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40年歷史的藝穗會,是鄰近中環蘭桂坊的一級歷史建築。去年創辦人兼總監謝俊興離任送別,藝穗會租約至明年4月,一時間惹來停辦疑雲。8月政府重新公開招標,藝穗會表明會積極爭取。
標書列明會址的發展除了須配合中央《十四五規劃綱要》在中國的定位,申請者如危及「國家安全」會被剔除申請資格;更嚴謹的是營運期間,若懷疑做出危害國安、公眾利益、道德與秩序的行為,政府有權即時終止合約。藝穗會回應《明報》時指出,建議書將提出復辦藝穗節,會引入更多來自中國的藝術。
藝穗會已停辦藝穗節7年,近年以租場予表演者為主。藝穗會是獨立音樂、劇場與文化體驗展覽的搖籃,《誌HKFEATURE》訪問三位藝穗會的租用者,就著這份新標書分析近年藝壇的變化。
有獨立樂隊音樂人認為,藝穗會租約表明的「國安條款」將全面封殺敢言的獨立音樂人;有劇作家揭示,現時其他場地的場主在收到申請時已訂下「國安條款」,質疑藝穗會租約「白紙黑字」標明「國安」是多此一舉;亦有劇場工作者預料若表演交由政府決定「國安條款」與公眾利益,將失去多元性,更難走出國際。
三位藝術工作者不願意公開他們的表演單位、租場時間與姓名。

劇作家阿雪(化名):其他場地已隱藏「國安條款」,有需要說出來嗎?
劇作家阿雪在《港區國安法》成立後仍然忙不可交,他說雖然自由受到限制,但會在「紅線」以下繼續做下去。他說收到藝穗會現址的標書加了「國安條款」不感到意外,意外的是「為何要寫得如此清晰?」
阿雪指出,今日獨立劇場有很多租場選擇,有土瓜灣的牛棚、也有石硤尾的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近年場主收到主辦方的申請,已經要求主辦方不要違反《國安法》。
「JCCAC講到明,如果你違返國安條例,會終止你租約,還要付租金。當我們申請時,已經收到這種『恐嚇』!政府有需要講一次給大家聽嗎?」
阿雪表示,不怪責場主,因為「自我約束」的風氣已蔓延至劇作家、總監、表演者,甚至觀眾,因此不用明言大家也感受到這份「關心」,如果在標書寫明,只是凸顯「這件事」的存在。

獨立Band音樂人:將封殺所有政府「黑名單」音樂人
企位約100人的藝穗會是香港獨立音樂Live House 的熱門地點,跟東京新宿Loft相似,有著Live House老舖的地位。獨立音樂人黃耀明曾於2008年在藝穗會舉行新碟Live,場地容納百多人,音樂組合At17均有到場參與演出。其他如內地全面封殺的歌手李志亦曾在藝穗會表演。
樂隊隊員之一阿明(化名)指,過去幾年不斷找場地表演,藝穗會亦是他的選擇之一,「九展(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宣布結業,藝穗會是獨立音樂人的希望。」但阿明見到藝穗會新標書的「國安條款」,並不樂觀。
「我們行內經常討論,幾時到他/她不能開演唱會⋯⋯,當何韻詩、黃耀明不可以做,你會感受到針對某種人,但不知道對象是誰,好痛苦。」阿明預料,被封殺的音樂人名單只會不斷擴大,他預料已在『名單』的獨立歌手、樂隊很難在香港開演唱會,未來只能在海外舉辦演唱會。
劇場工作者楊光:政府審查後的藝穗節可走出國際?
劇場工作者楊光(化名)表示,藝穗會過去並沒有任何政治審查,職員還會配合宣傳,以往表演氣氛良好,就算創作小眾,亦吸引不少觀眾。楊光形容《國安法》落實後,不光是藝術創作者會自我審查,不同持份者均有考量,例如資助劇團的人和觀眾等。他表示,如果由政府定義表演有沒有危害「國安」與「公眾利益」,之後的藝穗節必然會失去多元性,節目很難走出國際舞台。
在這方面,劇作家阿雪有更深的感受,畢竟藝穗會是由西方的「在地文化」引入香港的先鋒,在非政府管理的環境下,孕育多元又在地的「文化經歷」藝術。
位於中環下亞厘畢道的藝穗會,現址前身是1892年落成的牛奶公司倉庫,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阿雪指當年由外國人引入西方藝術文化,已是文化歷史的結晶品。「80年代,是藝穗會教曉我們演出是一種文化經歷;現在說搞夜市,當年藝穗會牽頭已做到。」阿雪指以前去蘭桂芳飲啤酒之後到藝穗會欣賞Band Show ,成為香港少有將表演與在場文化結合的地方。阿雪又指,藝穗會早於80、90年代已跳出政府辦藝術活動的框框,「政府場地的思維是,只要找觀眾填滿個場地便可以,搞一些文化經歷的表演,會顯得諸多限制。」

香港藝穗節自1983年開始
1983年,香港藝穗節參照英國愛丁堡藝穗節而舉辦,於1999年更名為「乙城節」。其後藝穗節活動僅在民間發起。翻查資料,由民間發起的香港藝穗民化節,於2012年開始連續四年舉辦,惟自2016年起停辦。
愛丁堡國際藝穗節2023年於8月在英國愛丁堡舉行,不少香港藝術團體遠赴海外演出,包括綠葉劇團、表演藝術平台「香港.魂」中的梅卓燕和TS Crew。談及香港移民潮的舞台劇《A Funeral for My Friend who is Still Alive》 亦在愛丁堡藝穗節演出,編劇林倩嬌及徐嘉蒓更在全球過千部新劇作中,奪得Fringe First Award大獎。
藝穗會自1984年成立,由創辦人兼總監謝俊興(Benny)及眾義工將瀕臨廢棄的舊牛奶公司中央倉庫活化並開放成藝術空間,逐漸經營畫廊、劇院、酒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