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後港人橫濱開檔做香港料理:為香港守住碗車仔麪

/
「守住香港」,守?如何守住?如果連一碗車仔麪都守不住,那香港的地道美食就沒有將來。

橫濱,一個東京人以為效遊的地方,其實由涉谷到橫濱不到一小時,一定快過前海去中環。去年12月在綱島站開了一間香港大排檔餐廳,名為「八十港」。2020年老闆鄭先生決意離港,要在日本做好「香港料理」的招牌,在橫濱重現大排檔風味,向日本人遞上一碗地道的香港車仔麪。

東京久不久地震一次,十月初五級地震,早上鐵路停擺,東京看來不太安全。一早視日本為「故鄉」的鄭老闆慨嘆,今日的香港已不是他所認識的香港,就算東京地震危險,都會選擇在日本生活,「天災不及人禍,人禍是長期的嘛」。來到日本,他想替香港做的,都放在這碗車仔麪裡,「只想大家食返個情懷,食返個味道」。

在日本整一碗車仔麪,究竟有幾難?

午市A-E餐,甚有港式風味。

在日本弄一碗車仔麪


餐廳以「八十港」為名,鄭老闆說理由很簡單,「因為我係八十後」。餐廳裝潢用大排檔的枱,播的音樂全是八十年代的廣東舊歌。記者品嚐眼前的車仔麪,歌曲揚揚在耳邊,36年前電視劇主題曲《難為正邪定分界》「(好人)努力興建,(奸人)我盡情破壞⋯⋯」,在大排檔圓膠碗夾起一塊來自日本的坑腩,真的百般滋味在心頭。一碗車仔麪要有咩料?各處鄉村各處例,但物離鄉貴則是恒久不變定律,在日本弄一碗車仔麪,可以說是人生的大抉擇。

「牛腩還可以守(煮),坑腩最難搵;大腸去咗最髒嘅部分,呢度只餘下皮,咁都仲有得諗;豬紅(雞血)我就用鴨血取代,魚蛋先係問題,豬皮就⋯⋯唯有放棄。」

鄭老闆說到自家製的一碗車仔麪,每樣食料,有血有汗,五味雜陳。不懂日語的鄭老闆,一家抵日本數個月,他便埋首計劃餐牌,他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要做一碗似樣的車仔麪。

車仔麪是「八十港」的招牌菜。

鄭老闆少時做過廚房,之後沒有踏足廚房,人到三十歲,香港的化妝品貿易生意已上軌道,2020年決定一家四口離開香港,到日本投資移民。在日本建立二次人生,他自問最想守住香港什麼?他的答案是:大排檔風味和車仔麪。「車仔麪,以前我哋細個落街就有得食,你問下在香港還有沒有人選擇做車仔麪?這是我很想保存的事。」平地高樓從地起,要守住車仔麪,鄭老闆坦言按步就班的「建立」,先要建好「地基」:「香港車仔麪嘅精神係咩?係牛腩。牛腩可以守到我一定會守,所以我攞得幾多得幾多(牛腩)」。鄭老闆跟當地的肉商洽談,終找到一間只批發坑腩的部分,這總算建好車仔麪的「地基」。

日本跟香港飲食文化不同,鄭老闆說有些食材如豬皮真的沒有,有些如坑腩可以買但成本高昂也要靠路數,年初又找到牛孖筋,湊巧的碰到一間新開的高級酒樓願意賣幼麪給他,拼湊之下,終於湊合成一碗似車仔麪的車仔麪。開店近一年,車仔麪始終是「八十港」的招牌菜,每逢周末有一批居日港人遠道而來,聚首一堂食麪解思鄉之苦,更有客人要求鄭老闆煲湯。

鄭老闆花了不少心思設計霓虹燈牌。

香港料理就是香港料理

自2020年,香港移民潮望不到盡頭,鄭老闆的朋友見他賣樓投資移民到日本,都好奇問:「喺日本做餐廳,賺唔賺到錢?」鄭老闆苦笑說,「賺唔賺到錢嘅定義係咩?我哋為生存還是生活,係兩樣嘢。喺日本我為生活,喺日本用400萬可以有很多選擇,香港唔係。」鄭老闆以拼死無大害的態度移民日本,他不懂日文,一開始靠香港朋友搭路,到埗後自己辦手續時,對着日本公務員有時靠手機的 Google 翻譯,當中遇上很多實際問題,那些都不是錢。第一個難題就是向日本政府解釋什麼是「香港料理」。在投資移民的計劃書中,鄭老闆拒絕填「中華料理」,堅持寫「香港料理」,「我們唔係中華飯店,我係整香港料理,呢度冇麻婆豆腐飯、天津飯食」。在多次書信來往中,一再闡釋「香港料理」的內容,日本政府最後接納他的投資計劃書。

在綱島站的「八十港」,漸漸成為居日港人的熱點。

去年12月開張至今,差不多一整年的「緊急事態宣言」,晚上八時要停止營業,對於主力靠晚市的「八十港」大受影響。餐廳每月取政府約50萬日圓的補助金,鄭老闆努力轉型做外賣,捱到九月「八十港」為節省開支宣布周一至三休息。對於疫情,鄭老闆表示依然樂觀,縱使經歷長期的低迷,在日本始終望到曙光,他相信政府會漸漸開放晚市時間。在這段艱難的日子,鄭老闆而找到其他出路,例如客人要求煲湯,他想不到連日本人對於香港老火湯充滿期待,足見「香港料理」在日本還是起點,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不想回頭 香港只能回味

移民日本一段日子,香港在過去一年變化之大,鄭老闆表示驚訝,感到香港很多東西都不同了,往事只能懷緬,沒有打算回香港生活,最重要是考慮到兒子的教育。

「每日睇新聞都發現香港唔同咗,裡面有我嘅回憶,但已經唔係嗰樣嘢,依教嘅歷史和認知的歷史,兩樣嘢嚟,咁我點教啲小朋友?」

現在鄭老闆最歡欣每逢周末一大堆客人坐在「八十港」食到香港的情懷,可以像坐在大排檔大吃大喝,不用斯斯文文,在橫濱建立一個香港的空間。

關震海

HK FEATURE 誌 — 獨立記者/ 創辦人/主編|國際人權報道、專責《誌》日本社會專題、《誌》責任編輯

返回

樹欲靜而風不息 疫情下攝影師為他們留一張合照

繼續

《誌》翻查近六年土木工程合約 「北部都會區」中資承建商佔三至五成 有企業承接的金額比一帶一路國家高

最新

「戰貓」救不了台灣鳳梨 兩代農夫站在政治分岔口 

廣東人稱鳳梨為「菠蘿」,農夫說好食的「菠蘿」,不能太綠,黃中帶青代表又甜又多汁。世人為鳳梨添上政治顏色,對岸為進口設關卡;台灣政府在補助政策上亦築起堡壘,自由貿易潮流不再,花蓮鳳梨應如何自主?1月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