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九合一地方選舉 屏東原鄉選舉風俗手記 — 血緣鐵票有幾鐵?

選舉前夜,鄉民代表候選人拜訪瑪家村內每家每戶,盡最後努力爭取選民支持。(Hesther Ng攝)

台灣實行民主選舉僅30年,其別樹一格的選舉文化令外國人印象深刻。台灣選舉融合了硬銷的助選策略,旁觀者除了百思不得其解,置身其中更是大開眼界。很多人分析今次台灣九合一地方選舉「一片藍」,全靠國民黨「鐵票」夠鐵,游離選民沒有投票的情況下,令國民黨大勝。記者拿起相機記錄今屆地方選舉,走進選情激烈的南部原鄉,近距離視察原鄉的「鐵票」有多穩固?

記者來到位於台灣南部屏東縣八原鄉中其中一鄉—瑪家鄉。瑪家鄉是台灣面積最小的山地原住民鄉,鄉內住有台灣第二大原住民族排灣族(Payuan)和魯凱族(Drekay)的居民。在面積不到100平方公里的土地,是次選舉跑出超過10名鄉民代表候選人,連鄉長亦有5名候選人宣布參選,成為台灣境內各原鄉中選情最激烈的選區之一。

台灣每四年一次的地方選舉,俗稱「九合一選舉」,為九個類型的地方公職選舉。台灣選區目前劃分成「六都、十三縣、三市」。根據選民戶籍所在之選區,在這次選舉中每名選民拿到4至6張選票,當中包含了在地極具爭議性的「18歲公民權修憲複決」。在瑪家鄉,除了公投修憲複決的選票,按次序的還有瑪家鄉內各村的村長、依選區劃分的瑪家鄉鄉民代表、瑪家鄉鄉長、屏東縣議員和屏東縣縣長。

瑪家鄉共有六村,各村落居民分別各自自行選出其村長。村長往上一級的政治階梯,就是鄉民代表。鄉民代表劃分為兩個選區,第一選區為瑪家村、北葉村及三和村;第二選區是餘下的涼山村、排灣村和佳義村。按村落人數,第一選區有四名名額,當中包含一名婦女保障席*1;而第二選區則有3名。

7名中選的鄉民代表在選舉後會設立鄉民代表會,為鄉長以下的政策執行者。鄉長則較為簡單,顧名思義為瑪家鄉政策決定之首,由6村居民共同選出,亦有不明文規定只有鄉內原住民才能參選鄉長。至於縣議員,指的其實是屏東縣原住民保障議員的名額,只有居於屏東縣八原鄉的原住民方可投票選出。

選舉前夕,記者跟隨其中一名鄉長候選人參與最後一次助勢車隊,出遊瑪家鄉各村。(Hesther Ng攝)

最後是屏東縣縣長,由全屏東縣居民選出,不分原住民和平地人*2之選票。拿著這6張不同顏色的選票,年輕人且算勉強能弄個明白。但對於老一輩的vuvu*3(泛指祖輩或孫輩) 來說,這些五彩繽紛的紙張看著就是頭疼,把選票放錯票箱的情況更是常有的事。

在民主國家,一般選民在選擇他們的領導者時,都會根據各候選人的政綱遠見,而決定將手上重要的一票交給誰。

但在這偏遠繁華鬧市的原鄉,血緣和親戚關係倒像是比甚麼都來得更為重要。甚麼國民黨、民進黨的黨派之爭,對華政策等重大議題,在這小小的原鄉選舉上都顯得無關痛癢,重要的是誰做到下屆該原鄉之首。

錯綜複雜的政治姻親關係

瑪家鄉的人口不到7千人,但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各部落族人經常通婚到別的家庭,有時甚至是跨部落通婚,或甚是跨群族聯姻。正因如此,原鄉裡外的親戚關係往往是緊密而複雜的。記者所身處的禮納里(Rinari)永久住屋區,是隸屬於瑪家鄉第一選區中的瑪家村。村內有三個部落的族人定居於此,包括白露(Pailjus)、瑪家(Makazayazaya)以及崑山(Tjuljavakung)。第一選區中,三村的居民大部分是排灣族人,只有在三和村的美園部落多為魯凱族人。

魯凱族在日治初期被劃分到排灣族,皆因其語言、文化及居住地都跟排灣族相近。套一句ina*4(姨姑輩份之人的尊稱) 說的話,排灣族與魯凱族自有歷史記載開始,便是相愛相殺的關係。兩族族人譜出羅密歐與茱麗葉般羅漫蒂克的故事,但在另一邊廂出草*5去互相獵殺對方的頭目。

事實上,兩族的傳統皆奉行頭目制度,族內有著貴族跟平民百姓之分,身分大多數亦能從名字跟族服的飾品上推斷出來,跟歐洲的貴族階級觀念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可是,在現代追求民主平權的社會中,頭目漸漸變為頭銜上的裝飾品,失去了原有的意義。既然時代在進步,頭目在各部落的意義亦在慢慢轉化。當初的傳統階級觀念,亦漸漸演變為當代的政治階級制度。

在長幼有序的傳統中,原鄉藤瓜相連的姻親關係,在選舉上顯得非常重要,也是當選的關鍵。

瑪家村投票站外,按中央選舉委員會的規例,放上各候選人的政綱。(Hesther Ng攝)

獨有的買票、賣票、換票傳統

雖然台灣每次選舉都有著出乎意料之外的高投票率*6,背後隱藏著買賣選票的陋習。然而,買票賣票不只是在大都會選舉的專利,南下的原鄉還盛行換票的行為,這些習俗有異於西方民主國家的選舉。

換票,顧名思義,就是一票換一票。

最簡單的例子,在同一村落裡,部落與部落之間可以協議,假如甲部落於鄉民代表選舉中把全部的票都投給乙部落的鄉民代表候選人,那麼乙部落會在村長選舉中把他們所有的票投給甲部落的村長候選人。這樣的結果,會確保乙部落鄉民代表候選人和甲部落村長候選人都共同有著甲、乙部落的所有選票的支持而雙雙中選。當然這是換票中最簡單的例子,一般換票都不僅僅是跨部落,而是跨村的換票行為。而換票也一定是換不同政治階級的選票,畢竟要是大家都在同一選區參選鄉民代表,換票的理念便不能成立。

這種以部落為單位去換票的方式在原鄉屢見不鮮,而其中能成功的關鍵,正正就是在於原鄉中這種錯綜複雜的姻親關係,皆因任誰亦樂見自己的親人派別和部落能成功中選,成為另類意義的當權者。因此在原鄉選舉中,換一整個部落的票去推舉某位候選人,比起買票賣票更有效率。

換票成功因素之二,是在於族人們對在上位者的服從性,而這邊指的不一定是對頭目的服從性。事實上在這次選舉中,其中一位鄉長候選人雖然是原頭目家族的女兒,但她卻並未有能如願當選。長幼有序,原住民尤其注重這般普通平凡的階級觀念。當部落的領導者指令下來,任誰也不會反抗。就算心裡說不,身體還是誠實把票投給上一輩心儀候選人。

瑪家村村民走過村內各式各樣的競選海報。(Hesther Ng攝)

「返鄉青年」在血緣系統下感無力 

這次瑪家鄉的選舉中,亦有不少較為年青的候選人出來參選鄉民代表,當中有大家口中的「返鄉青年」。

隨著台灣社會現代化,逐漸與世界接軌,各原鄉均面對人口流失的問題,更甚的是原鄉的文化傳統亦隨人口流失而漸漸消逝。這些「北漂」*7孩子雖然每4年一次的選舉中還是會回家看看及投票,當中不少「北漂」青年對這毫無懸念的地方政治沒有一點興趣。

近年台灣政府為了保留逐漸消失的原鄉文化,大力推動原鄉產業發展,吸引大批「北漂青年」回鄉發展。然而,擁有城市經驗的回鄉青年,面對原鄉的選舉文化,卻又是有心無力,有的拒絕因家族壓力下應選,有的甚至退避三舍。在原鄉的文化衝擊下,不少青年回鄉後未能適應而重回城都生活,那些留在原鄉挺下來的青年,實在寥寥可數。青年回鄉難,長者留在家,這構成嚴重的人口結構性問題。

按原鄉盛行的換票習俗,年青的候選人在這屆選舉中注定會成為犧牲品。記者逗留瑪家鄉期間,與返鄉青年們提及換票的問題。參選人表示,早已放棄當選,對選舉結果也不感到樂觀。至於手握選票的,亦無能力抗拒家族的旨意;同時也覺得個人的反抗不會對選舉結果造成任何影響,皆因大部分的選票均落在老一輩手上,年青一輩怎樣反抗亦無力扭轉結果,倒不如「躺平」順部落領導之意。

好吃的檳榔可以令選民回心轉意? 

相對返鄉青年對原鄉選舉的消極態度,土生土長的年青人認為,再怎樣買票賣票換票,選民投票前還是衡量候選人以往的實績,返鄉青年縱有遠大理想,回鄉時間短,沒有能力處理原鄉的議題,在選舉中難免力有不逮。返鄉青年認為,就算是原頭目家族的女兒,不得民心也無法當選。

記者在現場觀察部落間憑藉地位、血緣換票的傳統,實在嘖嘖稱奇,令記者大開眼界的,還有選舉當天在票站外圍設置的接待處。根據規定,接待處在票站三十公尺範圍之內不可以有任何有關候選人的宣傳物品。支持者均遵守規矩在三十公尺以外擺攤,但他們紛紛拿出茶水食物和檳榔招呼來投票的居民。有鄉民跟記者笑說,招待攤位是挽回選票的最後機會,他們相信好吃的檳榔會令選民回心轉意。鄉民對此早以是習而為常,投票前後,都會坐下來,喝一口茶,吃一顆檳榔,甚是愜意。

票站工作人員在選舉完結後開票唱票的過程。(Hesther Ng攝)

選後檢討:不如娶另一個部族的女孩子 把票拉回來 

黃昏6時開始,陸續聽到候選人慶祝當選的煙火鞭炮的聲音。

各村的點票雖然到晚上7時多才正式結束,但有賴部落的換票系統,選舉結果其實不難猜測。

靠著部落的換票,瑪家村的女性鄉民代表候選人(鄔淑華)成功反超前對手(達給法行德.樂勒蔓),取下婦女保障席的名額。當然,這也代表遠在別村的鄉長候選人(羅清仁)因換票的連帶關係成功當選,村內慶祝的煙火鞭炮聲此起彼落。

至於另一名高票當選的鄉民代表(柯俊傑),是10名選代表的候選人中唯二的魯凱族。作為回鄉青年之一,他當選之前參選過兩屆鄉民代表選舉,均無功而返。在今屆選舉前成家立室的他,加上過往10年在原鄉努力耕耘,令部落對他的堅持和努力終於作出認可,使他得到魯凱族(美園部落)大部分的支持,尤其取得過半數的美園部落的選票,以總票數超過400票的高票姿態在本屆當選鄉民代表。

選舉這回事,有人當選便會有人落選。記者在瑪家村暫住的家,剛好就在其中一名落選的鄉民代表的競選總部。隨著各村陸續開票,大家都已經明白中選機會渺茫。不過,賽後檢討仍然是非常重要。為了在下屆選舉上旗開得勝,ina跟gama們都在仔細地分析選票的流向。

最後,Gama8只說輕輕溜了一句,叫落選的小伙子去美園部落娶一位魯凱族的女孩,好等下次選舉能把那些票都拉攏過來。

落選候選人在選舉翌日帶同支投者向鄉民謝票。(Hesther Ng攝)

做戲做全套 選舉也要有一套

台灣每四年一度的九合一地方選舉,於11月26日謝幕。持續幾個月的宣傳活動,亦應是正式告一段落。

還不!

當選與否,隔天也得出來巡迴一周去謝票。當選的,除了有支持者長長的車隊去助勢,當然也會有鞭炮煙火助慶。至於未能當選的,就算團隊只有寥寥數人,也是得繞場一周,向沒有給自己投票的鄉民道謝。

原鄉的選舉,相比起大城市的繁華競逐,更能體現出台灣的選舉文化。世事並無完美,台灣選舉文化亦然。記者記下這次的九合一地方選舉,用意並不是想要批判台灣選舉文化的不足。只有短短30年的民主歷練,這福爾摩沙*9小島要走的路還是長得很。我們還是懷著守望的心,默默地去支持台灣的民主進程便可以了。

引用/參考資料

  1. 註1 婦女保障席是為保障女性的聲音而設立。如果選舉名額超過4名,便需要按台灣法例設置一名婦女保障席,每增加四人需增加一名婦女席。
  2. 註2 平地人為原住民對其他非原住民的漢人之稱。
  3. 註3 Vuvu 為排灣族語,泛指祖輩或孫輩的稱謂,用法上沒有男女之分。
  4. 註4 Ina 為排灣族語,是對姨姑輩份之人的尊稱。
  5. 註5 出草是台灣原住民族獵人頭習俗的別稱,其動機可以不限於復仇,亦可以是祈福許願和表現自我等原因。
  6. 註6 台灣平均投票率一般有六至七成,比起西方國家的三至四成來得要高。
  7. 註7 北漂泛指從台灣其他較鄉下地區前往北部工作生活,尤其是前往台北的年青人。
  8. 註8 Gama 為排灣族語,是對叔伯輩份之人的尊稱。
  9. 註9 福爾摩沙為台灣舊稱,傳說是16世紀中葉,由葡萄牙水手命名。

Hesther Ng

駐英國獨立記者、關心社會運動、醫療及電子消費
支持獨立記者

返回

《好一天 繪本見》深水埗浪漫狂想曲 廢墟之後與天后娘娘相見

繼續

一針之下 從34個月憲報分析政府手握的接種權—  免打條件模糊 專家疫苗建議免責  

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