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屆香港書展周三(19日)在香港會展開幕,為期7天,是放寬疫情措施後首個書展。《港區國安法》落實以來,政治書籍幾乎絕跡書展,近期公共圖書館亦下架大量「敏感」書,但據記者現場觀察,被視為較「敏感」的書籍仍然在書展發售。有居英的留學生特意回港到書展撐獨立出版社;亦有資深書展書迷眼見書籍種類驟減感可惜。
書商:不擔心出售下架書會「違法」
早前被香港公共圖書館下架、由資深傳媒人區家麟撰寫的兩本旅遊散文集《潮池:浪遊二十國度的故事》及《他他巴:走在絢麗與荒涼》,亦在出版社「藍藍的天」攤位有售。在書展現場,記者發現較「敏感」的書籍,包括由前《眾新聞》創辦人之一楊健興所寫的《眾裏尋真》、前港督彭定康的著作《香港日記》、以及吳靄儀的《拱心石下從政十八年》等。

參展出版社「藍藍的天」總編輯伍自禎表示,對書籍在中央圖書館下架感到失望,但認為事件對他在書展的銷量沒有影響,加上政府在下架相關書籍的時候亦曾表示不會禁止書籍在市面售賣與流通,即使書籍下架一年後,仍然能夠在獨立書店上找到。伍自禎:「政府當時也說,可在書店買,我們一直在書店發售,可以在書展賣,是很順理成章的事。我不覺得區家麟的《潮池》及《他他巴》有任何特別,我們現在出版已經很嚴謹,我們也看過有沒有特別敏感的內容,但題材是否敏感便因人而異。」
貿發局早前表示,不會預先審查書籍,亦無「禁書清單」,只要書籍符合香港法律均能展出。資深大律師、行會成員湯家驊亦稱香港沒「禁書」,康文署亦非法庭,不認為買賣「下架書」會有法律風險。

資深讀者:失去「壹傳媒」專區感心痛
在書展現場,較年長的讀者Joe,拿起拐仗走到「藍藍的天」專區,選購區家麟的新作《亂流》。她說自己由1990年首屆書展開始,之後每年也來書展,她看書的種類很雜,每次花約2000港幣買書,去年她便買了60本書。
Joe說,眼見書籍種類愈來愈少,她覺得好可惜,「壹傳媒」專區失去了更令她心痛,「我知道吳靄儀,幾個作家都被禁,無端端下架,幸好還可以在民間買,我亦在保存他們的書籍。」
另外有已舉家移英兩年的高中生Matthew,今次放暑假回港,特意來書展觀察,也順道支持本土出版社,「我一直在行,想看看有沒有一些比較『踩界』的書籍,現時可能政治環境比較危險,不能直接說出來。」
就讀中文系的大學生Samuel留意到自從2019年之後,政治類文學比往屆少,不過仍在部分參展商見到相關書籍,如《一九八四》、《美麗新世界》等。他今日希望到書展購買文學類新書,並購入昆德拉的《可笑的愛》,又指現時愈來愈少人閱讀書籍,「購買多點書籍比較好,將來可能全部會變成電子書。」

區家麟現身書展 希望圖書館解釋下架原因
資深傳媒人區家麟(19日)昨午5時許亦有到「藍藍的天」出版社攤位,為3本書籍《潮池》、《他他巴》及《亂流》簽書。
提到當中兩本旅遊書籍被公共圖書館下架一事,他坦言沒有太大感覺,只是對做法感到奇怪,「之前在三中商與公共圖書館都有上架,公共圖書館甚至曾經邀請過我做演講」。
他認為康文署此舉剝奪了大眾接觸書籍的機會,亦違反了他們聲稱跟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會作政治審查」的理念。他認為,社會貧富懸殊,「唔係個個人有錢買書」,香港作為一個關注人民福祉的地方,能夠讓不同財政狀況的市民都可以在圖書館接觸到不同的書籍才是合理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