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不希望這一代人經歷同樣的命運,但我們一點也不害怕。現在兩代人出現分歧,老年人希望國際提供幫助,但年輕人知道國際社會暫時不會出手,所以只能自己站上街頭,親自為未來而戰。」
延伸閱讀
- 二月民主抗爭 緬甸新生代談冷靜與熱情之間 「2021跟1988年完全不同,新一代感受到沒路可退,上一輩不想走回頭路,緬族以外的種族也支持這場運動,連一直政治冷感的華僑與藝人也站出來⋯⋯,這是前所未有的」,這種「大團結」可以從零碎的新聞及影像印證。...
- 奶茶不沉默 居港緬甸人與香港的距離 2015年年底,緬甸首次舉行公開的總統選舉,由昂山素姬的全國民主聯盟(NLD)勝出。當時記者剛好在選舉後到緬甸,我們也帶著莫名興奮出發。旅途中,不論是的士司機、餐廳店員、新認識的緬甸朋友,閒聊問及對總統選舉結果有何看法或感受,他們都是非常期待,相信以昂山素姬為首的政黨執政會有一番新景象,緬甸會慢慢好起來。 經歷了短短五年較民主的生活,緬甸軍方聲稱「選舉出現舞弊」,上月初起發動政變,大規模民眾示威抗爭,已持續超過一個月。二月二十八日,緬甸軍方血腥鎮壓當地示威民眾,同日泰國、台灣及香港發起「奶茶聯盟」示威聲援緬甸。居港緬甸人Maymee亦與其他幾位緬甸人及香港人一同到太平山頂,展示「奶茶聯盟」的民主標語,支持遠在緬甸的同路人。 截至二月二十八日,緬甸合計近三十人死亡,聯合國在三月十二日估計有七十人在示威中喪生,二多千多被拘捕,更有獨立媒體被封鎖。緬甸國內示威不斷,每逢周末國際新聞大字標題「最血腥的一天」,三月十四日單日至少三十八人死亡,聯合國估計,政變至今釀成至少超過一百三十八人死亡,亦有說死亡數字已近二百人。 政變之後血腥鎮壓,海外僑民無不揪心痛絕。 政變重演 從光明回到黑暗 在香港,我們找到出生於緬甸仰光的Maymee,她現職軟件工程師,因工作關係,近年都在亞洲不同國家居住。來港前她在馬尼拉工作,剛好想轉換環境。而她的男友當時已在香港讀書,藉此機會移居香港生活及工作。 在香港生活的緬甸人為數不多,Maymee是其中之一。她估計,在港留學的緬甸人約十多人,在職的不到五人,她認識的居港緬甸人也沒幾個。Maymee說,日本、新加玻和香港都是緬甸人夢寐以求留學的地方,但出國留學對緬甸人來說並不普遍。一般人難有資源,要靠奬學金支持才有機會到外地進修。而緬甸軍人永遠擁有最多資源,軍人子女永遠贏在起跑線。 家人當中,現時只有媽媽一人在仰光居住。她表示,政變第一天緬甸的網絡被截斷,令她非常擔心,一直嘗試聯絡媽媽和好友。這一個多月來,每天看著緬甸的情況,讀遍所有關於緬甸的報導,沒法安睡。「人生中第一次遇上這個狀況,很痛苦。過去我一直在軍政府統治下長大的,五年前有機會由較民主的政府管治,雖然那五年我在其他國家工作不在緬甸,但感覺緬甸會變好。當日清早,我準備上班時,男朋友突然大叫,『喂,Daw Su (註1) (昂山素姬) ...
- 今日烏克蘭 明日台灣?從烏克蘭戰火看兩岸關係與暗湧 約一個月前,2月4日,中俄兩國領導人在北京冬奧前高調會面,會後發表中俄聯合聲明呼籲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應停止擴張,而俄羅斯則表態支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在中俄領導人會談席上,烏克蘭、台灣兩個名字又併在一起。 還不到一個月,北京冬奧閉幕數天之後,俄羅斯總統普京在清晨正式對烏克蘭發動海陸空全方位襲擊,並連續向首都基輔發炮。一再否認開戰入侵的普京,終於對烏克蘭發動戰爭。美國、歐盟、日本紛紛向俄羅斯作出經濟制裁,可是這些「提早預告」的制裁並無阻這場戰爭的發生,西方國家國民看到國家的無能均感到心灰。獨裁政權開戰,各國無力阻止,民主制度的文明是否氣數已盡? 第一炮開出之後 官媒「中國式」挺俄 在烏克蘭局勢緊張之際,在北京地區發行的《新京報》旗下國際頻道《世面》發布一則微博貼文,將內部工作交流資訊發到公開頁面。貼文內容提及「即刻起,烏克蘭相關發微博。都用世面首發,大號再發,推世面,對俄不利、親西方的不發。首發前給我看文案。」媒體的主管主辦單位為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雖然之後帖文被刪除, 但中央的統戰方向已經大致上確定。 《央視新聞》(24日)報道烏俄最新情勢,提到烏克蘭局勢急劇惡化,安全風險陡然上升。中國駐烏克蘭使館發出最新提醒,要求在烏克蘭的中國公民、中資企業「可在車身明顯處貼上中國國旗」。 西方針對俄羅斯實施進出口制裁,中方就反其道而行,力挺俄羅斯這位長遠伙伴,立刻開放關口。中國海關總署在官方網站發布消息,根據中國大陸相關法律法規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與俄羅斯聯邦農業部關於〈俄羅斯輸華小麥植物檢疫要求議定書〉補充條款》的規定,允許俄羅斯全境小麥進口。... 誌 HK...
- 自組民兵、製汽油彈、運送物資、打國際線—戰火中,深信勝利終歸我們的烏克蘭青年 「沒有人想像到,我們要在21世紀面臨戰爭⋯,我不記得今天的日期,只知道這是我們生活翻天覆地改變的,第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