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武漢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全港停課,應屆中學文憑試的考期一再延期,應考之路漫漫,前路茫茫。
教育局由一開始言之鑿鑿,稱文憑試「可如常在三月二十七日舉行」,然而人算不如天算,疫情蔓延至歐美、日本,外國留學生急急回港,引來病毒短暫的社區爆發,本港確診個案急速上升。教育局在正式開考前不足一星期,又宣布今屆文憑試中、英文科口試取消,並把筆試順延至四月二十四日。
新的考期如箭在弦,雖然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在網誌、電台等場合指「仍是以四月二十四日為文憑試的開考日期」,卻在四月十五日召開記者會,為疫情的不確定性「留下一線」,楊指若疫情惡化,六月十一日前亦無法開考,將會取消應屆文憑試。面對考期一拖再拖,應屆中六考生李玥彤(玥彤)說,「我想快些考完試,可以快些放鬆,但教育局不停拖拖拖,拖至不知何時何日,壓力會越來越大」。

考期一再變更,玥彤在房間內的牆壁貼滿自習時間表,絕無鬆懈。書櫃放滿應試書本,連月曆都是寫得密密如麻,背囊繫上了一個「時代革命」鑰匙扣,一個應屆文憑試考生,心目中的「時代革命」又是怎樣的一回事?
記者:劉愛霞
攝影:王紀堯
疫情無情 摧毀了美好的告別日
一月二十二日,玥彤在校內應考完中文科的考試,那時她還未知道,這就是最後在校園跟同學穿校服聚首一堂,師生共聚的最後時光。新年之後,確診個案數目陸續上升,一月二十五日,政府宣布中、小學延遲農曆新年後的假期至在二月中旬,避免學童交叉感染。
玥彤原本在校內的模擬考試、補課,一下子搬到電腦螢幕,啟動視像鏡頭,在網上用視像軟件應考。玥彤說,「還是在校考模擬試較好,學校環境有現場感,你會感受到那份緊張感,自然會做卷做得快些,在家只當作自己做練習」,而且在家做卷受不同事物影響,難以專心。

班房儲物櫃的書本、物件,來不及收拾,在校方安排下,由校工把每班大約三十個學生的個人物品,放進一個個獨立的垃圾膠袋,放在校門外,等待同學認領。三月疫情嚴峻那段時間,學校變了「禁區」,玥彤原本期待已久「Last Day」(中六學生最後一天上課日子),可以在校服上寫寫畫畫、與同學、老師留倩影的機會,都化作幻影。
無了期的煎熬
前方等待著玥彤的,是試場上考評局規定距離不少於一米,盡可能加闊至理想的1.8 米的座位。學生進入考場前,需要向考評局遞交「考生健康申報表」,若果體溫達到攝氏 38 度或以上,就不能應考,若考生明知發燒仍故意前往應考,可能會被扣分。玥彤說,若學生不應考的話,該科的成績只可獲第5級 (最高等級為第5**級),她認為,「為了可以應考,有發燒的考生可能會服用藥物減少發病的症狀,變相在場的考生便有很高的風險」。
考期一波幾折,玥彤現時擔心的是,疫情再次變卦,直至六月十一日都無法開考的話,應屆文憑試便會取消,以考生的校內成績取而代之。玥彤則認為,「佢(教育局)幫自己預備了很多後備方案,但他沒有想過的我們考生,到時延時和取消,也是在拖拖拖拖拖,你每多延遲一次,我們就要很大壓力地溫書」。
入大學 辦是非

玥彤說,最大的壓力都是來自自己。她解釋:「我有自己想入的科目,有自己的目標(想達到),(一旦)有了目標,就會擔心自己做不到怎麼辦,是前途的問題」。她從小到大,就對大學生的身分有一份景仰,所以立志要考上大學。玥彤對旅遊科目感趣,亦覺得自己在活動策劃方面有天份,若文憑試開考成功,她希望考試的成績可以將她帶入大學的心儀學系,分別是香港中文大學的酒店旅遊及房地產課程,及香港理工大學旅遊業及會展管理(榮譽)理學士的課程。
在社會既有的定型下,「讀書為了入大學」的道路,似乎是大部分學生的寫照。但玥彤說,想成為一位大學生這個想法不受社會影響,而是自己覺得知識真的很重要。她打從心底裡認為,「無知是很可怕」,「知識可以助人分清對錯,而不是別人說甚麼,你說要甚麼,(做人)要有自己的批判思維」。玥彤指,有時瀏覽Instagram、Facebook 等社交平台,從留言中會看到他人將事情本末倒置,她說:「(有人說)美國才是武漢肺炎的帶菌者,但其實有很多數據顯示,美國第一個(確診個案)是來自武漢,有齊Data,有齊資料,你不可以覺得自己那套(思維)就是對」。
去年社會運動在玥彤就學期間進行得如火如荼,她坦言投放在學業的時間少了,都花了部分時間在關注社會動向。刹時間,作育英才的大專院校,成為了戰場,「中大保衛戰」、「理大圍城」,都寫進了香港的歷史。玥彤入大學的夢,還有另一份的堅持,「我覺得不能夠輸畀人睇…社會運動之後,我更加想入大學。如果我入不到,那(學位)會給了誰?可能會讓了給國內考生」。
我的前路 包括香港
社會狀況沸沸揚揚,疫情下各行各業仿似大停擺,經濟蕭條,關於前路,在玥彤眼中,社會真的有前途嗎?玥彤稱,「前途,我覺得是靠我們這一代(去爭取),如果我們都不努力的話,那香港可能真的會變成一個香港省(市)…我覺得我的前途是包括香港」。關於革命,玥彤說,「革命是盡了自己最大的能力、最大的責仼,為自己未來,或者是香港,去爭取自己想要的事情」
玥彤稱,「如果(我)真是成為了大學生,我想透過紀錄片讓人知道身邊發生的事,或者是學懂法律那邊的知識,明白自己(擁有)的權益,及如何可以保障身邊人,發揮我大學生(身分)可以做的事」。玥彤的房間,牆上有她寫上「前路漫漫,一起同行」的字句,問她出處,她說是有次出席中學生集會時,收到一顆珍寶珠,棒棒糖上繫上了這句打氣字句,她覺得很有意義,便寫在自己的牆上。

後記:新一代活在萬變的大時代
三月三日,當記者找到李玥彤,邀請她訪問時,她很快就答應。 疫情每天在變,計劃總趕不及變化,期間我們各有各忙,曾有過短暫電聯和初步會面,但還未做訪問。三月二十一日,教育局在開考前宣布中、英文口試取消,記者聯絡玥彤了解她的近況,她說因應考期改動,學校由三月下旬至四月中旬為他們安排了「密集式」的考試,兩星期共要考試十二次,每次考試幾乎就是半天或者一整天,聽著她由本來很擔心要花時間應付校內試,無時間實行自己的溫習計劃,到最後,她還是捱了過來。
我們相約在四月二十一日做訪問,正是她要回校拿取第二張準考證的日子。我們本已約好時間,晚上,她倏忽傳來短訊告知我回校時間有變更,一輪商討後,她很快又同意訪問時間的調動。在這個世事變幻莫測的社會,有人說,年輕人做事只是憑住衝動,沒有想過後果,但他們用「窮則變,變則通」 的態度回應社會,有人看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