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蘋果日報》的最後一夜,下著大雨。《蘋果日報》首席記者陳珏明走到大樓外,鼻上頂著一幅起霧的黑框眼鏡,頭髮被大雨弄得濕漉漉的,爬上一輛車的車頂。 向着支持蘋果的群眾大叫: 「我哋稍後預備咗一啲免費的蘋果日報,俾到場支持我哋的香港市民,趕製需時,我們會盡快和努力! 」
最新
This is post 23 of 24 in the series “取締蘋果” 8.10 二百警搜蘋果日報 搜查令範圍成疑 八月十一 全城搶購《蘋果》凌晨報攤百景 國安指
This is post 7 of 7 in the series “728上環暴動案” 728 上環暴動案 21 人罪成判囚 30 至 42
日式繩縛起源於捕繩術,最早用於捆綁犯人,慢慢發展成美學的一環,令人欣賞到人體與繩的互動,所締造的變化和姿態。綁與被綁的繩縛美學,世人很容易聯想到性虐,將之視為禁忌,令我們無從了解,公開繩縛表演漸漸變得
This is post 7 of 13 in the series “俄烏之戰” 俄羅斯總統普京清晨發表軍事演說 向烏克蘭響出第一炮 137烏克蘭國民人亡 今日烏克蘭 明日台
烏克蘭的市民,甚至是記者,現在主要靠社交媒體接收資訊。不過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網上湧現大量的假新聞,到底人們該怎樣處理不同的資訊?《誌》記者訪問Victor Tregubov,了解在大時代中記者內心的掙扎、烏克蘭現今的傳媒生態以及俄烏之間的資訊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