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與不變——寫在澳門非建制候選人盡墨之時 / 蕭家怡

該怎樣就澳門非建制候選人被DQ一事作反應呢?老實說,我先是錯愕了一下,但真的只有這麼的一下,然後就開始各種各樣的回想。

第一件回想起的,是腦海中那篇快要成型的文章:本來還想趁19組的名單被選管會確認後,寫寫我對各非建制候選人組別的看法,評估一下這些組別能拿下的席位,以及各自潛在的危機*,但這文章大概不必寫了。

*這些危機當中包括DQ,我有想過當中有組別會有此遭遇,卻想不到是全軍覆沒。

第二件回想起的,是六四集會被禁時寫下的內容。

當時我覺得,澳門政府之所以要弄出這樣的一件大事,不是在於跟從香港,而是在於要定標準,好讓一海之隔、同樣實行「一國兩制」的特別行政區香港日後能「有先例可循」,所以才有此舉動。今天看來,這DQ或許是一種延續。

澳門之後「理想立法會」會變成怎樣?(《誌》資料圖片)

「理想立法會」背後的「忠誠廢物」

但一場DQ大動作後,剩下來的「理想立法會」會是如何構成?大概就是將目前被社團、鄉事、商界組成的建制派以及中間派會將原本非建制派的少數議席瓜分,變成一個「感覺很安全」的議事堂——有關民生的議題依然會有爭論,但對於政治層面的商討就會變得和諧,至於曾經在2019年出現,繼而被當時立法會主席、現時澳門特首所否決的就「六四事件」表達心意動議,相信會永遠成為歷史。

但這樣的「理想立法會」是否就是最後?恐怕不是。因為當香港都會提出「忠誠廢物」一說來批評建制派時,就知道要在日後的香港政壇站得住腳,忠誠必要,能力亦不可少,同理,這一套標準亦會延伸至澳門。但澳門建制派在過往面對的政治局面相對簡單,社團、鄉事或商界的背景更為這些建制團隊(而非個人)累積了大量選票,加上澳門民眾長期對政治事件的冷對待,種種因素下,澳門建制派在能力上明顯與香港建制派有分野,但當香港的都被質疑是「廢物」時,澳門建制派是無可能不求變、不進步的。而當求變、進步之後,依然是「忠誠廢物」,這些建制派能留下來的空間,其實並不如大家想像的大,畢竟願意走進這個熱廚房的人,多得很。

兩座看起來無比相近城市,實則有著極多不同,但接下來,這兩城究竟會是融合、成為一體,抑或再有其他變數,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更多、更大的變化,陸續有來。


作者簡介

蕭家怡 九十後澳門人,大學時期起在香港生活,正式開展港澳雙城的觀察之旅。愛閱讀、愛寫作,希望透過自己的文字讓更多人認識澳門;深信澳門的精彩在賭場以外、街頭巷尾當中。著作︰《Lonely Planet IN 香港與澳門》第二版、《戀殖世紀 — 港澳殖民印記》(個人作品)、《情與義:金鐘村民的生活實踐》(合著)


蘇嘉豪在FB專頁指政府全數DQ是「傷感和不忿的一日」。(蘇嘉豪FB專頁)

事實上,這樣做的直接效果,就是要將澳門原本已經分散的非建制力量進一步擊潰,加上澳門民間的反對力量本就是薄弱,要全面瓦解反對聲音,相對容易;但其間接效果,就是切斷港澳的連繫。雖然這一刻為止,當局仍未具體指出DQ理據,但據我觀察,這些候選人當中,不少都曾關注過香港這一兩年的局勢變化,難免令人懷疑這些關注會否就是當局考慮因素之一?而假如將此事放在「香港反抗力量蔓延澳門」這框架去理解,此舉就是表明:不會容許任何與香港拉上關係,哪怕只是一丁點支持、擦邊球式的聲援存在。客觀效果,就是進一步分隔香港和澳門兩地的民主力量。

  • 「理想立法會」

當DQ已然發生,好些澳門朋友都在社交媒體上寫下一句:今年不投票了。當然,目前的DQ程序尚可訴諸法律,要走完一輪法律程序才有最終定案,但若然真的「維持原判」,今屆澳門立法會將會怎樣?

我的估計是:The show must go on。

必須承認,在隔岸的我透過社交媒體上的文字,確切感受到好一部分澳門人對DQ一事的情緒,但我不會覺得這情緒會化作甚麼具體行動,更不覺得這群朋友就能代表澳門大多數。既然如此,立法會選舉如期舉行,實屬意料之內——更別忘了澳門立法會除了直選議席外,尚有「間選」和由特首委任的「官委」,「間選」的參選名單已經公有,名單數目與競選席位一致,是百分百的「等額選舉」,如無意外就會全數當選,至於「官委」,更加是不會受DQ一事影響半分。所以,澳門立法會選舉會繼續,澳門立法會的運作亦然。

澳門之後「理想立法會」會變成怎樣?(《誌》資料圖片)

「理想立法會」背後的「忠誠廢物」

但一場DQ大動作後,剩下來的「理想立法會」會是如何構成?大概就是將目前被社團、鄉事、商界組成的建制派以及中間派會將原本非建制派的少數議席瓜分,變成一個「感覺很安全」的議事堂——有關民生的議題依然會有爭論,但對於政治層面的商討就會變得和諧,至於曾經在2019年出現,繼而被當時立法會主席、現時澳門特首所否決的就「六四事件」表達心意動議,相信會永遠成為歷史。

但這樣的「理想立法會」是否就是最後?恐怕不是。因為當香港都會提出「忠誠廢物」一說來批評建制派時,就知道要在日後的香港政壇站得住腳,忠誠必要,能力亦不可少,同理,這一套標準亦會延伸至澳門。但澳門建制派在過往面對的政治局面相對簡單,社團、鄉事或商界的背景更為這些建制團隊(而非個人)累積了大量選票,加上澳門民眾長期對政治事件的冷對待,種種因素下,澳門建制派在能力上明顯與香港建制派有分野,但當香港的都被質疑是「廢物」時,澳門建制派是無可能不求變、不進步的。而當求變、進步之後,依然是「忠誠廢物」,這些建制派能留下來的空間,其實並不如大家想像的大,畢竟願意走進這個熱廚房的人,多得很。

兩座看起來無比相近城市,實則有著極多不同,但接下來,這兩城究竟會是融合、成為一體,抑或再有其他變數,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更多、更大的變化,陸續有來。


作者簡介

蕭家怡 九十後澳門人,大學時期起在香港生活,正式開展港澳雙城的觀察之旅。愛閱讀、愛寫作,希望透過自己的文字讓更多人認識澳門;深信澳門的精彩在賭場以外、街頭巷尾當中。著作︰《Lonely Planet IN 香港與澳門》第二版、《戀殖世紀 — 港澳殖民印記》(個人作品)、《情與義:金鐘村民的生活實踐》(合著)


澳門立法會於1976年有直接選舉,首次全數DQ非建制派議員。(關震海攝)

跟香港切割

第三件回想起的,是我早前跟朋友開玩笑時的一句:「澳門厲害呀,今年如期有立法會選舉,而且可以投票給民主派呀!」如今想起,笑不出了。而「民主派」三個字,或許自此就要在兩地的議會絕跡。

回想了一輪,再將不同消息整理、消化後,就開始思考:將DQ這事在當下這個時空作橫向思考,也運用僅有的想像力,將時間往後推移作猜想式的縰向思考。整合如下:

  • 香港和澳門的差異與分隔

昨夜消息一出,若干香港朋友都留言,認為此舉十分正常——且慢,正常?是因為覺得香港已然如此,所以澳門必定要步後塵?若是,那這思維當中是否已認同了香港目前的一切是大家認知中的「正常」?又,澳門和香港若然步伐不一致,是否就不正常?前者我不能代人回答,畢竟人人對正常的尺度不一;但對於後者,我始終覺得澳門和香港兩地的政治土壤不同,並不存在一套可以完全通用的標準,換言之,我認為是有空間,可以讓兩地不一樣。

但比起講「正常」,或者更應該講「必要」,亦即:有否必要去對這群候選人下如此重手?

我的答案當然是沒有必要。因為假如你將香港民主派大勝區議會,「試圖爭奪政治力量去逼使某些本來不可見的事情發生」這一劇本放在澳門,是絕對、絕對、絕對(重要所以我要講三次)不可行;澳門的民主派及其支持者的力量是完全、完全、完全(重要,三次)沒有力量去實踐到香港的一套——不論是立法會議席上的絕對少數,抑或整個公民社會中關於政制發展、民主自由的關注,都根本不是同一回事。所以,看待澳門立法會選舉時,根本不能、不應、不可用香港的一套去理解;既然如此,也就是沒有必要了。

但沒有必要,也不代表不能這樣做。

蘇嘉豪在FB專頁指政府全數DQ是「傷感和不忿的一日」。(蘇嘉豪FB專頁)

事實上,這樣做的直接效果,就是要將澳門原本已經分散的非建制力量進一步擊潰,加上澳門民間的反對力量本就是薄弱,要全面瓦解反對聲音,相對容易;但其間接效果,就是切斷港澳的連繫。雖然這一刻為止,當局仍未具體指出DQ理據,但據我觀察,這些候選人當中,不少都曾關注過香港這一兩年的局勢變化,難免令人懷疑這些關注會否就是當局考慮因素之一?而假如將此事放在「香港反抗力量蔓延澳門」這框架去理解,此舉就是表明:不會容許任何與香港拉上關係,哪怕只是一丁點支持、擦邊球式的聲援存在。客觀效果,就是進一步分隔香港和澳門兩地的民主力量。

  • 「理想立法會」

當DQ已然發生,好些澳門朋友都在社交媒體上寫下一句:今年不投票了。當然,目前的DQ程序尚可訴諸法律,要走完一輪法律程序才有最終定案,但若然真的「維持原判」,今屆澳門立法會將會怎樣?

我的估計是:The show must go on。

必須承認,在隔岸的我透過社交媒體上的文字,確切感受到好一部分澳門人對DQ一事的情緒,但我不會覺得這情緒會化作甚麼具體行動,更不覺得這群朋友就能代表澳門大多數。既然如此,立法會選舉如期舉行,實屬意料之內——更別忘了澳門立法會除了直選議席外,尚有「間選」和由特首委任的「官委」,「間選」的參選名單已經公有,名單數目與競選席位一致,是百分百的「等額選舉」,如無意外就會全數當選,至於「官委」,更加是不會受DQ一事影響半分。所以,澳門立法會選舉會繼續,澳門立法會的運作亦然。

澳門之後「理想立法會」會變成怎樣?(《誌》資料圖片)

「理想立法會」背後的「忠誠廢物」

但一場DQ大動作後,剩下來的「理想立法會」會是如何構成?大概就是將目前被社團、鄉事、商界組成的建制派以及中間派會將原本非建制派的少數議席瓜分,變成一個「感覺很安全」的議事堂——有關民生的議題依然會有爭論,但對於政治層面的商討就會變得和諧,至於曾經在2019年出現,繼而被當時立法會主席、現時澳門特首所否決的就「六四事件」表達心意動議,相信會永遠成為歷史。

但這樣的「理想立法會」是否就是最後?恐怕不是。因為當香港都會提出「忠誠廢物」一說來批評建制派時,就知道要在日後的香港政壇站得住腳,忠誠必要,能力亦不可少,同理,這一套標準亦會延伸至澳門。但澳門建制派在過往面對的政治局面相對簡單,社團、鄉事或商界的背景更為這些建制團隊(而非個人)累積了大量選票,加上澳門民眾長期對政治事件的冷對待,種種因素下,澳門建制派在能力上明顯與香港建制派有分野,但當香港的都被質疑是「廢物」時,澳門建制派是無可能不求變、不進步的。而當求變、進步之後,依然是「忠誠廢物」,這些建制派能留下來的空間,其實並不如大家想像的大,畢竟願意走進這個熱廚房的人,多得很。

兩座看起來無比相近城市,實則有著極多不同,但接下來,這兩城究竟會是融合、成為一體,抑或再有其他變數,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更多、更大的變化,陸續有來。


作者簡介

蕭家怡 九十後澳門人,大學時期起在香港生活,正式開展港澳雙城的觀察之旅。愛閱讀、愛寫作,希望透過自己的文字讓更多人認識澳門;深信澳門的精彩在賭場以外、街頭巷尾當中。著作︰《Lonely Planet IN 香港與澳門》第二版、《戀殖世紀 — 港澳殖民印記》(個人作品)、《情與義:金鐘村民的生活實踐》(合著)


蘇嘉豪在FB專頁指政府全數DQ是「傷感和不忿的一日」。(蘇嘉豪FB專頁)

事實上,這樣做的直接效果,就是要將澳門原本已經分散的非建制力量進一步擊潰,加上澳門民間的反對力量本就是薄弱,要全面瓦解反對聲音,相對容易;但其間接效果,就是切斷港澳的連繫。雖然這一刻為止,當局仍未具體指出DQ理據,但據我觀察,這些候選人當中,不少都曾關注過香港這一兩年的局勢變化,難免令人懷疑這些關注會否就是當局考慮因素之一?而假如將此事放在「香港反抗力量蔓延澳門」這框架去理解,此舉就是表明:不會容許任何與香港拉上關係,哪怕只是一丁點支持、擦邊球式的聲援存在。客觀效果,就是進一步分隔香港和澳門兩地的民主力量。

  • 「理想立法會」

當DQ已然發生,好些澳門朋友都在社交媒體上寫下一句:今年不投票了。當然,目前的DQ程序尚可訴諸法律,要走完一輪法律程序才有最終定案,但若然真的「維持原判」,今屆澳門立法會將會怎樣?

我的估計是:The show must go on。

必須承認,在隔岸的我透過社交媒體上的文字,確切感受到好一部分澳門人對DQ一事的情緒,但我不會覺得這情緒會化作甚麼具體行動,更不覺得這群朋友就能代表澳門大多數。既然如此,立法會選舉如期舉行,實屬意料之內——更別忘了澳門立法會除了直選議席外,尚有「間選」和由特首委任的「官委」,「間選」的參選名單已經公有,名單數目與競選席位一致,是百分百的「等額選舉」,如無意外就會全數當選,至於「官委」,更加是不會受DQ一事影響半分。所以,澳門立法會選舉會繼續,澳門立法會的運作亦然。

澳門之後「理想立法會」會變成怎樣?(《誌》資料圖片)

「理想立法會」背後的「忠誠廢物」

但一場DQ大動作後,剩下來的「理想立法會」會是如何構成?大概就是將目前被社團、鄉事、商界組成的建制派以及中間派會將原本非建制派的少數議席瓜分,變成一個「感覺很安全」的議事堂——有關民生的議題依然會有爭論,但對於政治層面的商討就會變得和諧,至於曾經在2019年出現,繼而被當時立法會主席、現時澳門特首所否決的就「六四事件」表達心意動議,相信會永遠成為歷史。

但這樣的「理想立法會」是否就是最後?恐怕不是。因為當香港都會提出「忠誠廢物」一說來批評建制派時,就知道要在日後的香港政壇站得住腳,忠誠必要,能力亦不可少,同理,這一套標準亦會延伸至澳門。但澳門建制派在過往面對的政治局面相對簡單,社團、鄉事或商界的背景更為這些建制團隊(而非個人)累積了大量選票,加上澳門民眾長期對政治事件的冷對待,種種因素下,澳門建制派在能力上明顯與香港建制派有分野,但當香港的都被質疑是「廢物」時,澳門建制派是無可能不求變、不進步的。而當求變、進步之後,依然是「忠誠廢物」,這些建制派能留下來的空間,其實並不如大家想像的大,畢竟願意走進這個熱廚房的人,多得很。

兩座看起來無比相近城市,實則有著極多不同,但接下來,這兩城究竟會是融合、成為一體,抑或再有其他變數,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更多、更大的變化,陸續有來。


作者簡介

蕭家怡 九十後澳門人,大學時期起在香港生活,正式開展港澳雙城的觀察之旅。愛閱讀、愛寫作,希望透過自己的文字讓更多人認識澳門;深信澳門的精彩在賭場以外、街頭巷尾當中。著作︰《Lonely Planet IN 香港與澳門》第二版、《戀殖世紀 — 港澳殖民印記》(個人作品)、《情與義:金鐘村民的生活實踐》(合著)


澳門立法會於1976年有直接選舉,首次全數DQ非建制派議員。(關震海攝)

跟香港切割

第三件回想起的,是我早前跟朋友開玩笑時的一句:「澳門厲害呀,今年如期有立法會選舉,而且可以投票給民主派呀!」如今想起,笑不出了。而「民主派」三個字,或許自此就要在兩地的議會絕跡。

回想了一輪,再將不同消息整理、消化後,就開始思考:將DQ這事在當下這個時空作橫向思考,也運用僅有的想像力,將時間往後推移作猜想式的縰向思考。整合如下:

  • 香港和澳門的差異與分隔

昨夜消息一出,若干香港朋友都留言,認為此舉十分正常——且慢,正常?是因為覺得香港已然如此,所以澳門必定要步後塵?若是,那這思維當中是否已認同了香港目前的一切是大家認知中的「正常」?又,澳門和香港若然步伐不一致,是否就不正常?前者我不能代人回答,畢竟人人對正常的尺度不一;但對於後者,我始終覺得澳門和香港兩地的政治土壤不同,並不存在一套可以完全通用的標準,換言之,我認為是有空間,可以讓兩地不一樣。

但比起講「正常」,或者更應該講「必要」,亦即:有否必要去對這群候選人下如此重手?

我的答案當然是沒有必要。因為假如你將香港民主派大勝區議會,「試圖爭奪政治力量去逼使某些本來不可見的事情發生」這一劇本放在澳門,是絕對、絕對、絕對(重要所以我要講三次)不可行;澳門的民主派及其支持者的力量是完全、完全、完全(重要,三次)沒有力量去實踐到香港的一套——不論是立法會議席上的絕對少數,抑或整個公民社會中關於政制發展、民主自由的關注,都根本不是同一回事。所以,看待澳門立法會選舉時,根本不能、不應、不可用香港的一套去理解;既然如此,也就是沒有必要了。

但沒有必要,也不代表不能這樣做。

蘇嘉豪在FB專頁指政府全數DQ是「傷感和不忿的一日」。(蘇嘉豪FB專頁)

事實上,這樣做的直接效果,就是要將澳門原本已經分散的非建制力量進一步擊潰,加上澳門民間的反對力量本就是薄弱,要全面瓦解反對聲音,相對容易;但其間接效果,就是切斷港澳的連繫。雖然這一刻為止,當局仍未具體指出DQ理據,但據我觀察,這些候選人當中,不少都曾關注過香港這一兩年的局勢變化,難免令人懷疑這些關注會否就是當局考慮因素之一?而假如將此事放在「香港反抗力量蔓延澳門」這框架去理解,此舉就是表明:不會容許任何與香港拉上關係,哪怕只是一丁點支持、擦邊球式的聲援存在。客觀效果,就是進一步分隔香港和澳門兩地的民主力量。

  • 「理想立法會」

當DQ已然發生,好些澳門朋友都在社交媒體上寫下一句:今年不投票了。當然,目前的DQ程序尚可訴諸法律,要走完一輪法律程序才有最終定案,但若然真的「維持原判」,今屆澳門立法會將會怎樣?

我的估計是:The show must go on。

必須承認,在隔岸的我透過社交媒體上的文字,確切感受到好一部分澳門人對DQ一事的情緒,但我不會覺得這情緒會化作甚麼具體行動,更不覺得這群朋友就能代表澳門大多數。既然如此,立法會選舉如期舉行,實屬意料之內——更別忘了澳門立法會除了直選議席外,尚有「間選」和由特首委任的「官委」,「間選」的參選名單已經公有,名單數目與競選席位一致,是百分百的「等額選舉」,如無意外就會全數當選,至於「官委」,更加是不會受DQ一事影響半分。所以,澳門立法會選舉會繼續,澳門立法會的運作亦然。

澳門之後「理想立法會」會變成怎樣?(《誌》資料圖片)

「理想立法會」背後的「忠誠廢物」

但一場DQ大動作後,剩下來的「理想立法會」會是如何構成?大概就是將目前被社團、鄉事、商界組成的建制派以及中間派會將原本非建制派的少數議席瓜分,變成一個「感覺很安全」的議事堂——有關民生的議題依然會有爭論,但對於政治層面的商討就會變得和諧,至於曾經在2019年出現,繼而被當時立法會主席、現時澳門特首所否決的就「六四事件」表達心意動議,相信會永遠成為歷史。

但這樣的「理想立法會」是否就是最後?恐怕不是。因為當香港都會提出「忠誠廢物」一說來批評建制派時,就知道要在日後的香港政壇站得住腳,忠誠必要,能力亦不可少,同理,這一套標準亦會延伸至澳門。但澳門建制派在過往面對的政治局面相對簡單,社團、鄉事或商界的背景更為這些建制團隊(而非個人)累積了大量選票,加上澳門民眾長期對政治事件的冷對待,種種因素下,澳門建制派在能力上明顯與香港建制派有分野,但當香港的都被質疑是「廢物」時,澳門建制派是無可能不求變、不進步的。而當求變、進步之後,依然是「忠誠廢物」,這些建制派能留下來的空間,其實並不如大家想像的大,畢竟願意走進這個熱廚房的人,多得很。

兩座看起來無比相近城市,實則有著極多不同,但接下來,這兩城究竟會是融合、成為一體,抑或再有其他變數,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更多、更大的變化,陸續有來。


作者簡介

蕭家怡 九十後澳門人,大學時期起在香港生活,正式開展港澳雙城的觀察之旅。愛閱讀、愛寫作,希望透過自己的文字讓更多人認識澳門;深信澳門的精彩在賭場以外、街頭巷尾當中。著作︰《Lonely Planet IN 香港與澳門》第二版、《戀殖世紀 — 港澳殖民印記》(個人作品)、《情與義:金鐘村民的生活實踐》(合著)


返回

將軍澳彩明苑4000萬公款失竊案 主席網上解話惹民憤 街坊集體報案控法團失職

繼續

「The Room 空房」展覽 紀錄在黑白菲林上的房間對話

最新

【聾人求診記】疫情間我患上驚恐症、患癌

鍾志強慘劇揭示聾人在醫院應診與住院的溝通問題,當中醫院手語傳譯服務安排、家人陪診的角色、視像傳譯的必要性均需要更多討論。《誌 HK Feature》找到曾患情緒病的聾人,兩位受訪者均透過手語傳譯員向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