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菜需求增 農夫周思中:「希望讓香港泥土越種越靚」

武漢肺炎導致各行各業市況慘淡,唯獨本地農夫忙個不停,生活館的創辦人、農夫周思中落田耕種10年,從來沒有如此忙碌過。元朗八鄉的田野間,每個農夫樣貌清晰可見,記者決定與他們「除罩相見」,問:「你們平時是否都不用帶口罩?」周思中說:「出城才用,應該一週用不了幾個,可能就是做農夫的好處。」除了需求不大,另外也有充足供應。生活館另一個農夫麗麗有方法買到口罩,一家都有口罩用,咧嘴一笑。

記者「不識農務」,選擇早上9點到,撞正農夫收割的繁忙時間。番茄、羽衣甘藍、甜菜、紅菜頭,各款農作物送上磅入袋,之後再送上客貨車,運到訂購本地菜的顧客手中。直到下午一時半,他才有時間食口煙。「你看,不是因為我們兇,而是我們真的沒有時間理你們。」周思中說,生意頓時變好或許因為人的「恐懼」。

「其實街市都有菜賣,只是大家擔心菜從哪兒來」。

因為菜園村反高鐵運動,周思中開始務農生活,誓要傳承菜園村的生活方式。見證越來越多人關心本地農業議題,同時揶揄自己做得「失敗」,一直做不起。

那麼這次疫情或許帶來轉機?他說,疫情可以是一個契機,也可以是曇花一現的熱潮:「因為疫情好多人買本地菜,但又有幾多人會回頭買?」

作為本地農夫,他最關心不是生意額,而是港人是否明白食本地菜的好處及人與土地連結的意義。「農場不是貿易公司,希望食本地菜的人會知道自己有份令新界的泥土繼續適合種植,讓香港泥土越種越靚。」

買菜之外,周思中也有繼續辦電影節和小孩子的耕種班,爲讓更多人明白土地持續的重要性。無論社會環境是好是壞,他對農業前景不悲觀也不樂觀,只是相信香港本「土」一直都在。他一邊說,一邊用手翻動身旁農地的泥土:「我真係好鍾意喺田度。」

王紀堯

《 誌 HK FEATURE 》 — 獨立記者
專責社運專題、法庭報道、國際人權報道。

返回

Barry | 母親問我有沒有女朋友,然後再問:「那男朋友呢?」

繼續

全球疫情蔓延時 外傭少主心相連

最新

布二代Tammy不負父望  隨時代變陣 守到最後

「70後」Tammy何小姐是棚仔的布二代,其父60年代來港後開始賣布,70年代隨其他布販一同來到棚仔營生。對Tammy來說,布棚不止是維生地,也是她成長的地方。Tammy 8歲已在舖內檯仔櫈仔上做功課

欽州街棚仔的最後歲月  九旬東叔不言休也需休

即將清拆的深水埗欽州街布藝市場(棚仔)從外面看來只見簡陋鐵柱和布幕,但舖內張羅的布匹,曾在大銀幕閃爍,為香港添上繽紛色彩。無論是梁朝偉飾演《一代宗師》葉問的唐裝衫褲、票房電影《飯戲攻心》的圍裙與窗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