的風氣,然後拒絕溝通,但是有時看你的臉書,你會否概括地也覺得自己是藍,雖然這個標籤是很粗的分法,但是你自己怎看自己的身份?」婆婆:「我覺得香港安定比較好,要有安定的生活,甚麼也不要參加,不要打爛飯碗比較好。我們是站在中間,兩邊也不是,我們老人家喜歡安定的生活。因為我只剩下很短的生命,同時我也想年輕人可以讀書,可以工作,我沒有太大興報參與政治。」

母親:「如果要分的話,我是偏藍的,其實最好不要分裂(社會),其實香港一直以來是一個以商業為主的地方⋯⋯。」

婆婆:「不適宜搞政治。」母親:「不適宜搞政治,但是當然政府也有很多事情做不對,才會這樣。我會覺得大家也真的要坐埋檯傾。」婆婆:「其實美國也有不對、假民主的。」

「沒有國,哪有家」,婆婆和媽媽的民族意識十分強。
母親:「在丹麥裡,丹麥是一個社會主義的國家,它真的做到基層生活也過得去,我都是在丹麥住了一段時間,我也是偏向社會主義,因為你會比較照顧基層,好簡單,香港是走資本主義,是金字塔形式,總之是搵錢,總之是商業好,理得你下面的人如何看。譬如你說顏色革命,搞政治最大受害也是基層,中產唔掂就移民,但是留低的,走唔到點?現在有很多酒樓也是停薪的,好多人沒有事情做,再加上疫症,是慘上加慘。」我:「很多『黃絲』也會著重基層的權益或經濟,那麼你是怎樣理解這些交疊或價值相通的情況?」婆婆:「首先,你要停止搞嘢,你一直搞嘢,政府又點做嘢。」媽媽:「我個代識既『藍絲』其實個個都鬧緊林鄭。林鄭又不夠果斷,不像澳門那樣。」婆婆:「鬧她拖泥帶水啊。」我:「早前醫護用罷工作為手段,逼政府封關,你會怎樣理解這件事?」媽媽:「我覺得不應該罷工,救人最重要嘛,聖經也有說,有個撒碼利亞人訓低左,有個神職人員做這樣、做那樣,也沒有去救,道理就係我唔理你有幾重要既事情都好,救人第一。」我:「我試著轉一轉說法,如果罷工可救到更多的人,因為醫護未必為了一己私利,他們這樣做是為了令更多人受惠,禁止更多經過內地的人前往香港,同時減少社會爆發的危機。你會怎理解?」媽媽:「當時感染人數,也不像現在那麼多。我明白,政府當時也concern 經濟問題,又或者跨境學童的問題,那群人有會不會嘈呢,所以我估當時政府是驚會不會被這些人嘈。」

溝通的藝術

母親:「丹麥曾經有次罷工,後來他們是願意協商,協調來解決問題,而不是單方面的,我覺得香港人還沒有去到成熟的階段。例如,丹麥那邊自小也推崇一種怎樣聽的態度,而不似中國人那種你聽我講。」我:「我感覺你好像被那次罷工啟發了你一些甚麼,我也會想像,藍絲也可以是重視民主,而不只是一個片面印象,是獨裁的。」母親:「我感覺,香港人的民智程度,是你要聽從我說法的態度,有甚麼溝通不順便打起上來。這樣解決不到問題。以前我曾經在丹麥修讀醫護,他們分了許多小組,我的小組有波蘭人、菲律賓人、加拿大人,然後大家一起討論事情。老師會說:Du maa ikke bestemmer over andre,意思是一定要聆聽,不要自己決定所有事情,in a way,我覺得可以推崇至中國人的教育。菲律賓人就一直說、一直說,很想你接納他的意見,越南人也是一半一半,波蘭人也是一半半,另外兩個波蘭人,一個就⋯⋯另外一個也是主觀,加拿大人會說不要只聽一個人說,要齊集多人的決定。當然,丹麥人就是每人都要聽,每人也說得對,而這個傳統是自小便放進當地教育,而這個教育傳統是亞洲人沒有。所以我的conclude是民主思想還未成熟,這個自小栽培。」「一個人點都要有自己國家,無咗自己既國家,人哋外國人就睇小你,就衰㗎啦,就踩你㗎啦。」

歷史傷痕

我:「你本身是香港出世?」婆婆:「對,是香港出世,但血統是中國人。」母親:「我們條根是屬於中國的,血液也是流著中國的血,我們怎能說香港獨立?我覺得是不應該。即是代表你忘祖忘宗。」婆婆:「還有一樣事,即是你說你不是中國人,你是甚麼人?你哪裏像鬼佬?」母親:「我也想說,十八歲時我第一次去的西方國家是澳洲,當時澳洲是連Darling Harbour (悉尼達令港) 也沒有的,當時那邊是很少亞洲人,然後我表妹有次去過夜街,那些白人年輕人會叫:Bloody ChingChong (歧視華人的俗語)」婆婆:「英籍打理時,住咩,住徒置,一個騎樓長長,一個四方框,公眾廁所,公眾沖涼房,無廚房,無廁所,個廚房就係牆既騎樓,就擺個灶頭係旁邊,依家啲公屋啊,幾靚,幾好,英籍打理時有甚麼福利給你先,仲話英籍打理好。」母親:「我曾經去過丹麥讀醫護,嗰時係點解去讀,就係因為佢哋歧視我哋無牌,要留番啲職位給當地人,先叫我地去讀,種族歧視好嚴重架。」

婆婆:「今年八十二歲,日本仔打仗時我經歷過,經歷過幾個朝代,我出生是三七年,細個捱過很多苦,老豆外援寄唔到番來,食都無得食,要去善堂乞粥,阿媽去打工,捱過好多苦。我們上一代捱過幾多苦楚,依家呢代就幸福,但係就身在福中不知福,慘得過我地經過幾次戰爭,幾次政變。」

婆婆的鸚鵡

訪問完結時,婆婆指「隻鸚鵡上年六月就飛走左」,那隻鸚鵡是她們很喜愛的寵物,常常逗得她們滿開懷。「錫錫、錫錫」,是它一貫的愛語,婆婆描述它時流露出一臉傷感。人非草木,失去摯愛寵物,尚且哀傷,更何況,大半年來,受傷、失去的手足,不計其數,婆婆會懂得身同感受這四字嗎?大抵不知何時,我開始不知如何開口說話。沒法吐出簡單的對與錯。複雜的脈絡,讓我再一次懷疑,這真是我眼前熟悉的人嗎?我想起,去年許多手足,被父母趕出家門的一刻,如果我生於這家庭,街上食完「彈」,回家後再食「彈」,又是怎樣的光景?那桌上檸檬薑水放涼了。心裏有各種的反駁理據和試圖改變的對方的決心,隨著時間流逝,情緒都降溫了。話說太多,彷彿徒勞,我把檸檬薑水都干了, 吐出一句 「味道不錯」。我和另外兩名同行結伴的記者,各自離去後,均在Whatsapp表示「心很累」、「臉青」和「勁肚餓」,明顯是身體無法好好「放低」,也是身體是回應這場訪問的最佳答案。如果有下一次,我想我們還是先善待這身體,再慢慢談「放低」這回事。這個約一小時四十五分鐘的訪問,母親與婆婆喋喋不休,大家都沒有停下來的意思,你一言我一語,有時候母親在說,婆婆也在說,不是喃喃自語低聲回應,而是放聲大嚷,我們三人都有種兼顧不來的感覺,後來索性把收音咪夾在婆婆身上,誰知,母親又舉手,向我們表示還有話想補充。來來回回的交替,我好像明白,他們那隻養了五年的鸚鵡,為甚麼會選擇在去年六月的夏天,亦即是母親口所說的那個「顏色革命」時飛走,大概是那隻鸚鵡發現自己,再也沒有學會她們說話的本事,飛向了更美麗、更自由的地方吧。備註:由於希望呈現訪談時的討論氣氛,並不是按時序與實時討論反應記敘,而是按在特定話題對話中能互相呼應的說法,再加以整理。

陳卓斯

《 誌 HK FEATURE 》 獨立記者
製作、策劃紀錄片,專責《誌》影像報道。

PAYME支持獨立記者

返回

媽媽新主意 縫紉布口罩給女兒擺檔

繼續

本地鮮菜直送大坑井字街 「靜月」逆境中經營社區健康

最新

政府兩年加60%煙草稅 煙民轉買私煙報販大受影響

本刊去年出版《香港職人》,其中報紙檔報販是書中25名職人之一。近年大報章、雜誌相繼倒下,餘下來的報紙檔主要靠賣飲品、香煙維生。政府自2023年連續兩年加煙草稅30%,令一包香煙漲價至$94元,其中$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