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評級實際上只是保育的門鑑,跨過這道門之後,如何能夠妥善保存具保育價值的建築,以及為建築重新賦予社會價值,才是保育的大義。當目光轉向戰前唐樓,業權往往掌握在私人業主的手中,建築與土地的價值一直在私人市場中流動。戰前唐樓的去留,需倚靠業主的一念之差。
政府為已評級的文物建築推出了「歷史建築維修資助計劃(下稱:維修資助計劃)」,冀推動歷史建築物的業主為物業進行維修,以作保育。不過對戰前唐樓的業主而言,這是一場殘酷的「魷魚遊戲」,倘若業主無錢、無時間、缺乏建築顧問便難以保育眼前的唐樓。
這項資助計劃先是篩掉沒有評級的唐樓,然後在冗長申請程序又篩掉一批有心保育的業主。據文物建築保育顧問向《誌》透露,申請「維修資助計劃」至少花2至4年,捱得過複雜的申請過程,維修至少花3年⋯⋯事問有多少唐樓業主知曉「維修資助計劃」,同時又捱得過冗長的程序和漫長的維修工程?

資助計劃無宣傳 業主無從得知
說服業主保留具歷史與社會價值的舊唐樓是一大難題,但有心保育的業主對於動輒花數百至千萬港幣的維修資金,同樣也感到頭痛萬分。維修戰前唐樓的考量比起普通樓宇維修更複雜,須考慮到該建築的文物價值,因此必須聘請建築文物保育顧問為建築物進行調查及評估,方可進行工程。
有鑑於此,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於2008年推出「歷史建築維修資助計劃」,資助已被評級的歷史建築的業主進行小型維修工程,業主可以同時申請3項維修工程資助,每項資助額上限為港幣200萬元,包括顧問費與工程費。

不過,截至2022年8月,計劃推出14年間合共批出101項申請,還有41項申請尚在審批當中。根據審計署2020年發布的《政府帳目委員會第七十五號報告書》,當時獲批的79項申請當中,有22項申請處理時間長達2年至4.2年。
「說起FAS(「維修資助計劃」)真的不知道從何說起,」文物建築保育顧問承翰(化名)表示,審批時間過長只是表面的問題,「其實我們接觸不少業主,他們是不知道政府有資金可以幫他們做維修。」他指出,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在大約7年前向相關業主寄送過計劃的傳單,但近年再沒有宣傳此計劃。因此,有不少文物建築就在業主對維修計劃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遭拆卸或改建。
於是,這個資助計劃變成了戰前唐樓的「魷魚遊戲」,業主需要通過重重障礙去為建築進行保育維修,但最後成功申請的項目卻是少之有少。

申請表格複雜 需請顧問義務填寫
篩走一批對計劃不知情的業主後,接下來要面對填寫申請表格的關卡。承翰向記者展示過往其客戶的申請表格,當中需要申請人填寫一些如維修工項等較技術性的資料,「要寫(維修的)理據,又要拍照寫明這裡有水浸、那裡有剝落,然後下一步便要寫出所需的維修工項。」
作為一個對工程、建築範疇毫不認識的普通人,承翰指出業主常常在這個部分已經「卡住」,此路不通。「對於業主而言,他們的反應是『企咗喺度』:咁我要怎麼辦?我要做甚麼?」所以,在未能申請資助之際,業主便要開始請顧問幫忙填寫申請表,而承翰表示顧問在這個階段只能義務協助業主,以免對之後的維修工程有利益衝突。
「在我的角度,如果業主無法自行填寫申請表,但機制上又無法正式聘請顧問公司幫忙,好像有點本末倒置。」承翰說。
承翰續指,政府近兩年在這步驟上會協助業主,如有些時候,處理申請表格的古物古蹟辦事處會協助業主修改申請表格的錯漏,但需要一碰運氣,看看能否遇上「好心」的職員。
因此,業主在這個步驟會多倚賴顧問的協助,但對於業界而言,在招標前需要義務工作,可能令業界減少對接收這類資助計劃項目的興趣。承翰坦言,古蹟維修項目對於業界某些公司,只是用作儲蓄「項目總額」(Project Sum),而非賺錢的項目。
他表示,在古蹟辦的非公開顧問清單有20多間公司,而當中不活躍的公司佔近四成。即使業主成功遞交一份合格的申請表格,到正式招標時也會經常無法收標,令工程一再延誤,甚至擱置。
這場「魷魚遊戲」又成功在工程開始前篩走了一批業主。


顧問:工程至少花3年 申請多爛尾
幸運地聘請到顧問為工程項目作評估後,也不代表工程能順利走到最後,因評估才是整個項目最費時的部分。承翰解釋,顧問入場後會為客戶撰寫一份「顧問方案」(consultation proposal),並遞交予古蹟辦建築署作審批,「平均第一輪遞交顧問方案後收到回應,需時3至4個月;其後完成修改再遞交後得到回應,需時至少一個月,而且一般需要與他們就方案周旋三至四轉。」
按以上進度,在評估階段的審批時間最少需要1年時間。承翰認為,除了缺乏審批人手之外,造成審批進度緩慢的主因是部門對每項回應或需討論的地方過於仔細,「但做古蹟與做一棟新樓的分別就在於難以作出預算,當然最好是可以確認有多少塊磚爛咗,或是有多少塊木發霉,但現實中就是會受現實環境限制。」

他舉例解說指,如果是處理唐樓天台維修,顧問公司未必可在現階段搭棚架上天台作評估;或者業主正居住在該唐樓,而需要評估的部分已擺放傢俬,業主不大可能會為了前期評估而將傢俬搬走。換言之,顧問需要為維修的部分作出估算,但政府部門卻要求顧問在這個階段計算出近乎確實的維修部件數字,「所以在這些位置就要與政府爭論一下。」
「由聘請顧問直至判頭離場起計,不計算1年的保養期,最少三年起計。」承翰經常提醒客人。如是者,前期工作的審批時間正因顧問與政府對維修工項的各樣爭論下不斷延長,承翰亦表示有些業主因時間過長而在審批階段便擱置維修計劃。
資金僅夠維修 復修遙遙無期
另一方面,計劃所提供的金額亦是問題之一,香港大學建築保育部講師、建築文物保育學會內務副會長張家榮認為,這筆補助金不足夠讓業主完成整個復修計劃,「限額200萬,加上聘請顧問的錢,告訴你如何修復這棟建築時,很容易就花掉50萬至100萬,卻只得到一份報告。」
承翰亦同感,當申請表格獲批後,顧問就必須根據表格所填寫的工項計劃工程,即使發現有一些部分明顯要進行維修,也不得進行,一來是政策要求工項與申請表格掛鉤,二來就是資金不足的問題。
承翰表示,就唐樓而言,在限額200萬內可以進行的維修工程主要是為建築防水、內牆刷油、維修一下日久失修的樓梯等,但如果涉及到結構性問題、重鋪瓦頂等則會不夠資金。雖然顧問發現有額外問題需要維修時,可代業主向政府加大限額至600萬,「但前題是,顧問費用沒有增加,所以有些行家未必願意做。」
即使顧問願意協助加大限額,維修工程亦有制肘。承翰指出,由於資助計劃寫明只作「維修」,不是「復修」,所以只能維修已「損壞」的部分;如果損壞的部分已被扔掉或不存在,計劃並不會協助重建該部分,對復修其歷史文物價值作用不大。
因此,張家榮坦言,整個維修工程會很容易被業主想成是不符合經濟效益,寧願出售予發展商重建,也不願花費過多的時間、金錢。
戰前唐樓或另覓其他政府資金資助維修
不過,香港的戰前唐樓根本難以申請資助計劃,原因是其所支援的歷史建築必須是法定古蹟或已評級歷史建築,而「考城學社」的《港九戰前唐洋樓普查研究》已揭發有近六成戰前唐樓未獲評級。
因此,自2008年資助計劃開始至今年3月31日,97宗成功獲批的資助申請當中僅3宗屬戰前唐樓。
張家榮表示,缺乏評級的戰前唐樓要進行復修是十分困難,主要是難以找到資金,「確實有一些沒有被評級的唐樓的業主會為樓宇復修,但數量是比較少。」這些業主會申請其他政府資助,如「強制驗樓計劃」、或驗窗計劃,為樓宇進行基本維修,「起碼不會冧」。

承翰亦建議相關業主,如要申請資助計劃,可先發信到古諮會,請他們先為建築物評級。如不想花時間等待評級,也可申請發展局旗下的「市區更新基金」,制肘比起資助計劃較少,但計劃審批着重的是更新後的建築能否為社區帶來益處,需要業主撰寫計劃書。
因此,戰前唐樓的評級與保育十分倚仗政府的主動性,以及浮動的社會價值。面對着種種困難,張家榮認為政府需要負上責任,提供更多誘因予業主,吸引他們為具歷史價值的戰前唐樓進行復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