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開埠180年,經歷瘟疫、三年零八個月的香港淪陷、六七暴動、規模大大少少的移民潮,香港人在過去兩年,好像走進歷史軌跡,一次輪迴歷史的苦痛。疫情隔絕了我們肉體上的連結,全球隔絕,集會有罪,情緒苦無出路,令人哀傷的事情每天上演,但可以哀悼的方式也越來越少。這座城市紅了的眼睛,眼淚該往哪處流。
藝術家含蓄在社會運動爆發前,已經接觸很多情緒的研究和自殺的個案,在社會運動爆發期間亦有製作「情緒漫畫」疏導港人負面情緒。近年他開始收集大家舒緩悲傷和 舒紓壓力的故事,將所有紓緩哀傷的故事和方法集結成書。
他形容,五年前香港人上不到車、賺不到錢已是港人一大悲傷的來源。那是前景不明朗、未來沒有光明出路的絕望,是一種比較虛無的哀傷。但近年經歷巨大的政治爭議,突如其來的移民潮,他說:
「現在未來近了很多,絕望來自當下的現實。」

「去人化」的恨
失去對未來的想像,城裡的人要認命的事實,就是哀傷的源頭。
「有人覺得現在比較痛苦,我不認同。現在的哀傷多了一份肯定,事情確切地發生了,人就會更懂得作出反應和處理,因為是一件很實在的事情。」
藝術家含蓄
他舉例,「你不知道那人是死去了,還是被送去受審,就不知如何消化事件帶來對自己的影響,但當你確切知道那人已經死去,就知道去獻花是有用的,會懂得處理這種哀傷。」
弄清楚哀傷的原因,就會找到為自己製造哀傷的敵人。化悲傷為憤怒,大家就會知道需要憤怒宣洩在何事情之上,也清楚要追究何人之責。 含蓄再舉了另一個例子。他和朋友在閒談間談起鄭州水災,他不禁感嘆:「這種事情的確讓人很傷感。」朋友的回應卻令他驚訝:「他們沒有一個人是無辜的,明知道政府有問題不發聲,導致基建有問題,因此而死去是很正常的。」有外媒報道水災導致洛陽市伊河灘水庫隨時可能決堤,網民表示興奮,「係就快啦⋯⋯嗱嗱臨」、「是但啦 呢個垃圾國家d野關我X事咩」。大部分留意「支持」決堤。

類似的事件還出現在夏天的東京奧運,除了運動員的衣著,運動員的體態、外表和性別都被質疑。中國女子短跑運動員因為「粗曠」外型而被指係男兒身,更有人貼出女子舉重運動員和鉛球運動的直指他們就是男人。網上紛紛有人討論「有無人懷疑中國女運動員有一半都係男人」,結果出現了排山倒海的批評和歧視,起因只因運動員的國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