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濱中華街1952年學校事件 國共分裂 台灣海軍一度介入

上世紀50年代,毛澤東擁護者在中華街巡遊,氣氛緊張。(《華のスミカ》提供劇照)

紀錄片《華のスミカ》講述上世紀50年代中華街的國共紛爭,當年學校的佔領事件,令師生們餘生像「斷了線」的風箏,縱使在同一條街生活,兩派互不往來。紀錄片中的費龍祿老師擁護共產黨,在「學校事件」中被趕出來,他對當年的學生仍念念不忘,多次邀請重聚,可惜無人應邀。至死的一刻,「同學會」也未能齊齊整整,共聚一堂。

牽引著中國歷史的橫濱中華街是百年前孫中山的革命基地,也是國共鬥爭得頗激烈的地方,百年的歷史前人不講,後人開始漸漸遺忘。1884年孫中山惠州起義失敗之後,在十多年的流亡日子之中,孫中山逗留最長的地方是當時廣州人聚居的橫濱。當時孫中山得到華裔商人溫炳臣協助,1899年開始居於山下居留地121番號,與當時清朝領事館135號只有一街之隔(現址山下町公園)。

1952年的學校事件,日警入校拘捕學生,課室掛著孫中山的相片。(《華のスミカ》提供劇照)

1895戊戌政變失敗,梁啟超、康有為流亡到日本,在橫濱落腳,是為「保守派」之首,與孫中山主張武裝革命「革命派」分庭抗禮。兩派政見雖有分歧,亦攜手建「大同學校」,旨在培育華民子弟,是今日橫濱中華學院的前身。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革命派」在中華街成為一大主流。戰後,三間華人學院受到戰火摧殘,三校合一為橫濱中華學校,隨著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立國之後,約3,800名華僑回國建國,校內師生亦分為「台灣派」與「大陸派」兩派,開展了誰是「正統」的紛爭。

1952年8月1日,在暑假的第一天,擁護中華民國的「台灣派」學生佔領整座中華學校,只准學生進入,不准支持中國共產黨的「大陸派」老師進校。情況一度觸動停泊在橫濱海港的中華民國軍艦「太平號」,台灣派出50名海軍軍人入校了解,被校方拒諸門外。日本政府洞悉這次一觸即發的政治危機,加賀町署警局派出200名警員入校拘捕佔領學校的學生,日本稱為「學校事件」。

費龍祿老師在「學校事件」中被逐出校門,死前他依然惦掛當年的學生。(《華のスミカ》提供劇照)
發生在1952年的「學校事件」,費龍祿老師(白褸黑手套者)在校外做調停工作。(《華のスミカ》提供劇照)

「學校事件」徹底曝露中國華僑內部的分裂,亦令華僑下一代的教育弄得兩敗俱傷。全校小學與學部合共6班,全校約860人。事件令660人離開中華學校,轉為私塾教學;110人轉到日本學校升學;中華學校只有80名學生留低。「學校事件」之後,「大陸派」學生散落在20處私塾,師生們開展了4至5年的私塾生涯,最後師生們於1959年建橫濱山手中華學校。自此橫濱的學校及華僑組織一分為二,橫濱華僑聯誼會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橫濱華僑總會則代表中華民國;店舖外掛的旗幟亦代表他們的政治取態,他們互相不干預對方的慶祝活動。

橫濱中華學院現址。

參考資料:《横浜中華街》,著者山下清海,2021年

關震海

HK FEATURE 誌 — 獨立記者/ 創辦人/主編|國際人權報道、專責《誌》日本社會專題、《誌》責任編輯

返回

自那天起不相往來 一條街的傷疤  第4代華裔後代記錄中華街的冷戰歲月

繼續

【性/別小眾 衣櫃圍牆】80後同志活在情緒圍牆 Be true to myself 愛不愛都難

最新

「戰貓」救不了台灣鳳梨 兩代農夫站在政治分岔口 

廣東人稱鳳梨為「菠蘿」,農夫說好食的「菠蘿」,不能太綠,黃中帶青代表又甜又多汁。世人為鳳梨添上政治顏色,對岸為進口設關卡;台灣政府在補助政策上亦築起堡壘,自由貿易潮流不再,花蓮鳳梨應如何自主?1月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