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8日,數百名葵涌貨櫃碼頭外判工人,不滿工作環境惡劣,與資方共渡時艱十年,一直被減薪凍薪。怒火醞釀多時,最終上演長達40日的工潮。
罷工前夕,碼頭工人在Facebook建立了「碼頭的辛酸」專頁,聯同傳媒披露業內工作的惡劣情況,引起社會極大迴響。3月初,工人要求與外判商加薪23%,談判破裂,約400名工人參與罷工,佔領碼頭要塞,工潮令香港國際碼頭有限公司(HIT)損失以億元計的收益。罷工期間,工會多次發起「流水式」遊行,曾200人包圍長江集團中心。資方多次向個別工種加人工利誘復工,亦曾用邊談判邊急聘工人填補罷工工友空缺,均沒有成功。同年5月,最後碼頭工人和外判商以9.8%的加薪幅度達成共識,結束工潮,當年工會稱取得「半杯水勝利」。(詳見文末碼頭工潮時序表)
適逢罷工十周年,碼頭職工會籌備了專題佈置,前碼頭職工會主席陳欽和(阿陳)希望活動能喚醒公眾記憶,不要遺忘罷工工人。在回顧之餘,同時思考香港勞工運動的未來。

跟「吸血鬼」同步過冬 回歸後人工暴跌
在2013年前,碼頭經歷過數次的罷工,但也是短暫的工潮。工人們面對養家的壓力,罷工對他們來說是「手停口停」,因此為了生計亦只能捱下去。至1997年回歸後,工人們的薪金不斷下降,阿陳回想當年情況仍感憤怒:「金融海嘯時,你說要共渡時艱,我們明白。之後經濟復甦了,還追不上從前的水平,為何工人們得不到應有的回報?」
以一天24小時薪金計,1996年時的薪金為$1400,之後持續跌至2013年約$1000,人手更加被削減。以阿陳擔任的橋邊理貨員為例,一個範圍的工人由9個大減至6個,足足少了三分之一,導致工作量增加,人工不升反跌。雖說碼頭工作多數為「三更制」,表面上則說一更8小時,但以當時的情況來說,連續工作48小時已經是最基本,最誇張甚至有工人連續工作26日。

撇除不合理薪金、工作量等因素,惡劣的工作環境亦是工人爭取改善的地方之一。前碼頭職工會理事、負責操作前置式起重機(俗稱「麻鷹」)的機手黎馬表示,外判商「根本不當工人是人」。機手長時間在高空工作,基本上連吃飯、甚至是大小二便,都只能夠在一個60多呎的機艙內解決:「有時肚痛又去不到廁所,就要打開張報紙,之後包埋就搞掂囉,我們俗稱『糯米雞』。」
在醞釀罷工的前夕,阿陳和其他工人曾約外判商面談,嘗試表達他們的訴求。
怎料談判不成,外判商更不斷踐踏工人們的底線,令阿陳忍無可忍:「他們(外判商)隨便說加多5%,有工人則說,得70幾蚊買罐奶粉都不夠啦!外判商回應得一個,就係做定唔做?仲要問候(工人)老母。人工不單只冇,連尊嚴都冇埋!」
面對惡言相向的外判商,工人們罷工的決心愈趨堅定。在2013年3月28上午8時,數百名工人結集在6號碼頭,堵塞迴旋處貨車出入口,要求資方談判,隨後愈來愈多工人響應罷工,涵蓋碼頭內的不同工種。他們的其中一句口號是:「尊嚴撐到底,撐到落海底⋯⋯」

後職工盟年代 工會組織vs冇大台
碼頭職工會是職工盟旗下的一個屬會,在醞釀罷工期間,工會亦多次與職工盟商討對策,李卓人連日在前線支援工人。麥德正為時任職工盟幹事,他當時負責罷工的後援工作。麥德正認為,在碼頭罷工前,紮鐵工人罷工正正是一個轉捩點。他們示範了基層勞工可以如何利用組織的動員力,爭取公眾參與,製造輿論並向資方施壓。
2007年紮鐵罷工歷時逾月,參與者過千,行動包括包圍地盤、遊行集會、成立罷工基金等,是香港史上的大型罷工之一。翌年發生維他奶、屈臣氏運輸工人爭取加薪運動,之後大型工潮便到碼頭工人罷工行動。
當年紮鐵罷工結束後,工人爭取到比資方叫價只高出10元的日薪,8小時工作日薪為$860,被外界形容為「慘勝」。惟資方與工人簽訂協議,並承諾來年將會再有下一輪的勞資談判。後來工人隨即組成「紮鐵業團結工會」,並加入成為職工盟屬會。
Foodpanda罷工有別於傳統的勞資糾紛,現時Foodpanda有超過一萬名外賣員,他們與平台不存在僱傭關係,全屬自僱人士。他們於2021及2022年曾就待遇問題發起數次短暫罷工,是屬於非工會主導、由外賣員自行發起的罷工。
麥德正形容,現時科技發達,所有事情都可以在網上討論和「吹雞」,後來便發展成所謂「冇大台」的說法。而Foodpanda罷工便是「冇大台」的勞工運動,「很多人都在說要『Be water』,這可能解釋到為何會有Foodpanda罷工。」

但工會的運作正正是一種「大台」,那是否代表市民要摒棄公會?麥德正坦言,面對日新月異的網絡發展,工會的意義是他無時無刻都在思考的問題。他認為工會無需要抗拒時代的轉變,更可以利用網絡的便利,接觸和服務更多會員,在惡劣的環境下維持組織運作。
十年過去,麥德正認同勞工運動的模式或許需要變陣,各行各業或會發展成一個獨立的圈子,未必會再像碼頭罷工般大張旗鼓:「好難再有這個規模,不是沒可能的,但好少囉⋯⋯。」坐在旁邊的黎馬亦默默點頭附和。
全靠罷工以來累積的集體談判機制,紮鐵工人的薪酬升近三倍,現時8小時工作日薪已是$2000多元。阿陳坦言,碼頭工人在早年經歷多次短暫罷工,都是無功而回。當時紮鐵工人的成功對他來說,夾雜了無數啟發和衝擊:「點解紮鐵工人得,我哋碼頭工人唔得呀?唔通佢哋大隻啲呀!」
參照前人的經驗,在碼頭罷工時,不只工人,連廣大市民均是「抗爭升級」。除了一眾職工盟的屬會,學聯、左翼21等學生和社會組織也有聲援碼頭工人。他們在貨櫃碼頭外搭建帳幕,全天候駐守「碼頭村」,並接收市民捐贈的物資和捐款等。碼頭罷工基金更一共籌集到近900萬,比紮鐵罷工基金的130萬高出近七倍。麥德正認為,經歷是次罷工後,市民更加關心基層的勞工權益。即使工潮結束,階級所造成的不公義、財團壟斷等問題一直存在,市民的怨氣日漸積累,掀起了一股左翼風潮。

回望回歸後多場大規模罷工,均是由職工盟領導。2020年《港區國安法》實施後,職工盟成為建制陣營的狙擊對象,最終於2021年10月3日宣布解散。同時,大部分在反修例浪潮期間成立的工會已經自行解散,甚至有成員被捕。例如牽涉「羊村案」的言語治療師總工會,當中5名成員被控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成,判囚 19 個月,去年10月10日刑滿獲釋。面對工會解散潮,還有誰可以代表勞工發聲?
「就算冇職工盟,勞工抗爭運動都不會停止。你睇下,職工盟冧咗40日之後,就立即有Foodpanda罷工。」麥德正說。
不平則鳴 鵪鶉蛋永遠站在高牆的另一邊
時間回到2023年的碼頭,十年前的罷工為工人爭取到應有的權益,有外判商主動提出每年按通脹加薪5%,現時24小時的薪金約$2000,工作環境亦稍為改善。工人們終於可以使用流動廁所、設有冷氣的休息室、熱水洗澡等等。以上本應是人的基本需求,但工人長年的爭取才爭取到這些合理待遇。
「你覺得現在財團壟斷的情況,比起十年前是舒緩了?還是嚴重了?」麥德正向眾人拋出了這問題,答案顯而易見。他直言反財團、反壟斷的社會氣氛及民怨其實一直存在,只要仍然有人堅持爭取勞工權益、不忘主張公平的信念,當問題湧現時,勞工運動遲早會一觸即發。
工業意外除了在碼頭,在不同工種的現場,不公平也是頻繁上演。市民可能每隔三兩天,便會聽說一宗駭人的工業意外,有時則轟動如Mirror演唱會屏幕倒塌事件、安達臣道冧天秤事件等,但實際上不少工業意外均缺乏傳媒報道,政府只要刻意不公布,很多時亦會不了了之,而且今日政府的透明度,亦不如十年前。

阿陳和黎馬在碼頭工作多年,多有聽聞甚至親眼目睹工業意外,甚至直言碼頭有「15種死法」。最深刻是聽聞有清潔工人在工作期間,錯誤走入吊機範圍,然後活生生被頭頂重幾十噸的貨櫃壓至死無全屍。阿陳指出工會的其中一個作用,便是向工人傳遞職安健以及法律等知識,以保障工人權益,同時減少悲劇發生。
經過碼頭罷工一役,阿陳說工人們依然保持當初的氣勢,遇到不公不會啞忍,同時謹記安全是首要條件:「起碼不會再叫你八號風球爬上四五層貨櫃拉威也。真的做不到的話,我們會直接叫對講機問他:『要追數定要人命呀?』」阿陳凌厲的說道。

阿陳笑言這一切都是「雞蛋撼亞洲首富,隻蛋仲細過鵪鶉蛋」,面對香港勞工運動的前景,阿陳頗為樂觀,正如當初他亦沒有想過,碼頭罷工會持續40日。縱然職工盟解散、多個工會從初時的遍地開花,演變成後來被逐一擊破,阿陳確信的依然是這四個字:「不平則鳴。」

2013年碼頭工潮時序表
日期 | 事件 | 發展 |
3月28日 | 工潮首天 百名工人堵碼頭 | 清晨百名碼頭工人結集在6號碼頭,抗議十年薪金「不加反減」,爭取加薪兩成。 香港國際碼頭有限公司(HIT)董事總經理嚴磊輝指,工人屬外判工人非僱員,無身份參與勞資談判;總公司又反駁連續工作48小時在過去兩年十分少見。保安增派人手,一度拒絕記者入內採訪。 |
3月29至30日 | 結集兩百人 學生聲援 | 聲援工人的學生組織陸續加入,通宵留守6號貨櫃碼頭,並佔據有蓋閘口8條通道。工人到外判商寫字樓大廈喊「李老闆可恥」、「加人工 撐到底」。有團體到長江中心抗議。外判商向罷工理貨員及船上裝卸工提出每更$500之外另加$130,50名工人復工。 |
4月1日 | HIT向法庭申禁令 | 國際貨櫃碼頭有限公司(HIT)向高等法院申請禁制令,要求禁止未經公司批准人士,進入及逗留4、6、7、8號碼頭。 |
4月2日 | FB專頁「碼頭的辛酸」尋人啟事 | FB專頁「碼頭的辛酸」發尋人啟事,指張建宗「自上月27日在香港總部下班後 至今一直沒有影蹤,懷疑被李老闆收埋待用,若有心人發現此人請從速與碼頭工人聯絡,厚酬!」 。其他傳媒的評論亦指政府「冷處理」工潮。 |
4月3日 | 勞福局局長張建宗首開腔,拉攏勞資雙方 | 勞福局局長張建宗首開腔,拉攏勞資雙方。張建宗又表示,首天已關注事件,與和黃高層會晤2小時,表示資方有誠意解決工潮。工友收到通知,4月4日在中午到葵興政府合署,與三家外判商「永豐」、「高寶」、「培記」開調解會,但香港碼頭業職工總會幹事何偉航表示工會沒有收到通知。 |
4月7日 | 4千工人到長江中心抗議 | 罷工工人聯同家人與聲援者到政總、長江中心抗議。工會表示,向罷工工人發放第二輪生活津貼,每人派$7000。當時罷工基金250萬已耗了150萬。何偉航預計,罷工令資方每日損失$2000萬。 4月中,花旗銀行估計罷工已令 HIT 母公司損失達至1億港元。 |
4月8日 | 特首梁振英開腔 | 梁振英首次表態,他指政府會「中立」處理。 |
4月10日 | 李氏擦邊球批評工運 | 時任長實副主席李澤鉅沒有直接回應碼頭工潮,在《工商月刊》受訪時說:「有時在偏頗的媒體及輿論渲染下,這項優良特質彷彿被淹沒,只投射出一個社會不和諧的景象」。 |
4月13日 | 無綫腰斬工運新聞特輯 | 無綫電視原定《新聞透視》播放「碼頭風雲」,講述貨櫃碼頭工潮, 有關報道被臨時抽起,改為播放長實拆售酒店雍澄軒所引起的爭議。 《東張西望》有關工潮的報道,通訊局收到2000宗投訴,投訴節目偏幫資方。 |
4月17日 | 《蘋果》揭HIT邊請人邊談判 | 工潮踏入第21日,第三輪談判進入僵局。《蘋果》發現有人大肆招聘地盤工人,安排他們進入貨櫃碼頭,充當低技術工種的「姑爺」及「揸紙」。 (「姑爺」是鎖穩貨櫃的抓結員,「揸紙」工作主要為核對貨櫃編號) |
4月18日 | 外判商高寶突結業 | 外判商之一高寶主要員工是吊機機手,170名機手當中有130人罷工。高寶突宣布結業,遣散170員工。高寶股東之一劉國安晚上接受訪問時否認結業是要「一拍兩散」,稱公司是被工會逼到「無得行」才結業 。 |
4月19日 | 「 全民包圍長江反剝削晚會」 | 200人集結長江中心,李嘉誠早上被記者問到工潮,李表示「對唔住,一句都唔講。」 |
4月28日 | 工會不堅持加薪20% | 工會「釋出善意」,不堅持加薪兩成,只要外判商永豐及HIT在場,便願意重返談判桌。外判商永豐曾提出每年加薪5%。 |
5月1日 | 五一勞動節遊行職工盟估計5千人上街 | 2012年五一勞動節,達8千人上街,參與團體包括街工、工聯會及職工盟等團體。2013年工聯會早上遊行,職工盟則下午遊行,職工盟公布下午遊行人數達5千人,4百名碼頭工人參與,對比2012年的遊行數字,工潮不算激發大規模遊行。 |
5月6日 | 資方劃一加薪9.8%,工潮結束 | 資方答允劃一工種加薪9.8%,並承諾不會追究復工的罷工工人。聲明又提出,針對員工用膳及如廁時間安排,外判商將配合HIT作出改善,工潮正式結束。工會形容,這是「半杯水的勝利」。 |
罷工一觸即發

佔領碼頭


各方支援



長江中心、禮賓府示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