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香港再次成為世界焦點,醫院房間屍疊屍,病人等足一星期才上病房,前線醫護人員形容在公立醫院如置身戰地醫院。新冠病毒確診數字最高峰單日錄得56827宗 (3月3日),港大最近估算本港累計已有184萬人染疫(截至3月8日),衛生署公布第五波截至3月10日已奪去3231條人命。
新冠病毒肆虐兩年,醫管局一直沒有明確對輕症、重症作出明確的指引,亦沒有仔細訂立分流措施。至今,衛生署沒有公布輕症與重症的比例。第五波以來,官方口徑一致:病徵輕,則先不要入院。可是,何謂病徵輕?突如其來的Omicron 在2月開始在香港的社區不斷擴散,港大估算截至5月,香港累計約430萬人染疫,其染疫比例屬全球之冠。
新冠患者令醫療系統前所未有的大崩潰,另一邊廂在禁足、全面檢測等不確定的訊息下,市民在區內恐慌性搶購,一些地區連退燒的成藥、溫度計、快速測試棒也被搶購一空。居家長者只空愁在家中,等待親友支援,過著未知的每一天。Omicron爆發後,吳小姐 (化名)的公公染疫後在醫院10天不幸離逝,她慨嘆政府對長者無相應措施,「長者幸運的話就自行康復,不幸的就只能等死。」
3月9日,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顧問醫生何曉輝在員工大會失控痛哭:「過去一月,同事捱得好辛苦⋯⋯」。何曉輝並不是不唯一一個在「戰場」飽受壓力的醫護人員。踏入3月,999中心出現Hold Call (暫不接電話)的情況,急症患者得不到救助;有患者入病房與屍體同室,醫護疲於奔命,醫院形同戰場,有長者病人等到死,「連喉、呼吸機也不夠,要揀人嚟插」,一名東區護士向《誌》道出急症室的亂象。
「我哋寧願自己中Omicron」,在「戰場」上打拼的醫護人員身心大崩潰。前線稱經常不食不喝忍大小二便,看到官員天天在傳媒面前當「救世主」,政策不對位,訊息亂上加亂,對政府均感到心灰意冷。有護士向我們訴說:絕望源自沒有希望。
3月過了11天,在「染了疫」的香港,醫療系統究竟發生了什麼事?這篇報道是有關香港護士、救護人員、死者家屬在2月底至3月11日的所見所聞,這是香港人需要知道的事情。
黃雅文、莫坤菱、關震海、王瀚樑報道

「依家打999要打3次先有人聽」
「白車要40分鐘先到」
Omicron 肆虐,999求助熱線無人接聽,白車做不到12分鐘到達現場的承諾 1。坊間流傳999中心有Hold Call的情況,據救護前線透露,連消防內部也爆疫,處方並沒有好好安排隔離的措施。
消防處處長梁偉雄曾在記者會承認,現時的救護服務非常嚴峻。按一般日子下午5時,應有260輛救護車提供服務,但2月26日同一時段只有182輛。亦因為截至26日早上,共268名消防處救護人員確診,400多名人員是緊密接觸者因而不能執勤,導致服務緊絀。
日做17小時做到失禁
《誌》訪問一位於新界區工作的前線救護員阿旺(化名),他形容現時前線士氣低落,因為處方調配大量的資源應付運送確診個案。在這段緊張時期,阿旺曾日做16至17小時,比原訂12小時一更的編制時數為多。凌晨3時下班但早上7時半又要返早更,情況持續,他們甚至沒時間吃飯及上廁所,「親身見過同事做到『瀨屎、瀨尿』」。據醫護跟我們透露,他們同樣沒有大小便的時間。
他形容:「辛苦都預咗,確診都預咗,經常叫我們共度時艱,但消防處高層並無與我們共度時艱。」例如,若救護員上班受感染後,消防處只叫他們回家等候,但並無為確診者或密切接觸者安排地方以供隔離:「很多同事屋企有老人家、小朋友,根本不敢回家,又因高風險而訂不到酒店,唯有睡在私家車裡,然後到公廁梳洗。」即使未感染,他們也盡量減少回家以免感染家人,「有同事已經整整一個月無返屋企見過女。」

Hold Call 證言:0847顯示救助 1147收指示
他認為消防處高層只顧「做靚條數」,覺得只要做到92.5%緊急救護召喚能在服務承諾12分鐘內抵達現場,其他事都不提供資源改善。
近日有公務員Secret專頁揭發,消防處調派中心涉嫌hold起一些救助電話,待有救護車時才放 order (救助電話)出來,一切只是為了滿足高層數字的要求。阿旺自己親身都試過,見到系統上顯示8:47接到救助個案,但是11:47才收到調派中心的指示,足足遲了3小時;有病人曾向他訴苦,打了16小時才有人接聽電話;他也試過因為全香港都無救護車,自己在新界西接到單,要到港島東接病人,交通時間需要超過一小時,「衰啲講,若是緊急,人都死了。」
一方面,救護員認為在職場上未能獲得足夠的資源,另一方面,他也為這種滯後的服務感到內疚:「我考救護員就是想救人,但現實是,我們現在救不到人。」
他希望消防處更妥善安排負責疫情個案和非疫情個案的比重,有必要時可以將非緊急個案轉介給本港其他有做救護服務的單位(如醫療輔助隊、醫管局等等)。最後問到他,長遠呢?他思前想後才道:「希望增加救護車數目,訓練更加多救護員,不要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顧給現職救護員補水返工填更表就算。」他認為,高層省了的錢,終需要還,可惜,是還在廣大市民的身體和福祉上,還是付出了龐大的醫療代價。
急症室的「絕望真相」
伊利沙伯醫院(下稱QE)在3月9日起轉型為新冠病患者的指定醫院,在東區醫院工作的阿Sam (化名)表示,根本解決不了急症室飽和的問題,「QE 不收症 (不收非新冠病人),打爆晒其他醫院(逼爆了其他醫院的急症室),好多醫院人手本身唔夠QE 多」。《誌》收到聯合醫院從高層拍攝的兩張相片,救護車排長龍,塞死急症室。


3月11日,網上流傳QE 「人屍共處一室」的相片,經QE的醫護向《誌》證實,確實拍攝點是在QE的病房。其中一張網上流傳相片,有房間放滿屍體,阿Sam指,那間用來給病人縫針、俗稱「mini OT」的房間,本身是最「乾淨」,最近也被徵用作「放屍間」。QE 轉型做了專收新冠病人的醫院後,阿Sam 指仍然其他醫院仍有很多確診者在乾等,醫管局派了很多內科醫生協助,惟內部存在不少矛盾,「醫生為了保障自己,開好多treatment ,做足抽血、心電圖、抗生素、吊鹽,我們叫『食全餐』。老人家做是應該嘅,但依家行得走得到做的後生仔都要照做⋯⋯」,這變相加重了護士的負擔。
本周特首、醫管局多次開記者招待會講解舒緩急症室的壓力,阿Sam 訴說今日的「絕望真相」是急症室之亂恰似戰地的臨時醫院,「連一支筆都沒有」,「有一日要碎藥,連個磨都冇,真係想走出去攞嚿石頭去磨藥」。
「好多護士寧願染上Omicron,我都係」,阿Sam 一天凌晨向記者發出訊息訴苦。阿Sam 稱,很多在等候的病人也稱「不關醫護事」、「也知道你哋辛苦」,最後還是找護士、醫生發洩,輕則辱罵,重則向護士扔雜物。

「等到死」的長者
2月底,公院騰空一些房間加設「延伸辦急症室」,阿Sam 慨嘆派藥已佔了他們工作的大部分。「根本是一間老人院,長者病患者每日要10幾粒藥,基本上由返工派藥到收工。」到了病人出院,阿Sam指4個護士就要處理400名病人離開。
年資較深的阿Sam 指,醫護們已體力透支,無時間進食,就算有時間坐下來又沒有胃口,工時12小時以上,凌晨拖著疲累的身體回家,晨早追更6點又出門,他們彼此發現不少醫護人員有暴瘦的跡象。踏入2022年,阿Sam 連農曆新年沒有跟父母見面,經常無飯食、忍大小二便,就是要保護資源,「如果屙一篤尿要換一件衫,咁無晒保護衣,始終都係大家受⋯⋯」。
3月第一個星期,Sam表示放工後接觸記者,他透露這是醫護最難過的一周,他眼見醫院連基本的喉和呼吸機也嚴重不足,關鍵的是年長患者需要聞高濃度的氧氣。「一間房只有幾條喉,可能要揀人嚟插喉,呢個可能無希望,醫生就話不如唔好搞了。就咁擺喺度,等到佢死」。資源緊絀,病房爆滿,醫院面對一個急切的事實,醫生必須審視要先救誰?
「對於重症的長者,(醫生)見到無得救,都提早放棄。情況差差地,已經叫我哋搵定屋企人,真係要急救,就問定親人插不插喉。」阿Sam 坦言,「好多人是等到死」,踏入3月,據他觀察,大概一天東區醫院就有6名長者是「等到死」。
公公入院一周才上病房 3天後死亡
新冠肺炎確診而死亡的個案不斷急升(見表),政府在每天的新冠病毒個案記者招待會,多次被傳媒追問,急症室輪候需時,有沒有患者「等到死」?醫管局沒有正面回應。
有死者家屬向《誌》透露,公公入院10天後過身,在急症室等了7天才上病房,未能見至親的一面,家屬歸咎是政府的「系統性失誤」,明知長者是高危,也沒有應相的方案。
吳小姐(化名)指一直住在老人院舍的公公確診了新冠肺炎,並在2月24日血含氧量轉低而被送到急症室,不過他在7天後的3月2日才被正式送上病房。期間病情一度好轉,但在3月5日又變差,翌日吳小姐便收到親戚消息指公公在晚上9時許過身了,送到急症室到公公離世只是10日。
因吳小姐最近亦確診了,她和她的家人、本來和公公同住的舅父都無法見公公最後一面,「本來現時是禁止探病,公公過身後都無得見最後一面。」吳小姐又指,看到現時有殯儀館貼告示指因「新冠肺炎」過世的病患,都不能被瞻仰遺容,要迅速被火化處理。
就公公過世一事,吳小姐認為是「系統性失誤」,她表示這並不是醫護人員的責任,而是政府在2019年末、新冠肺炎開始爆發,直至現時已兩年之久,惟政府均沒有吸取經驗,推出真正應對新冠肺炎的措施。

吳小姐質疑,疫情已經兩年,今年在香港已演變成大流行的疾病,為何對長者沒有相對的措施。「長者作為最高危的一群,明知老人院是高風險的地方,為何我們沒有相應的配對?大家好像只能等。長者幸運的話就自行康復,不幸的就只能等死。公公過身令我反思這兩年政府做過甚麼?我知道疫苗有其作用,但我們也不能只得一個應對措施。」吳小姐說。
吳小姐認為,政府兩年來沒有盡力改善醫療系統去應對這場疫症,「應該要有指引指示市民該如何做,變相輕症去急症室,其實基層市民也不懂得要怎樣做,他們誤以為打了疫苗就不會有事,當確診了也不懂自理,就只能去急症室,變相重症病人就被延遲治療。」
吳小姐覆述母親的嘆息:即使父親已接近九十歲,但足足七天才能上病房,如果能早點得到更合適的護理,結果會否不一樣呢?
而吳小姐則認為,醫護人員已盡力,他們也「爆晒廠」,而作為患者的公公,不知道他在最後一段路,又能否向醫護人員講出他最後的需要,吳小姐謂:「可能在這個時代要求這份事,其實太奢侈,人的尊嚴也太奢侈。」
輕症、重症分流 市民自己判斷?
27/2/2021 -11/3/2022 新冠病毒確診數字
(source: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新冠肺炎資料庫 https://github.com/CSSEGISandData/COVID-19)
香港大學推算至5月1日為止,香港共430萬人染疫。新冠病毒肆虐兩年多,各地城市在2020至2021年已有醫療經驗,醫療系統如此大崩潰,香港的情況實屬罕見。
市民確診後無所適從,醫護人員也要面對醫管局經常改變的標準。Sam 批評醫管局的政策「幾乎日日都唔同」,甚至對感染控制的標準,也是不停變更。「一時話加塊板就安全,一時話加部空氣清新機就安全」。Sam認為這種不停變動的「標準」,與他本身對於感染控制的認知相違背。
特首林鄭月娥在2月一聲令下,醫管局下令將本身於戶外等候的病人轉移到室內,但室內的病房不但並非負壓病房,「連房門、空氣清新機都無」,但醫管局仍聲稱是合符「標準」。Sam 形容前線醫護現在的情況是「沒有guideline可以跟」,只是見步行步,處理面前的工作,亦無法思考這種處理方式是否正確。

醫管局員工陣線主席陳國誠表示,政府、醫管局發布資訊不清晰,市民一旦染疫,不知怎辦,導致醫療系統大崩潰。「目前為止,我都不知輕症患者是完全留喺屋企?市民未必判斷到自己是否是輕症?」
特首林鄭月娥於2月在記招曾怪責院舍將「病徵輕」的長者送入急症室,間接塞爆醫院:「不能隨意將身體無乜嘢嘅長者送去醫院,無事就要(院舍)送走佢哋(長者)走」,至今第五波截至3月10日已奪去3231條人命,當中58%,有1887人是院舍長者。
陳國誠認為,一般市民、特別是長者患上新冠病毒之後,根本不知如何做,「暫時見不到(官方對)輕症徵狀的標準,好多人覺得點都要去醫院先 。」一些出院的指引,全由「感染控制組」決策,醫護人員大感混亂,不知如何遵從。「最早期新冠病毒患者的出院指標最嚴格,留三次的核酸結果陰性才讓你出院,(病毒數量)Value要到 33,依家去到30就出院。最近是做一個快速測試,如果是陰性,臨床判斷就可以出院,標準不斷放寬。」
活在「未知」之下
「究竟如何看待眼前的確診病人,病毒是否已經無咁危險,還是只礙於現在太多確診病人,才放寬出院的標準。如果放寬出院的標準,其他隔離措施是否都要放寬?這種『不清晰』會不會跟政府的政策有所違背,我會質疑是否有其他原因令訊息『不清晰』?」陳國誠說。
政府開展了快速測試網上申報的系統,但究竟確診後是在家食藥,還是申報等候隔離?如果等了數天「轉陽為陰」,又是否需要到隔離中心?不少讀者向我們反映,政府在記招公布的程序,根本難以落實,如實在網上申報確診,收到衛生署的通知可能已是數天或一周之後的事,輕症重症分流的責任是落在市民身上?

倘若政府對Omicron嚴陣以待,為何有讀者、記者向不斷向《誌》投訴,他們的機構、甚至是傳媒機構,向他們發出電郵,確診者不能放超過4天病假。僱員4天之後仍呈「陽性」,是否必須上班「播毒」?「禁足令」實施不實施,傳媒傳出消息後政府澄清,傳媒又「放風」會實行「禁足令」。430萬人染疫後,政府依然會強推全民強檢? 新春之疫,盡是未知,香港在2022年就活在這個「未知」之下。
去年11月,醫管局公布,公立醫院醫生流失率為6.2%,護士流失率為7.7%,醫管局陣線工會表示,自局方強推疫苗接種計劃之後,已有數百名護士在今年離職,第五波之後不少醫護心灰意冷,不想再留在醫院,或申請調職,或選擇離職。立法會通過《緊急法》引入內地醫護,是否又一次杯水車薪的政策?匆匆建方艙醫院,增建過萬床位,會否舒緩到今次世紀疫情? 今日在急症室「戰鬥」的醫護人員告訴我們,一切並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