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話:主編早前在日本戲院觀看《Drive My Car》,濱口龍介確有再創造的能力。明明村上春樹只寫了40頁短篇小說,濱口龍介可以編成三小時的長編電影,故事舞台本身發生在東京的小故事,濱口龍介一如以往喜歡將舞台搬到「東京以外」之地,今次來到廣島,濱口龍介說因為廣島的公路夠空曠,有發揮空間。筆者閱畢原著,村上春樹筆下喪妻的主角家福,文中的印象似一個像歐陽震華那種在演藝生涯被邊緣化的小生,胸口沉抑被出賣的鬱悶。濱口龍介將主角換成俊秀的中佬西島秀俊,Saab由黃色轉了紅色,在廣島公路上發生的故事,就這樣改變了故事的調子。
最新
This is post 23 of 24 in the series “取締蘋果” 8.10 二百警搜蘋果日報 搜查令範圍成疑 八月十一 全城搶購《蘋果》凌晨報攤百景 國安指《蘋果》30篇文章涉犯《國安法》拘捕五名董事
This is post 7 of 7 in the series “728上環暴動案” 728 上環暴動案 21 人罪成判囚 30 至 42
日式繩縛起源於捕繩術,最早用於捆綁犯人,慢慢發展成美學的一環,令人欣賞到人體與繩的互動,所締造的變化和姿態。綁與被綁的繩縛美學,世人很容易聯想到性虐,將之視為禁忌,令我們無從了解,公開繩縛表演漸漸變得地下化。香港年輕女繩縛師Rika則帶出繩縳的不同面向予公眾了解繩縛所為何事。 「作為一個繩手,我希望大家可以理解繩縛就像水一樣,有不同存在的形態。它可以與性有關,亦有人選擇以藝術、美學角度去欣賞它。重要的是不同性別、性取向、不同族群都能享受當中的樂趣,令大家都有被看到和被接受的可能性。」 繩縛師Rika 約在7年前以好奇心態接觸繩縛,試過被綁,也開始嘗試做繩手去綁人。當時她便慢慢感受到繩縛之美,「所以之後進而去日本進修,好想去了解這個文化,一學就無停過,直到現在。」 入行三年多,Rika從中體會到肉體被束縛,反而心靈最自由,「physically restricted(肉體上束縛)了你的身軀,但會令你處於一個很自由的狀態,這個反差十分好有趣。因為在現實世界,有很多面我們無法控制,無得揀,但被綁完全是個人自由,是個人選擇,這點令我覺得好吸引。」 以繩連結 同理人的不同 開辦過多場繩縛班的Rika曾和不少學員接觸,她認為繩縛是以繩作為溝通的一個過程,「你要好相信對象,願意將自己交出去。」 Rika形容,在綁與被綁的過程,是一個Power exchange(權力交換)的過程,「你把你的權力交給對方,交給你信任的人去進行繩縛這個互動,令大家有更多精神上、情感上的交換,能互相感受。」... 誌 HK FEATURE 會員限定 部分內容僅供
This is post 7 of 13 in the series “俄烏之戰” 俄羅斯總統普京清晨發表軍事演說 向烏克蘭響出第一炮 137烏克蘭國民人亡 今日烏克蘭 明日台灣?從烏克蘭戰火看兩岸關係與暗湧 烏克蘭國家保衛戰
烏克蘭的市民,甚至是記者,現在主要靠社交媒體接收資訊。不過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網上湧現大量的假新聞,到底人們該怎樣處理不同的資訊?《誌》記者訪問Victor Tregubov,了解在大時代中記者內心的掙扎、烏克蘭現今的傳媒生態以及俄烏之間的資訊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