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天起不相往來 一條街的傷疤  第4代華裔後代記錄中華街的冷戰歲月

林隆太在中華街取材近10年,2021年自行發行影片,他希望呈現一段華裔不願觸及的歷史。(關震海攝)

新冠疫情3年,在橫濱中華街屹立138年的「聘珍樓」捱過戰爭和1923年關東大地震,亦經不起世紀疫情的洗禮,去年(2022年)夏天宣布破產,象徵一個時代的結束。門庭若市的中華街頓時變得冷清,餐店門外張貼紀錄片《華のスミカ》的大型海報,顯得格外顯眼。

《華のスミカ》由第4代華裔80後導演林隆太製作,電影記載了在中華街隱藏半個世紀的歷史,幾代人因「國民黨(台灣派)」與「共產黨(大陸派)」的政治分歧,多年來背負政治包袱,在肩摩踵接的旅遊大街互不往來,各有各忙。

70年前意識形態令中國人陷入嚴重撕裂,國共的分裂伸延至海外的華人校園。1952年橫濱中華街發生「學校事件」,造成騷動,華人圈從此割裂成兩個世界,《華のスミカ》重現當年的歷史,詰問修補關係的可能。林隆太坦言,拍到中途擔心作品觸碰到上一代的恩怨,亦憂慮惹來中國愛國份子的攻擊,一度擱置拍攝,幸好其中一位受訪者費老師臨終時鼓勵,希望下一代以「不隱瞞過去」的態度記錄歷史,林隆太繼續自資拍攝。

《華のスミカ》尋找著刺痛幾代華人的「冷戰歲月」,70餘年傷口不聽不觸摸看似不痛楚,在疫情漸漸冒出水面,讓下一代人看見傷口。

在中華街有組織願意將紀錄片海報張貼到當眼的地方。

這麼近那麼遠的紅衛兵

神奈縣橫濱中華街是日本熱門的「旅遊景點」,中華餐館林立,百年前的中華街是孫中山革命逃亡喘息之處。孫的「革命派」與康有為的「保守派」共同創校,辛亥革命成功之後進入民國時期,中華街擁護的是中華民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後,將中華街一分為二,國共分為一紅一藍,在橫濱形成一個細小的「冷戰」區。

林隆太的太祖父移民到橫濱,他是第4代的華人,自小在日本學校接受教育,他原先連祖先來自中國也不知,直至15歲在看北野武的電視節目,才知道自己的身世。「電視節目講有關在日本生活的中國人,我覺得不關我事。媽媽突然問我:『你覺得如何?你父親是中國人』。 」母親一個提問,隆太才知悉父親有中國血統,自己原祖籍福建,父親的祖母於1913來日本生活,祖母也吃了不少苦頭。隆太本覺得這事也跟自己沒有相干,反正由第二代開始已跟中國沒有太大關係。可是,一天他從父親的相簿中找到一張黑白相片,相片中父親小學時當紅衛兵,一臉威風凜凜的樣子。父親看到這張相也愣一下,似是遺忘了曾當過紅衛兵的事。

林隆太父親小學時代當紅衛兵,這一幀相片成為尋找中華街歷史的開端。(《華のスミカ》提供劇照)

隆太在美國留學讀新聞時,原本打算以父親的舊相片作為相片展覽,展示過去中華街的歷史。他開始做資料搜集,做影像記錄,向上一輩探問,才驚覺歷史留下來的傷口並沒有痊癒,上一代只是各自埋藏過去,各自開門做生意,各自在不同的日子慶祝國慶,其實並沒有好好面對自己的歷史。

隆太父親出身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年代,在「橫濱中華學校」(前身:大同學校)讀書,當時小學部的師生們已分為「大陸派」與「台灣派」兩個派別。1952年8月「台灣派」的支持者佔領學校,拒絕宣揚毛澤東思想的「大陸派」師生進入學校,雙方在校外爭持不斷,示威一觸即發,警方到現場高度戒備。最後「大陸派」師生們另覓地方建立「橫濱山手中華學校」,事件稱為「學校事件」。自此,隆太父親同輩朋友割裂成「台灣派」與「大陸派」。

林隆太(右一)在15歲之前對自己是中國後裔全不知情。(《華のスミカ》提供劇照)

隆太父親少時信奉毛澤東,1966年文化大革命父親與同學們投入運動,在學校唱紅歌,追隨共產黨。事隔半個世紀,剩下這「信仰」的同學沒有多少個,但兒時「台灣派」好友便因為政治分歧,從此不往來,在《華のスミカ》中隆太發現父親早與「台灣派」同學決裂,至今也沒有修好關係。

費老師臨終託付 

隆太在「學校事件」中訪問了上一輩「大陸派」和「台灣派」,受訪者在小時候也曾經是感情要好的同學,現在關係變得肢離破碎,在隆太的鏡頭,找到的是中華街街頭巷尾的「禁忌」。隆太說,他從小知道有人掛起中華民國旗,亦有店主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星旗,彼此互相尊重,沒有打鬥,他料不到背後藏著不能觸碰的傷痕。

費龍祿老師(左)已不在人間,他希望下一代多了解上一代的歷史,以免重蹈覆轍。(《華のスミカ》提供劇照)

為了拍這齣紀錄片,隆太找到了「學校事件」之後建立的橫濱山手中華學校的建校者之一費龍祿老師。費老師接受訪問時已垂垂老矣,在電影裏他向導演展示「學校事件」之前的美好年華,費坦言「關係就在『學校事件』那一年全沒有了」,雖然政治理念存分歧,但他不希望失去友誼。

紀錄片中費老師透露,曾辦過同學會聚會,廣邀「台灣派」的同學,始終不得要領。隆太拍攝到中華街幾代人內心深處的瘡疤,同時也令他失去拍攝的勇氣。

「日本有個不明文的規定,不要太高調,不要站起來露出稜角,要好好隱藏自己的身份 ⋯⋯如果我說出這段歷史,擔心會不會令人對中國後代有不好的印象」,隆太頓了一頓,再說:「我不想做點火的那個人」。

在2015至16年,隆太完全停止了拍攝,一次跟費老師見面,這位老人家不但沒有叫隆太不要公開紀錄片,反而要求導演還原歷史,繼續拍攝,「費老師說不想後人重蹈覆轍,所以想我們記下來。他曾說過去的事,需要給後世有一個交待」。得到費先生的鼓勵,隆太重新開拍,直至費老師離世,臨終費老師也未能與「台灣派」的學生同枱食飯。

「你是甚麼主義,我一點興趣也沒有」

自小在日本成長,《華のスミカ》橫跨近10年時間製作,令他對身份認同有不少啟發。日本經常以「XX系日本人」稱呼其他種族後裔,隆太對此感到反感,「日本人經常有一種無意識的優越,加這些稱謂,就是代表與日本人不同⋯⋯對我來說,他是什麼人,是什麼主義的人,我一點興趣也沒有。」在《華のスミカ》,隆太並沒有鑽研什麼是毛派思想,什麼是三民主義,焦點在於兩代撕裂的實況,最撕裂的不是吵架,而是長期彼此的沉默與遺忘。

導演林隆太曾一度放棄拍攝,他怕挑起上一代的恩怨。(關震海攝)

2021年夏天,隆太與監製擔當發行商,《華のスミカ》一開始在橫濱獨立戲院上映,漸漸到其他地方上映,到今天中華街更多人知道《華のスミカ》的存在。隆太苦笑稱,由自己去發行紀錄片,自由度比較大,宣傳時間可以長一點,更重要是製作人親身走過這段歷史。隆太說,宣傳紀錄片時,他與監製到中華街的店舖和組織親自叩門,問他們可否借門口貼電影海報,起初膽戰心驚,意外的是不論什麼派別,接受的比拒絕的人多,不懂中文的隆太猜下一代其實也想知道更多以前的事。

這段在中華街發生的華人歷史,隆太小心翼翼的處理,他說自己不是很勇敢的記錄者,「我知道,在中國、香港上映是困難,我會有所自我警戒,因為民族主義。」始料不及,一齣《華のスミカ》打開了中華區的「禁區」,上一代說不出的傷口由下一代接棒,林隆太至今仍是努力爭取在日本不同的地方上映。

中華街有些小路是「台灣派」,舉頭看旗便知曉。

關震海

HK FEATURE 誌 — 獨立記者/ 創辦人/主編|國際人權報道、專責《誌》日本社會專題、《誌》責任編輯

返回

布二代Tammy不負父望  隨時代變陣 守到最後

繼續

橫濱中華街1952年學校事件 國共分裂 台灣海軍一度介入

最新

「戰貓」救不了台灣鳳梨 兩代農夫站在政治分岔口 

廣東人稱鳳梨為「菠蘿」,農夫說好食的「菠蘿」,不能太綠,黃中帶青代表又甜又多汁。世人為鳳梨添上政治顏色,對岸為進口設關卡;台灣政府在補助政策上亦築起堡壘,自由貿易潮流不再,花蓮鳳梨應如何自主?1月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