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ghlight林鄭任內五年的施政文本:國家發展大局 — 一再強調的「愛國」和消失中的「自由」

2017年,特首林鄭月娥發表任內第一份施政報告,前言表明是「新的開始」,表示政府「必須扭轉過往一段時間 那種不必要的猜忌和對人不對事的風氣,竭力改善行政立法關係。」一年後,林鄭月娥對於管治仍然樂觀,明言「『前行』需要有伙伴,政府愈包容,伙伴便愈多。我不會奢望政黨或本會議員政治立場一致,但只要不觸碰違反 『一國』的底線,大家應有廣闊的合作空間。」

今年,立法會上民主派議員已第二年沒有出席施政報告宣讀。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的前言換了個語氣,重提舊事:「各位議員能安坐席上履行立法會聽取行政長官施政報告的憲制職能,相對於兩年前同一場合被反中亂港的議員干擾破壞,癱瘓立法會,甚至企圖顛覆政權,標誌着在《香港國安法》和『愛國者治港』的保駕護航下,香港特區已回到『一國兩制』的正確軌道,管治秩序已恢復正常。」

林鄭月娥出席十一國慶。(陳子煜攝)

從樂觀積極到挖苦批評,一個特首,兩種態度。特首筆下的施政報告的題目和內容都反映香港四年間的巨變。

2017年,林鄭發表上台後第一份施政報告,以「一起同行  擁抱希望 分享快樂」為題,報告一共76頁。2018年,林以「堅定前行 燃點希望」為題,達標 85頁施政報吿;2019年,正值反修例運動白熱化,林鄭月娥透過視像向市民發表以「珍惜香港 共建家園」為題的的施政報告,報告篇幅大減至20頁。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林鄭將原訂10月初發表施政報告延遲到11月底,宣布消息當日她就趕赴應邀出席「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的慶祝大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亦有出席大會,但她否認推遲施政報告與習近平會面有關,並表示印10月下旬將到北京會見部委,爭取中央支持香港發展的政策,所以才要延期,成為首位臨時更改施政報告宣讀日期的特首。最後,她在11月25日發表以「砥礪前行 重新出發」為題,一共56頁施政報告。

本年度的施政報告,不用視像發表,也不用延期,為林鄭今屆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她以「齊心同行 開創未來」為題的施政報告就一共就有63頁,168段,3萬多字。當中提及沉寂已久的「23條立法」、新出爐的「北部都會區」以及政府改組等焦點。

 《誌》傳媒團隊用文字勘探的方式,分析林鄭今屆任內四分施政報告的風格和重點上的變化,到底甚麼字眼「老是常出現」?有甚麼被遺忘的規劃再次被提起?她又接受了甚麼國家的首要任務?

No Data Found

No Data Found

「十四五規劃」與「大灣區」 施政報告要跟上國家發展步伐?

香港的政策與國家政策融合並非新鮮事。林鄭第一份施政報告就著重發展粵港澳大灣區計劃,在上任第一份施政報告已經多次被提及「大灣區」,是上台以來的與國家融合的重要政策。除了2019年篇幅比較短的施政報告除外,大灣區多次在各年的施政報告被提及,去年被提及次數最多,為45次(見下表)。今年的施政報告,除了提及粵港澳大灣區,另外還加入引用國家發展綱要,並清楚點名香港的施政正為配合內地發展綱要。

林鄭首次在2020的施政報告首次引用國家綱要文件,《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簡稱 十二五規劃綱要) ,但有關綱要早在2011年3月發表,是首次加入港澳相關篇章的國家發展規劃綱要。林鄭當時在2020施政報告中只是以此簡單說明「中央在謀劃和推進國家整體發展時都充分發揮香港的作用」。

香港「遊戲規則唔同咗」,政府會否大力發展踪地?

然而,本年度的施政報告罕有多次引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十四五規劃綱要》)。「十四五規劃」一共在施政報告出現十二次,並多次明確引用綱要如何支持具體香港政策推行,包括「北部都會區」、「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以及發展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等。

主題「十四五規劃」出現段落施政報告文本中出現的內容
北部都會區21段充分考慮了國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 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十四五規劃綱 要》)中對香港的支持
背靠國家 面向世界40段 (X 2次)《十四五規劃綱要》、《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 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香港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八個中心的國際競爭力
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42段早前中央派團來港向各界宣講《十四五規劃綱要》,….
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54段
63段 (推動研發)
成就《十四五規劃綱要》下的 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瞄準生命健康等前沿領 域。我認為香港應回應「國家所需」,更好發揮香港在生命健康科技的優勢。
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70段《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 流中心,為香港的文化事業打了支強心針。
發展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72段《十四五規劃綱要》首次提出支持香港建設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
加強與內地聯繫79段《十四五規劃綱要》支持香港加強與內地經貿、創科合作。
文化新地標119段《十四五規劃綱要》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令香港文化界大為振奮,加上西九文化區的旗艦項目…
吸引人才149段我們需要更進取地吸納更多非本地人才,豐 富香港的人才庫,推動高端經濟發展和抓緊《十四五規劃綱要》和大灣區的發展機遇。
與青年同行161段中央同樣關心香港青年,《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須「便利 港澳青年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就學就業創業,打造粵港澳青少年交流精 品品牌」

在發表施政報告的同時,政府也發佈一份相關文件,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便覽。文件分為國際金融中心、 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貿易中心、 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 國際航空樞紐、 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數個部分,說明香港配合國家發展下的角色。

「港深」雙城  重提「前海」的重要性

林鄭在施政報告記者會上,回答中央廣播電視台記者提問,指「香港」和「深圳」是「獨一無二,歷久常新的雙城」,在粵港澳大灣區下可以有「新機遇」,坦言從來沒有在施政報告中提及如此多有關港深合作的計劃,又笑言要把施政報告給予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看。林鄭亦在施政報告首提「雙城三圈」的概念。

 

中央於9月公布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簡稱:《前海方案》),突然將15平方公里的前海區,擴大7倍至120.56平方公里,將原先的面積擴大七倍,新增區域包括南山區及寶安區部分用地。中央又指出,會完善前海區內適用香港法律,和選用香港作為仲裁地,解決民商事案件的機制,這意味着香港的「一國兩制」不但不會消失,還有北移的跡象,香港在兩制下的特色也可能在深圳法律、金融、貿易各方面着陸。

「北部都會區」規劃中,洪水橋設鐵路接駁前海區,林鄭口中的香港第二個經濟引撆,元朗將會成為中心。(《誌》資料圖片)

回看林鄭過往的《施政報告》,她上台後首份施政報告的確有提及「支持深圳市政府在前海和南山的青年創業基地」、「在深圳前海展開的深港設計創意產業園」等政策,但除此之外就未有具體提及「前海」。

根據《誌》的統計,林鄭除了第一份施政報告,一直未提及「前海」,直至本年度施政報告,林鄭在報告中提及「前海」7次,包括落實《十四五規劃》中,《前海方案》)、發展創科設施,以及律政司繼續推行在港落實適用於深圳前海的「港資港法港仲裁」,並爭取將措施擴展至深圳其他地方以至整個大灣區。

2017年4次繼續支持深圳市政府在前海和南山的青年創業基地在深圳前海展開的深港設計創意產業園簽訂的協議,深化香港與前海、橫琴,以及南沙的合作。前海已實行的「香港管理模式」
2018年0次/
2019年0次
*(篇幅太短)
2020年0次
2021年7次《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2)連接洪水橋╱厦村至深圳前海的港深西部鐵路前海擴區方案以打造具全球競爭力的營商環境為目標與前海隔灣呼應的流浮山建設具規模、地標性的創科設施落實適用於深圳前海的「港資港法港仲裁」,可考慮在與深圳前海一灣之隔的地方建立規模媲美數碼 港的地標性創科設施

事實上,有關前海的發展規劃早於2010年8月26日由國務院批覆。規劃利用鄰近香港的優勢,特別制定《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將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定位為深港合作先導區、體制機制創新區、現代服務業聚集區和結構調整引領區。期間,有不少香港政界人和社論批評前海區的出現是為要取代香港地位,取代香港國際城市地位。前海區發展十年後,本年度施政報告就出現兩個地方合作配合國家發展,開設創科中心的計劃。 

 首次出現「愛國」  「一國兩制」創新高 

施政報告的政策用字變化不多,除非有新政策出爐,例如本年度推出的「北部都會區」、「雙城三圈」等,政策名稱都會是施政報告的焦點所在。然而,記者發現施政報告首次提及的還有「愛國」,次數達8次之多,6次是用於「愛國者治港」,前文後理涉及與選舉制度、議員有關的描述;2次則是「愛國愛港」,語境為邀請「愛國愛港」的人加入政府管制團隊。

2017年0次/
2018年0次
2019年0次 *(篇幅太短)
2020年0次
2021年8次愛國者治港(6)
愛國愛港 (2)

2021年初,國家主席習近平以視像方式聽取香港特首林鄭月娥2020年度的述職報告後,新華社發表習近平的講話內容,其中強調愛國者治港。其後中國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發表演講,提出必須在北京中央主導下「完善」香港選舉制度,並提出多項「愛國者治港」標凖。

中央代表就「完善選舉制度」的落實方法,今年連番提出「愛國者」治港原則之外,亦有多次提出要完善「一國兩制」制度,官方用字包括「重回一國兩制軌道」、「一國兩制行穩致遠」、「一國兩制方針的堅定不移」、「全面落實一國兩制等」。這些官方「指定詞彙」在本年度的施政報告中亦不難找到。 

今日特區政府施政的用詞、口吻,愈來愈跟中央接軌。

一國兩制(包括「一國」和「兩制」分別出現次數) 
2017年6次
2018年7次
2019年7次
2020年24次
2021年30次 

至於與國家有關的自字詞,例如「國家」、「中央」、「習近平」等提及的次數,除了2019年施政報告篇幅太短,導致數字有顯著下跌之外,提及的次數沒有太大差異。 

國家中央
2017年41次2017年16次
2018年55次2018年23次
2019年5次*(篇幅太短)2019年2次
2020年52次2020年43次
2021年62次2021年25次

新一代教育 — 意識型態的輸入

2021年施政報告 教育部分   新增政府角色 教育局必須「為香港教育正本清源」

特首林鄭月娥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多番提及教育的重要,並首次在報告內教育的部分(138段)新增「加強政府角色」,強調「青年興則國家興」、「培育青年人成為有質素的新一代,具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和國際視野」,亦指出由於有少數學生被誤導和激化參加違法行為,甚至參與組織極端的政治活動,因此政府在教育的角角不只是提供資源,「更是教育政策制訂者、推行者及監管者」,教育局必須監察及跟進涉及學校管理和老師操守問題,「為香港教育正本清源」。

關於「國民教育」方面,林鄭以「三歲定八十歲」作段首,她在報告中多次強調個人品格、國民身分認同的教育必須「從小朋友做起」、學生必須「從小」就正確認識國家歷史、中華文化和人民生活,包括香港特區的憲制秩序。

愛國教育將會成為教育的主調。(陳子煜攝)

相比起往年林鄭發表的施政報告,2017年首份施政報告中,林鄭稱倡秉持「專業領航」、「直接聆聽」的宗旨推行教育政策,從施政報告文本可見,當時政府是多以「非強制性」教育方針,例如「鼓勵」師生實地考察「一帶一路」、大灣區發展、優化內地交流計劃,「期望」令他們能「藉着學習中國歷史和有意義的活動,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認識中國歷史、中華文化及國情」,當時相對「強硬」的政策便是教育局須在2018/19學年落實中國歷史成為初中獨立必修科。但在2018年,林鄭在當時的施政報告亦不多著墨於中國歷史科上,僅提及6次,希望中學生有系統地學習中國歷史。

惟2019年「反修例運動」發生後,林鄭於當時的施政報告中並沒有提到「教育」的範疇,其後2020年便重推「德育及國民教育」,又指讓「通識」重新成為學生建立穩固的知識基礎,讓中小學生全方位認識國家發展,深化《憲法》和《基本法》教育,培養學生國家觀念及國家安全意識的基礎工作。

教育施政報告文本中出現的例子
2017年94次加強宣傳及公眾教育,與各區議會加強合作,從源頭起教育市民保持地方 清潔和愛護環境教育局向研究基金注資30億元,為修讀教資會資助的研究院研究課程的本地學生提供助學金推動STEM教育教育局與民政事務局推行「開放學校設施推動體育發展計劃」極端天氣及推廣防災教育有關安全使用食水的公眾教育及宣傳加強職業安全及健康教育
2021年81次國民教育與價值觀教育防範恐怖活動和對學校、社會團體、媒體、網絡等涉及國家安全事宜⋯⋯教育局局長已要求學校擬訂並盡快落實維護國家安全教育的計劃基本法推廣督導委員會會繼續以多元的手法推動《基本 法》公眾宣傳和教育,而律政司司長正計劃在明年 4 月舉辦有關《基本法》的會議,並出版名為《〈基本法〉:起草資料選材及重要案例》 的刊物取代通識教育科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於本 學年從中學四年級開始推行,三個主題之一就是「一國兩制下的香港」
公眾教育需要有更多渠道,香港電台(港台)作為公共廣播 機構應當積極參與推廣《憲法》和《基本法》的工作繼續支持各項加強家校 合作和推廣家長教育的工作善用「優質教育基 金」支援學校推動媒體和資訊素養教育、教導學生辨別資訊真偽
青年施政報告文本中出現的例子
2017年76次「青年委員自薦試行計劃」明白市民,尤其是青年人,對普選的訴求,但絕不能罔顧現實,貿然重啓政改推動旅遊、文化藝術,幫助青年人就業籌備推出「青年共享空間計劃」培養青年人成為有質素的新一代,對社會有 承擔、具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和國際視野利用社交媒體和網絡平台向青年及家長推廣職專教育加強培訓及吸引青年人入行大型基建項目在私人物業業主提供的活化工廈或商 廈的樓面開拓新的藝術空間,供青年藝術家以優惠租金租用
2021年25次在保安局局長領導下,六支紀律部隊和兩支輔助部隊都致力加強培育青少年正 向思維和守法意識的工作懲教署會推出「並肩同行」 計劃和設立「正向實踐坊」,協助在囚青少年重組民政事務局為青年及地區事務局,加強以地區為本的方法解決市民日常關心的地區問題,及為促進及支持青年發展 提供一站式平台為青年人以至為退役運動員提供就業和發展機會培育青年人成為有質素的新一代, 具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和國際視野,對社會有承擔注重培育青年正向思維的工作,讓他們建立正面的價值觀,成為有擔當、有理想,願意為 國家、為香港未來奮鬥的新一代今年施政報告諮詢會,林鄭特別安排三場與學生和青年的會面,直接聆聽他們的心聲
學生施政報告文本中出現的例子
2017年18次為修讀教資會19資助的研究院研究課程的本地學生提供助學金推動STEM教育,舉辦更多優質的大型學生活動,如與科學科技相關的博覽會為學生、老師、家長 和校長,創造一個穩定、關懷、具啓發性及富滿足感的教與學環境加快增加大學宿舍宿位數目,令本地本科學生有機會在修業期間體驗大學舍堂生活讓學生認識自己國家歷史、文化、經濟、科技、政治體制和法 律等各方面的發展,培養他們的國家觀念推動學生認識中國歷史和中華文 化,就課程的修訂再次諮詢業界為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提供適切的支援服務在職家庭及學生資助事務處改善措施進行新一輪的宣傳和支援服務進一步擴大殘疾學生實習計劃,讓更多殘疾 年輕人有機會在政府實習幫助非華語學生有系統地學好中文,融入社群
小學和中學實施「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培養學生對藝術的興趣,為日後香港的文化建設打好 根基定期到訪學校,與學生 見面和聆聽他們的意見,做到多關心、多聆聽、多行動和多互動「卓越獎學金」計劃,資助每屆最多100名本地傑出學生到香港境外升讀世界知名大學,藉以 培養具備環球視野、國際網絡,以及一流教育水準的優秀人才
2021年27次律政司團隊編製「聚焦法治、賦能起動」的小冊子,以深入淺出手法向中小學生灌輸守法意識少數學生被誤導和激化參加違法行為,甚至參與組織極端的政治活動教育局須以學生福祉為依歸, 有效監察及跟進涉及學校管理和老師操守問題
公營小學已實施小班教學專上教育、特殊教育善用「優質教育基 金」支援學校推動媒體和資訊素養教育、教導學生辨別資訊真偽教資會資助的研究院研究課程學生超收上限將由七成50進一步放寬至十成今年施政報告諮詢會,林鄭特別安排三場與學生和青年的會面,直接聆聽他們的心聲

不再出現的「自由」

《港區國安法》實施後,不少評論至香港的自由大大收窄,紅線處處,但政府的官方回應總是《基本法》第二十七條,法例賦予香港居民言論、新聞、出版的自由,結社、集會、遊行、示威的自由,組織和參加工會、罷工的權利和自由。施政報告過往不時都會在開首講述社會大環境的前言和相關篇章中引用法例,說明香港居民可以享有的權利和自由。 記者統計「自由」一詞在施政報告被提及的次數,發現「自由」從2019年施政報告開始就甚少被提起,甚至在本年度的施政報只被提及了一次,只是簡單一句「自由、開放及多元的經濟體」。

林鄭月娥新一份施政報告傾向中港融合,自由並沒有多提及。(《誌》資料圖片》)

「愛國」與「自由」

自由施政報告文本中出現的例子
2017年13次新聞自由、
言論自由、
權利和自由、 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2)、
年度世界經濟自由度報告、
自由貿易、
自由市場經濟(2)、
自由貿易協定、
自由貿易試驗區、
自由貿易片區、戶外自由空間
2018年12次人權自由自由市場經濟
自由和具競爭力的城市
自由貿易 (2)
全球最自由經濟體
經濟自由為世界第一
份自由 貿易協定
自由流通的資金
自由和具競爭力的體制
全球貿易自由化自由空間
2019年5次人權和自由
開放自由的城巿
自由貿易協定
自由市場經濟
自由貿易的經濟原則
2020年6次基本權利和自由
有言論、新聞、集會、示威、遊行等自由 自由貿易
自由貿易協定自由作業持證導遊
2021年1次自由、開放及多元的經濟體

 

2017年,林鄭首份施政報告中,在「良好管制」的「理念」一段中指出,香港廉潔的政府孕育了「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等價值。至於其他引用「自由」的段落均關於香港開放自由市場經濟以及貿易自由。

2018年施政報告同樣有提及香港的優勢,包括「法治精神、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以及人權、自由等」,其餘的篇幅亦提及經濟上的自由貿易。 

雖然2019年施政報告篇幅減少,但報告內容仍然有五次提及「自由」,其中兩次和公民享有權利和社會有關。2020年,《港區國安法》通過後首份施政報告篇幅恢復至正常水平,提及六次自由,但仍有三次關於港人享有的權利和與法治掛鉤的「自由」。

本年度的施政報告只剩下一處提及自由,語境也只是與香港經濟體系有關。報告中寫到「香港是一個自由、開放及多元的經濟體,是世界各地人才、 機構及不同規模企業匯聚的大都會。去」。有關香港人被賦予的自由,已經再無提及。 

記者再在本年度施政報告中尋找「人權」「權利」、「集會」等字詞均沒有發現。 

  1. Highlight林鄭任內五年的施政文本:國家發展大局 — 一再強調的「愛國」和消失中的「自由」
  2. 《誌》翻查近六年土木工程合約 「北部都會區」中資承建商佔三至五成 有企業承接的金額比一帶一路國家高
  3. 2019年「暴徒的選舉」 與 2021年 「民主的選舉」 —中央政府眼中的香港選舉 

王紀堯

《 誌 HK FEATURE 》 — 獨立記者
專責社運專題、法庭報道、國際人權報道。

陳卓斯

《 誌 HK FEATURE 》 獨立記者
製作、策劃紀錄片,專責《誌》影像報道。

PAYME支持獨立記者

返回

在狹縫中推廣口述影像 鎂光燈照不到這些「畫外音的人」

繼續

葉蔭聰 X《開玩笑的夏天》作者清如 — 站在歷史的開端,論記錄的熱誠與「急凍的狀態」

最新

政府兩年加60%煙草稅 煙民轉買私煙報販大受影響

本刊去年出版《香港職人》,其中報紙檔報販是書中25名職人之一。近年大報章、雜誌相繼倒下,餘下來的報紙檔主要靠賣飲品、香煙維生。政府自2023年連續兩年加煙草稅30%,令一包香煙漲價至$94元,其中$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