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於周四(9月7日)晚上11時05分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天文台周四更於11 時至午夜12時錄得158.1毫米雨量,是自 1884 年有記錄以來的最高紀錄。天文台於周五(9月8日)下午指出,過去24小時錄得600毫米雨量,相等於全年降雨量的4分之一。截至周五下午,路政署收到60宗水浸報告,消防署收到343宗求助事故,政府暫未公布死傷人數。
守望相助上最後一班「1號」巴士
周四晚暴雨引發多區嚴重水浸,多個地鐵站湧入雨水,觀塘區水位高至淹沒車身。九巴、城巴、電車於下午有限度提供服務,各區的交通訊息混亂。《誌 HK FEATURE》聯絡到旺角鴻光商場Figure店店主Vincent,他周四晚上11時離開旺角往黃大仙竹園,當時天文台剛發出黑色暴雨警告。Vincent在巴士Apps查詢「1號」巴士到站時間,手機有時顯示等候「6分鐘」,時而跳到「10分鐘」。當時旺角近山東街近中旅社一帶已出現水浸,Vincent估計路面情況混亂令班次延誤。當有乘客建議轉搭地鐵回家,身邊有年輕乘客向他提醒:地鐵已沒有了,Vincent當時才知道地鐵早於零時已提早停駛,惟不見新聞有任何公布。

Vincent等巴士1小時,至凌晨1時終於有「1 號」巴士到站,當時巴士約七成滿。上下層的乘客守望相助,叫乘客「企入一些」,好讓大家乘搭「最後回家的巴士」;亦有上層的乘客向下層「報數」,告知空座數目,令擠在下層的乘客可以到上層。Vincent與乘客在車上目睹公路多處水浸,驚險萬分,「 大家都睇到嘩嘩聲」。一小時路程上,有死車停在路中,巴士要拐過死車、石路慢駛而行,亦有車輛先讓巴士先行。巴士駛至竹園總站時,路上大大小小的碎石,地上一片泥濘,全是黃泥水,「我見過旺角水浸,這樣大的水浸範圍還是第一次見。我覺得政府應該要響那個警報系統(「緊急警示系統」),讓港人知道黑雨有多嚴重。」

政府堅稱不需「緊急警示系統」
政府於2020年耗資1.5億元設立「緊急警示系統」,讓政府可在發生緊急情況下向市民發送重要公告。這個緊急警示系統曾於2022年3月9日透過「緊急警示系統」通知市民,伊利沙伯醫院成為新冠病人的「指定醫院」,政府只是用了一次,也是這一次,市民才知曉政府花1.5億元設立「緊急警示系統」。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周五記者會上強調,早上發了4次新聞稿,黑色暴雨警告足以讓「市民已清楚知道情況」,無需啟動「緊急警示系統」。


黃大仙居民:資訊不清晰 靠自己行條路出嚟
記者於下午2時左右到黃大仙現場視察,見沙田坳道近地鐵站的積水已大致排走,而黃大仙附近東頭村道鳳舞街交界有工人正在清走因暴雨而沖至的泥土。水浸最嚴重的黃大仙中心底層水位依然浸至餐廳「牛奶冰室」的招牌位置,低層商場門外亦有大量積水,多架消防車及排水車停泊在商場外。有讀者向《誌》指,晚上7時半仍在黃大仙商場、地鐵站外抽水,未知明天能否重啟。

因黃大仙站水浸的緣故,周五下午觀塘綫來往石硤尾站及彩虹站暫停服務,黃埔站至石硤尾站、彩虹站至調景嶺站則維持服務。
黃大仙居民阿嫦表示周四晚上回家時樓下已出現水浸,回家見到黃大仙站水浸的影片,大感驚訝。阿嫦原本計劃周五去新界,但在新聞找不到全面的道路消息,「想外出至荃灣或葵芳,必經沙田坳道,但新聞完全沒有提及到路面情況,哪些路線是通的?網上的資訊就只有黃大仙的情況。」
阿嫦在家中看畢政府下午2時半的記招,有感政府反應慢,最基本的資訊流通也做不到,「市民走出去才知道,自己要出去找哪一條路是通的。」


太子花墟店店主:20年一遇
太子道西花墟一帶亦受水浸影響,沿路水位浸至小腿高度,雨水湧入商戶。記者於下午1時到太子道西,見大部分開門的商戶正在清理湧入店舖的雨水,用掃帚將雨水掃出,亦不斷將貨品重新收拾好。
華景園藝負責人表示,周五水位高達1呎,是20年來第一次,有不少花朵被沖走,「不知道損失多少,都不知道沖走了多少(花)。」

政府於周五早上5時34分發出新聞稿宣布全日停課,「政府呼籲僱主應參考八號風球的工作安排」,晚上10時發新聞稿指「極端情況維持到午夜12時」。周五在停課不停工的情況下,早上仍有不少市民上班。政府開記者招待會指,「極端情況」的工作安排等同8號風球。為何只宣布停課不停工,勞工及褔利局局長孫玉菡在記者會上解釋「不應該一刀切,很多行業有需要上班,應交由僱主僱員自己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