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肆虐兩年來,醫管局一直沒有明確對輕症、重症作指引,亦沒有仔細訂立分流措施。至今,衛生署沒有公布輕症與重症的比例,亦不知局方有沒有就此作出統計。自第五波以來,官方口徑一致:病徵輕,則先不要入院。可是,何謂病徵輕?突如其來的Omicron 在2月開始在香港的社區不斷擴散,港大估算截至5月,香港累計約430萬人染疫,其染疫比例屬全球之冠。
自2020年爆發疫情至今,香港一共經歷了五波的疫情高峰期,政府以疫情防控為名施加多項限制措施,包括限聚令、禁堂食令、強檢令等。這些防疫措施一直給予市民「朝令夕改」的感覺,長期影響市民的日常生活,甚至香
香港政府要求公務員宣誓一年後,公務員要過另一關 ── 在第五波之後,政府嚴厲執行須打齊三針疫苗的規定,不遵從者會被視為曠工,不少公務員無奈下接受。一直被視為「鐵飯碗」的公務員工作,這口飯不是人人能嚥下
4月底一個周六的上午,尖東半島中心的一間髮型屋外,20多人像蜜蜂進出蜂巢般忙碌穿梭,他們不是在等剪髮,而是一羣義工正整理200多袋乾糧及防疫物資,準備出車運送轉贈深水埗的基層街坊。這個名叫「同你派」的
穿起黑色恤衫,打上領呔,再襯上灰色格仔馬甲和長褲的陳培興(阿興) ,忙著出席喪禮。剛踏入廿九歲的青年在第五波疫情忙不可交,替因疫情過身的逝者化妝,找殯儀館、找棺木、買花牌⋯⋯為無助的家屬張羅。 新冠肺
2月「壓倒一切」,本港匆匆趕建6個方艙醫院,隨著確診人數下降,特首林鄭月娥終預告隔離設施將轉為「備用」,方艙醫院往後的命運成疑,它留下的程序問題,更是難以解釋。據《誌》記者調查,落馬洲方艙醫院在毫無公告公眾下,煞停過百億的「創科園」工程。新的平整工程更涉填平魚塘。這些工程均沒有招標,工程中至少三個央企中暗標,名為跨境「內援」的方艙醫院工程,實質有多少由公帑支付。
《誌》記者在2019年底在旺角至佐敦的彌敦道統計空置店舖,由彌敦道界限街至柯士甸道交界為止,2019年合計「吉舖」33間; 2022年2月我們再統計一次,「吉舖」已升至47間,升幅近3成,未來數個月我們會再計算一次。
可惜,凡事不盡完美,正當我梳洗完畢,準備打開那份外賣時,母親卻把快速檢測結果遞給我 — 她中了Omicron。以往看着新聞,看着那些被圍封的家庭,會心生憐憫,但這一刻,他們的徬徨瞬間也降臨在我身上。
經濟不景氣,後人移民,店舖縱有豪華「房車」、「別墅」亦乏人問津。福生祥香莊第二代傳人何太坦言疫情令各行各業經營非常困難,「我哋呢啲夕陽行業,就算時勢喺咁都要做㗎啦」。
社總的問卷調查顯示,來自25間社福機構共280位受訪者,有超過三成半受訪者沒有接種過新冠疫苗;已有六成多人因「疫苗通行證」而被迫接種疫苗。而多於一半受訪者指如未接種疫苗,機構要求員工「自願離職」;同時,超過七成受訪者指,其所屬機構除了提出「自願離職」外,並沒有提出其他替代方案予同工選擇。
目前已有440萬人感染了新冠病毒,建議政府如選擇「走向風土病」,會以「減重症、減死亡、減醫療負荷」為目標,政府呼籲未打疫苗的市民,盡快接種疫苗。衛生署公布,第五波疫情以來,累計死亡個案共5683宗,整體死亡率為0.55%,並無接種過新冠疫苗和接種過兩劑疫苗的死亡率分別為1.37%和約0.1%,政府在第五波以來一直呼籲市民,特別呼籲長者要疫苗,減低死亡率。
香港政府向全港市民發出「緊急警示」,內容是「特區政府提示,醫管局伊利沙伯醫院3月9日起成為定點醫院,專門接收新冠病人,其急症室亦以接收新冠確診病人及有生命危險的緊急病人為主。其他人士請勿前往,多謝市民配合」。連標點符號,此則「緊急警示」共82個字。香港人對於手機突然彈出來、來自政府82字的「緊急警示」均一笑置之,回到現實點,我們如何審視官方對「緊急警示」的用法,這則「緊急警示」為政府既帶來威權的形象,但同時會否埋下藥引?
現在的困局是,要知道自己有否染疫,我就只能取得「樽仔」進行深喉唾液檢測。到達診所後,醫生好像早已知衛生署的安排十分混亂,他索性不派發樽仔給我,反而叫我在家休養,勸我先稍作休息再觀察病況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