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想過來到這裡耕田,要一邊種菜一邊清理泥頭!」70多歲的農夫阿戴說起農田的土質問題,眼裡有火。他原在粉嶺馬屎埔耕田,受收地發展影響,去年初接受政府復耕賠償安排,轉往上水華山復耕地重新耕作。他坦言,疫情下多了市民擔心再鬧菜荒,特別到農場選購他的菜,唯雨季快到,擔心農地排水建設欠佳,會重演去年水淹農田慘況:「一旦洪水由高地傾瀉落來,仿如置身『瀑布』,浸爛葉菜根,沙葛霉爛掉,有什麼辦法!」
就戴生的投訴,土木工程拓展署回應《誌》查詢時,否認跟進不力,指相關政府部門會定期探訪農戶及與農戶保持密切聯絡,並在合理可行的情況下盡量照顧他們的要求。署方因應承租農戶的建議,已去除華山復耕農地上的石頭及雜物、在復耕農地土壤加入骨粉及花生麩等肥料,亦增設雨水渠及「去水口」以加強排水。有關增設雨水渠的工程,已於去年10月完成。

農地有車軚石頭 不利耕種
記者於今年4月到阿戴的農場視察,看到農地表面鋪滿黃花砂,質感比較鬆散,較難保存有機質供作物成長,田裡不時見到有拳頭般大的石頭和大量碎石,不利根部作物生長。
正當上水蕉徑佔地約80公頃的「農業園」計劃,近日被發現施工範圍滿布泥頭,有農戶擔心劣質地影響日後農產品質,早在一年前,泥頭問題已在上水華山村復耕地出現。72歲的農夫阿戴於上世紀70年代開始務農,受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影響,原本在粉嶺馬屎埔的農田被收,獲安排於華山復耕,農田面積為2.07斗種(15,000平方呎),跟之前馬屎埔農地面積相約。

按官方文件顯示,政府的特殊農地復耕計劃選址於華山、缸瓦甫、木湖、竹園及缸窰,總面積達3.3公頃(49斗種),該土地租約條款和配套設施盡量參考「農業園」第一期安排。合資格農戶先簽訂5年租,再按季續租,月租少於1,000元。
當阿戴滿懷希望在華山重新建設新農場,卻挖出無數石塊,甚至整條車軚。他指,有時作物收割後,想翻深泥土種新一輪作物時,偶爾用力鋤地,鏗一聲,鋤頭又會掘出巴掌大石頭,難怪他自嘲為「開荒牛」。
4月初的田園,枸杞、韮菜及芫荽等享受著春雨綿綿,茁莊成長。阿戴坦言,自己沒有車輛送菜到市區賣,農場地點離市區較遠,平日只以單車代步,無力送菜到墟市賣,很依賴散客直接到農場買菜。秋冬及春季是農產高峰期,得趕及將蔬菜賣出,賺取比較穩定的收入。訪問當天,他計劃播新一批瓜豆種子,規劃夏季種植。
「去年2月至6月,我挖出一批石頭來,管理公司運走了,但泥土裡還藏有很多大石頭」,阿戴曾要求管理公司繼續派員協助清理挖走田間石頭,唯對方沒有回應。由於泥土充斥泥頭雜物,阻礙植物根部吸收養分,故阿戴要多花時間做堆肥及買肥料提升泥土養份。



夏天雨季感憂心
在香港耕作,極端天氣是農民大敵。據天文台記錄,去年本港於5月至10月,共錄得10次新界北部水浸特別報告,打破過去10年每年平均5次的記錄。
去年6月至10月,雨季來臨,洪水沿斜坡由上而下沖往阿戴的農田,沖散田畦,農作物橫卧在田裡,令他損失慘重。之後數個月連續發生多場暴雨及颱風,使更多石頭外露在泥面,他硬著頭皮徒手挖出來,他指多次搬走重物使他腰酸背痛。後來他幾經爭取,向政府管理方建議派發環保磚及木條,鋪設在田間作壓住泥土以防水土流失。
雖然他於去年8月獲發環保磚,但數量只夠鋪設約三分一的田間小路,對方曾承諾會發木條,後來改口說沒有木條提供,令他感到十分失望,擔心暴雨出現會將沙泥連農作物沖散,要不時另找磚頭作防洪措施。


上水華山復耕農地總面積約7萬平方呎(9.4斗),暫時有3位農戶耕作,土木工程拓展署回應指,該計劃是經幾個政府部門,包括漁農自然護理署、土木工程拓展署在考慮現有土地規劃,是否適合耕作用途、農業運作需要、技術可行性及要求等因素後物色,並由政府提供基本工程及配套設施,包括農地的土地預備、水源、排污等,以使這些土地適合作耕作用途。
不過,有其他可以合資格使用復耕農地的農戶到了現場考察,看到黃花砂及泥頭滿佈後,隨即打退堂鼓。
疫情刺激本地菜生意 散客增兩成
該農田位置較偏遠,在附近華山村的小巴站,每半小時才有一班車,客人大多是來自上水和粉嶺的街坊。阿戴在市區沒有蔬菜銷售點,主要靠附近行山人士或地區街坊幫襯。被問及農產銷情有沒有受疫情影響時,他感恩新年前多了客人直接到農田買菜,除了北區街坊,還有從九龍,甚至港島的客戶,「多了新客來農田買菜,他們有的從港島、九龍區來,駕車來的都有。」

家住屯門的馬太是阿戴的客人之一。馬太首次到農場直接買菜,經朋友介紹,駕車前來,花了80元買了共4斤紅菜頭、芫荽及油麥菜。
她認為本地菜是較安心的選擇,「吃的時候,我起碼知菜從那裡種」,阿戴容許她落田採摘,又跟她分享保存蔬菜心得,十分難得。
疫情下菜價浮動,香港過份依賴進口食品的問題浮現,馬太認同本地農業的重要性,「香港有地種到菜,香港人也可以去試種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