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東北貓狗人道毁滅或棄在原野 拯救行動與時間競賽

受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影響,人與貓狗同失家園,一同被「發展」流放。

北區區議會文件顯示,新界東北發展區前期及第一期地盤平整和基礎設施工程早於2019年年末動工,餘下的工程亦暫定於2024年動工。現時,地政亦陸續於各條村內收地,每次勒令幾戶幾戶遷出,居民陸續需要遷離。

要將人與動物比較,人或許尚有所謂的「棲身之所」,儘管這並非從人願。有些不願帶同貓狗上樓的,或無法帶同動物上樓,遺棄貓狗在原野。

原居地開始動工,動物只得按天性,躲到別處去。不想牠們死的死,傷的傷,可以怎麼辦?

分題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要用多久才能馴化牠們,讓牠們愉快地活下去?「不能預計的,隻隻狗不同。」「毛守救援」救回來的小狗,幾近全是唐狗,大部分曾受嚴重傷害。他以狗場為例,狗場劃分了幼犬區,成犬區及困籠區,「有些狗三日可以approach,可以跟牠玩,有些是三年仍很怕,在籠裏。我用另一種方法與牠溝通,我們找trainer(訓練員)。」 要困籠的狗隻大多對人對狗均有攻擊性,對人不信任,也很怕人。訓練過後有改善嗎?Kent想了想,「好慢。」

據毛守救援領養部的Facebook,現有一隻來自新界東北的小狗開放領養,牠名為

「吱喳」,二個月大,被救出時患腸炎,現已康復。在五月底的領養日中,Kent亦有帶同部分「東北計劃」救出的小狗出領養,不過暫時仍是狗寶寶為主。

現時,東北計劃仍然持續。雖然Kent每日救援的優先次序,定必是拯救在街外受重傷的、身處環境惡劣的動物,但Kent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到新界東北救動物,然後為他們尋新家。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要用多久才能馴化牠們,讓牠們愉快地活下去?「不能預計的,隻隻狗不同。」「毛守救援」救回來的小狗,幾近全是唐狗,大部分曾受嚴重傷害。他以狗場為例,狗場劃分了幼犬區,成犬區及困籠區,「有些狗三日可以approach,可以跟牠玩,有些是三年仍很怕,在籠裏。我用另一種方法與牠溝通,我們找trainer(訓練員)。」 要困籠的狗隻大多對人對狗均有攻擊性,對人不信任,也很怕人。訓練過後有改善嗎?Kent想了想,「好慢。」

據毛守救援領養部的Facebook,現有一隻來自新界東北的小狗開放領養,牠名為

「吱喳」,二個月大,被救出時患腸炎,現已康復。在五月底的領養日中,Kent亦有帶同部分「東北計劃」救出的小狗出領養,不過暫時仍是狗寶寶為主。

現時,東北計劃仍然持續。雖然Kent每日救援的優先次序,定必是拯救在街外受重傷的、身處環境惡劣的動物,但Kent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到新界東北救動物,然後為他們尋新家。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現時東北計劃的狗隻都住在暫託家庭中,Kent說並不是所有狗習,「有些看到人已開始搖頭擺尾,有些仍很怕人,匿喺梳化,在梳化旁邊的『罅』到,需要時間的。」但他認為,來自東北的狗隻相對地難出領養,不是地區問題,而是飼養方式與家狗有別,「主要缺乏溝通,人的問題,牠的性格未必相信人類。牠們一直在外被放養,與人類的關係麻麻地。」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要用多久才能馴化牠們,讓牠們愉快地活下去?「不能預計的,隻隻狗不同。」「毛守救援」救回來的小狗,幾近全是唐狗,大部分曾受嚴重傷害。他以狗場為例,狗場劃分了幼犬區,成犬區及困籠區,「有些狗三日可以approach,可以跟牠玩,有些是三年仍很怕,在籠裏。我用另一種方法與牠溝通,我們找trainer(訓練員)。」 要困籠的狗隻大多對人對狗均有攻擊性,對人不信任,也很怕人。訓練過後有改善嗎?Kent想了想,「好慢。」

據毛守救援領養部的Facebook,現有一隻來自新界東北的小狗開放領養,牠名為

「吱喳」,二個月大,被救出時患腸炎,現已康復。在五月底的領養日中,Kent亦有帶同部分「東北計劃」救出的小狗出領養,不過暫時仍是狗寶寶為主。

現時,東北計劃仍然持續。雖然Kent每日救援的優先次序,定必是拯救在街外受重傷的、身處環境惡劣的動物,但Kent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到新界東北救動物,然後為他們尋新家。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東北狗隻正式入屋 :部分習慣部分仍怕人

現時東北計劃的狗隻都住在暫託家庭中,Kent說並不是所有狗習,「有些看到人已開始搖頭擺尾,有些仍很怕人,匿喺梳化,在梳化旁邊的『罅』到,需要時間的。」但他認為,來自東北的狗隻相對地難出領養,不是地區問題,而是飼養方式與家狗有別,「主要缺乏溝通,人的問題,牠的性格未必相信人類。牠們一直在外被放養,與人類的關係麻麻地。」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要用多久才能馴化牠們,讓牠們愉快地活下去?「不能預計的,隻隻狗不同。」「毛守救援」救回來的小狗,幾近全是唐狗,大部分曾受嚴重傷害。他以狗場為例,狗場劃分了幼犬區,成犬區及困籠區,「有些狗三日可以approach,可以跟牠玩,有些是三年仍很怕,在籠裏。我用另一種方法與牠溝通,我們找trainer(訓練員)。」 要困籠的狗隻大多對人對狗均有攻擊性,對人不信任,也很怕人。訓練過後有改善嗎?Kent想了想,「好慢。」

據毛守救援領養部的Facebook,現有一隻來自新界東北的小狗開放領養,牠名為

「吱喳」,二個月大,被救出時患腸炎,現已康復。在五月底的領養日中,Kent亦有帶同部分「東北計劃」救出的小狗出領養,不過暫時仍是狗寶寶為主。

現時,東北計劃仍然持續。雖然Kent每日救援的優先次序,定必是拯救在街外受重傷的、身處環境惡劣的動物,但Kent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到新界東北救動物,然後為他們尋新家。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Kent一直喜歡狗,以往有做獨立義工救狗,但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於是成立毛守救援,「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陳萃屏攝)

假資訊引來的關注

今年四月底,疑有動物義工誤傳古洞有狗場因收地令4000貓狗無家可歸,呼籲市民入村拯救動物、捐助物資,甚至為動物救援組織「毛守救援」籌款、籌物資、入村救貓狗。不過,所謂「4000」貓狗指的,是「東北反逼遷動物戰隊」三年前在新界東北發展區調查的整體動物數字,而非單一狗場的狗隻數字;而「毛守救援」亦未曾公開募捐。Kent慨歎道,「冇soundbite冇人關注。」不過,他說動物義工也是愛動物心切。誤傳的資訊,意外將議題帶到公眾視線。

「毛守救援」澄清後,五月發起「東北計劃」,到區內救走貓狗,至今已救走約25隻狗,20多隻貓,將牠們安置在暫託家庭,部分性格穩定的,亦已正安排出領養。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東北狗隻正式入屋 :部分習慣部分仍怕人

現時東北計劃的狗隻都住在暫託家庭中,Kent說並不是所有狗習,「有些看到人已開始搖頭擺尾,有些仍很怕人,匿喺梳化,在梳化旁邊的『罅』到,需要時間的。」但他認為,來自東北的狗隻相對地難出領養,不是地區問題,而是飼養方式與家狗有別,「主要缺乏溝通,人的問題,牠的性格未必相信人類。牠們一直在外被放養,與人類的關係麻麻地。」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要用多久才能馴化牠們,讓牠們愉快地活下去?「不能預計的,隻隻狗不同。」「毛守救援」救回來的小狗,幾近全是唐狗,大部分曾受嚴重傷害。他以狗場為例,狗場劃分了幼犬區,成犬區及困籠區,「有些狗三日可以approach,可以跟牠玩,有些是三年仍很怕,在籠裏。我用另一種方法與牠溝通,我們找trainer(訓練員)。」 要困籠的狗隻大多對人對狗均有攻擊性,對人不信任,也很怕人。訓練過後有改善嗎?Kent想了想,「好慢。」

據毛守救援領養部的Facebook,現有一隻來自新界東北的小狗開放領養,牠名為

「吱喳」,二個月大,被救出時患腸炎,現已康復。在五月底的領養日中,Kent亦有帶同部分「東北計劃」救出的小狗出領養,不過暫時仍是狗寶寶為主。

現時,東北計劃仍然持續。雖然Kent每日救援的優先次序,定必是拯救在街外受重傷的、身處環境惡劣的動物,但Kent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到新界東北救動物,然後為他們尋新家。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Kent一直喜歡狗,以往有做獨立義工救狗,但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於是成立毛守救援,「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陳萃屏攝)

假資訊引來的關注

今年四月底,疑有動物義工誤傳古洞有狗場因收地令4000貓狗無家可歸,呼籲市民入村拯救動物、捐助物資,甚至為動物救援組織「毛守救援」籌款、籌物資、入村救貓狗。不過,所謂「4000」貓狗指的,是「東北反逼遷動物戰隊」三年前在新界東北發展區調查的整體動物數字,而非單一狗場的狗隻數字;而「毛守救援」亦未曾公開募捐。Kent慨歎道,「冇soundbite冇人關注。」不過,他說動物義工也是愛動物心切。誤傳的資訊,意外將議題帶到公眾視線。

「毛守救援」澄清後,五月發起「東北計劃」,到區內救走貓狗,至今已救走約25隻狗,20多隻貓,將牠們安置在暫託家庭,部分性格穩定的,亦已正安排出領養。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東北狗隻正式入屋 :部分習慣部分仍怕人

現時東北計劃的狗隻都住在暫託家庭中,Kent說並不是所有狗習,「有些看到人已開始搖頭擺尾,有些仍很怕人,匿喺梳化,在梳化旁邊的『罅』到,需要時間的。」但他認為,來自東北的狗隻相對地難出領養,不是地區問題,而是飼養方式與家狗有別,「主要缺乏溝通,人的問題,牠的性格未必相信人類。牠們一直在外被放養,與人類的關係麻麻地。」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要用多久才能馴化牠們,讓牠們愉快地活下去?「不能預計的,隻隻狗不同。」「毛守救援」救回來的小狗,幾近全是唐狗,大部分曾受嚴重傷害。他以狗場為例,狗場劃分了幼犬區,成犬區及困籠區,「有些狗三日可以approach,可以跟牠玩,有些是三年仍很怕,在籠裏。我用另一種方法與牠溝通,我們找trainer(訓練員)。」 要困籠的狗隻大多對人對狗均有攻擊性,對人不信任,也很怕人。訓練過後有改善嗎?Kent想了想,「好慢。」

據毛守救援領養部的Facebook,現有一隻來自新界東北的小狗開放領養,牠名為

「吱喳」,二個月大,被救出時患腸炎,現已康復。在五月底的領養日中,Kent亦有帶同部分「東北計劃」救出的小狗出領養,不過暫時仍是狗寶寶為主。

現時,東北計劃仍然持續。雖然Kent每日救援的優先次序,定必是拯救在街外受重傷的、身處環境惡劣的動物,但Kent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到新界東北救動物,然後為他們尋新家。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Kent一直喜歡狗,以往有做獨立義工救狗,但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於是成立毛守救援,「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陳萃屏攝)

假資訊引來的關注

今年四月底,疑有動物義工誤傳古洞有狗場因收地令4000貓狗無家可歸,呼籲市民入村拯救動物、捐助物資,甚至為動物救援組織「毛守救援」籌款、籌物資、入村救貓狗。不過,所謂「4000」貓狗指的,是「東北反逼遷動物戰隊」三年前在新界東北發展區調查的整體動物數字,而非單一狗場的狗隻數字;而「毛守救援」亦未曾公開募捐。Kent慨歎道,「冇soundbite冇人關注。」不過,他說動物義工也是愛動物心切。誤傳的資訊,意外將議題帶到公眾視線。

「毛守救援」澄清後,五月發起「東北計劃」,到區內救走貓狗,至今已救走約25隻狗,20多隻貓,將牠們安置在暫託家庭,部分性格穩定的,亦已正安排出領養。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東北狗隻正式入屋 :部分習慣部分仍怕人

現時東北計劃的狗隻都住在暫託家庭中,Kent說並不是所有狗習,「有些看到人已開始搖頭擺尾,有些仍很怕人,匿喺梳化,在梳化旁邊的『罅』到,需要時間的。」但他認為,來自東北的狗隻相對地難出領養,不是地區問題,而是飼養方式與家狗有別,「主要缺乏溝通,人的問題,牠的性格未必相信人類。牠們一直在外被放養,與人類的關係麻麻地。」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要用多久才能馴化牠們,讓牠們愉快地活下去?「不能預計的,隻隻狗不同。」「毛守救援」救回來的小狗,幾近全是唐狗,大部分曾受嚴重傷害。他以狗場為例,狗場劃分了幼犬區,成犬區及困籠區,「有些狗三日可以approach,可以跟牠玩,有些是三年仍很怕,在籠裏。我用另一種方法與牠溝通,我們找trainer(訓練員)。」 要困籠的狗隻大多對人對狗均有攻擊性,對人不信任,也很怕人。訓練過後有改善嗎?Kent想了想,「好慢。」

據毛守救援領養部的Facebook,現有一隻來自新界東北的小狗開放領養,牠名為

「吱喳」,二個月大,被救出時患腸炎,現已康復。在五月底的領養日中,Kent亦有帶同部分「東北計劃」救出的小狗出領養,不過暫時仍是狗寶寶為主。

現時,東北計劃仍然持續。雖然Kent每日救援的優先次序,定必是拯救在街外受重傷的、身處環境惡劣的動物,但Kent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到新界東北救動物,然後為他們尋新家。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要用多久才能馴化牠們,讓牠們愉快地活下去?「不能預計的,隻隻狗不同。」「毛守救援」救回來的小狗,幾近全是唐狗,大部分曾受嚴重傷害。他以狗場為例,狗場劃分了幼犬區,成犬區及困籠區,「有些狗三日可以approach,可以跟牠玩,有些是三年仍很怕,在籠裏。我用另一種方法與牠溝通,我們找trainer(訓練員)。」 要困籠的狗隻大多對人對狗均有攻擊性,對人不信任,也很怕人。訓練過後有改善嗎?Kent想了想,「好慢。」

據毛守救援領養部的Facebook,現有一隻來自新界東北的小狗開放領養,牠名為

「吱喳」,二個月大,被救出時患腸炎,現已康復。在五月底的領養日中,Kent亦有帶同部分「東北計劃」救出的小狗出領養,不過暫時仍是狗寶寶為主。

現時,東北計劃仍然持續。雖然Kent每日救援的優先次序,定必是拯救在街外受重傷的、身處環境惡劣的動物,但Kent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到新界東北救動物,然後為他們尋新家。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Kent一直喜歡狗,以往有做獨立義工救狗,但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於是成立毛守救援,「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陳萃屏攝)

假資訊引來的關注

今年四月底,疑有動物義工誤傳古洞有狗場因收地令4000貓狗無家可歸,呼籲市民入村拯救動物、捐助物資,甚至為動物救援組織「毛守救援」籌款、籌物資、入村救貓狗。不過,所謂「4000」貓狗指的,是「東北反逼遷動物戰隊」三年前在新界東北發展區調查的整體動物數字,而非單一狗場的狗隻數字;而「毛守救援」亦未曾公開募捐。Kent慨歎道,「冇soundbite冇人關注。」不過,他說動物義工也是愛動物心切。誤傳的資訊,意外將議題帶到公眾視線。

「毛守救援」澄清後,五月發起「東北計劃」,到區內救走貓狗,至今已救走約25隻狗,20多隻貓,將牠們安置在暫託家庭,部分性格穩定的,亦已正安排出領養。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東北狗隻正式入屋 :部分習慣部分仍怕人

現時東北計劃的狗隻都住在暫託家庭中,Kent說並不是所有狗習,「有些看到人已開始搖頭擺尾,有些仍很怕人,匿喺梳化,在梳化旁邊的『罅』到,需要時間的。」但他認為,來自東北的狗隻相對地難出領養,不是地區問題,而是飼養方式與家狗有別,「主要缺乏溝通,人的問題,牠的性格未必相信人類。牠們一直在外被放養,與人類的關係麻麻地。」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要用多久才能馴化牠們,讓牠們愉快地活下去?「不能預計的,隻隻狗不同。」「毛守救援」救回來的小狗,幾近全是唐狗,大部分曾受嚴重傷害。他以狗場為例,狗場劃分了幼犬區,成犬區及困籠區,「有些狗三日可以approach,可以跟牠玩,有些是三年仍很怕,在籠裏。我用另一種方法與牠溝通,我們找trainer(訓練員)。」 要困籠的狗隻大多對人對狗均有攻擊性,對人不信任,也很怕人。訓練過後有改善嗎?Kent想了想,「好慢。」

據毛守救援領養部的Facebook,現有一隻來自新界東北的小狗開放領養,牠名為

「吱喳」,二個月大,被救出時患腸炎,現已康復。在五月底的領養日中,Kent亦有帶同部分「東北計劃」救出的小狗出領養,不過暫時仍是狗寶寶為主。

現時,東北計劃仍然持續。雖然Kent每日救援的優先次序,定必是拯救在街外受重傷的、身處環境惡劣的動物,但Kent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到新界東北救動物,然後為他們尋新家。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要用多久才能馴化牠們,讓牠們愉快地活下去?「不能預計的,隻隻狗不同。」「毛守救援」救回來的小狗,幾近全是唐狗,大部分曾受嚴重傷害。他以狗場為例,狗場劃分了幼犬區,成犬區及困籠區,「有些狗三日可以approach,可以跟牠玩,有些是三年仍很怕,在籠裏。我用另一種方法與牠溝通,我們找trainer(訓練員)。」 要困籠的狗隻大多對人對狗均有攻擊性,對人不信任,也很怕人。訓練過後有改善嗎?Kent想了想,「好慢。」

據毛守救援領養部的Facebook,現有一隻來自新界東北的小狗開放領養,牠名為

「吱喳」,二個月大,被救出時患腸炎,現已康復。在五月底的領養日中,Kent亦有帶同部分「東北計劃」救出的小狗出領養,不過暫時仍是狗寶寶為主。

現時,東北計劃仍然持續。雖然Kent每日救援的優先次序,定必是拯救在街外受重傷的、身處環境惡劣的動物,但Kent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到新界東北救動物,然後為他們尋新家。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Kent一直喜歡狗,以往有做獨立義工救狗,但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於是成立毛守救援,「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陳萃屏攝)

假資訊引來的關注

今年四月底,疑有動物義工誤傳古洞有狗場因收地令4000貓狗無家可歸,呼籲市民入村拯救動物、捐助物資,甚至為動物救援組織「毛守救援」籌款、籌物資、入村救貓狗。不過,所謂「4000」貓狗指的,是「東北反逼遷動物戰隊」三年前在新界東北發展區調查的整體動物數字,而非單一狗場的狗隻數字;而「毛守救援」亦未曾公開募捐。Kent慨歎道,「冇soundbite冇人關注。」不過,他說動物義工也是愛動物心切。誤傳的資訊,意外將議題帶到公眾視線。

「毛守救援」澄清後,五月發起「東北計劃」,到區內救走貓狗,至今已救走約25隻狗,20多隻貓,將牠們安置在暫託家庭,部分性格穩定的,亦已正安排出領養。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東北狗隻正式入屋 :部分習慣部分仍怕人

現時東北計劃的狗隻都住在暫託家庭中,Kent說並不是所有狗習,「有些看到人已開始搖頭擺尾,有些仍很怕人,匿喺梳化,在梳化旁邊的『罅』到,需要時間的。」但他認為,來自東北的狗隻相對地難出領養,不是地區問題,而是飼養方式與家狗有別,「主要缺乏溝通,人的問題,牠的性格未必相信人類。牠們一直在外被放養,與人類的關係麻麻地。」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要用多久才能馴化牠們,讓牠們愉快地活下去?「不能預計的,隻隻狗不同。」「毛守救援」救回來的小狗,幾近全是唐狗,大部分曾受嚴重傷害。他以狗場為例,狗場劃分了幼犬區,成犬區及困籠區,「有些狗三日可以approach,可以跟牠玩,有些是三年仍很怕,在籠裏。我用另一種方法與牠溝通,我們找trainer(訓練員)。」 要困籠的狗隻大多對人對狗均有攻擊性,對人不信任,也很怕人。訓練過後有改善嗎?Kent想了想,「好慢。」

據毛守救援領養部的Facebook,現有一隻來自新界東北的小狗開放領養,牠名為

「吱喳」,二個月大,被救出時患腸炎,現已康復。在五月底的領養日中,Kent亦有帶同部分「東北計劃」救出的小狗出領養,不過暫時仍是狗寶寶為主。

現時,東北計劃仍然持續。雖然Kent每日救援的優先次序,定必是拯救在街外受重傷的、身處環境惡劣的動物,但Kent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到新界東北救動物,然後為他們尋新家。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現時東北計劃的狗隻都住在暫託家庭中,Kent說並不是所有狗習,「有些看到人已開始搖頭擺尾,有些仍很怕人,匿喺梳化,在梳化旁邊的『罅』到,需要時間的。」但他認為,來自東北的狗隻相對地難出領養,不是地區問題,而是飼養方式與家狗有別,「主要缺乏溝通,人的問題,牠的性格未必相信人類。牠們一直在外被放養,與人類的關係麻麻地。」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要用多久才能馴化牠們,讓牠們愉快地活下去?「不能預計的,隻隻狗不同。」「毛守救援」救回來的小狗,幾近全是唐狗,大部分曾受嚴重傷害。他以狗場為例,狗場劃分了幼犬區,成犬區及困籠區,「有些狗三日可以approach,可以跟牠玩,有些是三年仍很怕,在籠裏。我用另一種方法與牠溝通,我們找trainer(訓練員)。」 要困籠的狗隻大多對人對狗均有攻擊性,對人不信任,也很怕人。訓練過後有改善嗎?Kent想了想,「好慢。」

據毛守救援領養部的Facebook,現有一隻來自新界東北的小狗開放領養,牠名為

「吱喳」,二個月大,被救出時患腸炎,現已康復。在五月底的領養日中,Kent亦有帶同部分「東北計劃」救出的小狗出領養,不過暫時仍是狗寶寶為主。

現時,東北計劃仍然持續。雖然Kent每日救援的優先次序,定必是拯救在街外受重傷的、身處環境惡劣的動物,但Kent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到新界東北救動物,然後為他們尋新家。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Kent一直喜歡狗,以往有做獨立義工救狗,但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於是成立毛守救援,「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陳萃屏攝)

假資訊引來的關注

今年四月底,疑有動物義工誤傳古洞有狗場因收地令4000貓狗無家可歸,呼籲市民入村拯救動物、捐助物資,甚至為動物救援組織「毛守救援」籌款、籌物資、入村救貓狗。不過,所謂「4000」貓狗指的,是「東北反逼遷動物戰隊」三年前在新界東北發展區調查的整體動物數字,而非單一狗場的狗隻數字;而「毛守救援」亦未曾公開募捐。Kent慨歎道,「冇soundbite冇人關注。」不過,他說動物義工也是愛動物心切。誤傳的資訊,意外將議題帶到公眾視線。

「毛守救援」澄清後,五月發起「東北計劃」,到區內救走貓狗,至今已救走約25隻狗,20多隻貓,將牠們安置在暫託家庭,部分性格穩定的,亦已正安排出領養。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東北狗隻正式入屋 :部分習慣部分仍怕人

現時東北計劃的狗隻都住在暫託家庭中,Kent說並不是所有狗習,「有些看到人已開始搖頭擺尾,有些仍很怕人,匿喺梳化,在梳化旁邊的『罅』到,需要時間的。」但他認為,來自東北的狗隻相對地難出領養,不是地區問題,而是飼養方式與家狗有別,「主要缺乏溝通,人的問題,牠的性格未必相信人類。牠們一直在外被放養,與人類的關係麻麻地。」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要用多久才能馴化牠們,讓牠們愉快地活下去?「不能預計的,隻隻狗不同。」「毛守救援」救回來的小狗,幾近全是唐狗,大部分曾受嚴重傷害。他以狗場為例,狗場劃分了幼犬區,成犬區及困籠區,「有些狗三日可以approach,可以跟牠玩,有些是三年仍很怕,在籠裏。我用另一種方法與牠溝通,我們找trainer(訓練員)。」 要困籠的狗隻大多對人對狗均有攻擊性,對人不信任,也很怕人。訓練過後有改善嗎?Kent想了想,「好慢。」

據毛守救援領養部的Facebook,現有一隻來自新界東北的小狗開放領養,牠名為

「吱喳」,二個月大,被救出時患腸炎,現已康復。在五月底的領養日中,Kent亦有帶同部分「東北計劃」救出的小狗出領養,不過暫時仍是狗寶寶為主。

現時,東北計劃仍然持續。雖然Kent每日救援的優先次序,定必是拯救在街外受重傷的、身處環境惡劣的動物,但Kent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到新界東北救動物,然後為他們尋新家。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東北狗隻正式入屋 :部分習慣部分仍怕人

現時東北計劃的狗隻都住在暫託家庭中,Kent說並不是所有狗習,「有些看到人已開始搖頭擺尾,有些仍很怕人,匿喺梳化,在梳化旁邊的『罅』到,需要時間的。」但他認為,來自東北的狗隻相對地難出領養,不是地區問題,而是飼養方式與家狗有別,「主要缺乏溝通,人的問題,牠的性格未必相信人類。牠們一直在外被放養,與人類的關係麻麻地。」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要用多久才能馴化牠們,讓牠們愉快地活下去?「不能預計的,隻隻狗不同。」「毛守救援」救回來的小狗,幾近全是唐狗,大部分曾受嚴重傷害。他以狗場為例,狗場劃分了幼犬區,成犬區及困籠區,「有些狗三日可以approach,可以跟牠玩,有些是三年仍很怕,在籠裏。我用另一種方法與牠溝通,我們找trainer(訓練員)。」 要困籠的狗隻大多對人對狗均有攻擊性,對人不信任,也很怕人。訓練過後有改善嗎?Kent想了想,「好慢。」

據毛守救援領養部的Facebook,現有一隻來自新界東北的小狗開放領養,牠名為

「吱喳」,二個月大,被救出時患腸炎,現已康復。在五月底的領養日中,Kent亦有帶同部分「東北計劃」救出的小狗出領養,不過暫時仍是狗寶寶為主。

現時,東北計劃仍然持續。雖然Kent每日救援的優先次序,定必是拯救在街外受重傷的、身處環境惡劣的動物,但Kent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到新界東北救動物,然後為他們尋新家。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Kent一直喜歡狗,以往有做獨立義工救狗,但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於是成立毛守救援,「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陳萃屏攝)

假資訊引來的關注

今年四月底,疑有動物義工誤傳古洞有狗場因收地令4000貓狗無家可歸,呼籲市民入村拯救動物、捐助物資,甚至為動物救援組織「毛守救援」籌款、籌物資、入村救貓狗。不過,所謂「4000」貓狗指的,是「東北反逼遷動物戰隊」三年前在新界東北發展區調查的整體動物數字,而非單一狗場的狗隻數字;而「毛守救援」亦未曾公開募捐。Kent慨歎道,「冇soundbite冇人關注。」不過,他說動物義工也是愛動物心切。誤傳的資訊,意外將議題帶到公眾視線。

「毛守救援」澄清後,五月發起「東北計劃」,到區內救走貓狗,至今已救走約25隻狗,20多隻貓,將牠們安置在暫託家庭,部分性格穩定的,亦已正安排出領養。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東北狗隻正式入屋 :部分習慣部分仍怕人

現時東北計劃的狗隻都住在暫託家庭中,Kent說並不是所有狗習,「有些看到人已開始搖頭擺尾,有些仍很怕人,匿喺梳化,在梳化旁邊的『罅』到,需要時間的。」但他認為,來自東北的狗隻相對地難出領養,不是地區問題,而是飼養方式與家狗有別,「主要缺乏溝通,人的問題,牠的性格未必相信人類。牠們一直在外被放養,與人類的關係麻麻地。」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要用多久才能馴化牠們,讓牠們愉快地活下去?「不能預計的,隻隻狗不同。」「毛守救援」救回來的小狗,幾近全是唐狗,大部分曾受嚴重傷害。他以狗場為例,狗場劃分了幼犬區,成犬區及困籠區,「有些狗三日可以approach,可以跟牠玩,有些是三年仍很怕,在籠裏。我用另一種方法與牠溝通,我們找trainer(訓練員)。」 要困籠的狗隻大多對人對狗均有攻擊性,對人不信任,也很怕人。訓練過後有改善嗎?Kent想了想,「好慢。」

據毛守救援領養部的Facebook,現有一隻來自新界東北的小狗開放領養,牠名為

「吱喳」,二個月大,被救出時患腸炎,現已康復。在五月底的領養日中,Kent亦有帶同部分「東北計劃」救出的小狗出領養,不過暫時仍是狗寶寶為主。

現時,東北計劃仍然持續。雖然Kent每日救援的優先次序,定必是拯救在街外受重傷的、身處環境惡劣的動物,但Kent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到新界東北救動物,然後為他們尋新家。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東北狗隻正式入屋 :部分習慣部分仍怕人

現時東北計劃的狗隻都住在暫託家庭中,Kent說並不是所有狗習,「有些看到人已開始搖頭擺尾,有些仍很怕人,匿喺梳化,在梳化旁邊的『罅』到,需要時間的。」但他認為,來自東北的狗隻相對地難出領養,不是地區問題,而是飼養方式與家狗有別,「主要缺乏溝通,人的問題,牠的性格未必相信人類。牠們一直在外被放養,與人類的關係麻麻地。」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要用多久才能馴化牠們,讓牠們愉快地活下去?「不能預計的,隻隻狗不同。」「毛守救援」救回來的小狗,幾近全是唐狗,大部分曾受嚴重傷害。他以狗場為例,狗場劃分了幼犬區,成犬區及困籠區,「有些狗三日可以approach,可以跟牠玩,有些是三年仍很怕,在籠裏。我用另一種方法與牠溝通,我們找trainer(訓練員)。」 要困籠的狗隻大多對人對狗均有攻擊性,對人不信任,也很怕人。訓練過後有改善嗎?Kent想了想,「好慢。」

據毛守救援領養部的Facebook,現有一隻來自新界東北的小狗開放領養,牠名為

「吱喳」,二個月大,被救出時患腸炎,現已康復。在五月底的領養日中,Kent亦有帶同部分「東北計劃」救出的小狗出領養,不過暫時仍是狗寶寶為主。

現時,東北計劃仍然持續。雖然Kent每日救援的優先次序,定必是拯救在街外受重傷的、身處環境惡劣的動物,但Kent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到新界東北救動物,然後為他們尋新家。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Kent一直喜歡狗,以往有做獨立義工救狗,但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於是成立毛守救援,「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陳萃屏攝)

假資訊引來的關注

今年四月底,疑有動物義工誤傳古洞有狗場因收地令4000貓狗無家可歸,呼籲市民入村拯救動物、捐助物資,甚至為動物救援組織「毛守救援」籌款、籌物資、入村救貓狗。不過,所謂「4000」貓狗指的,是「東北反逼遷動物戰隊」三年前在新界東北發展區調查的整體動物數字,而非單一狗場的狗隻數字;而「毛守救援」亦未曾公開募捐。Kent慨歎道,「冇soundbite冇人關注。」不過,他說動物義工也是愛動物心切。誤傳的資訊,意外將議題帶到公眾視線。

「毛守救援」澄清後,五月發起「東北計劃」,到區內救走貓狗,至今已救走約25隻狗,20多隻貓,將牠們安置在暫託家庭,部分性格穩定的,亦已正安排出領養。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東北狗隻正式入屋 :部分習慣部分仍怕人

現時東北計劃的狗隻都住在暫託家庭中,Kent說並不是所有狗習,「有些看到人已開始搖頭擺尾,有些仍很怕人,匿喺梳化,在梳化旁邊的『罅』到,需要時間的。」但他認為,來自東北的狗隻相對地難出領養,不是地區問題,而是飼養方式與家狗有別,「主要缺乏溝通,人的問題,牠的性格未必相信人類。牠們一直在外被放養,與人類的關係麻麻地。」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要用多久才能馴化牠們,讓牠們愉快地活下去?「不能預計的,隻隻狗不同。」「毛守救援」救回來的小狗,幾近全是唐狗,大部分曾受嚴重傷害。他以狗場為例,狗場劃分了幼犬區,成犬區及困籠區,「有些狗三日可以approach,可以跟牠玩,有些是三年仍很怕,在籠裏。我用另一種方法與牠溝通,我們找trainer(訓練員)。」 要困籠的狗隻大多對人對狗均有攻擊性,對人不信任,也很怕人。訓練過後有改善嗎?Kent想了想,「好慢。」

據毛守救援領養部的Facebook,現有一隻來自新界東北的小狗開放領養,牠名為

「吱喳」,二個月大,被救出時患腸炎,現已康復。在五月底的領養日中,Kent亦有帶同部分「東北計劃」救出的小狗出領養,不過暫時仍是狗寶寶為主。

現時,東北計劃仍然持續。雖然Kent每日救援的優先次序,定必是拯救在街外受重傷的、身處環境惡劣的動物,但Kent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到新界東北救動物,然後為他們尋新家。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東北狗隻正式入屋 :部分習慣部分仍怕人

現時東北計劃的狗隻都住在暫託家庭中,Kent說並不是所有狗習,「有些看到人已開始搖頭擺尾,有些仍很怕人,匿喺梳化,在梳化旁邊的『罅』到,需要時間的。」但他認為,來自東北的狗隻相對地難出領養,不是地區問題,而是飼養方式與家狗有別,「主要缺乏溝通,人的問題,牠的性格未必相信人類。牠們一直在外被放養,與人類的關係麻麻地。」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要用多久才能馴化牠們,讓牠們愉快地活下去?「不能預計的,隻隻狗不同。」「毛守救援」救回來的小狗,幾近全是唐狗,大部分曾受嚴重傷害。他以狗場為例,狗場劃分了幼犬區,成犬區及困籠區,「有些狗三日可以approach,可以跟牠玩,有些是三年仍很怕,在籠裏。我用另一種方法與牠溝通,我們找trainer(訓練員)。」 要困籠的狗隻大多對人對狗均有攻擊性,對人不信任,也很怕人。訓練過後有改善嗎?Kent想了想,「好慢。」

據毛守救援領養部的Facebook,現有一隻來自新界東北的小狗開放領養,牠名為

「吱喳」,二個月大,被救出時患腸炎,現已康復。在五月底的領養日中,Kent亦有帶同部分「東北計劃」救出的小狗出領養,不過暫時仍是狗寶寶為主。

現時,東北計劃仍然持續。雖然Kent每日救援的優先次序,定必是拯救在街外受重傷的、身處環境惡劣的動物,但Kent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到新界東北救動物,然後為他們尋新家。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Kent一直喜歡狗,以往有做獨立義工救狗,但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於是成立毛守救援,「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陳萃屏攝)

假資訊引來的關注

今年四月底,疑有動物義工誤傳古洞有狗場因收地令4000貓狗無家可歸,呼籲市民入村拯救動物、捐助物資,甚至為動物救援組織「毛守救援」籌款、籌物資、入村救貓狗。不過,所謂「4000」貓狗指的,是「東北反逼遷動物戰隊」三年前在新界東北發展區調查的整體動物數字,而非單一狗場的狗隻數字;而「毛守救援」亦未曾公開募捐。Kent慨歎道,「冇soundbite冇人關注。」不過,他說動物義工也是愛動物心切。誤傳的資訊,意外將議題帶到公眾視線。

「毛守救援」澄清後,五月發起「東北計劃」,到區內救走貓狗,至今已救走約25隻狗,20多隻貓,將牠們安置在暫託家庭,部分性格穩定的,亦已正安排出領養。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東北狗隻正式入屋 :部分習慣部分仍怕人

現時東北計劃的狗隻都住在暫託家庭中,Kent說並不是所有狗習,「有些看到人已開始搖頭擺尾,有些仍很怕人,匿喺梳化,在梳化旁邊的『罅』到,需要時間的。」但他認為,來自東北的狗隻相對地難出領養,不是地區問題,而是飼養方式與家狗有別,「主要缺乏溝通,人的問題,牠的性格未必相信人類。牠們一直在外被放養,與人類的關係麻麻地。」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要用多久才能馴化牠們,讓牠們愉快地活下去?「不能預計的,隻隻狗不同。」「毛守救援」救回來的小狗,幾近全是唐狗,大部分曾受嚴重傷害。他以狗場為例,狗場劃分了幼犬區,成犬區及困籠區,「有些狗三日可以approach,可以跟牠玩,有些是三年仍很怕,在籠裏。我用另一種方法與牠溝通,我們找trainer(訓練員)。」 要困籠的狗隻大多對人對狗均有攻擊性,對人不信任,也很怕人。訓練過後有改善嗎?Kent想了想,「好慢。」

據毛守救援領養部的Facebook,現有一隻來自新界東北的小狗開放領養,牠名為

「吱喳」,二個月大,被救出時患腸炎,現已康復。在五月底的領養日中,Kent亦有帶同部分「東北計劃」救出的小狗出領養,不過暫時仍是狗寶寶為主。

現時,東北計劃仍然持續。雖然Kent每日救援的優先次序,定必是拯救在街外受重傷的、身處環境惡劣的動物,但Kent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到新界東北救動物,然後為他們尋新家。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要用多久才能馴化牠們,讓牠們愉快地活下去?「不能預計的,隻隻狗不同。」「毛守救援」救回來的小狗,幾近全是唐狗,大部分曾受嚴重傷害。他以狗場為例,狗場劃分了幼犬區,成犬區及困籠區,「有些狗三日可以approach,可以跟牠玩,有些是三年仍很怕,在籠裏。我用另一種方法與牠溝通,我們找trainer(訓練員)。」 要困籠的狗隻大多對人對狗均有攻擊性,對人不信任,也很怕人。訓練過後有改善嗎?Kent想了想,「好慢。」

據毛守救援領養部的Facebook,現有一隻來自新界東北的小狗開放領養,牠名為

「吱喳」,二個月大,被救出時患腸炎,現已康復。在五月底的領養日中,Kent亦有帶同部分「東北計劃」救出的小狗出領養,不過暫時仍是狗寶寶為主。

現時,東北計劃仍然持續。雖然Kent每日救援的優先次序,定必是拯救在街外受重傷的、身處環境惡劣的動物,但Kent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到新界東北救動物,然後為他們尋新家。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東北狗隻正式入屋 :部分習慣部分仍怕人

現時東北計劃的狗隻都住在暫託家庭中,Kent說並不是所有狗習,「有些看到人已開始搖頭擺尾,有些仍很怕人,匿喺梳化,在梳化旁邊的『罅』到,需要時間的。」但他認為,來自東北的狗隻相對地難出領養,不是地區問題,而是飼養方式與家狗有別,「主要缺乏溝通,人的問題,牠的性格未必相信人類。牠們一直在外被放養,與人類的關係麻麻地。」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要用多久才能馴化牠們,讓牠們愉快地活下去?「不能預計的,隻隻狗不同。」「毛守救援」救回來的小狗,幾近全是唐狗,大部分曾受嚴重傷害。他以狗場為例,狗場劃分了幼犬區,成犬區及困籠區,「有些狗三日可以approach,可以跟牠玩,有些是三年仍很怕,在籠裏。我用另一種方法與牠溝通,我們找trainer(訓練員)。」 要困籠的狗隻大多對人對狗均有攻擊性,對人不信任,也很怕人。訓練過後有改善嗎?Kent想了想,「好慢。」

據毛守救援領養部的Facebook,現有一隻來自新界東北的小狗開放領養,牠名為

「吱喳」,二個月大,被救出時患腸炎,現已康復。在五月底的領養日中,Kent亦有帶同部分「東北計劃」救出的小狗出領養,不過暫時仍是狗寶寶為主。

現時,東北計劃仍然持續。雖然Kent每日救援的優先次序,定必是拯救在街外受重傷的、身處環境惡劣的動物,但Kent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到新界東北救動物,然後為他們尋新家。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Kent一直喜歡狗,以往有做獨立義工救狗,但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於是成立毛守救援,「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陳萃屏攝)

假資訊引來的關注

今年四月底,疑有動物義工誤傳古洞有狗場因收地令4000貓狗無家可歸,呼籲市民入村拯救動物、捐助物資,甚至為動物救援組織「毛守救援」籌款、籌物資、入村救貓狗。不過,所謂「4000」貓狗指的,是「東北反逼遷動物戰隊」三年前在新界東北發展區調查的整體動物數字,而非單一狗場的狗隻數字;而「毛守救援」亦未曾公開募捐。Kent慨歎道,「冇soundbite冇人關注。」不過,他說動物義工也是愛動物心切。誤傳的資訊,意外將議題帶到公眾視線。

「毛守救援」澄清後,五月發起「東北計劃」,到區內救走貓狗,至今已救走約25隻狗,20多隻貓,將牠們安置在暫託家庭,部分性格穩定的,亦已正安排出領養。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東北狗隻正式入屋 :部分習慣部分仍怕人

現時東北計劃的狗隻都住在暫託家庭中,Kent說並不是所有狗習,「有些看到人已開始搖頭擺尾,有些仍很怕人,匿喺梳化,在梳化旁邊的『罅』到,需要時間的。」但他認為,來自東北的狗隻相對地難出領養,不是地區問題,而是飼養方式與家狗有別,「主要缺乏溝通,人的問題,牠的性格未必相信人類。牠們一直在外被放養,與人類的關係麻麻地。」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要用多久才能馴化牠們,讓牠們愉快地活下去?「不能預計的,隻隻狗不同。」「毛守救援」救回來的小狗,幾近全是唐狗,大部分曾受嚴重傷害。他以狗場為例,狗場劃分了幼犬區,成犬區及困籠區,「有些狗三日可以approach,可以跟牠玩,有些是三年仍很怕,在籠裏。我用另一種方法與牠溝通,我們找trainer(訓練員)。」 要困籠的狗隻大多對人對狗均有攻擊性,對人不信任,也很怕人。訓練過後有改善嗎?Kent想了想,「好慢。」

據毛守救援領養部的Facebook,現有一隻來自新界東北的小狗開放領養,牠名為

「吱喳」,二個月大,被救出時患腸炎,現已康復。在五月底的領養日中,Kent亦有帶同部分「東北計劃」救出的小狗出領養,不過暫時仍是狗寶寶為主。

現時,東北計劃仍然持續。雖然Kent每日救援的優先次序,定必是拯救在街外受重傷的、身處環境惡劣的動物,但Kent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到新界東北救動物,然後為他們尋新家。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要用多久才能馴化牠們,讓牠們愉快地活下去?「不能預計的,隻隻狗不同。」「毛守救援」救回來的小狗,幾近全是唐狗,大部分曾受嚴重傷害。他以狗場為例,狗場劃分了幼犬區,成犬區及困籠區,「有些狗三日可以approach,可以跟牠玩,有些是三年仍很怕,在籠裏。我用另一種方法與牠溝通,我們找trainer(訓練員)。」 要困籠的狗隻大多對人對狗均有攻擊性,對人不信任,也很怕人。訓練過後有改善嗎?Kent想了想,「好慢。」

據毛守救援領養部的Facebook,現有一隻來自新界東北的小狗開放領養,牠名為

「吱喳」,二個月大,被救出時患腸炎,現已康復。在五月底的領養日中,Kent亦有帶同部分「東北計劃」救出的小狗出領養,不過暫時仍是狗寶寶為主。

現時,東北計劃仍然持續。雖然Kent每日救援的優先次序,定必是拯救在街外受重傷的、身處環境惡劣的動物,但Kent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到新界東北救動物,然後為他們尋新家。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東北狗隻正式入屋 :部分習慣部分仍怕人

現時東北計劃的狗隻都住在暫託家庭中,Kent說並不是所有狗習,「有些看到人已開始搖頭擺尾,有些仍很怕人,匿喺梳化,在梳化旁邊的『罅』到,需要時間的。」但他認為,來自東北的狗隻相對地難出領養,不是地區問題,而是飼養方式與家狗有別,「主要缺乏溝通,人的問題,牠的性格未必相信人類。牠們一直在外被放養,與人類的關係麻麻地。」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要用多久才能馴化牠們,讓牠們愉快地活下去?「不能預計的,隻隻狗不同。」「毛守救援」救回來的小狗,幾近全是唐狗,大部分曾受嚴重傷害。他以狗場為例,狗場劃分了幼犬區,成犬區及困籠區,「有些狗三日可以approach,可以跟牠玩,有些是三年仍很怕,在籠裏。我用另一種方法與牠溝通,我們找trainer(訓練員)。」 要困籠的狗隻大多對人對狗均有攻擊性,對人不信任,也很怕人。訓練過後有改善嗎?Kent想了想,「好慢。」

據毛守救援領養部的Facebook,現有一隻來自新界東北的小狗開放領養,牠名為

「吱喳」,二個月大,被救出時患腸炎,現已康復。在五月底的領養日中,Kent亦有帶同部分「東北計劃」救出的小狗出領養,不過暫時仍是狗寶寶為主。

現時,東北計劃仍然持續。雖然Kent每日救援的優先次序,定必是拯救在街外受重傷的、身處環境惡劣的動物,但Kent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到新界東北救動物,然後為他們尋新家。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Kent一直喜歡狗,以往有做獨立義工救狗,但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於是成立毛守救援,「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陳萃屏攝)

假資訊引來的關注

今年四月底,疑有動物義工誤傳古洞有狗場因收地令4000貓狗無家可歸,呼籲市民入村拯救動物、捐助物資,甚至為動物救援組織「毛守救援」籌款、籌物資、入村救貓狗。不過,所謂「4000」貓狗指的,是「東北反逼遷動物戰隊」三年前在新界東北發展區調查的整體動物數字,而非單一狗場的狗隻數字;而「毛守救援」亦未曾公開募捐。Kent慨歎道,「冇soundbite冇人關注。」不過,他說動物義工也是愛動物心切。誤傳的資訊,意外將議題帶到公眾視線。

「毛守救援」澄清後,五月發起「東北計劃」,到區內救走貓狗,至今已救走約25隻狗,20多隻貓,將牠們安置在暫託家庭,部分性格穩定的,亦已正安排出領養。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東北狗隻正式入屋 :部分習慣部分仍怕人

現時東北計劃的狗隻都住在暫託家庭中,Kent說並不是所有狗習,「有些看到人已開始搖頭擺尾,有些仍很怕人,匿喺梳化,在梳化旁邊的『罅』到,需要時間的。」但他認為,來自東北的狗隻相對地難出領養,不是地區問題,而是飼養方式與家狗有別,「主要缺乏溝通,人的問題,牠的性格未必相信人類。牠們一直在外被放養,與人類的關係麻麻地。」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要用多久才能馴化牠們,讓牠們愉快地活下去?「不能預計的,隻隻狗不同。」「毛守救援」救回來的小狗,幾近全是唐狗,大部分曾受嚴重傷害。他以狗場為例,狗場劃分了幼犬區,成犬區及困籠區,「有些狗三日可以approach,可以跟牠玩,有些是三年仍很怕,在籠裏。我用另一種方法與牠溝通,我們找trainer(訓練員)。」 要困籠的狗隻大多對人對狗均有攻擊性,對人不信任,也很怕人。訓練過後有改善嗎?Kent想了想,「好慢。」

據毛守救援領養部的Facebook,現有一隻來自新界東北的小狗開放領養,牠名為

「吱喳」,二個月大,被救出時患腸炎,現已康復。在五月底的領養日中,Kent亦有帶同部分「東北計劃」救出的小狗出領養,不過暫時仍是狗寶寶為主。

現時,東北計劃仍然持續。雖然Kent每日救援的優先次序,定必是拯救在街外受重傷的、身處環境惡劣的動物,但Kent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到新界東北救動物,然後為他們尋新家。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現時東北計劃的狗隻都住在暫託家庭中,Kent說並不是所有狗習,「有些看到人已開始搖頭擺尾,有些仍很怕人,匿喺梳化,在梳化旁邊的『罅』到,需要時間的。」但他認為,來自東北的狗隻相對地難出領養,不是地區問題,而是飼養方式與家狗有別,「主要缺乏溝通,人的問題,牠的性格未必相信人類。牠們一直在外被放養,與人類的關係麻麻地。」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要用多久才能馴化牠們,讓牠們愉快地活下去?「不能預計的,隻隻狗不同。」「毛守救援」救回來的小狗,幾近全是唐狗,大部分曾受嚴重傷害。他以狗場為例,狗場劃分了幼犬區,成犬區及困籠區,「有些狗三日可以approach,可以跟牠玩,有些是三年仍很怕,在籠裏。我用另一種方法與牠溝通,我們找trainer(訓練員)。」 要困籠的狗隻大多對人對狗均有攻擊性,對人不信任,也很怕人。訓練過後有改善嗎?Kent想了想,「好慢。」

據毛守救援領養部的Facebook,現有一隻來自新界東北的小狗開放領養,牠名為

「吱喳」,二個月大,被救出時患腸炎,現已康復。在五月底的領養日中,Kent亦有帶同部分「東北計劃」救出的小狗出領養,不過暫時仍是狗寶寶為主。

現時,東北計劃仍然持續。雖然Kent每日救援的優先次序,定必是拯救在街外受重傷的、身處環境惡劣的動物,但Kent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到新界東北救動物,然後為他們尋新家。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東北狗隻正式入屋 :部分習慣部分仍怕人

現時東北計劃的狗隻都住在暫託家庭中,Kent說並不是所有狗習,「有些看到人已開始搖頭擺尾,有些仍很怕人,匿喺梳化,在梳化旁邊的『罅』到,需要時間的。」但他認為,來自東北的狗隻相對地難出領養,不是地區問題,而是飼養方式與家狗有別,「主要缺乏溝通,人的問題,牠的性格未必相信人類。牠們一直在外被放養,與人類的關係麻麻地。」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要用多久才能馴化牠們,讓牠們愉快地活下去?「不能預計的,隻隻狗不同。」「毛守救援」救回來的小狗,幾近全是唐狗,大部分曾受嚴重傷害。他以狗場為例,狗場劃分了幼犬區,成犬區及困籠區,「有些狗三日可以approach,可以跟牠玩,有些是三年仍很怕,在籠裏。我用另一種方法與牠溝通,我們找trainer(訓練員)。」 要困籠的狗隻大多對人對狗均有攻擊性,對人不信任,也很怕人。訓練過後有改善嗎?Kent想了想,「好慢。」

據毛守救援領養部的Facebook,現有一隻來自新界東北的小狗開放領養,牠名為

「吱喳」,二個月大,被救出時患腸炎,現已康復。在五月底的領養日中,Kent亦有帶同部分「東北計劃」救出的小狗出領養,不過暫時仍是狗寶寶為主。

現時,東北計劃仍然持續。雖然Kent每日救援的優先次序,定必是拯救在街外受重傷的、身處環境惡劣的動物,但Kent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到新界東北救動物,然後為他們尋新家。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Kent一直喜歡狗,以往有做獨立義工救狗,但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於是成立毛守救援,「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陳萃屏攝)

假資訊引來的關注

今年四月底,疑有動物義工誤傳古洞有狗場因收地令4000貓狗無家可歸,呼籲市民入村拯救動物、捐助物資,甚至為動物救援組織「毛守救援」籌款、籌物資、入村救貓狗。不過,所謂「4000」貓狗指的,是「東北反逼遷動物戰隊」三年前在新界東北發展區調查的整體動物數字,而非單一狗場的狗隻數字;而「毛守救援」亦未曾公開募捐。Kent慨歎道,「冇soundbite冇人關注。」不過,他說動物義工也是愛動物心切。誤傳的資訊,意外將議題帶到公眾視線。

「毛守救援」澄清後,五月發起「東北計劃」,到區內救走貓狗,至今已救走約25隻狗,20多隻貓,將牠們安置在暫託家庭,部分性格穩定的,亦已正安排出領養。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東北狗隻正式入屋 :部分習慣部分仍怕人

現時東北計劃的狗隻都住在暫託家庭中,Kent說並不是所有狗習,「有些看到人已開始搖頭擺尾,有些仍很怕人,匿喺梳化,在梳化旁邊的『罅』到,需要時間的。」但他認為,來自東北的狗隻相對地難出領養,不是地區問題,而是飼養方式與家狗有別,「主要缺乏溝通,人的問題,牠的性格未必相信人類。牠們一直在外被放養,與人類的關係麻麻地。」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要用多久才能馴化牠們,讓牠們愉快地活下去?「不能預計的,隻隻狗不同。」「毛守救援」救回來的小狗,幾近全是唐狗,大部分曾受嚴重傷害。他以狗場為例,狗場劃分了幼犬區,成犬區及困籠區,「有些狗三日可以approach,可以跟牠玩,有些是三年仍很怕,在籠裏。我用另一種方法與牠溝通,我們找trainer(訓練員)。」 要困籠的狗隻大多對人對狗均有攻擊性,對人不信任,也很怕人。訓練過後有改善嗎?Kent想了想,「好慢。」

據毛守救援領養部的Facebook,現有一隻來自新界東北的小狗開放領養,牠名為

「吱喳」,二個月大,被救出時患腸炎,現已康復。在五月底的領養日中,Kent亦有帶同部分「東北計劃」救出的小狗出領養,不過暫時仍是狗寶寶為主。

現時,東北計劃仍然持續。雖然Kent每日救援的優先次序,定必是拯救在街外受重傷的、身處環境惡劣的動物,但Kent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到新界東北救動物,然後為他們尋新家。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現時東北計劃的狗隻都住在暫託家庭中,Kent說並不是所有狗習,「有些看到人已開始搖頭擺尾,有些仍很怕人,匿喺梳化,在梳化旁邊的『罅』到,需要時間的。」但他認為,來自東北的狗隻相對地難出領養,不是地區問題,而是飼養方式與家狗有別,「主要缺乏溝通,人的問題,牠的性格未必相信人類。牠們一直在外被放養,與人類的關係麻麻地。」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要用多久才能馴化牠們,讓牠們愉快地活下去?「不能預計的,隻隻狗不同。」「毛守救援」救回來的小狗,幾近全是唐狗,大部分曾受嚴重傷害。他以狗場為例,狗場劃分了幼犬區,成犬區及困籠區,「有些狗三日可以approach,可以跟牠玩,有些是三年仍很怕,在籠裏。我用另一種方法與牠溝通,我們找trainer(訓練員)。」 要困籠的狗隻大多對人對狗均有攻擊性,對人不信任,也很怕人。訓練過後有改善嗎?Kent想了想,「好慢。」

據毛守救援領養部的Facebook,現有一隻來自新界東北的小狗開放領養,牠名為

「吱喳」,二個月大,被救出時患腸炎,現已康復。在五月底的領養日中,Kent亦有帶同部分「東北計劃」救出的小狗出領養,不過暫時仍是狗寶寶為主。

現時,東北計劃仍然持續。雖然Kent每日救援的優先次序,定必是拯救在街外受重傷的、身處環境惡劣的動物,但Kent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到新界東北救動物,然後為他們尋新家。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東北狗隻正式入屋 :部分習慣部分仍怕人

現時東北計劃的狗隻都住在暫託家庭中,Kent說並不是所有狗習,「有些看到人已開始搖頭擺尾,有些仍很怕人,匿喺梳化,在梳化旁邊的『罅』到,需要時間的。」但他認為,來自東北的狗隻相對地難出領養,不是地區問題,而是飼養方式與家狗有別,「主要缺乏溝通,人的問題,牠的性格未必相信人類。牠們一直在外被放養,與人類的關係麻麻地。」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要用多久才能馴化牠們,讓牠們愉快地活下去?「不能預計的,隻隻狗不同。」「毛守救援」救回來的小狗,幾近全是唐狗,大部分曾受嚴重傷害。他以狗場為例,狗場劃分了幼犬區,成犬區及困籠區,「有些狗三日可以approach,可以跟牠玩,有些是三年仍很怕,在籠裏。我用另一種方法與牠溝通,我們找trainer(訓練員)。」 要困籠的狗隻大多對人對狗均有攻擊性,對人不信任,也很怕人。訓練過後有改善嗎?Kent想了想,「好慢。」

據毛守救援領養部的Facebook,現有一隻來自新界東北的小狗開放領養,牠名為

「吱喳」,二個月大,被救出時患腸炎,現已康復。在五月底的領養日中,Kent亦有帶同部分「東北計劃」救出的小狗出領養,不過暫時仍是狗寶寶為主。

現時,東北計劃仍然持續。雖然Kent每日救援的優先次序,定必是拯救在街外受重傷的、身處環境惡劣的動物,但Kent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到新界東北救動物,然後為他們尋新家。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Kent一直喜歡狗,以往有做獨立義工救狗,但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於是成立毛守救援,「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陳萃屏攝)

假資訊引來的關注

今年四月底,疑有動物義工誤傳古洞有狗場因收地令4000貓狗無家可歸,呼籲市民入村拯救動物、捐助物資,甚至為動物救援組織「毛守救援」籌款、籌物資、入村救貓狗。不過,所謂「4000」貓狗指的,是「東北反逼遷動物戰隊」三年前在新界東北發展區調查的整體動物數字,而非單一狗場的狗隻數字;而「毛守救援」亦未曾公開募捐。Kent慨歎道,「冇soundbite冇人關注。」不過,他說動物義工也是愛動物心切。誤傳的資訊,意外將議題帶到公眾視線。

「毛守救援」澄清後,五月發起「東北計劃」,到區內救走貓狗,至今已救走約25隻狗,20多隻貓,將牠們安置在暫託家庭,部分性格穩定的,亦已正安排出領養。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東北狗隻正式入屋 :部分習慣部分仍怕人

現時東北計劃的狗隻都住在暫託家庭中,Kent說並不是所有狗習,「有些看到人已開始搖頭擺尾,有些仍很怕人,匿喺梳化,在梳化旁邊的『罅』到,需要時間的。」但他認為,來自東北的狗隻相對地難出領養,不是地區問題,而是飼養方式與家狗有別,「主要缺乏溝通,人的問題,牠的性格未必相信人類。牠們一直在外被放養,與人類的關係麻麻地。」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要用多久才能馴化牠們,讓牠們愉快地活下去?「不能預計的,隻隻狗不同。」「毛守救援」救回來的小狗,幾近全是唐狗,大部分曾受嚴重傷害。他以狗場為例,狗場劃分了幼犬區,成犬區及困籠區,「有些狗三日可以approach,可以跟牠玩,有些是三年仍很怕,在籠裏。我用另一種方法與牠溝通,我們找trainer(訓練員)。」 要困籠的狗隻大多對人對狗均有攻擊性,對人不信任,也很怕人。訓練過後有改善嗎?Kent想了想,「好慢。」

據毛守救援領養部的Facebook,現有一隻來自新界東北的小狗開放領養,牠名為

「吱喳」,二個月大,被救出時患腸炎,現已康復。在五月底的領養日中,Kent亦有帶同部分「東北計劃」救出的小狗出領養,不過暫時仍是狗寶寶為主。

現時,東北計劃仍然持續。雖然Kent每日救援的優先次序,定必是拯救在街外受重傷的、身處環境惡劣的動物,但Kent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到新界東北救動物,然後為他們尋新家。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現時東北計劃的狗隻都住在暫託家庭中,Kent說並不是所有狗習,「有些看到人已開始搖頭擺尾,有些仍很怕人,匿喺梳化,在梳化旁邊的『罅』到,需要時間的。」但他認為,來自東北的狗隻相對地難出領養,不是地區問題,而是飼養方式與家狗有別,「主要缺乏溝通,人的問題,牠的性格未必相信人類。牠們一直在外被放養,與人類的關係麻麻地。」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要用多久才能馴化牠們,讓牠們愉快地活下去?「不能預計的,隻隻狗不同。」「毛守救援」救回來的小狗,幾近全是唐狗,大部分曾受嚴重傷害。他以狗場為例,狗場劃分了幼犬區,成犬區及困籠區,「有些狗三日可以approach,可以跟牠玩,有些是三年仍很怕,在籠裏。我用另一種方法與牠溝通,我們找trainer(訓練員)。」 要困籠的狗隻大多對人對狗均有攻擊性,對人不信任,也很怕人。訓練過後有改善嗎?Kent想了想,「好慢。」

據毛守救援領養部的Facebook,現有一隻來自新界東北的小狗開放領養,牠名為

「吱喳」,二個月大,被救出時患腸炎,現已康復。在五月底的領養日中,Kent亦有帶同部分「東北計劃」救出的小狗出領養,不過暫時仍是狗寶寶為主。

現時,東北計劃仍然持續。雖然Kent每日救援的優先次序,定必是拯救在街外受重傷的、身處環境惡劣的動物,但Kent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到新界東北救動物,然後為他們尋新家。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東北狗隻正式入屋 :部分習慣部分仍怕人

現時東北計劃的狗隻都住在暫託家庭中,Kent說並不是所有狗習,「有些看到人已開始搖頭擺尾,有些仍很怕人,匿喺梳化,在梳化旁邊的『罅』到,需要時間的。」但他認為,來自東北的狗隻相對地難出領養,不是地區問題,而是飼養方式與家狗有別,「主要缺乏溝通,人的問題,牠的性格未必相信人類。牠們一直在外被放養,與人類的關係麻麻地。」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要用多久才能馴化牠們,讓牠們愉快地活下去?「不能預計的,隻隻狗不同。」「毛守救援」救回來的小狗,幾近全是唐狗,大部分曾受嚴重傷害。他以狗場為例,狗場劃分了幼犬區,成犬區及困籠區,「有些狗三日可以approach,可以跟牠玩,有些是三年仍很怕,在籠裏。我用另一種方法與牠溝通,我們找trainer(訓練員)。」 要困籠的狗隻大多對人對狗均有攻擊性,對人不信任,也很怕人。訓練過後有改善嗎?Kent想了想,「好慢。」

據毛守救援領養部的Facebook,現有一隻來自新界東北的小狗開放領養,牠名為

「吱喳」,二個月大,被救出時患腸炎,現已康復。在五月底的領養日中,Kent亦有帶同部分「東北計劃」救出的小狗出領養,不過暫時仍是狗寶寶為主。

現時,東北計劃仍然持續。雖然Kent每日救援的優先次序,定必是拯救在街外受重傷的、身處環境惡劣的動物,但Kent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到新界東北救動物,然後為他們尋新家。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Kent一直喜歡狗,以往有做獨立義工救狗,但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於是成立毛守救援,「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陳萃屏攝)

假資訊引來的關注

今年四月底,疑有動物義工誤傳古洞有狗場因收地令4000貓狗無家可歸,呼籲市民入村拯救動物、捐助物資,甚至為動物救援組織「毛守救援」籌款、籌物資、入村救貓狗。不過,所謂「4000」貓狗指的,是「東北反逼遷動物戰隊」三年前在新界東北發展區調查的整體動物數字,而非單一狗場的狗隻數字;而「毛守救援」亦未曾公開募捐。Kent慨歎道,「冇soundbite冇人關注。」不過,他說動物義工也是愛動物心切。誤傳的資訊,意外將議題帶到公眾視線。

「毛守救援」澄清後,五月發起「東北計劃」,到區內救走貓狗,至今已救走約25隻狗,20多隻貓,將牠們安置在暫託家庭,部分性格穩定的,亦已正安排出領養。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東北狗隻正式入屋 :部分習慣部分仍怕人

現時東北計劃的狗隻都住在暫託家庭中,Kent說並不是所有狗習,「有些看到人已開始搖頭擺尾,有些仍很怕人,匿喺梳化,在梳化旁邊的『罅』到,需要時間的。」但他認為,來自東北的狗隻相對地難出領養,不是地區問題,而是飼養方式與家狗有別,「主要缺乏溝通,人的問題,牠的性格未必相信人類。牠們一直在外被放養,與人類的關係麻麻地。」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要用多久才能馴化牠們,讓牠們愉快地活下去?「不能預計的,隻隻狗不同。」「毛守救援」救回來的小狗,幾近全是唐狗,大部分曾受嚴重傷害。他以狗場為例,狗場劃分了幼犬區,成犬區及困籠區,「有些狗三日可以approach,可以跟牠玩,有些是三年仍很怕,在籠裏。我用另一種方法與牠溝通,我們找trainer(訓練員)。」 要困籠的狗隻大多對人對狗均有攻擊性,對人不信任,也很怕人。訓練過後有改善嗎?Kent想了想,「好慢。」

據毛守救援領養部的Facebook,現有一隻來自新界東北的小狗開放領養,牠名為

「吱喳」,二個月大,被救出時患腸炎,現已康復。在五月底的領養日中,Kent亦有帶同部分「東北計劃」救出的小狗出領養,不過暫時仍是狗寶寶為主。

現時,東北計劃仍然持續。雖然Kent每日救援的優先次序,定必是拯救在街外受重傷的、身處環境惡劣的動物,但Kent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到新界東北救動物,然後為他們尋新家。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要用多久才能馴化牠們,讓牠們愉快地活下去?「不能預計的,隻隻狗不同。」「毛守救援」救回來的小狗,幾近全是唐狗,大部分曾受嚴重傷害。他以狗場為例,狗場劃分了幼犬區,成犬區及困籠區,「有些狗三日可以approach,可以跟牠玩,有些是三年仍很怕,在籠裏。我用另一種方法與牠溝通,我們找trainer(訓練員)。」 要困籠的狗隻大多對人對狗均有攻擊性,對人不信任,也很怕人。訓練過後有改善嗎?Kent想了想,「好慢。」

據毛守救援領養部的Facebook,現有一隻來自新界東北的小狗開放領養,牠名為

「吱喳」,二個月大,被救出時患腸炎,現已康復。在五月底的領養日中,Kent亦有帶同部分「東北計劃」救出的小狗出領養,不過暫時仍是狗寶寶為主。

現時,東北計劃仍然持續。雖然Kent每日救援的優先次序,定必是拯救在街外受重傷的、身處環境惡劣的動物,但Kent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到新界東北救動物,然後為他們尋新家。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現時東北計劃的狗隻都住在暫託家庭中,Kent說並不是所有狗習,「有些看到人已開始搖頭擺尾,有些仍很怕人,匿喺梳化,在梳化旁邊的『罅』到,需要時間的。」但他認為,來自東北的狗隻相對地難出領養,不是地區問題,而是飼養方式與家狗有別,「主要缺乏溝通,人的問題,牠的性格未必相信人類。牠們一直在外被放養,與人類的關係麻麻地。」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要用多久才能馴化牠們,讓牠們愉快地活下去?「不能預計的,隻隻狗不同。」「毛守救援」救回來的小狗,幾近全是唐狗,大部分曾受嚴重傷害。他以狗場為例,狗場劃分了幼犬區,成犬區及困籠區,「有些狗三日可以approach,可以跟牠玩,有些是三年仍很怕,在籠裏。我用另一種方法與牠溝通,我們找trainer(訓練員)。」 要困籠的狗隻大多對人對狗均有攻擊性,對人不信任,也很怕人。訓練過後有改善嗎?Kent想了想,「好慢。」

據毛守救援領養部的Facebook,現有一隻來自新界東北的小狗開放領養,牠名為

「吱喳」,二個月大,被救出時患腸炎,現已康復。在五月底的領養日中,Kent亦有帶同部分「東北計劃」救出的小狗出領養,不過暫時仍是狗寶寶為主。

現時,東北計劃仍然持續。雖然Kent每日救援的優先次序,定必是拯救在街外受重傷的、身處環境惡劣的動物,但Kent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到新界東北救動物,然後為他們尋新家。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東北狗隻正式入屋 :部分習慣部分仍怕人

現時東北計劃的狗隻都住在暫託家庭中,Kent說並不是所有狗習,「有些看到人已開始搖頭擺尾,有些仍很怕人,匿喺梳化,在梳化旁邊的『罅』到,需要時間的。」但他認為,來自東北的狗隻相對地難出領養,不是地區問題,而是飼養方式與家狗有別,「主要缺乏溝通,人的問題,牠的性格未必相信人類。牠們一直在外被放養,與人類的關係麻麻地。」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要用多久才能馴化牠們,讓牠們愉快地活下去?「不能預計的,隻隻狗不同。」「毛守救援」救回來的小狗,幾近全是唐狗,大部分曾受嚴重傷害。他以狗場為例,狗場劃分了幼犬區,成犬區及困籠區,「有些狗三日可以approach,可以跟牠玩,有些是三年仍很怕,在籠裏。我用另一種方法與牠溝通,我們找trainer(訓練員)。」 要困籠的狗隻大多對人對狗均有攻擊性,對人不信任,也很怕人。訓練過後有改善嗎?Kent想了想,「好慢。」

據毛守救援領養部的Facebook,現有一隻來自新界東北的小狗開放領養,牠名為

「吱喳」,二個月大,被救出時患腸炎,現已康復。在五月底的領養日中,Kent亦有帶同部分「東北計劃」救出的小狗出領養,不過暫時仍是狗寶寶為主。

現時,東北計劃仍然持續。雖然Kent每日救援的優先次序,定必是拯救在街外受重傷的、身處環境惡劣的動物,但Kent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到新界東北救動物,然後為他們尋新家。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Kent一直喜歡狗,以往有做獨立義工救狗,但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於是成立毛守救援,「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陳萃屏攝)

假資訊引來的關注

今年四月底,疑有動物義工誤傳古洞有狗場因收地令4000貓狗無家可歸,呼籲市民入村拯救動物、捐助物資,甚至為動物救援組織「毛守救援」籌款、籌物資、入村救貓狗。不過,所謂「4000」貓狗指的,是「東北反逼遷動物戰隊」三年前在新界東北發展區調查的整體動物數字,而非單一狗場的狗隻數字;而「毛守救援」亦未曾公開募捐。Kent慨歎道,「冇soundbite冇人關注。」不過,他說動物義工也是愛動物心切。誤傳的資訊,意外將議題帶到公眾視線。

「毛守救援」澄清後,五月發起「東北計劃」,到區內救走貓狗,至今已救走約25隻狗,20多隻貓,將牠們安置在暫託家庭,部分性格穩定的,亦已正安排出領養。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東北狗隻正式入屋 :部分習慣部分仍怕人

現時東北計劃的狗隻都住在暫託家庭中,Kent說並不是所有狗習,「有些看到人已開始搖頭擺尾,有些仍很怕人,匿喺梳化,在梳化旁邊的『罅』到,需要時間的。」但他認為,來自東北的狗隻相對地難出領養,不是地區問題,而是飼養方式與家狗有別,「主要缺乏溝通,人的問題,牠的性格未必相信人類。牠們一直在外被放養,與人類的關係麻麻地。」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要用多久才能馴化牠們,讓牠們愉快地活下去?「不能預計的,隻隻狗不同。」「毛守救援」救回來的小狗,幾近全是唐狗,大部分曾受嚴重傷害。他以狗場為例,狗場劃分了幼犬區,成犬區及困籠區,「有些狗三日可以approach,可以跟牠玩,有些是三年仍很怕,在籠裏。我用另一種方法與牠溝通,我們找trainer(訓練員)。」 要困籠的狗隻大多對人對狗均有攻擊性,對人不信任,也很怕人。訓練過後有改善嗎?Kent想了想,「好慢。」

據毛守救援領養部的Facebook,現有一隻來自新界東北的小狗開放領養,牠名為

「吱喳」,二個月大,被救出時患腸炎,現已康復。在五月底的領養日中,Kent亦有帶同部分「東北計劃」救出的小狗出領養,不過暫時仍是狗寶寶為主。

現時,東北計劃仍然持續。雖然Kent每日救援的優先次序,定必是拯救在街外受重傷的、身處環境惡劣的動物,但Kent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到新界東北救動物,然後為他們尋新家。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要用多久才能馴化牠們,讓牠們愉快地活下去?「不能預計的,隻隻狗不同。」「毛守救援」救回來的小狗,幾近全是唐狗,大部分曾受嚴重傷害。他以狗場為例,狗場劃分了幼犬區,成犬區及困籠區,「有些狗三日可以approach,可以跟牠玩,有些是三年仍很怕,在籠裏。我用另一種方法與牠溝通,我們找trainer(訓練員)。」 要困籠的狗隻大多對人對狗均有攻擊性,對人不信任,也很怕人。訓練過後有改善嗎?Kent想了想,「好慢。」

據毛守救援領養部的Facebook,現有一隻來自新界東北的小狗開放領養,牠名為

「吱喳」,二個月大,被救出時患腸炎,現已康復。在五月底的領養日中,Kent亦有帶同部分「東北計劃」救出的小狗出領養,不過暫時仍是狗寶寶為主。

現時,東北計劃仍然持續。雖然Kent每日救援的優先次序,定必是拯救在街外受重傷的、身處環境惡劣的動物,但Kent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到新界東北救動物,然後為他們尋新家。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現時東北計劃的狗隻都住在暫託家庭中,Kent說並不是所有狗習,「有些看到人已開始搖頭擺尾,有些仍很怕人,匿喺梳化,在梳化旁邊的『罅』到,需要時間的。」但他認為,來自東北的狗隻相對地難出領養,不是地區問題,而是飼養方式與家狗有別,「主要缺乏溝通,人的問題,牠的性格未必相信人類。牠們一直在外被放養,與人類的關係麻麻地。」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要用多久才能馴化牠們,讓牠們愉快地活下去?「不能預計的,隻隻狗不同。」「毛守救援」救回來的小狗,幾近全是唐狗,大部分曾受嚴重傷害。他以狗場為例,狗場劃分了幼犬區,成犬區及困籠區,「有些狗三日可以approach,可以跟牠玩,有些是三年仍很怕,在籠裏。我用另一種方法與牠溝通,我們找trainer(訓練員)。」 要困籠的狗隻大多對人對狗均有攻擊性,對人不信任,也很怕人。訓練過後有改善嗎?Kent想了想,「好慢。」

據毛守救援領養部的Facebook,現有一隻來自新界東北的小狗開放領養,牠名為

「吱喳」,二個月大,被救出時患腸炎,現已康復。在五月底的領養日中,Kent亦有帶同部分「東北計劃」救出的小狗出領養,不過暫時仍是狗寶寶為主。

現時,東北計劃仍然持續。雖然Kent每日救援的優先次序,定必是拯救在街外受重傷的、身處環境惡劣的動物,但Kent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到新界東北救動物,然後為他們尋新家。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東北狗隻正式入屋 :部分習慣部分仍怕人

現時東北計劃的狗隻都住在暫託家庭中,Kent說並不是所有狗習,「有些看到人已開始搖頭擺尾,有些仍很怕人,匿喺梳化,在梳化旁邊的『罅』到,需要時間的。」但他認為,來自東北的狗隻相對地難出領養,不是地區問題,而是飼養方式與家狗有別,「主要缺乏溝通,人的問題,牠的性格未必相信人類。牠們一直在外被放養,與人類的關係麻麻地。」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要用多久才能馴化牠們,讓牠們愉快地活下去?「不能預計的,隻隻狗不同。」「毛守救援」救回來的小狗,幾近全是唐狗,大部分曾受嚴重傷害。他以狗場為例,狗場劃分了幼犬區,成犬區及困籠區,「有些狗三日可以approach,可以跟牠玩,有些是三年仍很怕,在籠裏。我用另一種方法與牠溝通,我們找trainer(訓練員)。」 要困籠的狗隻大多對人對狗均有攻擊性,對人不信任,也很怕人。訓練過後有改善嗎?Kent想了想,「好慢。」

據毛守救援領養部的Facebook,現有一隻來自新界東北的小狗開放領養,牠名為

「吱喳」,二個月大,被救出時患腸炎,現已康復。在五月底的領養日中,Kent亦有帶同部分「東北計劃」救出的小狗出領養,不過暫時仍是狗寶寶為主。

現時,東北計劃仍然持續。雖然Kent每日救援的優先次序,定必是拯救在街外受重傷的、身處環境惡劣的動物,但Kent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到新界東北救動物,然後為他們尋新家。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 

採訪第一天,一直跟車。下午四時往馬草壟魚塘救狗寶寶。馬草壟位處古洞北,沿馬草壟路往北面駛進,會途經被土木拓展處的圍板圍封了土地,是古洞北發展區。今年4月初,Kent在地主求助下找到這個接收不到香港訊號、距離深圳不知有沒一河之隔、處處開發成淡水魚塘的地方。每位塘主大約飼養7至8隻狗,全數沒有絕育。魚塘不需要每日有人手,狗隻沒人照顧,靠翻食垃圾或死魚維生。挖泥車在凹陷處動工,大型貨車間中出出入入。小狗們在沙塵滾滾的地,盼著熟悉的臉。

他們的目標是把五隻剛開眼不久的狗寶寶,從魚塘旁的鐵皮屋救出。連同狗寶寶,該處合共有9隻狗。地面有兩個載著變黃的水的鐵盤,附近的膠桶載水一大桶,可惜長滿青苔。有狗隻選擇走到魚塘旁喝塘內的水。剛出世的小狗們似乎開眼不久,走不太穩,在屋後的柵欄被圈養著。

但不久魚塘主人回來,指日前疑有動物義工捉狗,部分狗隻不見了。Kent只得說是來帶大狗絕育。魚塘主人明言,絕育可以,但一定要把牠們帶回來,還要帶回早前被捉走的狗隻們。最後只得作罷,唯有在離去前為牠們換上潔淨食水及補充糧食。

然後,黃昏近七時往青衣一個屋苑,尋一隻躲在小山坡的受傷小貓。但天色已黑,到處都見不到小貓的蹤影。Kent說,受傷的動物大多夜半才會出來,因為受了傷,會很戒備,打算半夜再來。然後,他回到公司取狗糧,再到屯門接暫託小狗到太古的領養家庭。

動物救援 孤獨的工作

但這不是他全部工作,救動物以外,他正職是一名攝影師,收入來自於拍攝廣告照片。他說,90年代開設廣告公司,形容當時是黃金時期,工作多得要推掉。此後一直過著中產生活,熱愛旅遊、車及釣魚的他,可以每兩月往一次旅行,只為釣魚,曾擁有十多輛愛驅。他說,開始救動物後,已沒有時間繼續往時的興趣,與友人都疏遠了。 

Kent 2015年成立毛守救援,組織成立前,他是獨立義工,救起動物也只是經身邊人出領養。他喜歡狗,而毛守救的大部分都是流浪唐狗,或是在倉庫「看門口」的倉狗。倉狗的「主人」大部分是倉庫工作的員工,雖然會餵飼狗隻,但在狗隻生病時,大部分都不予理會,而倉庫的環境也十分惡劣。Kent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大部分義工只會幫助名種狗,「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  

「做救援工作孤獨嗎?」「很孤獨。」

孤獨不單在只有自己做,他的工作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救極都有,救極都救不完,這一隻慘,今晚(救的)那隻,仲慘,今晚那隻慘,明早那隻更慘。永遠都做不完,當你成枱嘢做不完,你又不停地做做做做了很多年,一日廿四小時做,做完事情都是沒有少,做完還要被人罵,被人話『用狗來籌錢』。」

「上山找牠,抱牠下來已成身血成手蟲,牠可能會咬你,到診所可能要人道(毁滅),可能要籌款時,那些人又指你用病狗籌款,『正仆街呃錢』。」

來自同業的攻擊、批評、指控,很令他氣餒。「我不是未放棄過,我不是偉人,不是我決心做這件事,『向住標桿直跑』。我不是,我都是人來的。」

那麼,又為何繼續?「因為牠們太慘。」

他說,宣布「收山」後不久,有一隻狗因撞車躺在路邊,兩日都沒有人救。「網上不斷叫救命,都沒有人去救。第三日我們去救,用了十多萬做手術。」

「每次捉完狗,義工都會說不是這樣捉、不是這樣醫治、不是這樣出領養,唔應該咁又唔應該咁,但都不會去捉,人人都是在屋企涼冷氣上網,『鍵盤』(戰士)。有些(動物),幾日都沒有人去,是我們去。」

對政府不予寄望

政府一直以來主要以人道毁滅作為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主要做法。據立法會資料,2019年有1056貓狗被人道處理,比率達48%,即近半貓狗被送入漁護署,有入無出。

談到動物保育,Kent只能以落後形容。《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罰則,大部分於1960年修訂。Kent提到馬草壟魚塘的情況,即塘主或其員工只為狗隻提供變黃或長滿青苔的水,也不構成虐畜,「有盤水就係」。翻查《條例》,提到食水只有一處:「如掌管任何被禁閉或被關禁或正由一處地方運送往另一處地方的動物,但疏於對該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清水」,即只限於運送動物其間沒有為其提供充足食物和清水,才屬違法。

流浪動物、倉狗、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動物⋯⋯所有拯救責任壓在「毛守救援」身上,而由於政府在動物保育方面一直落後,從來都沒有撥資源予毛守做救援的工作。Kent對政府不寄希望,「理你仲驚,漁護署去,人道(毁滅)。」一人之力救不完,只能「救得一隻得一隻」。

「香港動物保育,其實無冇架,全是自發和民間做的,政府沒有做任何事。」

Kent一直喜歡狗,以往有做獨立義工救狗,但留意到流浪狗、倉狗沒人理會,於是成立毛守救援,「盡量做些沒有人做的工作」(陳萃屏攝)

假資訊引來的關注

今年四月底,疑有動物義工誤傳古洞有狗場因收地令4000貓狗無家可歸,呼籲市民入村拯救動物、捐助物資,甚至為動物救援組織「毛守救援」籌款、籌物資、入村救貓狗。不過,所謂「4000」貓狗指的,是「東北反逼遷動物戰隊」三年前在新界東北發展區調查的整體動物數字,而非單一狗場的狗隻數字;而「毛守救援」亦未曾公開募捐。Kent慨歎道,「冇soundbite冇人關注。」不過,他說動物義工也是愛動物心切。誤傳的資訊,意外將議題帶到公眾視線。

「毛守救援」澄清後,五月發起「東北計劃」,到區內救走貓狗,至今已救走約25隻狗,20多隻貓,將牠們安置在暫託家庭,部分性格穩定的,亦已正安排出領養。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東北狗隻正式入屋 :部分習慣部分仍怕人

現時東北計劃的狗隻都住在暫託家庭中,Kent說並不是所有狗習,「有些看到人已開始搖頭擺尾,有些仍很怕人,匿喺梳化,在梳化旁邊的『罅』到,需要時間的。」但他認為,來自東北的狗隻相對地難出領養,不是地區問題,而是飼養方式與家狗有別,「主要缺乏溝通,人的問題,牠的性格未必相信人類。牠們一直在外被放養,與人類的關係麻麻地。」

Kent接到義工求助,指錦田一個倉庫內有一窩狗寶寶在貨櫃車底,義工與Kent花了一小時許,將狗寶寶及媽媽一同救出。(陳萃屏攝)

要用多久才能馴化牠們,讓牠們愉快地活下去?「不能預計的,隻隻狗不同。」「毛守救援」救回來的小狗,幾近全是唐狗,大部分曾受嚴重傷害。他以狗場為例,狗場劃分了幼犬區,成犬區及困籠區,「有些狗三日可以approach,可以跟牠玩,有些是三年仍很怕,在籠裏。我用另一種方法與牠溝通,我們找trainer(訓練員)。」 要困籠的狗隻大多對人對狗均有攻擊性,對人不信任,也很怕人。訓練過後有改善嗎?Kent想了想,「好慢。」

據毛守救援領養部的Facebook,現有一隻來自新界東北的小狗開放領養,牠名為

「吱喳」,二個月大,被救出時患腸炎,現已康復。在五月底的領養日中,Kent亦有帶同部分「東北計劃」救出的小狗出領養,不過暫時仍是狗寶寶為主。

現時,東北計劃仍然持續。雖然Kent每日救援的優先次序,定必是拯救在街外受重傷的、身處環境惡劣的動物,但Kent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到新界東北救動物,然後為他們尋新家。

隨Kent到馬草壟一個魚塘救剛出生不夠的狗寶寶,因該處衞生環境惡劣,飲用水佈滿青苔,狗隻寧可到魚塘飲水。(陳萃屏攝)

每日救動物 24小時不夠用

採訪兩天,Kent總是忙著與義工、求助人、暫託家庭、醫生等人聯絡:了解受傷動物傷勢、留醫狀況、暫託家庭的狗糧供應⋯⋯由收訊息、到現場救、帶到獸醫診所醫治或帶到毛守自家的TNR中心觀察、接動物到暫託家庭、運狗糧、貓糧、飛機籠等⋯⋯幾乎,大部分時間,全由他一手包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