滂沱大雨下,的士徐徐駕駛到壹傳媒大樓。記者看出窗外,「司機,這裏是…… ?」司機問:「你們是去蘋果日報大樓嗎?這裏是壹傳媒大樓,走錯了。」
壹傳媒大樓內黑漆漆的,但是當車載緩緩駛到另一個街口,本來人煙稀少的工業區,突然變得熱鬧起來,車子泊滿滿兩邊,記者的鏡頭都對準了蘋果的大閘,行人道上站滿行人。他們向蘋果大樓舉起手機燈,大叫「撐蘋果,撐到底」。司機說,這已經不是第一單前往蘋果大樓的生意。

大樓的記者見狀紛紛舉起手機燈。正當以為這是一個溫暖的交流,記者們就露出真本性,大叫:「大家幫幫手,舉起手機燈,要影相!」
原來全都是記者的「陰謀」,看看頭上的航拍機就知道,新聞照片為重中之重。對於當年打破傳統報道以搶眼大圖為主的蘋果日報,直到最後一刻,創報26日年,貫徹始終,好的新聞要襯好的「大相」。
蘋果日報大樓外的吶喊聲沒有停止。家長帶著孩子來、男友拖著女友來、婆婆撐著拐杖來,他們都不斷搖燈吶喊。「多謝蘋果」、「我哋真係好撚鍾意蘋果」、「我好鍾意食蘋果」、「蘋果加油」,「食左飯未?」、「我們不會認命,蘋果人加油」。有人帶著蘋果日報來到大樓前為要留影,也有人即席用畫作畫下大樓外貌。一陣吶喊之後是一陣掌聲。

當新聞成了新聞人物
大樓內的記者也不甘示弱,拿出拍攝棚的大光燈,活躍地搖動。他們都大叫「多謝香港人」、「多謝肥佬黎」、「後會有期」,少不免最重要的口號,「聽日記得買報紙!」。
一踏入行業,記者便知道,在新聞現場要保持專業,不可隨意叫口號,要保持冷靜、客觀。時代運轉太快,寫新聞的成為了新聞人物,竟然有了吶喊的權利。他們的聲嘶力竭,用盡最後一口氣的吶喊。筆下寫過如此多的歷史時刻,如今被奪去執筆的自由,唯有為自己好好吶喊。
「我愛蘋果!」
「我愛你地多啲!」記者回答。
「記住食飯啊」
「知道啦,而家去。」記者再回答。
記者和讀者們的一唱一和,彷如老朋友要道別的時光,在漫漫長路上,縱使相隔甚遠,都要讓大家聽到彼此的聲音,證明彼此確切地存在,為對方默默打氣。在暴雨中和雨傘下,帶著悲傷、憤怒、無奈,誰也好只能順著歷史走,並且相信我們身處歷史的中段,而終點很後面,我們或不能看到,但最終會出現。歷史自有定論。

記者和讀者們的一唱一和,彷如老朋友要道別的時光,在漫漫長路上,縱使相隔甚遠,都要讓大家聽到彼此的聲音,證明彼此確切地存在,為對方默默打氣。在暴雨中和雨傘下,帶著悲傷、憤怒、無奈,誰也好只能順著歷史走,並且相信我們身處歷史的中段,而終點很後面,我們或不能看到,但最終會出現。香港是屬於我們的,歷史自有定論。
蘋果日報的最後一夜,口號、街燈與香港人。合照留下一些,轉地方睡最後今夜,完結這一個時代的狂野。謝謝蘋果日報,後會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