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趙曉彤寫香港雀鳥的新書《翔》,會以為她是經年累月的專業「雀膠」。書中紀錄了四十種香港的野生鳥類,曉彤細緻地寫下了牠們的生活,觀察入微的程度絕非三兩個月可以做到。原來,2017年年末,她仍是一個觀鳥的門外漢,為了寫一個雀鳥的採訪專題,才剛買下一副望遠鏡。對雀鳥的觀察,從那時開始。
「為什麼兩元硬幣是波浪形?」一拳書館館長龐一鳴看到「港識多史」的新書《東方之珠的三斤釘——25個奠基香港的歷史故事》時,這行字句令他眼睛為之一亮。他曾帶團到歐洲旅遊賣藝,大家從街頭表演「賺幾多食幾多」
2022年是香港回歸25周年,也是邱良逝世25周年。藝文平台「文化者 The Culturist」及攝影平台「顯影 PhotogStory」共同策劃邱良紀念展《百變香江》(City Vibrance: Hong Kong),展出多張邱良於1960至70年代拍攝、以及由攝影家親手放曬的珍貴銀鹽原作照片,相片也呈現當時港人的樸素日常以及生活的閒情逸致,是難得的集體回憶。
尋找(不准) 外露的歷史尾巴
書中簡單三個專題故事 — 赤柬的三年零八個月、台灣228和香港64,國內屠殺 「殤痕」一個比一個沉重,鎮壓戒嚴沒有治癒傷痛,適得其反,撕裂更深。翻到最後的「香港64」,在2014的時空,香港人心中的8964,新世代還欠了一道橋通往天安門。
當現實尋找不到公義,或要在虛構的世界才見到朦朧的希冀。主張邏輯批判能力的推理小說,可以成為港人的新出口嗎?推理小說之於社會,又有甚麼意義? 2019至2021年陳浩基、譚劍、文善、莫理斯、黑貓C、望日
Ching Yu the author named the book “Fools Of Summer” herself. Two years after this project, she is a
與作家何故初次見面,在一個書墟的攤檔,只見他一人拿著一個大紙袋,內有數包薯片及電影換票證,然後書檔展出他的新作《打邊爐》時,大字寫著「買書送薯片、換票證」。如此落力,只為「被看見」。
網絡科技進步,是否可以取代國際記者現場採訪的真實感。2021年緬甸政變,局部性截斷網絡,緬甸現場瞬間墮入資訊黑洞,現場採訪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