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春天,由逾越節、受苦節到復活節,基督徒都聚在教會一起紀念耶穌受難和復活,但因應疫情,崇拜早已改在線上進行。一個周日早上,播道書院道真堂團契導師錦輝,在家中客廳摺桌上放着開了IG Live的iPad,抱着女兒一起參與網上少年崇拜,螢幕上除牧師講道,年輕教友亦積極按「心」回應。由實地搬到線上崇拜,感受大不同,錦輝自言疫情對牧養工作亦有影響。但心懷虔敬,無阻個人跟上帝的溝通,「疫情對我個人的信仰影響不大,反而對上年的社會運動衝擊更大。問題在於在艱難的時候,大家如何去面對。」
採訪: 8 CM
攝影:王紀堯
初用IG 直播實行問題
隨着社區出現爆發跡象,教會於二月初開始將崇拜改在線上進行。兼顧少年崇拜(小六至中五)及青年崇拜(高中至大專生)的錦輝表示,一些較年長的同工,因疫情改變崇拜模式才初次下載Instagram。
首幾次網上崇拜,他們遇過收音不良、網絡緩慢等問題,幸有較年輕的實習神學生等幫忙技術支援。考慮到教友體驗,他們又在螢幕配上聖詩歌詞,方便教友邊看邊唱,只是有一點令錦輝覺得略為可惜,「我們採用混音器收咪聲和樂器聲,減少雜音,收聽時會專心些,但反過來也少了點人性化。因為平時會聽到大家一起唱聖讀、讀經文,用了混音器便聽不到了。」為了讓年輕教友看到同輩會更有親切感,原本還多留幾位年輕人幫忙直播、奏樂,但隨着政府早前立法禁止逾四人在公眾地方聚集,現場人數只好縮減為四人。
網絡距離感 靈修人數減
訪問當日所見,少崇收看人數一直維持在四、五十人以上,一班大約高小至初中的教友,未因留在家中而偷懶,反而乖乖準時參與,有時發出一些趣怪emoji。

小教友固然自律,但為免直播時間太長容易分心,同工特意將少年崇拜時間縮短。另外,導師又會用Zoom舉辦祈禱會、靈修、小組討論,「不過效果跟現場差好遠,始終有距離感,人多的時候畫面又會有delay,無法即時回應,對話變得很不流暢。」有次他跟一班DSE考生開Zoom,看到有人在做mock,有人怕出鏡,有人網絡出現問題,都影響了祈禱時的專注。長此下去,錦輝擔心年幼教友的投入感下降,「平日早上的靈修活動人數已跌至寥寥數人。」反思信仰生活為了維繫教友,對於那些兩三星期都沒有出席網上崇拜的教友,負責導師會比平日更着重以電話及WhatsApp形式關心。在情況許可下,錦輝亦會讓青崇教友在Zoom以外,選擇以單對單的形式吃飯,結果有六成人都會選擇見面:「始終面對面談得比較深入。」

無論科技如何與時並進,真正的體驗仍然不及面對面。又如逾越節,他認為在網上隔空領聖餐已感受有別。據錦輝所知,大多青年教友現時都未有在個人的靈修生活上怠懶,惟團體宗教生活一律中斷,都希望早日回復正常。然而疫情持續,有人說這是上帝的懲罰或試煉,錦輝則認為一切都是未知,不妨先檢視自己,「如反思自己的屬靈生命。假如這是一場懲罰,可以思考我們是否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個人的生命才會有所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