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有云:秋風起,食臘味。
過了立冬,新年之前,就是本地臘味的旺季。
芸芸臘味中,臘腸可說是星中之星、皇上之皇。
放在飯面,蒸一孖。甘香、豐腴、油潤、鬆化,讓人回味無窮。
只是,為了應付龐大市場需要,臘腸的製作,早已由手工精製,變成大規模量產。腸衣用人造的,可以減少工序;肉料取次一等的,好省點成本;烘焙時間愈短愈好,以增加產量;連發酵時間也盡量省掉,更遑論天然生曬了。
世界在變,臘腸的風味也在變。幸好還是有有心人,遵從古法,堅持手工,為傳統手工臘腸,留下一點血脈。這家臘味老字號,三代傳承,歷八十載,每年秋冬,一家人便捲起衣袖,同心協力,生產一孖又一孖,甘香油潤、入口鬆化的手工臘腸,風味絕佳,零舍不同。

天涼好做腸
2021年11月25日。農曆十月廿一。立冬已過,小雪剛完。
清晨時分,天氣乾爽,氣溫清涼,正是做臘味的旺季。元朗橫洲工業區某廠廈內一個單位,有幾個人早已在忙。她們兩男兩女,有老有少,圍著一張工作桌,各據一方,各司其職。
有人將絞碎了的豬肉,調味醃好;有人將醃好的碎肉,分批放進灌腸機。機的一端,又有另一人,金睛火眼的,把機器吐出的肉饀灌進長長腸衣中。叭叭叭叭,不消一會,肉饀把腸衣灌滿,變成長長一條。長長肉腸,排成行列,捲成餅型,把關的師傅,拿一個針刷,朝腸身猛刺,讓肉饀的水分,隨洞孔溢出。
刺了洞孔的腸,量好距離,度好長短,用麻繩結紮,將兩條綑起,便紮出一孖孖臘腸的雛形。再用長竹掛好,就可以放進烘焙房烘焙了。
「今日做300斤,要烘足三日,再放冷氣房吹40日,才可以推出市面賣。」刺針的師傅說。

紅褲子出身
他叫周錦鑾,東莞常平人,年逾七旬。家裡由祖父輩開始,一直靠做臘味維生,童年時他已在常平跟著父輩幹活,是百分百聞著臘腸香氣長大的。
「五十年代,我才七八歲,放學回來就給父親叫住洗腸衣,用漏斗灌水,好一股難聞氣味。喜歡不喜歡?不由你說,老爸叫就做吧。」周錦鑾說。
周錦鑾父輩的字號,叫聚益臘味醬園,戰前在東莞創業。戰後舉家來港,繼續以做臘味為生。七十年代,他家夥拍親戚,在元朗開設恆和臘味,自家製作手工臘腸、膶腸、臘肉等,深受街坊歡迎。後來周錦鑾自立門戶,另開恆安臘味,延續家業。2003年,由於年邁,本想結業,誰料英國留學的女兒歸來,竟想繼承老父事業,兩父女一起開拓新市場,以「家香臘腸」這新名字作寶號,將傳統手工臘腸手藝繼續流傳。

時代的改變
他兩父女做臘腸,大抵和舊時沒有兩樣。
材料都是豬後腿肉加肥肉,肥瘦的比例,可以四六、可以三七、可以二八,視乎口味需要。調味料都是鹽、糖、醬油和玫瑰露酒等,家家一樣,或有輕重,或有多寡,或有用汾酒代替玫瑰露,僅此而已。做法也是大同小異,切肉、絞肉、調味、灌腸、刺孔、結紮、烘焙、曬乾。八個步驟,萬變不離其宗。做法不變,材料不變。唯一有變的,是時代。
「從前做臘腸,節奏好慢。設備沒今天的好,肥肉要用刀手切,絞肉機也是手動的,沒機器代勞。兩個人合力去絞,雙手都痠軟。刺針也沒有排針那種,只把數根針綑在一起去刺,很土法,也很慢。」他回憶說。
那時又沒有電,烘焙臘腸只可用炭火。烘一晚,六成乾,接著要用竹支將臘腸晾起來,掛到陽光下生曬,直到水分收乾為止,這做法就是聞名已久的天然生曬。
「天然生曬,需要的時間很長,不過口感鬆化多了,一口咬下去,油脂噴出來,好像吃橙時的橙汁一樣,非常過癮。現在沒地方,沒時間,哪還有人天然生曬呢。」他說。
材料用最好
現代的臘腸,絕大部分都是烘乾和風乾的,沒有天然生曬,風味自然打了折扣,只可以在其他方面補救。
「最關鍵的當然是材料,有好材料不一定做出好臘腸,但沒有好材料就一定沒有好臘腸。」他說。
他做的臘腸,材料講究。豬肉用本地新鮮豬隻,肥肉只取豬排後面那條脊膘。取其爽口硬挺。瘦肉只用後腿肉,還要去掉肥油,以免太膩。砂糖用韓國的,海鹽用意大利的。最誇張的,是醬油不用現成的,要自家釀製的才用。
「現成買的醬油鹹度不夠,只有16至18度,我們都用19度的鹽水釀製,鹹度在25度以上,這種醬油,鮮味和甜味非常突出,用來做臘腸就最好了。」周錦鑾說。
玫瑰露,用天津金星牌,買回來放一年,待酒香醇化了才用。腸衣,不用人造腸衣,用天然豬腸衣,即是豬腸壁內的壁膜,天然有彈性,取出曬乾,用時浸水,使其變軟。周錦鑾講究,腸衣買回來不會立即用,要貯藏一年才用。
「為什麼?因為腸衣放過沒那麼堅韌,用來做臘腸咬下去才會有香脆的口感。」周錦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