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全面封關,會斷米斷糧?一百年前,位於新界西的元朗一塊大平原,是亞洲稻米大城,輸出美國。1915年,連日本商賈也來元朗舊墟囤貨。百年過去,有元朗人未發展先倒泥,破壞泥土;亦有人努力復耕,愛惜泥土。三年前身為放射師楊俊武(Mole)開墾的牛潭尾荒廢的農田,承著前人種米的傳統,下田一試。
記者:劉愛霞、關震海
攝影:梁奕豪

2017年,記者訪問楊俊武時,他開了一萬呎田,年產八十公斤米;三年過去,他開多兩萬呎田,產量達千二公尺,他跟太太還多了一個快兩歲的寶貝。人生不急,泥土也急不來,楊俊武說不為產量競賽:「我們不斷獲取,土壤會愈流失,其實泥土需要休息,和人一樣,冬天我們會種其他東西。」楊俊武說,要友善對待泥土,要親臨農場體驗農夫之苦,就會知道「$30/40 一斤」的本地農夫的價值。
三十二歲的楊俊武(Mole)是牛潭尾新興農場的負責人,農場已開有七成用來種植稻米。收割有時,疫情下他和農友如常耕作,開辦種米工作坊,推廣本地米。
武漢肺炎除了帶來口罩荒,更掀起一輪糧食搶購潮,白米亦不例外。有人提倡抵制中國貨,引起民間對本地農作物的關注。身為農夫,Mole 形容這有危亦有機,機遇在於市民願意了解本土農業,但他怕會為農夫帶來假希望:「香港人會否是三分鐘熱度?但願香港人不是囤貨。」
種米的過程是深思熟慮,培苗、犂田、插秧,施肥、除草、收割、曬米、碾米,步步為營,稍有差池,就會失收。訪問當日,他落田時全身潔淨,回來時滿手污泥,黏黏糊糊,問他會否介意髒,「待會可以洗手,接觸泥濘,好比接觸肺炎病毒」。

楊當了放射師九年,本周他要進入屯門的Dirty Team 工作,負責為懷疑或確診的肺炎個案作診斷依據。Mole 說,在去年十一月部門已抽過一次籤,以應付急症室的輪班工作,第一輪他中了。期後疫情爆發,原本這項的恆常工作,亦變成了Dirty Team 的工作,部門增加人手應付疫情,多抽一次「生死籤」,他連中兩元。
不做逃兵
他當下的想法是「認命」,「我第一時間跟太太說,想好後路,看看如何處理我這個Dirty Team 的人。」Mole 兒子還牙牙學語,他從沒想過臨陣退縮,「抽中你,就是你,我不能做逃兵。」他說,同事都依次序入Dirty Team,無人故意請假或逃離,整個部門都很團結,共同去做抗疫的工作。

今天插下的映,來日還要施肥和除草,Dirty Team 出來後要自我隔離,至少七個星期不能踏足農場和回家,到時最想做的會是甚麼?Mole 不假思索就答:「當然是與太太和兒子共膳。雖然可以用視像見面,但抱兒子,就要七星期後⋯⋯,剛好會錯兒子的生日。」
既是農夫,守護土地,Mole 盼望港人持續支持本土農業;同為醫護,保護香港,期望大家繼續掂念前線醫護,「香港人一日未放棄,我們也不會放棄香港人。」行醫者,大概離不開父母心,身為人父,「爸爸會努力保護自己不受感染,我會安全出來見大家」,是他入Dirty Team 前想對兒子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