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洲三村遭強拆,留守戶淚別四代同堂的祖屋;觀塘裕民坊即將重建,拒遷商戶意圖企跳明志;土瓜灣街道重建商戶遭業主逼遷無奈結業,除了實實在在的地舖,城市發展還捲走了一些在狹縫間生存樓梯舖。
從事園境建築的莊盈(Monica),自去年三、四月,開始在社區遊走,發掘和記錄樓梯舖的故事,將資料搜集成果、觀察及訪問見聞,結集出版成小誌,現著有《土瓜灣樓梯舖》及《青山道樓梯舖》兩本小誌。
每當提起社區重建,大部分港人的印象或是「趕走小商戶,引入大財團」。Monica 認為,「社區更新」一詞原是中性,她並不認為重建本質是有問題,只是香港的重建及發展模式有問題。Monica 說,「你(市建局)不單止是換了樓,你把社區內的人都換走了,所以大家才覺得有問題」。
本港現存的樓梯舖為數不多,除了難逃重建的厄運,亦有部分店舖因店主年事已高、無人繼承、樓宇結構等問題,小店經營壽命或已倒數。

以「永勝鐘表」為例,位於青山道的的店舖,是李師傅父親一代繼承下來,父親當時與業主達成共識,業主准許父親在樓梯底做生意,而父親更擔當該棟唐樓的雜工,負責清潔、燈油火蠟,倒垃圾和倒夜香。惟經營了二十三年的店舖,因市區重建而被收樓,李師傅不忍去世父親心血就此結束,另覓元州街新址,繼承父業。Monica 在兩本小誌都有加入地圖,列出店舖地圖,盼有緣讀者讀到樓梯舖的故事,可以沿路線到社區走走看看。
一不離三,Monica 現正籌備第三本小誌,這次記錄的是尖沙咀的樓梯舖。她說,傘運之後,多了社區組織和民間團體努力耕耘社區工作,都是想連結大家對社區的歸屬感。2019 年社運期間,不少民間運動的號召,令港人、社區一分子的身分認同更強。Monica 居住的社區有自發的社區報,有telegram channel(社交通訊平台),群組成員偶爾會傳來社區舊新聞、歷史照片。
Monica 稱,「雖然我無曾見證過,但我現時住在這裏,我也覺得好自豪,看回以前的事物,或多或少加深了我們年輕一代的認識,自然慢慢會培養到喜愛。」
Monica 的《樓梯舖小誌》計劃,最大心願是「希望讀者自己都有啲搞作,開始接觸社區探索」。

她曾造訪應叔兩次,首次見面,應叔表示已在青山道開檔許久,如數家珍地介紹著貼在他店舖牆上照片,說著昔日香港影星的名字;第二次造訪,Monica 遇上應叔愁眉深鎖閱讀文件,文件上大概說明消防因結構問題,指樓梯舖不能經營,Monica 見應叔心情差,打算擇日再訪。豈料再次登門時,總是碰門釘,沒見應叔開店。
到後來,見原有「永勝鐘表」店舖貼了「永勝鐘表」的卡片,Monica 遂跟著卡片上的地點,前往探個究竟,竟然在「永勝鐘表」的舖位得知應叔已沒有做。
Monica 到「永勝鐘表」找老闆李師傅時,巧遇有一位應叔的舊客帶著壞錶來,問李師傅「嗰個阿伯(應叔)唔做了?見佢出面貼左你嘅卡片,所以過來」。應叔擔心客人沒著落,於是允許相熟行家在自己的舖位貼上其他行家樓梯舖的卡片,讓客人可以找到另一個鐘錶維修師傅。Monica 有幸見證人與人之間相遇相知微妙關係,她亦見證應叔的「永勝鐘表」遭拆卸,可是沒有應叔的聯絡方式,來不及再見,令她大感失落。
帶住小誌探索以前城市規劃美好的時光
《青山道樓梯舖》中,印證了「同行未必敵國」的關係。事源Monica 其後又訪問了另一鐘錶「生記鐘錶」老闆吳先生,吳先生與應叔也是老街坊相識。吳先生著Monica 不必太擔心他,又透露應叔現有家人照顧,Monica 於是託吳先生轉交小誌給應叔或其家人。除了樓梯舖故事,這本小誌Monica 還探討了社區空間產權的議題。她稱,現有的樓梯舖有些是租來的,有些是不用付租金,是上幾代與業主約定俗成。

以「永勝鐘表」為例,位於青山道的的店舖,是李師傅父親一代繼承下來,父親當時與業主達成共識,業主准許父親在樓梯底做生意,而父親更擔當該棟唐樓的雜工,負責清潔、燈油火蠟,倒垃圾和倒夜香。惟經營了二十三年的店舖,因市區重建而被收樓,李師傅不忍去世父親心血就此結束,另覓元州街新址,繼承父業。Monica 在兩本小誌都有加入地圖,列出店舖地圖,盼有緣讀者讀到樓梯舖的故事,可以沿路線到社區走走看看。
一不離三,Monica 現正籌備第三本小誌,這次記錄的是尖沙咀的樓梯舖。她說,傘運之後,多了社區組織和民間團體努力耕耘社區工作,都是想連結大家對社區的歸屬感。2019 年社運期間,不少民間運動的號召,令港人、社區一分子的身分認同更強。Monica 居住的社區有自發的社區報,有telegram channel(社交通訊平台),群組成員偶爾會傳來社區舊新聞、歷史照片。
Monica 稱,「雖然我無曾見證過,但我現時住在這裏,我也覺得好自豪,看回以前的事物,或多或少加深了我們年輕一代的認識,自然慢慢會培養到喜愛。」
Monica 的《樓梯舖小誌》計劃,最大心願是「希望讀者自己都有啲搞作,開始接觸社區探索」。

消失於青山道 未能與老闆道別成憾事
小誌中還有記錄了好幾間樓梯舖,如「安樂承裝水電工程」,Monica 雖然未見過店舖真身,但她聽友人說過,友人每次去該大廈時,都會向老闆英叔買煙、汽水;「無名玉石珠寶店」是後居之秀,在去年六月新開張,因租金便宜而選址樓梯舖,小誌面世後,Monica 送一本給老闆娘作紀念,老闆娘原沒甚麼反應,後來 Monica 在附近瞥見老闆娘正向其他人展示自己製作的小誌,Monica 猜老闆娘收到小誌是喜悅的。
出版小誌,Monica 原意是自我紀錄,沒想過有讀者對樓梯舖感趣,更沒想過身邊有朋友跟著她走訪下一區,共同促成《青山道樓梯舖小誌》。「永勝鐘表」老闆應叔,Monica 每次提起,也驟覺可惜、帶有遺憾的相識。

她曾造訪應叔兩次,首次見面,應叔表示已在青山道開檔許久,如數家珍地介紹著貼在他店舖牆上照片,說著昔日香港影星的名字;第二次造訪,Monica 遇上應叔愁眉深鎖閱讀文件,文件上大概說明消防因結構問題,指樓梯舖不能經營,Monica 見應叔心情差,打算擇日再訪。豈料再次登門時,總是碰門釘,沒見應叔開店。
到後來,見原有「永勝鐘表」店舖貼了「永勝鐘表」的卡片,Monica 遂跟著卡片上的地點,前往探個究竟,竟然在「永勝鐘表」的舖位得知應叔已沒有做。
Monica 到「永勝鐘表」找老闆李師傅時,巧遇有一位應叔的舊客帶著壞錶來,問李師傅「嗰個阿伯(應叔)唔做了?見佢出面貼左你嘅卡片,所以過來」。應叔擔心客人沒著落,於是允許相熟行家在自己的舖位貼上其他行家樓梯舖的卡片,讓客人可以找到另一個鐘錶維修師傅。Monica 有幸見證人與人之間相遇相知微妙關係,她亦見證應叔的「永勝鐘表」遭拆卸,可是沒有應叔的聯絡方式,來不及再見,令她大感失落。
帶住小誌探索以前城市規劃美好的時光
《青山道樓梯舖》中,印證了「同行未必敵國」的關係。事源Monica 其後又訪問了另一鐘錶「生記鐘錶」老闆吳先生,吳先生與應叔也是老街坊相識。吳先生著Monica 不必太擔心他,又透露應叔現有家人照顧,Monica 於是託吳先生轉交小誌給應叔或其家人。除了樓梯舖故事,這本小誌Monica 還探討了社區空間產權的議題。她稱,現有的樓梯舖有些是租來的,有些是不用付租金,是上幾代與業主約定俗成。

以「永勝鐘表」為例,位於青山道的的店舖,是李師傅父親一代繼承下來,父親當時與業主達成共識,業主准許父親在樓梯底做生意,而父親更擔當該棟唐樓的雜工,負責清潔、燈油火蠟,倒垃圾和倒夜香。惟經營了二十三年的店舖,因市區重建而被收樓,李師傅不忍去世父親心血就此結束,另覓元州街新址,繼承父業。Monica 在兩本小誌都有加入地圖,列出店舖地圖,盼有緣讀者讀到樓梯舖的故事,可以沿路線到社區走走看看。
一不離三,Monica 現正籌備第三本小誌,這次記錄的是尖沙咀的樓梯舖。她說,傘運之後,多了社區組織和民間團體努力耕耘社區工作,都是想連結大家對社區的歸屬感。2019 年社運期間,不少民間運動的號召,令港人、社區一分子的身分認同更強。Monica 居住的社區有自發的社區報,有telegram channel(社交通訊平台),群組成員偶爾會傳來社區舊新聞、歷史照片。
Monica 稱,「雖然我無曾見證過,但我現時住在這裏,我也覺得好自豪,看回以前的事物,或多或少加深了我們年輕一代的認識,自然慢慢會培養到喜愛。」
Monica 的《樓梯舖小誌》計劃,最大心願是「希望讀者自己都有啲搞作,開始接觸社區探索」。

樓梯舖也在遷徒中
《土瓜灣樓梯舖小誌》中,Monica 記錄了八間樓梯舖,有賣水果、鐘錶、珠寶的,亦有是負責開鎖配匙、水電工程,或是售賣百貨。八間之中,其中五間已結業,三間營業中。製作小誌時,她堅持把已結業的店舖都放在小誌,又用黑色標記已結業的店舖,橙色的標記則代表仍營業,她希望讀者記得人去樓空的土地,曾經這麼一小間樓梯舖存在過。
Monica 從昔日報道得知,其中一間名為「瑞興鮮果」,是以賣香蕉聞名的水果店,原址位於九龍城道的樓梯舖,後來因為該唐樓被納入重建計劃要拆卸,樓梯舖亦難逃厄運。
一次Monica 在落山道閒逛時,看見一間專賣香蕉的店舖,乍看老闆的樣貌,一眼認得出他就是報道曾提及「瑞興鮮果」的老闆高先生。她想起早前逛上鄉道樓梯舖時也有看過高先生的卡片,店舖卻不見其人。個性少言的Monica 以見到卡片為話匣子,向高先生問個究竟。高先生則回「嘻,我賣呢啲咁平嘅嘢,我賺得幾多?」,意指搬到樓梯舖,租金便宜,水果店才能繼續營運。
Monica 說高先生是有個性之人,專注賣蕉,店舖內不同種類的蕉高掛,高先生是坐著櫈子上,用長鈎「篤蕉」下來。Monica 憶述,每次與高先生的傾談時間都是短暫,因為高先生的生意總是忙,多人來找他買生果。有次遇上有客人買蕉時揀蕉,高先生出言,「你唔好係咁摸,你要點樣嘅蕉我幫你揀,我揀最好嘅畀你」。Monica 稱,有客人指想要保存期長些的蕉,高先生會認真望望,「望啱就篤」,與他熟絡的,還會算平些。

消失於青山道 未能與老闆道別成憾事
小誌中還有記錄了好幾間樓梯舖,如「安樂承裝水電工程」,Monica 雖然未見過店舖真身,但她聽友人說過,友人每次去該大廈時,都會向老闆英叔買煙、汽水;「無名玉石珠寶店」是後居之秀,在去年六月新開張,因租金便宜而選址樓梯舖,小誌面世後,Monica 送一本給老闆娘作紀念,老闆娘原沒甚麼反應,後來 Monica 在附近瞥見老闆娘正向其他人展示自己製作的小誌,Monica 猜老闆娘收到小誌是喜悅的。
出版小誌,Monica 原意是自我紀錄,沒想過有讀者對樓梯舖感趣,更沒想過身邊有朋友跟著她走訪下一區,共同促成《青山道樓梯舖小誌》。「永勝鐘表」老闆應叔,Monica 每次提起,也驟覺可惜、帶有遺憾的相識。

她曾造訪應叔兩次,首次見面,應叔表示已在青山道開檔許久,如數家珍地介紹著貼在他店舖牆上照片,說著昔日香港影星的名字;第二次造訪,Monica 遇上應叔愁眉深鎖閱讀文件,文件上大概說明消防因結構問題,指樓梯舖不能經營,Monica 見應叔心情差,打算擇日再訪。豈料再次登門時,總是碰門釘,沒見應叔開店。
到後來,見原有「永勝鐘表」店舖貼了「永勝鐘表」的卡片,Monica 遂跟著卡片上的地點,前往探個究竟,竟然在「永勝鐘表」的舖位得知應叔已沒有做。
Monica 到「永勝鐘表」找老闆李師傅時,巧遇有一位應叔的舊客帶著壞錶來,問李師傅「嗰個阿伯(應叔)唔做了?見佢出面貼左你嘅卡片,所以過來」。應叔擔心客人沒著落,於是允許相熟行家在自己的舖位貼上其他行家樓梯舖的卡片,讓客人可以找到另一個鐘錶維修師傅。Monica 有幸見證人與人之間相遇相知微妙關係,她亦見證應叔的「永勝鐘表」遭拆卸,可是沒有應叔的聯絡方式,來不及再見,令她大感失落。
帶住小誌探索以前城市規劃美好的時光
《青山道樓梯舖》中,印證了「同行未必敵國」的關係。事源Monica 其後又訪問了另一鐘錶「生記鐘錶」老闆吳先生,吳先生與應叔也是老街坊相識。吳先生著Monica 不必太擔心他,又透露應叔現有家人照顧,Monica 於是託吳先生轉交小誌給應叔或其家人。除了樓梯舖故事,這本小誌Monica 還探討了社區空間產權的議題。她稱,現有的樓梯舖有些是租來的,有些是不用付租金,是上幾代與業主約定俗成。

以「永勝鐘表」為例,位於青山道的的店舖,是李師傅父親一代繼承下來,父親當時與業主達成共識,業主准許父親在樓梯底做生意,而父親更擔當該棟唐樓的雜工,負責清潔、燈油火蠟,倒垃圾和倒夜香。惟經營了二十三年的店舖,因市區重建而被收樓,李師傅不忍去世父親心血就此結束,另覓元州街新址,繼承父業。Monica 在兩本小誌都有加入地圖,列出店舖地圖,盼有緣讀者讀到樓梯舖的故事,可以沿路線到社區走走看看。
一不離三,Monica 現正籌備第三本小誌,這次記錄的是尖沙咀的樓梯舖。她說,傘運之後,多了社區組織和民間團體努力耕耘社區工作,都是想連結大家對社區的歸屬感。2019 年社運期間,不少民間運動的號召,令港人、社區一分子的身分認同更強。Monica 居住的社區有自發的社區報,有telegram channel(社交通訊平台),群組成員偶爾會傳來社區舊新聞、歷史照片。
Monica 稱,「雖然我無曾見證過,但我現時住在這裏,我也覺得好自豪,看回以前的事物,或多或少加深了我們年輕一代的認識,自然慢慢會培養到喜愛。」
Monica 的《樓梯舖小誌》計劃,最大心願是「希望讀者自己都有啲搞作,開始接觸社區探索」。

疫情中發現社區
小時候經常搬家的Monica 憶述,她住過市區如美孚,又搬過入新界大埔、粉嶺,上學則在九龍城、九龍塘區,長大後她又回到美孚區住, 四處穿梭如掠影浮光,Monica 坦言,對於母校附近地區的歸屬感比居住地還要強,居住地對她來說只是一個用來睡覺的地方,沒歸屬感可言。
去年疫情肆虐期間,Monica 有段時間要 work from home (在家工作),她多了時間參與社區活動,她參加過由民間團體「九龍城主題步行徑」舉辦的社區智慧地圖工作坊,落區留意社區藝術,共同製成社區地圖;又參與「街坊帶路」的線上工作坊,認識土瓜灣重建發展,更參與由Breakazine (突破書誌)舉辦的小誌製作研習班。小誌研習班要求學員在課程完結時,完成一本小誌為期終習作。
Monica 一直覺得小誌的呈現方式「好得意」,她說,「啲人嘅題材通常都係『無厘啦更』,咁先fun(有趣)」,慢慢地多看、多了解小誌的她認為,小誌是一些小眾的表達途徑。Monica 舉例,2019 年社運期間,有很多創作人製作protest zine (抗爭小誌),有人紀錄社會運動走向,有人藉小誌治癒讀者心靈。Monica 認為小誌不單止是「靚」和「得意」,她說「既然你是creator(創作者),你可以主宰zine(小誌)是如何做,整件事是很個人的」。最終,Monica 決定以小誌紀錄土瓜灣的樓梯舖,一直做下去,意志不滅,做了一本又一本。
Monica 稱,從前認識土瓜灣大多來自負面新聞,如沙中線及重建項目,或是聽他人道聽途說,她認知中的土瓜灣的比較貧窮的社區。因製作小誌,Monica 落區後發現土瓜灣的平民之情,是一道獨特風景。她說,「他們(街坊)好像早已認識對方,會坐在鴻福街一起吃生果」,與平時的商業市區感覺不一樣。

樓梯舖也在遷徒中
《土瓜灣樓梯舖小誌》中,Monica 記錄了八間樓梯舖,有賣水果、鐘錶、珠寶的,亦有是負責開鎖配匙、水電工程,或是售賣百貨。八間之中,其中五間已結業,三間營業中。製作小誌時,她堅持把已結業的店舖都放在小誌,又用黑色標記已結業的店舖,橙色的標記則代表仍營業,她希望讀者記得人去樓空的土地,曾經這麼一小間樓梯舖存在過。
Monica 從昔日報道得知,其中一間名為「瑞興鮮果」,是以賣香蕉聞名的水果店,原址位於九龍城道的樓梯舖,後來因為該唐樓被納入重建計劃要拆卸,樓梯舖亦難逃厄運。
一次Monica 在落山道閒逛時,看見一間專賣香蕉的店舖,乍看老闆的樣貌,一眼認得出他就是報道曾提及「瑞興鮮果」的老闆高先生。她想起早前逛上鄉道樓梯舖時也有看過高先生的卡片,店舖卻不見其人。個性少言的Monica 以見到卡片為話匣子,向高先生問個究竟。高先生則回「嘻,我賣呢啲咁平嘅嘢,我賺得幾多?」,意指搬到樓梯舖,租金便宜,水果店才能繼續營運。
Monica 說高先生是有個性之人,專注賣蕉,店舖內不同種類的蕉高掛,高先生是坐著櫈子上,用長鈎「篤蕉」下來。Monica 憶述,每次與高先生的傾談時間都是短暫,因為高先生的生意總是忙,多人來找他買生果。有次遇上有客人買蕉時揀蕉,高先生出言,「你唔好係咁摸,你要點樣嘅蕉我幫你揀,我揀最好嘅畀你」。Monica 稱,有客人指想要保存期長些的蕉,高先生會認真望望,「望啱就篤」,與他熟絡的,還會算平些。

消失於青山道 未能與老闆道別成憾事
小誌中還有記錄了好幾間樓梯舖,如「安樂承裝水電工程」,Monica 雖然未見過店舖真身,但她聽友人說過,友人每次去該大廈時,都會向老闆英叔買煙、汽水;「無名玉石珠寶店」是後居之秀,在去年六月新開張,因租金便宜而選址樓梯舖,小誌面世後,Monica 送一本給老闆娘作紀念,老闆娘原沒甚麼反應,後來 Monica 在附近瞥見老闆娘正向其他人展示自己製作的小誌,Monica 猜老闆娘收到小誌是喜悅的。
出版小誌,Monica 原意是自我紀錄,沒想過有讀者對樓梯舖感趣,更沒想過身邊有朋友跟著她走訪下一區,共同促成《青山道樓梯舖小誌》。「永勝鐘表」老闆應叔,Monica 每次提起,也驟覺可惜、帶有遺憾的相識。

她曾造訪應叔兩次,首次見面,應叔表示已在青山道開檔許久,如數家珍地介紹著貼在他店舖牆上照片,說著昔日香港影星的名字;第二次造訪,Monica 遇上應叔愁眉深鎖閱讀文件,文件上大概說明消防因結構問題,指樓梯舖不能經營,Monica 見應叔心情差,打算擇日再訪。豈料再次登門時,總是碰門釘,沒見應叔開店。
到後來,見原有「永勝鐘表」店舖貼了「永勝鐘表」的卡片,Monica 遂跟著卡片上的地點,前往探個究竟,竟然在「永勝鐘表」的舖位得知應叔已沒有做。
Monica 到「永勝鐘表」找老闆李師傅時,巧遇有一位應叔的舊客帶著壞錶來,問李師傅「嗰個阿伯(應叔)唔做了?見佢出面貼左你嘅卡片,所以過來」。應叔擔心客人沒著落,於是允許相熟行家在自己的舖位貼上其他行家樓梯舖的卡片,讓客人可以找到另一個鐘錶維修師傅。Monica 有幸見證人與人之間相遇相知微妙關係,她亦見證應叔的「永勝鐘表」遭拆卸,可是沒有應叔的聯絡方式,來不及再見,令她大感失落。
帶住小誌探索以前城市規劃美好的時光
《青山道樓梯舖》中,印證了「同行未必敵國」的關係。事源Monica 其後又訪問了另一鐘錶「生記鐘錶」老闆吳先生,吳先生與應叔也是老街坊相識。吳先生著Monica 不必太擔心他,又透露應叔現有家人照顧,Monica 於是託吳先生轉交小誌給應叔或其家人。除了樓梯舖故事,這本小誌Monica 還探討了社區空間產權的議題。她稱,現有的樓梯舖有些是租來的,有些是不用付租金,是上幾代與業主約定俗成。

以「永勝鐘表」為例,位於青山道的的店舖,是李師傅父親一代繼承下來,父親當時與業主達成共識,業主准許父親在樓梯底做生意,而父親更擔當該棟唐樓的雜工,負責清潔、燈油火蠟,倒垃圾和倒夜香。惟經營了二十三年的店舖,因市區重建而被收樓,李師傅不忍去世父親心血就此結束,另覓元州街新址,繼承父業。Monica 在兩本小誌都有加入地圖,列出店舖地圖,盼有緣讀者讀到樓梯舖的故事,可以沿路線到社區走走看看。
一不離三,Monica 現正籌備第三本小誌,這次記錄的是尖沙咀的樓梯舖。她說,傘運之後,多了社區組織和民間團體努力耕耘社區工作,都是想連結大家對社區的歸屬感。2019 年社運期間,不少民間運動的號召,令港人、社區一分子的身分認同更強。Monica 居住的社區有自發的社區報,有telegram channel(社交通訊平台),群組成員偶爾會傳來社區舊新聞、歷史照片。
Monica 稱,「雖然我無曾見證過,但我現時住在這裏,我也覺得好自豪,看回以前的事物,或多或少加深了我們年輕一代的認識,自然慢慢會培養到喜愛。」
Monica 的《樓梯舖小誌》計劃,最大心願是「希望讀者自己都有啲搞作,開始接觸社區探索」。

她曾造訪應叔兩次,首次見面,應叔表示已在青山道開檔許久,如數家珍地介紹著貼在他店舖牆上照片,說著昔日香港影星的名字;第二次造訪,Monica 遇上應叔愁眉深鎖閱讀文件,文件上大概說明消防因結構問題,指樓梯舖不能經營,Monica 見應叔心情差,打算擇日再訪。豈料再次登門時,總是碰門釘,沒見應叔開店。
到後來,見原有「永勝鐘表」店舖貼了「永勝鐘表」的卡片,Monica 遂跟著卡片上的地點,前往探個究竟,竟然在「永勝鐘表」的舖位得知應叔已沒有做。
Monica 到「永勝鐘表」找老闆李師傅時,巧遇有一位應叔的舊客帶著壞錶來,問李師傅「嗰個阿伯(應叔)唔做了?見佢出面貼左你嘅卡片,所以過來」。應叔擔心客人沒著落,於是允許相熟行家在自己的舖位貼上其他行家樓梯舖的卡片,讓客人可以找到另一個鐘錶維修師傅。Monica 有幸見證人與人之間相遇相知微妙關係,她亦見證應叔的「永勝鐘表」遭拆卸,可是沒有應叔的聯絡方式,來不及再見,令她大感失落。
帶住小誌探索以前城市規劃美好的時光
《青山道樓梯舖》中,印證了「同行未必敵國」的關係。事源Monica 其後又訪問了另一鐘錶「生記鐘錶」老闆吳先生,吳先生與應叔也是老街坊相識。吳先生著Monica 不必太擔心他,又透露應叔現有家人照顧,Monica 於是託吳先生轉交小誌給應叔或其家人。除了樓梯舖故事,這本小誌Monica 還探討了社區空間產權的議題。她稱,現有的樓梯舖有些是租來的,有些是不用付租金,是上幾代與業主約定俗成。

以「永勝鐘表」為例,位於青山道的的店舖,是李師傅父親一代繼承下來,父親當時與業主達成共識,業主准許父親在樓梯底做生意,而父親更擔當該棟唐樓的雜工,負責清潔、燈油火蠟,倒垃圾和倒夜香。惟經營了二十三年的店舖,因市區重建而被收樓,李師傅不忍去世父親心血就此結束,另覓元州街新址,繼承父業。Monica 在兩本小誌都有加入地圖,列出店舖地圖,盼有緣讀者讀到樓梯舖的故事,可以沿路線到社區走走看看。
一不離三,Monica 現正籌備第三本小誌,這次記錄的是尖沙咀的樓梯舖。她說,傘運之後,多了社區組織和民間團體努力耕耘社區工作,都是想連結大家對社區的歸屬感。2019 年社運期間,不少民間運動的號召,令港人、社區一分子的身分認同更強。Monica 居住的社區有自發的社區報,有telegram channel(社交通訊平台),群組成員偶爾會傳來社區舊新聞、歷史照片。
Monica 稱,「雖然我無曾見證過,但我現時住在這裏,我也覺得好自豪,看回以前的事物,或多或少加深了我們年輕一代的認識,自然慢慢會培養到喜愛。」
Monica 的《樓梯舖小誌》計劃,最大心願是「希望讀者自己都有啲搞作,開始接觸社區探索」。

疫情中發現社區
小時候經常搬家的Monica 憶述,她住過市區如美孚,又搬過入新界大埔、粉嶺,上學則在九龍城、九龍塘區,長大後她又回到美孚區住, 四處穿梭如掠影浮光,Monica 坦言,對於母校附近地區的歸屬感比居住地還要強,居住地對她來說只是一個用來睡覺的地方,沒歸屬感可言。
去年疫情肆虐期間,Monica 有段時間要 work from home (在家工作),她多了時間參與社區活動,她參加過由民間團體「九龍城主題步行徑」舉辦的社區智慧地圖工作坊,落區留意社區藝術,共同製成社區地圖;又參與「街坊帶路」的線上工作坊,認識土瓜灣重建發展,更參與由Breakazine (突破書誌)舉辦的小誌製作研習班。小誌研習班要求學員在課程完結時,完成一本小誌為期終習作。
Monica 一直覺得小誌的呈現方式「好得意」,她說,「啲人嘅題材通常都係『無厘啦更』,咁先fun(有趣)」,慢慢地多看、多了解小誌的她認為,小誌是一些小眾的表達途徑。Monica 舉例,2019 年社運期間,有很多創作人製作protest zine (抗爭小誌),有人紀錄社會運動走向,有人藉小誌治癒讀者心靈。Monica 認為小誌不單止是「靚」和「得意」,她說「既然你是creator(創作者),你可以主宰zine(小誌)是如何做,整件事是很個人的」。最終,Monica 決定以小誌紀錄土瓜灣的樓梯舖,一直做下去,意志不滅,做了一本又一本。
Monica 稱,從前認識土瓜灣大多來自負面新聞,如沙中線及重建項目,或是聽他人道聽途說,她認知中的土瓜灣的比較貧窮的社區。因製作小誌,Monica 落區後發現土瓜灣的平民之情,是一道獨特風景。她說,「他們(街坊)好像早已認識對方,會坐在鴻福街一起吃生果」,與平時的商業市區感覺不一樣。

樓梯舖也在遷徒中
《土瓜灣樓梯舖小誌》中,Monica 記錄了八間樓梯舖,有賣水果、鐘錶、珠寶的,亦有是負責開鎖配匙、水電工程,或是售賣百貨。八間之中,其中五間已結業,三間營業中。製作小誌時,她堅持把已結業的店舖都放在小誌,又用黑色標記已結業的店舖,橙色的標記則代表仍營業,她希望讀者記得人去樓空的土地,曾經這麼一小間樓梯舖存在過。
Monica 從昔日報道得知,其中一間名為「瑞興鮮果」,是以賣香蕉聞名的水果店,原址位於九龍城道的樓梯舖,後來因為該唐樓被納入重建計劃要拆卸,樓梯舖亦難逃厄運。
一次Monica 在落山道閒逛時,看見一間專賣香蕉的店舖,乍看老闆的樣貌,一眼認得出他就是報道曾提及「瑞興鮮果」的老闆高先生。她想起早前逛上鄉道樓梯舖時也有看過高先生的卡片,店舖卻不見其人。個性少言的Monica 以見到卡片為話匣子,向高先生問個究竟。高先生則回「嘻,我賣呢啲咁平嘅嘢,我賺得幾多?」,意指搬到樓梯舖,租金便宜,水果店才能繼續營運。
Monica 說高先生是有個性之人,專注賣蕉,店舖內不同種類的蕉高掛,高先生是坐著櫈子上,用長鈎「篤蕉」下來。Monica 憶述,每次與高先生的傾談時間都是短暫,因為高先生的生意總是忙,多人來找他買生果。有次遇上有客人買蕉時揀蕉,高先生出言,「你唔好係咁摸,你要點樣嘅蕉我幫你揀,我揀最好嘅畀你」。Monica 稱,有客人指想要保存期長些的蕉,高先生會認真望望,「望啱就篤」,與他熟絡的,還會算平些。

消失於青山道 未能與老闆道別成憾事
小誌中還有記錄了好幾間樓梯舖,如「安樂承裝水電工程」,Monica 雖然未見過店舖真身,但她聽友人說過,友人每次去該大廈時,都會向老闆英叔買煙、汽水;「無名玉石珠寶店」是後居之秀,在去年六月新開張,因租金便宜而選址樓梯舖,小誌面世後,Monica 送一本給老闆娘作紀念,老闆娘原沒甚麼反應,後來 Monica 在附近瞥見老闆娘正向其他人展示自己製作的小誌,Monica 猜老闆娘收到小誌是喜悅的。
出版小誌,Monica 原意是自我紀錄,沒想過有讀者對樓梯舖感趣,更沒想過身邊有朋友跟著她走訪下一區,共同促成《青山道樓梯舖小誌》。「永勝鐘表」老闆應叔,Monica 每次提起,也驟覺可惜、帶有遺憾的相識。

她曾造訪應叔兩次,首次見面,應叔表示已在青山道開檔許久,如數家珍地介紹著貼在他店舖牆上照片,說著昔日香港影星的名字;第二次造訪,Monica 遇上應叔愁眉深鎖閱讀文件,文件上大概說明消防因結構問題,指樓梯舖不能經營,Monica 見應叔心情差,打算擇日再訪。豈料再次登門時,總是碰門釘,沒見應叔開店。
到後來,見原有「永勝鐘表」店舖貼了「永勝鐘表」的卡片,Monica 遂跟著卡片上的地點,前往探個究竟,竟然在「永勝鐘表」的舖位得知應叔已沒有做。
Monica 到「永勝鐘表」找老闆李師傅時,巧遇有一位應叔的舊客帶著壞錶來,問李師傅「嗰個阿伯(應叔)唔做了?見佢出面貼左你嘅卡片,所以過來」。應叔擔心客人沒著落,於是允許相熟行家在自己的舖位貼上其他行家樓梯舖的卡片,讓客人可以找到另一個鐘錶維修師傅。Monica 有幸見證人與人之間相遇相知微妙關係,她亦見證應叔的「永勝鐘表」遭拆卸,可是沒有應叔的聯絡方式,來不及再見,令她大感失落。
帶住小誌探索以前城市規劃美好的時光
《青山道樓梯舖》中,印證了「同行未必敵國」的關係。事源Monica 其後又訪問了另一鐘錶「生記鐘錶」老闆吳先生,吳先生與應叔也是老街坊相識。吳先生著Monica 不必太擔心他,又透露應叔現有家人照顧,Monica 於是託吳先生轉交小誌給應叔或其家人。除了樓梯舖故事,這本小誌Monica 還探討了社區空間產權的議題。她稱,現有的樓梯舖有些是租來的,有些是不用付租金,是上幾代與業主約定俗成。

以「永勝鐘表」為例,位於青山道的的店舖,是李師傅父親一代繼承下來,父親當時與業主達成共識,業主准許父親在樓梯底做生意,而父親更擔當該棟唐樓的雜工,負責清潔、燈油火蠟,倒垃圾和倒夜香。惟經營了二十三年的店舖,因市區重建而被收樓,李師傅不忍去世父親心血就此結束,另覓元州街新址,繼承父業。Monica 在兩本小誌都有加入地圖,列出店舖地圖,盼有緣讀者讀到樓梯舖的故事,可以沿路線到社區走走看看。
一不離三,Monica 現正籌備第三本小誌,這次記錄的是尖沙咀的樓梯舖。她說,傘運之後,多了社區組織和民間團體努力耕耘社區工作,都是想連結大家對社區的歸屬感。2019 年社運期間,不少民間運動的號召,令港人、社區一分子的身分認同更強。Monica 居住的社區有自發的社區報,有telegram channel(社交通訊平台),群組成員偶爾會傳來社區舊新聞、歷史照片。
Monica 稱,「雖然我無曾見證過,但我現時住在這裏,我也覺得好自豪,看回以前的事物,或多或少加深了我們年輕一代的認識,自然慢慢會培養到喜愛。」
Monica 的《樓梯舖小誌》計劃,最大心願是「希望讀者自己都有啲搞作,開始接觸社區探索」。

消失於青山道 未能與老闆道別成憾事
小誌中還有記錄了好幾間樓梯舖,如「安樂承裝水電工程」,Monica 雖然未見過店舖真身,但她聽友人說過,友人每次去該大廈時,都會向老闆英叔買煙、汽水;「無名玉石珠寶店」是後居之秀,在去年六月新開張,因租金便宜而選址樓梯舖,小誌面世後,Monica 送一本給老闆娘作紀念,老闆娘原沒甚麼反應,後來 Monica 在附近瞥見老闆娘正向其他人展示自己製作的小誌,Monica 猜老闆娘收到小誌是喜悅的。
出版小誌,Monica 原意是自我紀錄,沒想過有讀者對樓梯舖感趣,更沒想過身邊有朋友跟著她走訪下一區,共同促成《青山道樓梯舖小誌》。「永勝鐘表」老闆應叔,Monica 每次提起,也驟覺可惜、帶有遺憾的相識。

她曾造訪應叔兩次,首次見面,應叔表示已在青山道開檔許久,如數家珍地介紹著貼在他店舖牆上照片,說著昔日香港影星的名字;第二次造訪,Monica 遇上應叔愁眉深鎖閱讀文件,文件上大概說明消防因結構問題,指樓梯舖不能經營,Monica 見應叔心情差,打算擇日再訪。豈料再次登門時,總是碰門釘,沒見應叔開店。
到後來,見原有「永勝鐘表」店舖貼了「永勝鐘表」的卡片,Monica 遂跟著卡片上的地點,前往探個究竟,竟然在「永勝鐘表」的舖位得知應叔已沒有做。
Monica 到「永勝鐘表」找老闆李師傅時,巧遇有一位應叔的舊客帶著壞錶來,問李師傅「嗰個阿伯(應叔)唔做了?見佢出面貼左你嘅卡片,所以過來」。應叔擔心客人沒著落,於是允許相熟行家在自己的舖位貼上其他行家樓梯舖的卡片,讓客人可以找到另一個鐘錶維修師傅。Monica 有幸見證人與人之間相遇相知微妙關係,她亦見證應叔的「永勝鐘表」遭拆卸,可是沒有應叔的聯絡方式,來不及再見,令她大感失落。
帶住小誌探索以前城市規劃美好的時光
《青山道樓梯舖》中,印證了「同行未必敵國」的關係。事源Monica 其後又訪問了另一鐘錶「生記鐘錶」老闆吳先生,吳先生與應叔也是老街坊相識。吳先生著Monica 不必太擔心他,又透露應叔現有家人照顧,Monica 於是託吳先生轉交小誌給應叔或其家人。除了樓梯舖故事,這本小誌Monica 還探討了社區空間產權的議題。她稱,現有的樓梯舖有些是租來的,有些是不用付租金,是上幾代與業主約定俗成。

以「永勝鐘表」為例,位於青山道的的店舖,是李師傅父親一代繼承下來,父親當時與業主達成共識,業主准許父親在樓梯底做生意,而父親更擔當該棟唐樓的雜工,負責清潔、燈油火蠟,倒垃圾和倒夜香。惟經營了二十三年的店舖,因市區重建而被收樓,李師傅不忍去世父親心血就此結束,另覓元州街新址,繼承父業。Monica 在兩本小誌都有加入地圖,列出店舖地圖,盼有緣讀者讀到樓梯舖的故事,可以沿路線到社區走走看看。
一不離三,Monica 現正籌備第三本小誌,這次記錄的是尖沙咀的樓梯舖。她說,傘運之後,多了社區組織和民間團體努力耕耘社區工作,都是想連結大家對社區的歸屬感。2019 年社運期間,不少民間運動的號召,令港人、社區一分子的身分認同更強。Monica 居住的社區有自發的社區報,有telegram channel(社交通訊平台),群組成員偶爾會傳來社區舊新聞、歷史照片。
Monica 稱,「雖然我無曾見證過,但我現時住在這裏,我也覺得好自豪,看回以前的事物,或多或少加深了我們年輕一代的認識,自然慢慢會培養到喜愛。」
Monica 的《樓梯舖小誌》計劃,最大心願是「希望讀者自己都有啲搞作,開始接觸社區探索」。

疫情中發現社區
小時候經常搬家的Monica 憶述,她住過市區如美孚,又搬過入新界大埔、粉嶺,上學則在九龍城、九龍塘區,長大後她又回到美孚區住, 四處穿梭如掠影浮光,Monica 坦言,對於母校附近地區的歸屬感比居住地還要強,居住地對她來說只是一個用來睡覺的地方,沒歸屬感可言。
去年疫情肆虐期間,Monica 有段時間要 work from home (在家工作),她多了時間參與社區活動,她參加過由民間團體「九龍城主題步行徑」舉辦的社區智慧地圖工作坊,落區留意社區藝術,共同製成社區地圖;又參與「街坊帶路」的線上工作坊,認識土瓜灣重建發展,更參與由Breakazine (突破書誌)舉辦的小誌製作研習班。小誌研習班要求學員在課程完結時,完成一本小誌為期終習作。
Monica 一直覺得小誌的呈現方式「好得意」,她說,「啲人嘅題材通常都係『無厘啦更』,咁先fun(有趣)」,慢慢地多看、多了解小誌的她認為,小誌是一些小眾的表達途徑。Monica 舉例,2019 年社運期間,有很多創作人製作protest zine (抗爭小誌),有人紀錄社會運動走向,有人藉小誌治癒讀者心靈。Monica 認為小誌不單止是「靚」和「得意」,她說「既然你是creator(創作者),你可以主宰zine(小誌)是如何做,整件事是很個人的」。最終,Monica 決定以小誌紀錄土瓜灣的樓梯舖,一直做下去,意志不滅,做了一本又一本。
Monica 稱,從前認識土瓜灣大多來自負面新聞,如沙中線及重建項目,或是聽他人道聽途說,她認知中的土瓜灣的比較貧窮的社區。因製作小誌,Monica 落區後發現土瓜灣的平民之情,是一道獨特風景。她說,「他們(街坊)好像早已認識對方,會坐在鴻福街一起吃生果」,與平時的商業市區感覺不一樣。

樓梯舖也在遷徒中
《土瓜灣樓梯舖小誌》中,Monica 記錄了八間樓梯舖,有賣水果、鐘錶、珠寶的,亦有是負責開鎖配匙、水電工程,或是售賣百貨。八間之中,其中五間已結業,三間營業中。製作小誌時,她堅持把已結業的店舖都放在小誌,又用黑色標記已結業的店舖,橙色的標記則代表仍營業,她希望讀者記得人去樓空的土地,曾經這麼一小間樓梯舖存在過。
Monica 從昔日報道得知,其中一間名為「瑞興鮮果」,是以賣香蕉聞名的水果店,原址位於九龍城道的樓梯舖,後來因為該唐樓被納入重建計劃要拆卸,樓梯舖亦難逃厄運。
一次Monica 在落山道閒逛時,看見一間專賣香蕉的店舖,乍看老闆的樣貌,一眼認得出他就是報道曾提及「瑞興鮮果」的老闆高先生。她想起早前逛上鄉道樓梯舖時也有看過高先生的卡片,店舖卻不見其人。個性少言的Monica 以見到卡片為話匣子,向高先生問個究竟。高先生則回「嘻,我賣呢啲咁平嘅嘢,我賺得幾多?」,意指搬到樓梯舖,租金便宜,水果店才能繼續營運。
Monica 說高先生是有個性之人,專注賣蕉,店舖內不同種類的蕉高掛,高先生是坐著櫈子上,用長鈎「篤蕉」下來。Monica 憶述,每次與高先生的傾談時間都是短暫,因為高先生的生意總是忙,多人來找他買生果。有次遇上有客人買蕉時揀蕉,高先生出言,「你唔好係咁摸,你要點樣嘅蕉我幫你揀,我揀最好嘅畀你」。Monica 稱,有客人指想要保存期長些的蕉,高先生會認真望望,「望啱就篤」,與他熟絡的,還會算平些。

消失於青山道 未能與老闆道別成憾事
小誌中還有記錄了好幾間樓梯舖,如「安樂承裝水電工程」,Monica 雖然未見過店舖真身,但她聽友人說過,友人每次去該大廈時,都會向老闆英叔買煙、汽水;「無名玉石珠寶店」是後居之秀,在去年六月新開張,因租金便宜而選址樓梯舖,小誌面世後,Monica 送一本給老闆娘作紀念,老闆娘原沒甚麼反應,後來 Monica 在附近瞥見老闆娘正向其他人展示自己製作的小誌,Monica 猜老闆娘收到小誌是喜悅的。
出版小誌,Monica 原意是自我紀錄,沒想過有讀者對樓梯舖感趣,更沒想過身邊有朋友跟著她走訪下一區,共同促成《青山道樓梯舖小誌》。「永勝鐘表」老闆應叔,Monica 每次提起,也驟覺可惜、帶有遺憾的相識。

她曾造訪應叔兩次,首次見面,應叔表示已在青山道開檔許久,如數家珍地介紹著貼在他店舖牆上照片,說著昔日香港影星的名字;第二次造訪,Monica 遇上應叔愁眉深鎖閱讀文件,文件上大概說明消防因結構問題,指樓梯舖不能經營,Monica 見應叔心情差,打算擇日再訪。豈料再次登門時,總是碰門釘,沒見應叔開店。
到後來,見原有「永勝鐘表」店舖貼了「永勝鐘表」的卡片,Monica 遂跟著卡片上的地點,前往探個究竟,竟然在「永勝鐘表」的舖位得知應叔已沒有做。
Monica 到「永勝鐘表」找老闆李師傅時,巧遇有一位應叔的舊客帶著壞錶來,問李師傅「嗰個阿伯(應叔)唔做了?見佢出面貼左你嘅卡片,所以過來」。應叔擔心客人沒著落,於是允許相熟行家在自己的舖位貼上其他行家樓梯舖的卡片,讓客人可以找到另一個鐘錶維修師傅。Monica 有幸見證人與人之間相遇相知微妙關係,她亦見證應叔的「永勝鐘表」遭拆卸,可是沒有應叔的聯絡方式,來不及再見,令她大感失落。
帶住小誌探索以前城市規劃美好的時光
《青山道樓梯舖》中,印證了「同行未必敵國」的關係。事源Monica 其後又訪問了另一鐘錶「生記鐘錶」老闆吳先生,吳先生與應叔也是老街坊相識。吳先生著Monica 不必太擔心他,又透露應叔現有家人照顧,Monica 於是託吳先生轉交小誌給應叔或其家人。除了樓梯舖故事,這本小誌Monica 還探討了社區空間產權的議題。她稱,現有的樓梯舖有些是租來的,有些是不用付租金,是上幾代與業主約定俗成。

以「永勝鐘表」為例,位於青山道的的店舖,是李師傅父親一代繼承下來,父親當時與業主達成共識,業主准許父親在樓梯底做生意,而父親更擔當該棟唐樓的雜工,負責清潔、燈油火蠟,倒垃圾和倒夜香。惟經營了二十三年的店舖,因市區重建而被收樓,李師傅不忍去世父親心血就此結束,另覓元州街新址,繼承父業。Monica 在兩本小誌都有加入地圖,列出店舖地圖,盼有緣讀者讀到樓梯舖的故事,可以沿路線到社區走走看看。
一不離三,Monica 現正籌備第三本小誌,這次記錄的是尖沙咀的樓梯舖。她說,傘運之後,多了社區組織和民間團體努力耕耘社區工作,都是想連結大家對社區的歸屬感。2019 年社運期間,不少民間運動的號召,令港人、社區一分子的身分認同更強。Monica 居住的社區有自發的社區報,有telegram channel(社交通訊平台),群組成員偶爾會傳來社區舊新聞、歷史照片。
Monica 稱,「雖然我無曾見證過,但我現時住在這裏,我也覺得好自豪,看回以前的事物,或多或少加深了我們年輕一代的認識,自然慢慢會培養到喜愛。」
Monica 的《樓梯舖小誌》計劃,最大心願是「希望讀者自己都有啲搞作,開始接觸社區探索」。

樓梯舖也在遷徒中
《土瓜灣樓梯舖小誌》中,Monica 記錄了八間樓梯舖,有賣水果、鐘錶、珠寶的,亦有是負責開鎖配匙、水電工程,或是售賣百貨。八間之中,其中五間已結業,三間營業中。製作小誌時,她堅持把已結業的店舖都放在小誌,又用黑色標記已結業的店舖,橙色的標記則代表仍營業,她希望讀者記得人去樓空的土地,曾經這麼一小間樓梯舖存在過。
Monica 從昔日報道得知,其中一間名為「瑞興鮮果」,是以賣香蕉聞名的水果店,原址位於九龍城道的樓梯舖,後來因為該唐樓被納入重建計劃要拆卸,樓梯舖亦難逃厄運。
一次Monica 在落山道閒逛時,看見一間專賣香蕉的店舖,乍看老闆的樣貌,一眼認得出他就是報道曾提及「瑞興鮮果」的老闆高先生。她想起早前逛上鄉道樓梯舖時也有看過高先生的卡片,店舖卻不見其人。個性少言的Monica 以見到卡片為話匣子,向高先生問個究竟。高先生則回「嘻,我賣呢啲咁平嘅嘢,我賺得幾多?」,意指搬到樓梯舖,租金便宜,水果店才能繼續營運。
Monica 說高先生是有個性之人,專注賣蕉,店舖內不同種類的蕉高掛,高先生是坐著櫈子上,用長鈎「篤蕉」下來。Monica 憶述,每次與高先生的傾談時間都是短暫,因為高先生的生意總是忙,多人來找他買生果。有次遇上有客人買蕉時揀蕉,高先生出言,「你唔好係咁摸,你要點樣嘅蕉我幫你揀,我揀最好嘅畀你」。Monica 稱,有客人指想要保存期長些的蕉,高先生會認真望望,「望啱就篤」,與他熟絡的,還會算平些。

消失於青山道 未能與老闆道別成憾事
小誌中還有記錄了好幾間樓梯舖,如「安樂承裝水電工程」,Monica 雖然未見過店舖真身,但她聽友人說過,友人每次去該大廈時,都會向老闆英叔買煙、汽水;「無名玉石珠寶店」是後居之秀,在去年六月新開張,因租金便宜而選址樓梯舖,小誌面世後,Monica 送一本給老闆娘作紀念,老闆娘原沒甚麼反應,後來 Monica 在附近瞥見老闆娘正向其他人展示自己製作的小誌,Monica 猜老闆娘收到小誌是喜悅的。
出版小誌,Monica 原意是自我紀錄,沒想過有讀者對樓梯舖感趣,更沒想過身邊有朋友跟著她走訪下一區,共同促成《青山道樓梯舖小誌》。「永勝鐘表」老闆應叔,Monica 每次提起,也驟覺可惜、帶有遺憾的相識。

她曾造訪應叔兩次,首次見面,應叔表示已在青山道開檔許久,如數家珍地介紹著貼在他店舖牆上照片,說著昔日香港影星的名字;第二次造訪,Monica 遇上應叔愁眉深鎖閱讀文件,文件上大概說明消防因結構問題,指樓梯舖不能經營,Monica 見應叔心情差,打算擇日再訪。豈料再次登門時,總是碰門釘,沒見應叔開店。
到後來,見原有「永勝鐘表」店舖貼了「永勝鐘表」的卡片,Monica 遂跟著卡片上的地點,前往探個究竟,竟然在「永勝鐘表」的舖位得知應叔已沒有做。
Monica 到「永勝鐘表」找老闆李師傅時,巧遇有一位應叔的舊客帶著壞錶來,問李師傅「嗰個阿伯(應叔)唔做了?見佢出面貼左你嘅卡片,所以過來」。應叔擔心客人沒著落,於是允許相熟行家在自己的舖位貼上其他行家樓梯舖的卡片,讓客人可以找到另一個鐘錶維修師傅。Monica 有幸見證人與人之間相遇相知微妙關係,她亦見證應叔的「永勝鐘表」遭拆卸,可是沒有應叔的聯絡方式,來不及再見,令她大感失落。
帶住小誌探索以前城市規劃美好的時光
《青山道樓梯舖》中,印證了「同行未必敵國」的關係。事源Monica 其後又訪問了另一鐘錶「生記鐘錶」老闆吳先生,吳先生與應叔也是老街坊相識。吳先生著Monica 不必太擔心他,又透露應叔現有家人照顧,Monica 於是託吳先生轉交小誌給應叔或其家人。除了樓梯舖故事,這本小誌Monica 還探討了社區空間產權的議題。她稱,現有的樓梯舖有些是租來的,有些是不用付租金,是上幾代與業主約定俗成。

以「永勝鐘表」為例,位於青山道的的店舖,是李師傅父親一代繼承下來,父親當時與業主達成共識,業主准許父親在樓梯底做生意,而父親更擔當該棟唐樓的雜工,負責清潔、燈油火蠟,倒垃圾和倒夜香。惟經營了二十三年的店舖,因市區重建而被收樓,李師傅不忍去世父親心血就此結束,另覓元州街新址,繼承父業。Monica 在兩本小誌都有加入地圖,列出店舖地圖,盼有緣讀者讀到樓梯舖的故事,可以沿路線到社區走走看看。
一不離三,Monica 現正籌備第三本小誌,這次記錄的是尖沙咀的樓梯舖。她說,傘運之後,多了社區組織和民間團體努力耕耘社區工作,都是想連結大家對社區的歸屬感。2019 年社運期間,不少民間運動的號召,令港人、社區一分子的身分認同更強。Monica 居住的社區有自發的社區報,有telegram channel(社交通訊平台),群組成員偶爾會傳來社區舊新聞、歷史照片。
Monica 稱,「雖然我無曾見證過,但我現時住在這裏,我也覺得好自豪,看回以前的事物,或多或少加深了我們年輕一代的認識,自然慢慢會培養到喜愛。」
Monica 的《樓梯舖小誌》計劃,最大心願是「希望讀者自己都有啲搞作,開始接觸社區探索」。

疫情中發現社區
小時候經常搬家的Monica 憶述,她住過市區如美孚,又搬過入新界大埔、粉嶺,上學則在九龍城、九龍塘區,長大後她又回到美孚區住, 四處穿梭如掠影浮光,Monica 坦言,對於母校附近地區的歸屬感比居住地還要強,居住地對她來說只是一個用來睡覺的地方,沒歸屬感可言。
去年疫情肆虐期間,Monica 有段時間要 work from home (在家工作),她多了時間參與社區活動,她參加過由民間團體「九龍城主題步行徑」舉辦的社區智慧地圖工作坊,落區留意社區藝術,共同製成社區地圖;又參與「街坊帶路」的線上工作坊,認識土瓜灣重建發展,更參與由Breakazine (突破書誌)舉辦的小誌製作研習班。小誌研習班要求學員在課程完結時,完成一本小誌為期終習作。
Monica 一直覺得小誌的呈現方式「好得意」,她說,「啲人嘅題材通常都係『無厘啦更』,咁先fun(有趣)」,慢慢地多看、多了解小誌的她認為,小誌是一些小眾的表達途徑。Monica 舉例,2019 年社運期間,有很多創作人製作protest zine (抗爭小誌),有人紀錄社會運動走向,有人藉小誌治癒讀者心靈。Monica 認為小誌不單止是「靚」和「得意」,她說「既然你是creator(創作者),你可以主宰zine(小誌)是如何做,整件事是很個人的」。最終,Monica 決定以小誌紀錄土瓜灣的樓梯舖,一直做下去,意志不滅,做了一本又一本。
Monica 稱,從前認識土瓜灣大多來自負面新聞,如沙中線及重建項目,或是聽他人道聽途說,她認知中的土瓜灣的比較貧窮的社區。因製作小誌,Monica 落區後發現土瓜灣的平民之情,是一道獨特風景。她說,「他們(街坊)好像早已認識對方,會坐在鴻福街一起吃生果」,與平時的商業市區感覺不一樣。

樓梯舖也在遷徒中
《土瓜灣樓梯舖小誌》中,Monica 記錄了八間樓梯舖,有賣水果、鐘錶、珠寶的,亦有是負責開鎖配匙、水電工程,或是售賣百貨。八間之中,其中五間已結業,三間營業中。製作小誌時,她堅持把已結業的店舖都放在小誌,又用黑色標記已結業的店舖,橙色的標記則代表仍營業,她希望讀者記得人去樓空的土地,曾經這麼一小間樓梯舖存在過。
Monica 從昔日報道得知,其中一間名為「瑞興鮮果」,是以賣香蕉聞名的水果店,原址位於九龍城道的樓梯舖,後來因為該唐樓被納入重建計劃要拆卸,樓梯舖亦難逃厄運。
一次Monica 在落山道閒逛時,看見一間專賣香蕉的店舖,乍看老闆的樣貌,一眼認得出他就是報道曾提及「瑞興鮮果」的老闆高先生。她想起早前逛上鄉道樓梯舖時也有看過高先生的卡片,店舖卻不見其人。個性少言的Monica 以見到卡片為話匣子,向高先生問個究竟。高先生則回「嘻,我賣呢啲咁平嘅嘢,我賺得幾多?」,意指搬到樓梯舖,租金便宜,水果店才能繼續營運。
Monica 說高先生是有個性之人,專注賣蕉,店舖內不同種類的蕉高掛,高先生是坐著櫈子上,用長鈎「篤蕉」下來。Monica 憶述,每次與高先生的傾談時間都是短暫,因為高先生的生意總是忙,多人來找他買生果。有次遇上有客人買蕉時揀蕉,高先生出言,「你唔好係咁摸,你要點樣嘅蕉我幫你揀,我揀最好嘅畀你」。Monica 稱,有客人指想要保存期長些的蕉,高先生會認真望望,「望啱就篤」,與他熟絡的,還會算平些。

消失於青山道 未能與老闆道別成憾事
小誌中還有記錄了好幾間樓梯舖,如「安樂承裝水電工程」,Monica 雖然未見過店舖真身,但她聽友人說過,友人每次去該大廈時,都會向老闆英叔買煙、汽水;「無名玉石珠寶店」是後居之秀,在去年六月新開張,因租金便宜而選址樓梯舖,小誌面世後,Monica 送一本給老闆娘作紀念,老闆娘原沒甚麼反應,後來 Monica 在附近瞥見老闆娘正向其他人展示自己製作的小誌,Monica 猜老闆娘收到小誌是喜悅的。
出版小誌,Monica 原意是自我紀錄,沒想過有讀者對樓梯舖感趣,更沒想過身邊有朋友跟著她走訪下一區,共同促成《青山道樓梯舖小誌》。「永勝鐘表」老闆應叔,Monica 每次提起,也驟覺可惜、帶有遺憾的相識。

她曾造訪應叔兩次,首次見面,應叔表示已在青山道開檔許久,如數家珍地介紹著貼在他店舖牆上照片,說著昔日香港影星的名字;第二次造訪,Monica 遇上應叔愁眉深鎖閱讀文件,文件上大概說明消防因結構問題,指樓梯舖不能經營,Monica 見應叔心情差,打算擇日再訪。豈料再次登門時,總是碰門釘,沒見應叔開店。
到後來,見原有「永勝鐘表」店舖貼了「永勝鐘表」的卡片,Monica 遂跟著卡片上的地點,前往探個究竟,竟然在「永勝鐘表」的舖位得知應叔已沒有做。
Monica 到「永勝鐘表」找老闆李師傅時,巧遇有一位應叔的舊客帶著壞錶來,問李師傅「嗰個阿伯(應叔)唔做了?見佢出面貼左你嘅卡片,所以過來」。應叔擔心客人沒著落,於是允許相熟行家在自己的舖位貼上其他行家樓梯舖的卡片,讓客人可以找到另一個鐘錶維修師傅。Monica 有幸見證人與人之間相遇相知微妙關係,她亦見證應叔的「永勝鐘表」遭拆卸,可是沒有應叔的聯絡方式,來不及再見,令她大感失落。
帶住小誌探索以前城市規劃美好的時光
《青山道樓梯舖》中,印證了「同行未必敵國」的關係。事源Monica 其後又訪問了另一鐘錶「生記鐘錶」老闆吳先生,吳先生與應叔也是老街坊相識。吳先生著Monica 不必太擔心他,又透露應叔現有家人照顧,Monica 於是託吳先生轉交小誌給應叔或其家人。除了樓梯舖故事,這本小誌Monica 還探討了社區空間產權的議題。她稱,現有的樓梯舖有些是租來的,有些是不用付租金,是上幾代與業主約定俗成。

以「永勝鐘表」為例,位於青山道的的店舖,是李師傅父親一代繼承下來,父親當時與業主達成共識,業主准許父親在樓梯底做生意,而父親更擔當該棟唐樓的雜工,負責清潔、燈油火蠟,倒垃圾和倒夜香。惟經營了二十三年的店舖,因市區重建而被收樓,李師傅不忍去世父親心血就此結束,另覓元州街新址,繼承父業。Monica 在兩本小誌都有加入地圖,列出店舖地圖,盼有緣讀者讀到樓梯舖的故事,可以沿路線到社區走走看看。
一不離三,Monica 現正籌備第三本小誌,這次記錄的是尖沙咀的樓梯舖。她說,傘運之後,多了社區組織和民間團體努力耕耘社區工作,都是想連結大家對社區的歸屬感。2019 年社運期間,不少民間運動的號召,令港人、社區一分子的身分認同更強。Monica 居住的社區有自發的社區報,有telegram channel(社交通訊平台),群組成員偶爾會傳來社區舊新聞、歷史照片。
Monica 稱,「雖然我無曾見證過,但我現時住在這裏,我也覺得好自豪,看回以前的事物,或多或少加深了我們年輕一代的認識,自然慢慢會培養到喜愛。」
Monica 的《樓梯舖小誌》計劃,最大心願是「希望讀者自己都有啲搞作,開始接觸社區探索」。

她曾造訪應叔兩次,首次見面,應叔表示已在青山道開檔許久,如數家珍地介紹著貼在他店舖牆上照片,說著昔日香港影星的名字;第二次造訪,Monica 遇上應叔愁眉深鎖閱讀文件,文件上大概說明消防因結構問題,指樓梯舖不能經營,Monica 見應叔心情差,打算擇日再訪。豈料再次登門時,總是碰門釘,沒見應叔開店。
到後來,見原有「永勝鐘表」店舖貼了「永勝鐘表」的卡片,Monica 遂跟著卡片上的地點,前往探個究竟,竟然在「永勝鐘表」的舖位得知應叔已沒有做。
Monica 到「永勝鐘表」找老闆李師傅時,巧遇有一位應叔的舊客帶著壞錶來,問李師傅「嗰個阿伯(應叔)唔做了?見佢出面貼左你嘅卡片,所以過來」。應叔擔心客人沒著落,於是允許相熟行家在自己的舖位貼上其他行家樓梯舖的卡片,讓客人可以找到另一個鐘錶維修師傅。Monica 有幸見證人與人之間相遇相知微妙關係,她亦見證應叔的「永勝鐘表」遭拆卸,可是沒有應叔的聯絡方式,來不及再見,令她大感失落。
帶住小誌探索以前城市規劃美好的時光
《青山道樓梯舖》中,印證了「同行未必敵國」的關係。事源Monica 其後又訪問了另一鐘錶「生記鐘錶」老闆吳先生,吳先生與應叔也是老街坊相識。吳先生著Monica 不必太擔心他,又透露應叔現有家人照顧,Monica 於是託吳先生轉交小誌給應叔或其家人。除了樓梯舖故事,這本小誌Monica 還探討了社區空間產權的議題。她稱,現有的樓梯舖有些是租來的,有些是不用付租金,是上幾代與業主約定俗成。

以「永勝鐘表」為例,位於青山道的的店舖,是李師傅父親一代繼承下來,父親當時與業主達成共識,業主准許父親在樓梯底做生意,而父親更擔當該棟唐樓的雜工,負責清潔、燈油火蠟,倒垃圾和倒夜香。惟經營了二十三年的店舖,因市區重建而被收樓,李師傅不忍去世父親心血就此結束,另覓元州街新址,繼承父業。Monica 在兩本小誌都有加入地圖,列出店舖地圖,盼有緣讀者讀到樓梯舖的故事,可以沿路線到社區走走看看。
一不離三,Monica 現正籌備第三本小誌,這次記錄的是尖沙咀的樓梯舖。她說,傘運之後,多了社區組織和民間團體努力耕耘社區工作,都是想連結大家對社區的歸屬感。2019 年社運期間,不少民間運動的號召,令港人、社區一分子的身分認同更強。Monica 居住的社區有自發的社區報,有telegram channel(社交通訊平台),群組成員偶爾會傳來社區舊新聞、歷史照片。
Monica 稱,「雖然我無曾見證過,但我現時住在這裏,我也覺得好自豪,看回以前的事物,或多或少加深了我們年輕一代的認識,自然慢慢會培養到喜愛。」
Monica 的《樓梯舖小誌》計劃,最大心願是「希望讀者自己都有啲搞作,開始接觸社區探索」。

樓梯舖也在遷徒中
《土瓜灣樓梯舖小誌》中,Monica 記錄了八間樓梯舖,有賣水果、鐘錶、珠寶的,亦有是負責開鎖配匙、水電工程,或是售賣百貨。八間之中,其中五間已結業,三間營業中。製作小誌時,她堅持把已結業的店舖都放在小誌,又用黑色標記已結業的店舖,橙色的標記則代表仍營業,她希望讀者記得人去樓空的土地,曾經這麼一小間樓梯舖存在過。
Monica 從昔日報道得知,其中一間名為「瑞興鮮果」,是以賣香蕉聞名的水果店,原址位於九龍城道的樓梯舖,後來因為該唐樓被納入重建計劃要拆卸,樓梯舖亦難逃厄運。
一次Monica 在落山道閒逛時,看見一間專賣香蕉的店舖,乍看老闆的樣貌,一眼認得出他就是報道曾提及「瑞興鮮果」的老闆高先生。她想起早前逛上鄉道樓梯舖時也有看過高先生的卡片,店舖卻不見其人。個性少言的Monica 以見到卡片為話匣子,向高先生問個究竟。高先生則回「嘻,我賣呢啲咁平嘅嘢,我賺得幾多?」,意指搬到樓梯舖,租金便宜,水果店才能繼續營運。
Monica 說高先生是有個性之人,專注賣蕉,店舖內不同種類的蕉高掛,高先生是坐著櫈子上,用長鈎「篤蕉」下來。Monica 憶述,每次與高先生的傾談時間都是短暫,因為高先生的生意總是忙,多人來找他買生果。有次遇上有客人買蕉時揀蕉,高先生出言,「你唔好係咁摸,你要點樣嘅蕉我幫你揀,我揀最好嘅畀你」。Monica 稱,有客人指想要保存期長些的蕉,高先生會認真望望,「望啱就篤」,與他熟絡的,還會算平些。

消失於青山道 未能與老闆道別成憾事
小誌中還有記錄了好幾間樓梯舖,如「安樂承裝水電工程」,Monica 雖然未見過店舖真身,但她聽友人說過,友人每次去該大廈時,都會向老闆英叔買煙、汽水;「無名玉石珠寶店」是後居之秀,在去年六月新開張,因租金便宜而選址樓梯舖,小誌面世後,Monica 送一本給老闆娘作紀念,老闆娘原沒甚麼反應,後來 Monica 在附近瞥見老闆娘正向其他人展示自己製作的小誌,Monica 猜老闆娘收到小誌是喜悅的。
出版小誌,Monica 原意是自我紀錄,沒想過有讀者對樓梯舖感趣,更沒想過身邊有朋友跟著她走訪下一區,共同促成《青山道樓梯舖小誌》。「永勝鐘表」老闆應叔,Monica 每次提起,也驟覺可惜、帶有遺憾的相識。

她曾造訪應叔兩次,首次見面,應叔表示已在青山道開檔許久,如數家珍地介紹著貼在他店舖牆上照片,說著昔日香港影星的名字;第二次造訪,Monica 遇上應叔愁眉深鎖閱讀文件,文件上大概說明消防因結構問題,指樓梯舖不能經營,Monica 見應叔心情差,打算擇日再訪。豈料再次登門時,總是碰門釘,沒見應叔開店。
到後來,見原有「永勝鐘表」店舖貼了「永勝鐘表」的卡片,Monica 遂跟著卡片上的地點,前往探個究竟,竟然在「永勝鐘表」的舖位得知應叔已沒有做。
Monica 到「永勝鐘表」找老闆李師傅時,巧遇有一位應叔的舊客帶著壞錶來,問李師傅「嗰個阿伯(應叔)唔做了?見佢出面貼左你嘅卡片,所以過來」。應叔擔心客人沒著落,於是允許相熟行家在自己的舖位貼上其他行家樓梯舖的卡片,讓客人可以找到另一個鐘錶維修師傅。Monica 有幸見證人與人之間相遇相知微妙關係,她亦見證應叔的「永勝鐘表」遭拆卸,可是沒有應叔的聯絡方式,來不及再見,令她大感失落。
帶住小誌探索以前城市規劃美好的時光
《青山道樓梯舖》中,印證了「同行未必敵國」的關係。事源Monica 其後又訪問了另一鐘錶「生記鐘錶」老闆吳先生,吳先生與應叔也是老街坊相識。吳先生著Monica 不必太擔心他,又透露應叔現有家人照顧,Monica 於是託吳先生轉交小誌給應叔或其家人。除了樓梯舖故事,這本小誌Monica 還探討了社區空間產權的議題。她稱,現有的樓梯舖有些是租來的,有些是不用付租金,是上幾代與業主約定俗成。

以「永勝鐘表」為例,位於青山道的的店舖,是李師傅父親一代繼承下來,父親當時與業主達成共識,業主准許父親在樓梯底做生意,而父親更擔當該棟唐樓的雜工,負責清潔、燈油火蠟,倒垃圾和倒夜香。惟經營了二十三年的店舖,因市區重建而被收樓,李師傅不忍去世父親心血就此結束,另覓元州街新址,繼承父業。Monica 在兩本小誌都有加入地圖,列出店舖地圖,盼有緣讀者讀到樓梯舖的故事,可以沿路線到社區走走看看。
一不離三,Monica 現正籌備第三本小誌,這次記錄的是尖沙咀的樓梯舖。她說,傘運之後,多了社區組織和民間團體努力耕耘社區工作,都是想連結大家對社區的歸屬感。2019 年社運期間,不少民間運動的號召,令港人、社區一分子的身分認同更強。Monica 居住的社區有自發的社區報,有telegram channel(社交通訊平台),群組成員偶爾會傳來社區舊新聞、歷史照片。
Monica 稱,「雖然我無曾見證過,但我現時住在這裏,我也覺得好自豪,看回以前的事物,或多或少加深了我們年輕一代的認識,自然慢慢會培養到喜愛。」
Monica 的《樓梯舖小誌》計劃,最大心願是「希望讀者自己都有啲搞作,開始接觸社區探索」。

疫情中發現社區
小時候經常搬家的Monica 憶述,她住過市區如美孚,又搬過入新界大埔、粉嶺,上學則在九龍城、九龍塘區,長大後她又回到美孚區住, 四處穿梭如掠影浮光,Monica 坦言,對於母校附近地區的歸屬感比居住地還要強,居住地對她來說只是一個用來睡覺的地方,沒歸屬感可言。
去年疫情肆虐期間,Monica 有段時間要 work from home (在家工作),她多了時間參與社區活動,她參加過由民間團體「九龍城主題步行徑」舉辦的社區智慧地圖工作坊,落區留意社區藝術,共同製成社區地圖;又參與「街坊帶路」的線上工作坊,認識土瓜灣重建發展,更參與由Breakazine (突破書誌)舉辦的小誌製作研習班。小誌研習班要求學員在課程完結時,完成一本小誌為期終習作。
Monica 一直覺得小誌的呈現方式「好得意」,她說,「啲人嘅題材通常都係『無厘啦更』,咁先fun(有趣)」,慢慢地多看、多了解小誌的她認為,小誌是一些小眾的表達途徑。Monica 舉例,2019 年社運期間,有很多創作人製作protest zine (抗爭小誌),有人紀錄社會運動走向,有人藉小誌治癒讀者心靈。Monica 認為小誌不單止是「靚」和「得意」,她說「既然你是creator(創作者),你可以主宰zine(小誌)是如何做,整件事是很個人的」。最終,Monica 決定以小誌紀錄土瓜灣的樓梯舖,一直做下去,意志不滅,做了一本又一本。
Monica 稱,從前認識土瓜灣大多來自負面新聞,如沙中線及重建項目,或是聽他人道聽途說,她認知中的土瓜灣的比較貧窮的社區。因製作小誌,Monica 落區後發現土瓜灣的平民之情,是一道獨特風景。她說,「他們(街坊)好像早已認識對方,會坐在鴻福街一起吃生果」,與平時的商業市區感覺不一樣。

樓梯舖也在遷徒中
《土瓜灣樓梯舖小誌》中,Monica 記錄了八間樓梯舖,有賣水果、鐘錶、珠寶的,亦有是負責開鎖配匙、水電工程,或是售賣百貨。八間之中,其中五間已結業,三間營業中。製作小誌時,她堅持把已結業的店舖都放在小誌,又用黑色標記已結業的店舖,橙色的標記則代表仍營業,她希望讀者記得人去樓空的土地,曾經這麼一小間樓梯舖存在過。
Monica 從昔日報道得知,其中一間名為「瑞興鮮果」,是以賣香蕉聞名的水果店,原址位於九龍城道的樓梯舖,後來因為該唐樓被納入重建計劃要拆卸,樓梯舖亦難逃厄運。
一次Monica 在落山道閒逛時,看見一間專賣香蕉的店舖,乍看老闆的樣貌,一眼認得出他就是報道曾提及「瑞興鮮果」的老闆高先生。她想起早前逛上鄉道樓梯舖時也有看過高先生的卡片,店舖卻不見其人。個性少言的Monica 以見到卡片為話匣子,向高先生問個究竟。高先生則回「嘻,我賣呢啲咁平嘅嘢,我賺得幾多?」,意指搬到樓梯舖,租金便宜,水果店才能繼續營運。
Monica 說高先生是有個性之人,專注賣蕉,店舖內不同種類的蕉高掛,高先生是坐著櫈子上,用長鈎「篤蕉」下來。Monica 憶述,每次與高先生的傾談時間都是短暫,因為高先生的生意總是忙,多人來找他買生果。有次遇上有客人買蕉時揀蕉,高先生出言,「你唔好係咁摸,你要點樣嘅蕉我幫你揀,我揀最好嘅畀你」。Monica 稱,有客人指想要保存期長些的蕉,高先生會認真望望,「望啱就篤」,與他熟絡的,還會算平些。

消失於青山道 未能與老闆道別成憾事
小誌中還有記錄了好幾間樓梯舖,如「安樂承裝水電工程」,Monica 雖然未見過店舖真身,但她聽友人說過,友人每次去該大廈時,都會向老闆英叔買煙、汽水;「無名玉石珠寶店」是後居之秀,在去年六月新開張,因租金便宜而選址樓梯舖,小誌面世後,Monica 送一本給老闆娘作紀念,老闆娘原沒甚麼反應,後來 Monica 在附近瞥見老闆娘正向其他人展示自己製作的小誌,Monica 猜老闆娘收到小誌是喜悅的。
出版小誌,Monica 原意是自我紀錄,沒想過有讀者對樓梯舖感趣,更沒想過身邊有朋友跟著她走訪下一區,共同促成《青山道樓梯舖小誌》。「永勝鐘表」老闆應叔,Monica 每次提起,也驟覺可惜、帶有遺憾的相識。

她曾造訪應叔兩次,首次見面,應叔表示已在青山道開檔許久,如數家珍地介紹著貼在他店舖牆上照片,說著昔日香港影星的名字;第二次造訪,Monica 遇上應叔愁眉深鎖閱讀文件,文件上大概說明消防因結構問題,指樓梯舖不能經營,Monica 見應叔心情差,打算擇日再訪。豈料再次登門時,總是碰門釘,沒見應叔開店。
到後來,見原有「永勝鐘表」店舖貼了「永勝鐘表」的卡片,Monica 遂跟著卡片上的地點,前往探個究竟,竟然在「永勝鐘表」的舖位得知應叔已沒有做。
Monica 到「永勝鐘表」找老闆李師傅時,巧遇有一位應叔的舊客帶著壞錶來,問李師傅「嗰個阿伯(應叔)唔做了?見佢出面貼左你嘅卡片,所以過來」。應叔擔心客人沒著落,於是允許相熟行家在自己的舖位貼上其他行家樓梯舖的卡片,讓客人可以找到另一個鐘錶維修師傅。Monica 有幸見證人與人之間相遇相知微妙關係,她亦見證應叔的「永勝鐘表」遭拆卸,可是沒有應叔的聯絡方式,來不及再見,令她大感失落。
帶住小誌探索以前城市規劃美好的時光
《青山道樓梯舖》中,印證了「同行未必敵國」的關係。事源Monica 其後又訪問了另一鐘錶「生記鐘錶」老闆吳先生,吳先生與應叔也是老街坊相識。吳先生著Monica 不必太擔心他,又透露應叔現有家人照顧,Monica 於是託吳先生轉交小誌給應叔或其家人。除了樓梯舖故事,這本小誌Monica 還探討了社區空間產權的議題。她稱,現有的樓梯舖有些是租來的,有些是不用付租金,是上幾代與業主約定俗成。

以「永勝鐘表」為例,位於青山道的的店舖,是李師傅父親一代繼承下來,父親當時與業主達成共識,業主准許父親在樓梯底做生意,而父親更擔當該棟唐樓的雜工,負責清潔、燈油火蠟,倒垃圾和倒夜香。惟經營了二十三年的店舖,因市區重建而被收樓,李師傅不忍去世父親心血就此結束,另覓元州街新址,繼承父業。Monica 在兩本小誌都有加入地圖,列出店舖地圖,盼有緣讀者讀到樓梯舖的故事,可以沿路線到社區走走看看。
一不離三,Monica 現正籌備第三本小誌,這次記錄的是尖沙咀的樓梯舖。她說,傘運之後,多了社區組織和民間團體努力耕耘社區工作,都是想連結大家對社區的歸屬感。2019 年社運期間,不少民間運動的號召,令港人、社區一分子的身分認同更強。Monica 居住的社區有自發的社區報,有telegram channel(社交通訊平台),群組成員偶爾會傳來社區舊新聞、歷史照片。
Monica 稱,「雖然我無曾見證過,但我現時住在這裏,我也覺得好自豪,看回以前的事物,或多或少加深了我們年輕一代的認識,自然慢慢會培養到喜愛。」
Monica 的《樓梯舖小誌》計劃,最大心願是「希望讀者自己都有啲搞作,開始接觸社區探索」。

消失於青山道 未能與老闆道別成憾事
小誌中還有記錄了好幾間樓梯舖,如「安樂承裝水電工程」,Monica 雖然未見過店舖真身,但她聽友人說過,友人每次去該大廈時,都會向老闆英叔買煙、汽水;「無名玉石珠寶店」是後居之秀,在去年六月新開張,因租金便宜而選址樓梯舖,小誌面世後,Monica 送一本給老闆娘作紀念,老闆娘原沒甚麼反應,後來 Monica 在附近瞥見老闆娘正向其他人展示自己製作的小誌,Monica 猜老闆娘收到小誌是喜悅的。
出版小誌,Monica 原意是自我紀錄,沒想過有讀者對樓梯舖感趣,更沒想過身邊有朋友跟著她走訪下一區,共同促成《青山道樓梯舖小誌》。「永勝鐘表」老闆應叔,Monica 每次提起,也驟覺可惜、帶有遺憾的相識。

她曾造訪應叔兩次,首次見面,應叔表示已在青山道開檔許久,如數家珍地介紹著貼在他店舖牆上照片,說著昔日香港影星的名字;第二次造訪,Monica 遇上應叔愁眉深鎖閱讀文件,文件上大概說明消防因結構問題,指樓梯舖不能經營,Monica 見應叔心情差,打算擇日再訪。豈料再次登門時,總是碰門釘,沒見應叔開店。
到後來,見原有「永勝鐘表」店舖貼了「永勝鐘表」的卡片,Monica 遂跟著卡片上的地點,前往探個究竟,竟然在「永勝鐘表」的舖位得知應叔已沒有做。
Monica 到「永勝鐘表」找老闆李師傅時,巧遇有一位應叔的舊客帶著壞錶來,問李師傅「嗰個阿伯(應叔)唔做了?見佢出面貼左你嘅卡片,所以過來」。應叔擔心客人沒著落,於是允許相熟行家在自己的舖位貼上其他行家樓梯舖的卡片,讓客人可以找到另一個鐘錶維修師傅。Monica 有幸見證人與人之間相遇相知微妙關係,她亦見證應叔的「永勝鐘表」遭拆卸,可是沒有應叔的聯絡方式,來不及再見,令她大感失落。
帶住小誌探索以前城市規劃美好的時光
《青山道樓梯舖》中,印證了「同行未必敵國」的關係。事源Monica 其後又訪問了另一鐘錶「生記鐘錶」老闆吳先生,吳先生與應叔也是老街坊相識。吳先生著Monica 不必太擔心他,又透露應叔現有家人照顧,Monica 於是託吳先生轉交小誌給應叔或其家人。除了樓梯舖故事,這本小誌Monica 還探討了社區空間產權的議題。她稱,現有的樓梯舖有些是租來的,有些是不用付租金,是上幾代與業主約定俗成。

以「永勝鐘表」為例,位於青山道的的店舖,是李師傅父親一代繼承下來,父親當時與業主達成共識,業主准許父親在樓梯底做生意,而父親更擔當該棟唐樓的雜工,負責清潔、燈油火蠟,倒垃圾和倒夜香。惟經營了二十三年的店舖,因市區重建而被收樓,李師傅不忍去世父親心血就此結束,另覓元州街新址,繼承父業。Monica 在兩本小誌都有加入地圖,列出店舖地圖,盼有緣讀者讀到樓梯舖的故事,可以沿路線到社區走走看看。
一不離三,Monica 現正籌備第三本小誌,這次記錄的是尖沙咀的樓梯舖。她說,傘運之後,多了社區組織和民間團體努力耕耘社區工作,都是想連結大家對社區的歸屬感。2019 年社運期間,不少民間運動的號召,令港人、社區一分子的身分認同更強。Monica 居住的社區有自發的社區報,有telegram channel(社交通訊平台),群組成員偶爾會傳來社區舊新聞、歷史照片。
Monica 稱,「雖然我無曾見證過,但我現時住在這裏,我也覺得好自豪,看回以前的事物,或多或少加深了我們年輕一代的認識,自然慢慢會培養到喜愛。」
Monica 的《樓梯舖小誌》計劃,最大心願是「希望讀者自己都有啲搞作,開始接觸社區探索」。

樓梯舖也在遷徒中
《土瓜灣樓梯舖小誌》中,Monica 記錄了八間樓梯舖,有賣水果、鐘錶、珠寶的,亦有是負責開鎖配匙、水電工程,或是售賣百貨。八間之中,其中五間已結業,三間營業中。製作小誌時,她堅持把已結業的店舖都放在小誌,又用黑色標記已結業的店舖,橙色的標記則代表仍營業,她希望讀者記得人去樓空的土地,曾經這麼一小間樓梯舖存在過。
Monica 從昔日報道得知,其中一間名為「瑞興鮮果」,是以賣香蕉聞名的水果店,原址位於九龍城道的樓梯舖,後來因為該唐樓被納入重建計劃要拆卸,樓梯舖亦難逃厄運。
一次Monica 在落山道閒逛時,看見一間專賣香蕉的店舖,乍看老闆的樣貌,一眼認得出他就是報道曾提及「瑞興鮮果」的老闆高先生。她想起早前逛上鄉道樓梯舖時也有看過高先生的卡片,店舖卻不見其人。個性少言的Monica 以見到卡片為話匣子,向高先生問個究竟。高先生則回「嘻,我賣呢啲咁平嘅嘢,我賺得幾多?」,意指搬到樓梯舖,租金便宜,水果店才能繼續營運。
Monica 說高先生是有個性之人,專注賣蕉,店舖內不同種類的蕉高掛,高先生是坐著櫈子上,用長鈎「篤蕉」下來。Monica 憶述,每次與高先生的傾談時間都是短暫,因為高先生的生意總是忙,多人來找他買生果。有次遇上有客人買蕉時揀蕉,高先生出言,「你唔好係咁摸,你要點樣嘅蕉我幫你揀,我揀最好嘅畀你」。Monica 稱,有客人指想要保存期長些的蕉,高先生會認真望望,「望啱就篤」,與他熟絡的,還會算平些。

消失於青山道 未能與老闆道別成憾事
小誌中還有記錄了好幾間樓梯舖,如「安樂承裝水電工程」,Monica 雖然未見過店舖真身,但她聽友人說過,友人每次去該大廈時,都會向老闆英叔買煙、汽水;「無名玉石珠寶店」是後居之秀,在去年六月新開張,因租金便宜而選址樓梯舖,小誌面世後,Monica 送一本給老闆娘作紀念,老闆娘原沒甚麼反應,後來 Monica 在附近瞥見老闆娘正向其他人展示自己製作的小誌,Monica 猜老闆娘收到小誌是喜悅的。
出版小誌,Monica 原意是自我紀錄,沒想過有讀者對樓梯舖感趣,更沒想過身邊有朋友跟著她走訪下一區,共同促成《青山道樓梯舖小誌》。「永勝鐘表」老闆應叔,Monica 每次提起,也驟覺可惜、帶有遺憾的相識。

她曾造訪應叔兩次,首次見面,應叔表示已在青山道開檔許久,如數家珍地介紹著貼在他店舖牆上照片,說著昔日香港影星的名字;第二次造訪,Monica 遇上應叔愁眉深鎖閱讀文件,文件上大概說明消防因結構問題,指樓梯舖不能經營,Monica 見應叔心情差,打算擇日再訪。豈料再次登門時,總是碰門釘,沒見應叔開店。
到後來,見原有「永勝鐘表」店舖貼了「永勝鐘表」的卡片,Monica 遂跟著卡片上的地點,前往探個究竟,竟然在「永勝鐘表」的舖位得知應叔已沒有做。
Monica 到「永勝鐘表」找老闆李師傅時,巧遇有一位應叔的舊客帶著壞錶來,問李師傅「嗰個阿伯(應叔)唔做了?見佢出面貼左你嘅卡片,所以過來」。應叔擔心客人沒著落,於是允許相熟行家在自己的舖位貼上其他行家樓梯舖的卡片,讓客人可以找到另一個鐘錶維修師傅。Monica 有幸見證人與人之間相遇相知微妙關係,她亦見證應叔的「永勝鐘表」遭拆卸,可是沒有應叔的聯絡方式,來不及再見,令她大感失落。
帶住小誌探索以前城市規劃美好的時光
《青山道樓梯舖》中,印證了「同行未必敵國」的關係。事源Monica 其後又訪問了另一鐘錶「生記鐘錶」老闆吳先生,吳先生與應叔也是老街坊相識。吳先生著Monica 不必太擔心他,又透露應叔現有家人照顧,Monica 於是託吳先生轉交小誌給應叔或其家人。除了樓梯舖故事,這本小誌Monica 還探討了社區空間產權的議題。她稱,現有的樓梯舖有些是租來的,有些是不用付租金,是上幾代與業主約定俗成。

以「永勝鐘表」為例,位於青山道的的店舖,是李師傅父親一代繼承下來,父親當時與業主達成共識,業主准許父親在樓梯底做生意,而父親更擔當該棟唐樓的雜工,負責清潔、燈油火蠟,倒垃圾和倒夜香。惟經營了二十三年的店舖,因市區重建而被收樓,李師傅不忍去世父親心血就此結束,另覓元州街新址,繼承父業。Monica 在兩本小誌都有加入地圖,列出店舖地圖,盼有緣讀者讀到樓梯舖的故事,可以沿路線到社區走走看看。
一不離三,Monica 現正籌備第三本小誌,這次記錄的是尖沙咀的樓梯舖。她說,傘運之後,多了社區組織和民間團體努力耕耘社區工作,都是想連結大家對社區的歸屬感。2019 年社運期間,不少民間運動的號召,令港人、社區一分子的身分認同更強。Monica 居住的社區有自發的社區報,有telegram channel(社交通訊平台),群組成員偶爾會傳來社區舊新聞、歷史照片。
Monica 稱,「雖然我無曾見證過,但我現時住在這裏,我也覺得好自豪,看回以前的事物,或多或少加深了我們年輕一代的認識,自然慢慢會培養到喜愛。」
Monica 的《樓梯舖小誌》計劃,最大心願是「希望讀者自己都有啲搞作,開始接觸社區探索」。

疫情中發現社區
小時候經常搬家的Monica 憶述,她住過市區如美孚,又搬過入新界大埔、粉嶺,上學則在九龍城、九龍塘區,長大後她又回到美孚區住, 四處穿梭如掠影浮光,Monica 坦言,對於母校附近地區的歸屬感比居住地還要強,居住地對她來說只是一個用來睡覺的地方,沒歸屬感可言。
去年疫情肆虐期間,Monica 有段時間要 work from home (在家工作),她多了時間參與社區活動,她參加過由民間團體「九龍城主題步行徑」舉辦的社區智慧地圖工作坊,落區留意社區藝術,共同製成社區地圖;又參與「街坊帶路」的線上工作坊,認識土瓜灣重建發展,更參與由Breakazine (突破書誌)舉辦的小誌製作研習班。小誌研習班要求學員在課程完結時,完成一本小誌為期終習作。
Monica 一直覺得小誌的呈現方式「好得意」,她說,「啲人嘅題材通常都係『無厘啦更』,咁先fun(有趣)」,慢慢地多看、多了解小誌的她認為,小誌是一些小眾的表達途徑。Monica 舉例,2019 年社運期間,有很多創作人製作protest zine (抗爭小誌),有人紀錄社會運動走向,有人藉小誌治癒讀者心靈。Monica 認為小誌不單止是「靚」和「得意」,她說「既然你是creator(創作者),你可以主宰zine(小誌)是如何做,整件事是很個人的」。最終,Monica 決定以小誌紀錄土瓜灣的樓梯舖,一直做下去,意志不滅,做了一本又一本。
Monica 稱,從前認識土瓜灣大多來自負面新聞,如沙中線及重建項目,或是聽他人道聽途說,她認知中的土瓜灣的比較貧窮的社區。因製作小誌,Monica 落區後發現土瓜灣的平民之情,是一道獨特風景。她說,「他們(街坊)好像早已認識對方,會坐在鴻福街一起吃生果」,與平時的商業市區感覺不一樣。

樓梯舖也在遷徒中
《土瓜灣樓梯舖小誌》中,Monica 記錄了八間樓梯舖,有賣水果、鐘錶、珠寶的,亦有是負責開鎖配匙、水電工程,或是售賣百貨。八間之中,其中五間已結業,三間營業中。製作小誌時,她堅持把已結業的店舖都放在小誌,又用黑色標記已結業的店舖,橙色的標記則代表仍營業,她希望讀者記得人去樓空的土地,曾經這麼一小間樓梯舖存在過。
Monica 從昔日報道得知,其中一間名為「瑞興鮮果」,是以賣香蕉聞名的水果店,原址位於九龍城道的樓梯舖,後來因為該唐樓被納入重建計劃要拆卸,樓梯舖亦難逃厄運。
一次Monica 在落山道閒逛時,看見一間專賣香蕉的店舖,乍看老闆的樣貌,一眼認得出他就是報道曾提及「瑞興鮮果」的老闆高先生。她想起早前逛上鄉道樓梯舖時也有看過高先生的卡片,店舖卻不見其人。個性少言的Monica 以見到卡片為話匣子,向高先生問個究竟。高先生則回「嘻,我賣呢啲咁平嘅嘢,我賺得幾多?」,意指搬到樓梯舖,租金便宜,水果店才能繼續營運。
Monica 說高先生是有個性之人,專注賣蕉,店舖內不同種類的蕉高掛,高先生是坐著櫈子上,用長鈎「篤蕉」下來。Monica 憶述,每次與高先生的傾談時間都是短暫,因為高先生的生意總是忙,多人來找他買生果。有次遇上有客人買蕉時揀蕉,高先生出言,「你唔好係咁摸,你要點樣嘅蕉我幫你揀,我揀最好嘅畀你」。Monica 稱,有客人指想要保存期長些的蕉,高先生會認真望望,「望啱就篤」,與他熟絡的,還會算平些。

消失於青山道 未能與老闆道別成憾事
小誌中還有記錄了好幾間樓梯舖,如「安樂承裝水電工程」,Monica 雖然未見過店舖真身,但她聽友人說過,友人每次去該大廈時,都會向老闆英叔買煙、汽水;「無名玉石珠寶店」是後居之秀,在去年六月新開張,因租金便宜而選址樓梯舖,小誌面世後,Monica 送一本給老闆娘作紀念,老闆娘原沒甚麼反應,後來 Monica 在附近瞥見老闆娘正向其他人展示自己製作的小誌,Monica 猜老闆娘收到小誌是喜悅的。
出版小誌,Monica 原意是自我紀錄,沒想過有讀者對樓梯舖感趣,更沒想過身邊有朋友跟著她走訪下一區,共同促成《青山道樓梯舖小誌》。「永勝鐘表」老闆應叔,Monica 每次提起,也驟覺可惜、帶有遺憾的相識。

她曾造訪應叔兩次,首次見面,應叔表示已在青山道開檔許久,如數家珍地介紹著貼在他店舖牆上照片,說著昔日香港影星的名字;第二次造訪,Monica 遇上應叔愁眉深鎖閱讀文件,文件上大概說明消防因結構問題,指樓梯舖不能經營,Monica 見應叔心情差,打算擇日再訪。豈料再次登門時,總是碰門釘,沒見應叔開店。
到後來,見原有「永勝鐘表」店舖貼了「永勝鐘表」的卡片,Monica 遂跟著卡片上的地點,前往探個究竟,竟然在「永勝鐘表」的舖位得知應叔已沒有做。
Monica 到「永勝鐘表」找老闆李師傅時,巧遇有一位應叔的舊客帶著壞錶來,問李師傅「嗰個阿伯(應叔)唔做了?見佢出面貼左你嘅卡片,所以過來」。應叔擔心客人沒著落,於是允許相熟行家在自己的舖位貼上其他行家樓梯舖的卡片,讓客人可以找到另一個鐘錶維修師傅。Monica 有幸見證人與人之間相遇相知微妙關係,她亦見證應叔的「永勝鐘表」遭拆卸,可是沒有應叔的聯絡方式,來不及再見,令她大感失落。
帶住小誌探索以前城市規劃美好的時光
《青山道樓梯舖》中,印證了「同行未必敵國」的關係。事源Monica 其後又訪問了另一鐘錶「生記鐘錶」老闆吳先生,吳先生與應叔也是老街坊相識。吳先生著Monica 不必太擔心他,又透露應叔現有家人照顧,Monica 於是託吳先生轉交小誌給應叔或其家人。除了樓梯舖故事,這本小誌Monica 還探討了社區空間產權的議題。她稱,現有的樓梯舖有些是租來的,有些是不用付租金,是上幾代與業主約定俗成。

以「永勝鐘表」為例,位於青山道的的店舖,是李師傅父親一代繼承下來,父親當時與業主達成共識,業主准許父親在樓梯底做生意,而父親更擔當該棟唐樓的雜工,負責清潔、燈油火蠟,倒垃圾和倒夜香。惟經營了二十三年的店舖,因市區重建而被收樓,李師傅不忍去世父親心血就此結束,另覓元州街新址,繼承父業。Monica 在兩本小誌都有加入地圖,列出店舖地圖,盼有緣讀者讀到樓梯舖的故事,可以沿路線到社區走走看看。
一不離三,Monica 現正籌備第三本小誌,這次記錄的是尖沙咀的樓梯舖。她說,傘運之後,多了社區組織和民間團體努力耕耘社區工作,都是想連結大家對社區的歸屬感。2019 年社運期間,不少民間運動的號召,令港人、社區一分子的身分認同更強。Monica 居住的社區有自發的社區報,有telegram channel(社交通訊平台),群組成員偶爾會傳來社區舊新聞、歷史照片。
Monica 稱,「雖然我無曾見證過,但我現時住在這裏,我也覺得好自豪,看回以前的事物,或多或少加深了我們年輕一代的認識,自然慢慢會培養到喜愛。」
Monica 的《樓梯舖小誌》計劃,最大心願是「希望讀者自己都有啲搞作,開始接觸社區探索」。

她曾造訪應叔兩次,首次見面,應叔表示已在青山道開檔許久,如數家珍地介紹著貼在他店舖牆上照片,說著昔日香港影星的名字;第二次造訪,Monica 遇上應叔愁眉深鎖閱讀文件,文件上大概說明消防因結構問題,指樓梯舖不能經營,Monica 見應叔心情差,打算擇日再訪。豈料再次登門時,總是碰門釘,沒見應叔開店。
到後來,見原有「永勝鐘表」店舖貼了「永勝鐘表」的卡片,Monica 遂跟著卡片上的地點,前往探個究竟,竟然在「永勝鐘表」的舖位得知應叔已沒有做。
Monica 到「永勝鐘表」找老闆李師傅時,巧遇有一位應叔的舊客帶著壞錶來,問李師傅「嗰個阿伯(應叔)唔做了?見佢出面貼左你嘅卡片,所以過來」。應叔擔心客人沒著落,於是允許相熟行家在自己的舖位貼上其他行家樓梯舖的卡片,讓客人可以找到另一個鐘錶維修師傅。Monica 有幸見證人與人之間相遇相知微妙關係,她亦見證應叔的「永勝鐘表」遭拆卸,可是沒有應叔的聯絡方式,來不及再見,令她大感失落。
帶住小誌探索以前城市規劃美好的時光
《青山道樓梯舖》中,印證了「同行未必敵國」的關係。事源Monica 其後又訪問了另一鐘錶「生記鐘錶」老闆吳先生,吳先生與應叔也是老街坊相識。吳先生著Monica 不必太擔心他,又透露應叔現有家人照顧,Monica 於是託吳先生轉交小誌給應叔或其家人。除了樓梯舖故事,這本小誌Monica 還探討了社區空間產權的議題。她稱,現有的樓梯舖有些是租來的,有些是不用付租金,是上幾代與業主約定俗成。

以「永勝鐘表」為例,位於青山道的的店舖,是李師傅父親一代繼承下來,父親當時與業主達成共識,業主准許父親在樓梯底做生意,而父親更擔當該棟唐樓的雜工,負責清潔、燈油火蠟,倒垃圾和倒夜香。惟經營了二十三年的店舖,因市區重建而被收樓,李師傅不忍去世父親心血就此結束,另覓元州街新址,繼承父業。Monica 在兩本小誌都有加入地圖,列出店舖地圖,盼有緣讀者讀到樓梯舖的故事,可以沿路線到社區走走看看。
一不離三,Monica 現正籌備第三本小誌,這次記錄的是尖沙咀的樓梯舖。她說,傘運之後,多了社區組織和民間團體努力耕耘社區工作,都是想連結大家對社區的歸屬感。2019 年社運期間,不少民間運動的號召,令港人、社區一分子的身分認同更強。Monica 居住的社區有自發的社區報,有telegram channel(社交通訊平台),群組成員偶爾會傳來社區舊新聞、歷史照片。
Monica 稱,「雖然我無曾見證過,但我現時住在這裏,我也覺得好自豪,看回以前的事物,或多或少加深了我們年輕一代的認識,自然慢慢會培養到喜愛。」
Monica 的《樓梯舖小誌》計劃,最大心願是「希望讀者自己都有啲搞作,開始接觸社區探索」。

消失於青山道 未能與老闆道別成憾事
小誌中還有記錄了好幾間樓梯舖,如「安樂承裝水電工程」,Monica 雖然未見過店舖真身,但她聽友人說過,友人每次去該大廈時,都會向老闆英叔買煙、汽水;「無名玉石珠寶店」是後居之秀,在去年六月新開張,因租金便宜而選址樓梯舖,小誌面世後,Monica 送一本給老闆娘作紀念,老闆娘原沒甚麼反應,後來 Monica 在附近瞥見老闆娘正向其他人展示自己製作的小誌,Monica 猜老闆娘收到小誌是喜悅的。
出版小誌,Monica 原意是自我紀錄,沒想過有讀者對樓梯舖感趣,更沒想過身邊有朋友跟著她走訪下一區,共同促成《青山道樓梯舖小誌》。「永勝鐘表」老闆應叔,Monica 每次提起,也驟覺可惜、帶有遺憾的相識。

她曾造訪應叔兩次,首次見面,應叔表示已在青山道開檔許久,如數家珍地介紹著貼在他店舖牆上照片,說著昔日香港影星的名字;第二次造訪,Monica 遇上應叔愁眉深鎖閱讀文件,文件上大概說明消防因結構問題,指樓梯舖不能經營,Monica 見應叔心情差,打算擇日再訪。豈料再次登門時,總是碰門釘,沒見應叔開店。
到後來,見原有「永勝鐘表」店舖貼了「永勝鐘表」的卡片,Monica 遂跟著卡片上的地點,前往探個究竟,竟然在「永勝鐘表」的舖位得知應叔已沒有做。
Monica 到「永勝鐘表」找老闆李師傅時,巧遇有一位應叔的舊客帶著壞錶來,問李師傅「嗰個阿伯(應叔)唔做了?見佢出面貼左你嘅卡片,所以過來」。應叔擔心客人沒著落,於是允許相熟行家在自己的舖位貼上其他行家樓梯舖的卡片,讓客人可以找到另一個鐘錶維修師傅。Monica 有幸見證人與人之間相遇相知微妙關係,她亦見證應叔的「永勝鐘表」遭拆卸,可是沒有應叔的聯絡方式,來不及再見,令她大感失落。
帶住小誌探索以前城市規劃美好的時光
《青山道樓梯舖》中,印證了「同行未必敵國」的關係。事源Monica 其後又訪問了另一鐘錶「生記鐘錶」老闆吳先生,吳先生與應叔也是老街坊相識。吳先生著Monica 不必太擔心他,又透露應叔現有家人照顧,Monica 於是託吳先生轉交小誌給應叔或其家人。除了樓梯舖故事,這本小誌Monica 還探討了社區空間產權的議題。她稱,現有的樓梯舖有些是租來的,有些是不用付租金,是上幾代與業主約定俗成。

以「永勝鐘表」為例,位於青山道的的店舖,是李師傅父親一代繼承下來,父親當時與業主達成共識,業主准許父親在樓梯底做生意,而父親更擔當該棟唐樓的雜工,負責清潔、燈油火蠟,倒垃圾和倒夜香。惟經營了二十三年的店舖,因市區重建而被收樓,李師傅不忍去世父親心血就此結束,另覓元州街新址,繼承父業。Monica 在兩本小誌都有加入地圖,列出店舖地圖,盼有緣讀者讀到樓梯舖的故事,可以沿路線到社區走走看看。
一不離三,Monica 現正籌備第三本小誌,這次記錄的是尖沙咀的樓梯舖。她說,傘運之後,多了社區組織和民間團體努力耕耘社區工作,都是想連結大家對社區的歸屬感。2019 年社運期間,不少民間運動的號召,令港人、社區一分子的身分認同更強。Monica 居住的社區有自發的社區報,有telegram channel(社交通訊平台),群組成員偶爾會傳來社區舊新聞、歷史照片。
Monica 稱,「雖然我無曾見證過,但我現時住在這裏,我也覺得好自豪,看回以前的事物,或多或少加深了我們年輕一代的認識,自然慢慢會培養到喜愛。」
Monica 的《樓梯舖小誌》計劃,最大心願是「希望讀者自己都有啲搞作,開始接觸社區探索」。

樓梯舖也在遷徒中
《土瓜灣樓梯舖小誌》中,Monica 記錄了八間樓梯舖,有賣水果、鐘錶、珠寶的,亦有是負責開鎖配匙、水電工程,或是售賣百貨。八間之中,其中五間已結業,三間營業中。製作小誌時,她堅持把已結業的店舖都放在小誌,又用黑色標記已結業的店舖,橙色的標記則代表仍營業,她希望讀者記得人去樓空的土地,曾經這麼一小間樓梯舖存在過。
Monica 從昔日報道得知,其中一間名為「瑞興鮮果」,是以賣香蕉聞名的水果店,原址位於九龍城道的樓梯舖,後來因為該唐樓被納入重建計劃要拆卸,樓梯舖亦難逃厄運。
一次Monica 在落山道閒逛時,看見一間專賣香蕉的店舖,乍看老闆的樣貌,一眼認得出他就是報道曾提及「瑞興鮮果」的老闆高先生。她想起早前逛上鄉道樓梯舖時也有看過高先生的卡片,店舖卻不見其人。個性少言的Monica 以見到卡片為話匣子,向高先生問個究竟。高先生則回「嘻,我賣呢啲咁平嘅嘢,我賺得幾多?」,意指搬到樓梯舖,租金便宜,水果店才能繼續營運。
Monica 說高先生是有個性之人,專注賣蕉,店舖內不同種類的蕉高掛,高先生是坐著櫈子上,用長鈎「篤蕉」下來。Monica 憶述,每次與高先生的傾談時間都是短暫,因為高先生的生意總是忙,多人來找他買生果。有次遇上有客人買蕉時揀蕉,高先生出言,「你唔好係咁摸,你要點樣嘅蕉我幫你揀,我揀最好嘅畀你」。Monica 稱,有客人指想要保存期長些的蕉,高先生會認真望望,「望啱就篤」,與他熟絡的,還會算平些。

消失於青山道 未能與老闆道別成憾事
小誌中還有記錄了好幾間樓梯舖,如「安樂承裝水電工程」,Monica 雖然未見過店舖真身,但她聽友人說過,友人每次去該大廈時,都會向老闆英叔買煙、汽水;「無名玉石珠寶店」是後居之秀,在去年六月新開張,因租金便宜而選址樓梯舖,小誌面世後,Monica 送一本給老闆娘作紀念,老闆娘原沒甚麼反應,後來 Monica 在附近瞥見老闆娘正向其他人展示自己製作的小誌,Monica 猜老闆娘收到小誌是喜悅的。
出版小誌,Monica 原意是自我紀錄,沒想過有讀者對樓梯舖感趣,更沒想過身邊有朋友跟著她走訪下一區,共同促成《青山道樓梯舖小誌》。「永勝鐘表」老闆應叔,Monica 每次提起,也驟覺可惜、帶有遺憾的相識。

她曾造訪應叔兩次,首次見面,應叔表示已在青山道開檔許久,如數家珍地介紹著貼在他店舖牆上照片,說著昔日香港影星的名字;第二次造訪,Monica 遇上應叔愁眉深鎖閱讀文件,文件上大概說明消防因結構問題,指樓梯舖不能經營,Monica 見應叔心情差,打算擇日再訪。豈料再次登門時,總是碰門釘,沒見應叔開店。
到後來,見原有「永勝鐘表」店舖貼了「永勝鐘表」的卡片,Monica 遂跟著卡片上的地點,前往探個究竟,竟然在「永勝鐘表」的舖位得知應叔已沒有做。
Monica 到「永勝鐘表」找老闆李師傅時,巧遇有一位應叔的舊客帶著壞錶來,問李師傅「嗰個阿伯(應叔)唔做了?見佢出面貼左你嘅卡片,所以過來」。應叔擔心客人沒著落,於是允許相熟行家在自己的舖位貼上其他行家樓梯舖的卡片,讓客人可以找到另一個鐘錶維修師傅。Monica 有幸見證人與人之間相遇相知微妙關係,她亦見證應叔的「永勝鐘表」遭拆卸,可是沒有應叔的聯絡方式,來不及再見,令她大感失落。
帶住小誌探索以前城市規劃美好的時光
《青山道樓梯舖》中,印證了「同行未必敵國」的關係。事源Monica 其後又訪問了另一鐘錶「生記鐘錶」老闆吳先生,吳先生與應叔也是老街坊相識。吳先生著Monica 不必太擔心他,又透露應叔現有家人照顧,Monica 於是託吳先生轉交小誌給應叔或其家人。除了樓梯舖故事,這本小誌Monica 還探討了社區空間產權的議題。她稱,現有的樓梯舖有些是租來的,有些是不用付租金,是上幾代與業主約定俗成。

以「永勝鐘表」為例,位於青山道的的店舖,是李師傅父親一代繼承下來,父親當時與業主達成共識,業主准許父親在樓梯底做生意,而父親更擔當該棟唐樓的雜工,負責清潔、燈油火蠟,倒垃圾和倒夜香。惟經營了二十三年的店舖,因市區重建而被收樓,李師傅不忍去世父親心血就此結束,另覓元州街新址,繼承父業。Monica 在兩本小誌都有加入地圖,列出店舖地圖,盼有緣讀者讀到樓梯舖的故事,可以沿路線到社區走走看看。
一不離三,Monica 現正籌備第三本小誌,這次記錄的是尖沙咀的樓梯舖。她說,傘運之後,多了社區組織和民間團體努力耕耘社區工作,都是想連結大家對社區的歸屬感。2019 年社運期間,不少民間運動的號召,令港人、社區一分子的身分認同更強。Monica 居住的社區有自發的社區報,有telegram channel(社交通訊平台),群組成員偶爾會傳來社區舊新聞、歷史照片。
Monica 稱,「雖然我無曾見證過,但我現時住在這裏,我也覺得好自豪,看回以前的事物,或多或少加深了我們年輕一代的認識,自然慢慢會培養到喜愛。」
Monica 的《樓梯舖小誌》計劃,最大心願是「希望讀者自己都有啲搞作,開始接觸社區探索」。

疫情中發現社區
小時候經常搬家的Monica 憶述,她住過市區如美孚,又搬過入新界大埔、粉嶺,上學則在九龍城、九龍塘區,長大後她又回到美孚區住, 四處穿梭如掠影浮光,Monica 坦言,對於母校附近地區的歸屬感比居住地還要強,居住地對她來說只是一個用來睡覺的地方,沒歸屬感可言。
去年疫情肆虐期間,Monica 有段時間要 work from home (在家工作),她多了時間參與社區活動,她參加過由民間團體「九龍城主題步行徑」舉辦的社區智慧地圖工作坊,落區留意社區藝術,共同製成社區地圖;又參與「街坊帶路」的線上工作坊,認識土瓜灣重建發展,更參與由Breakazine (突破書誌)舉辦的小誌製作研習班。小誌研習班要求學員在課程完結時,完成一本小誌為期終習作。
Monica 一直覺得小誌的呈現方式「好得意」,她說,「啲人嘅題材通常都係『無厘啦更』,咁先fun(有趣)」,慢慢地多看、多了解小誌的她認為,小誌是一些小眾的表達途徑。Monica 舉例,2019 年社運期間,有很多創作人製作protest zine (抗爭小誌),有人紀錄社會運動走向,有人藉小誌治癒讀者心靈。Monica 認為小誌不單止是「靚」和「得意」,她說「既然你是creator(創作者),你可以主宰zine(小誌)是如何做,整件事是很個人的」。最終,Monica 決定以小誌紀錄土瓜灣的樓梯舖,一直做下去,意志不滅,做了一本又一本。
Monica 稱,從前認識土瓜灣大多來自負面新聞,如沙中線及重建項目,或是聽他人道聽途說,她認知中的土瓜灣的比較貧窮的社區。因製作小誌,Monica 落區後發現土瓜灣的平民之情,是一道獨特風景。她說,「他們(街坊)好像早已認識對方,會坐在鴻福街一起吃生果」,與平時的商業市區感覺不一樣。

樓梯舖也在遷徒中
《土瓜灣樓梯舖小誌》中,Monica 記錄了八間樓梯舖,有賣水果、鐘錶、珠寶的,亦有是負責開鎖配匙、水電工程,或是售賣百貨。八間之中,其中五間已結業,三間營業中。製作小誌時,她堅持把已結業的店舖都放在小誌,又用黑色標記已結業的店舖,橙色的標記則代表仍營業,她希望讀者記得人去樓空的土地,曾經這麼一小間樓梯舖存在過。
Monica 從昔日報道得知,其中一間名為「瑞興鮮果」,是以賣香蕉聞名的水果店,原址位於九龍城道的樓梯舖,後來因為該唐樓被納入重建計劃要拆卸,樓梯舖亦難逃厄運。
一次Monica 在落山道閒逛時,看見一間專賣香蕉的店舖,乍看老闆的樣貌,一眼認得出他就是報道曾提及「瑞興鮮果」的老闆高先生。她想起早前逛上鄉道樓梯舖時也有看過高先生的卡片,店舖卻不見其人。個性少言的Monica 以見到卡片為話匣子,向高先生問個究竟。高先生則回「嘻,我賣呢啲咁平嘅嘢,我賺得幾多?」,意指搬到樓梯舖,租金便宜,水果店才能繼續營運。
Monica 說高先生是有個性之人,專注賣蕉,店舖內不同種類的蕉高掛,高先生是坐著櫈子上,用長鈎「篤蕉」下來。Monica 憶述,每次與高先生的傾談時間都是短暫,因為高先生的生意總是忙,多人來找他買生果。有次遇上有客人買蕉時揀蕉,高先生出言,「你唔好係咁摸,你要點樣嘅蕉我幫你揀,我揀最好嘅畀你」。Monica 稱,有客人指想要保存期長些的蕉,高先生會認真望望,「望啱就篤」,與他熟絡的,還會算平些。

消失於青山道 未能與老闆道別成憾事
小誌中還有記錄了好幾間樓梯舖,如「安樂承裝水電工程」,Monica 雖然未見過店舖真身,但她聽友人說過,友人每次去該大廈時,都會向老闆英叔買煙、汽水;「無名玉石珠寶店」是後居之秀,在去年六月新開張,因租金便宜而選址樓梯舖,小誌面世後,Monica 送一本給老闆娘作紀念,老闆娘原沒甚麼反應,後來 Monica 在附近瞥見老闆娘正向其他人展示自己製作的小誌,Monica 猜老闆娘收到小誌是喜悅的。
出版小誌,Monica 原意是自我紀錄,沒想過有讀者對樓梯舖感趣,更沒想過身邊有朋友跟著她走訪下一區,共同促成《青山道樓梯舖小誌》。「永勝鐘表」老闆應叔,Monica 每次提起,也驟覺可惜、帶有遺憾的相識。

她曾造訪應叔兩次,首次見面,應叔表示已在青山道開檔許久,如數家珍地介紹著貼在他店舖牆上照片,說著昔日香港影星的名字;第二次造訪,Monica 遇上應叔愁眉深鎖閱讀文件,文件上大概說明消防因結構問題,指樓梯舖不能經營,Monica 見應叔心情差,打算擇日再訪。豈料再次登門時,總是碰門釘,沒見應叔開店。
到後來,見原有「永勝鐘表」店舖貼了「永勝鐘表」的卡片,Monica 遂跟著卡片上的地點,前往探個究竟,竟然在「永勝鐘表」的舖位得知應叔已沒有做。
Monica 到「永勝鐘表」找老闆李師傅時,巧遇有一位應叔的舊客帶著壞錶來,問李師傅「嗰個阿伯(應叔)唔做了?見佢出面貼左你嘅卡片,所以過來」。應叔擔心客人沒著落,於是允許相熟行家在自己的舖位貼上其他行家樓梯舖的卡片,讓客人可以找到另一個鐘錶維修師傅。Monica 有幸見證人與人之間相遇相知微妙關係,她亦見證應叔的「永勝鐘表」遭拆卸,可是沒有應叔的聯絡方式,來不及再見,令她大感失落。
帶住小誌探索以前城市規劃美好的時光
《青山道樓梯舖》中,印證了「同行未必敵國」的關係。事源Monica 其後又訪問了另一鐘錶「生記鐘錶」老闆吳先生,吳先生與應叔也是老街坊相識。吳先生著Monica 不必太擔心他,又透露應叔現有家人照顧,Monica 於是託吳先生轉交小誌給應叔或其家人。除了樓梯舖故事,這本小誌Monica 還探討了社區空間產權的議題。她稱,現有的樓梯舖有些是租來的,有些是不用付租金,是上幾代與業主約定俗成。

以「永勝鐘表」為例,位於青山道的的店舖,是李師傅父親一代繼承下來,父親當時與業主達成共識,業主准許父親在樓梯底做生意,而父親更擔當該棟唐樓的雜工,負責清潔、燈油火蠟,倒垃圾和倒夜香。惟經營了二十三年的店舖,因市區重建而被收樓,李師傅不忍去世父親心血就此結束,另覓元州街新址,繼承父業。Monica 在兩本小誌都有加入地圖,列出店舖地圖,盼有緣讀者讀到樓梯舖的故事,可以沿路線到社區走走看看。
一不離三,Monica 現正籌備第三本小誌,這次記錄的是尖沙咀的樓梯舖。她說,傘運之後,多了社區組織和民間團體努力耕耘社區工作,都是想連結大家對社區的歸屬感。2019 年社運期間,不少民間運動的號召,令港人、社區一分子的身分認同更強。Monica 居住的社區有自發的社區報,有telegram channel(社交通訊平台),群組成員偶爾會傳來社區舊新聞、歷史照片。
Monica 稱,「雖然我無曾見證過,但我現時住在這裏,我也覺得好自豪,看回以前的事物,或多或少加深了我們年輕一代的認識,自然慢慢會培養到喜愛。」
Monica 的《樓梯舖小誌》計劃,最大心願是「希望讀者自己都有啲搞作,開始接觸社區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