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隔12年,香港詩人飲江終於出版第三本詩集《於是搬石伏匿匿躲貓貓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飲江寫詩逾50年,1997年出版第一本詩集《於是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隔13年出版第二本詩集,只在書題加了「搬石」
香港通關「復常」後,街上多了不少陌生人。有人在鬧市拋頭露面只求「賣身葬父」,也有殘障者來港賣藝,一時間令封關近3年的香港又熱鬧起來。縱然旺角行人專用區早於2018年成為歷史,周遭仍然不乏街頭表演者的身
獄中人渡日如年,年跨年在牆內是否真實感受到? 2017、2018、2019、2020、2021年⋯⋯,星月轉移,年與年的界線,只能藉著從懲教職員接過煙和糖果作為跨年的標記。眼前的海,依然是海。 201
去與留,成了論述香港不能或缺的一部分,在新一波移民潮中,仍有異鄉者留在香港,耕墾土壤。舞蹈藝術家與導演葉奕蕾(Elysa Wendi)在新加坡習舞,如今定居於香港逾10年,選擇在這片土地繼續探索舞蹈和
無以名狀的「憂鬱之島」,一種流動的身份狀態,該從何說起? 經歷雨傘運動,陳梓桓完成前作《亂世備忘》之後,後雨傘年代瀰漫着低沉的政治氣氛,公民社會難紓鬱結。2017年陳梓桓正好承受着沉鬱無力的情緒,抱着
2020年7月1日,《港區國安法》實施首日,唐英傑駕駛插有「光時」旗幟的電單車撞向警員,被控煽動他人分裂國家及恐怖活動罪,從那天起,他一直在牢獄之中。 唐英傑是首位被《港區國安法》起訴的被告,被法庭判
「在此別過,香港人,珍重。」這是《蘋果日報》最終章留下最後的句語。2021年6月24日,《蘋果日報》印刷最後一份報紙,並以「港人雨中痛別 我哋撐蘋果」為頭版標題,向讀者告別26年歷史。 自此,「蘋果日
月有圓缺 由牆內走出牆外的陪伴者
相比起香港這個地方,她說自己其實比較喜歡香港人。就像當時步出法庭外,街坊送上一堆零食。雖然只有一面之緣,卻足夠讓她念念不忘。 去年8月,米米(化名)被裁定非法集結罪名成立,即時還柙。送往更生中心前,先
穿起黑色恤衫,打上領呔,再襯上灰色格仔馬甲和長褲的陳培興(阿興) ,忙著出席喪禮。剛踏入廿九歲的青年在第五波疫情忙不可交,替因疫情過身的逝者化妝,找殯儀館、找棺木、買花牌⋯⋯為無助的家屬張羅。 新冠肺
在香港便利店打開冷櫃,十行飲品當中維他奶基本上已橫佔兩行。檸檬茶、菊花茶、朱古力奶,還有不可或缺的麥精、豆奶維他奶,各式各樣的維他奶在香港垂手可得,但日本人要到2021年才有機會品嚐到港版維他奶(ビタ
今已60多年歷史,在2014年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記者問起31歲的花店老闆James為何做了8年花牌,James 第一反應並不是說要承傳文化,答案很簡單:「覺得佢靚囉」。
日式繩縛起源於捕繩術,最早用於捆綁犯人,慢慢發展成美學的一環,令人欣賞到人體與繩的互動,所締造的變化和姿態。綁與被綁的繩縛美學,世人很容易聯想到性虐,將之視為禁忌,令我們無從了解,公開繩縛表演漸漸變得
上周四的記者會上,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總裁鍾劍華不疾不徐地埋頭書寫著記者的提問,回應政府官員及《大公報》的窮追猛打,被左報開名指控理應要加個「又」字。隨着2021年「新常態」的軌跡,公眾不其然問:執法
文、攝:蘇麗真 紅磡連接理大與前火車站(今港鐵站)的一條橋,叫紅火橋。 兩年前的11月燃起了火種,至今仍是鐵絲圍封着。 旺角的中心地帶,有一道橋沿著旺角中心伸延至前旺角火車站(今港鐵站)以及旺角東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