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垃圾槽「吃人」奪命慘劇相隔三年後再次發生,一月二十二日凌晨屯門山景邨一名五十八歲男清潔工在三十五樓清理垃圾期間意外從垃圾槽直墮地面。新年前清潔工的一條人命,引起公眾對於公屋垃圾槽安全性的關注。工業傷亡權益會(工權會)就事件去函房屋署,要求其公開與山景邨垃圾槽有相同設計的公屋邨,但房屋署一再拖延,至今未有正面回應。
2010年、2011年及2017年亦發生同類的垃圾槽墮樓事件,當中2010年及一宗2017年的案件曾導致清潔工死亡。數年後釀成同樣的慘劇,房署有沒有因為多宗意外而作出改善?《誌》走訪不同區域的公共屋邨,發現有公屋已進行改良,但亦有舊公屋依然保存潛在「吃人」的垃圾槽設計。

曾召死因庭 裁決建議無法律效力
2017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馬鞍山錦泰苑發生致命的垃圾槽墮樓事件,與山景邨案件一樣,清潔工於工作期間意外墮樓死亡。工權會總幹事蕭倩文表示,案件曾召開死因庭,而裁決後的報告中建議將垃圾槽口闊度改細,並於旁邊加設安全帶,要求清潔工在扔垃圾時需要佩戴安全帶,但無奈地死因庭的建議並無法律約束力,物業管理公司及房屋署不須就裁決建議強制進行改良。
就山景邨景樂樓一案,勞工處現已頒令停用其屋邨的垃圾槽,要清潔工改為以升降機運垃圾車到每層收集垃圾;屋邨的管理公司置佳亦已發通告稱會把垃圾槽口改細,待改良工程完畢才會繼續使用垃圾槽。





舊屋邨垃圾槽口大 可容一人通過
雖然管理公司已承諾為發生意外的屋邨改良垃圾槽,但問題應是防患於未然。《誌》到訪位於沙角邨、擁有約四十年樓齡的金鶯樓,其垃圾槽設計非似景樂樓的上開式垃圾槽,但就現場所見其槽口較大,可容許一個躺下的人通過槽口,而垃圾槽亦直通地面垃圾房。垃圾槽上雖有告示禁止任何人跪坐、踏上、側身或探頭入垃圾槽的斜台,但若出現槽口堵塞問題,清潔工一樣要探頭或伸手處理。另外,垃圾槽旁邊未見有安全帶設備,令清潔工的工作變得異常危險。
新屋及重建屋邨作改善 工權會:房署應繼續進行監管
黃大仙東頭邨裕東樓的垃圾槽設計與沙角邨一樣,在槽口前設有斜台,減少清潔工伸手入槽口扔垃圾的機會。與沙角邨不同之處,是其槽口已被改良至較小的尺寸,現場可見槽口的大小只可容許一個人伸手進入,無法容許整個人通過,危險度相對較低。另外,只有約十年樓齡的馬鞍山欣安邨欣悅樓,其垃圾槽為上開式,但可見槽口較小,而且內部是鏟型設計,可防止清潔工扔垃圾時會意外墮入。
從觀察及調查所見,有部分屋邨的垃圾槽已作改良,但相對較舊屋邨的垃圾槽仍存有危險的設計。蕭倩文指出,工權會將進行調查,研究是否尚有屋邨的垃圾槽設計存在安全漏洞。她又表示,雖然改善垃圾槽設計是物業管理公司的責任,但房屋署作為全港屋邨的大業主,對此有一定角色及責任對物業的所有設施進行監管,不應推卸責任至物業管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