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二代Tammy不負父望  隨時代變陣 守到最後

Tammy感嘆道,不少即將移民的人士購買香港系列布料。(葉潔明攝)


「70後」Tammy何小姐是棚仔的布二代,其父60年代來港後開始賣布,70年代隨其他布販一同來到棚仔營生。對Tammy來說,布棚不止是維生地,也是她成長的地方。Tammy 8歲已在舖內檯仔櫈仔上做功課,於棚仔對開籃球場(註:現為貯存布匹的地點)與一班布二代小孩玩捉迷藏,因此從小跟鄰舖東叔的子女熟稔,左鄰右里猶如一家人。當時貨如輪轉、貯存量少,小孩子玩樂的空間也多。時至今日,舖內鐵柱還貼有她兒時的公仔貼紙。棚仔的兒時回憶? 「好開心!」

40多年後,兒時玩伴早已晉身各行各業,只有Tammy堅持賣布。「讀書較多的弟妹嫌布業成本效益低;我是家中老大,不想爸爸失望,於是到店裏幫手。」

Tammy中學畢業後先做微波爐推銷員,之後到父母的布店工作,「以$1600元購入只值$800元的布匹,蝕本!」幸好爸爸安慰她:「撞板,咪當交學費。」為了接近父親做生意的造詣,90年代初她跑到荔景製衣業協會讀兩年制文憑課程,做足功課,「要求頗高,開學時數百人、畢業時僅餘數十人!」她畢業後父親放心將整間店交給20出頭、剛學滿師的她,當時已到六旬的父親從此不再過問。現在,布店由Tammy與丈夫主理。

Tammy小時候在棚仔做功課和捉迷藏,現在十分關心多棵老樹的去留。(葉潔明攝)

入日本潮布開拓市場

作為布店的大掌櫃,Tammy亦學會隨時代變遷。Tammy為免布款顯得「老餅」過時,她接手後特地委託嫁往日本的中學同學蒐羅日系「潮布」。「日本人視和服織布為國粹,從前甚少出口;朋友幫了一大忙。」她欣賞日本品質監控嚴謹,花布旁邊印有色碼,方便下次入貨及為線圈與鈕扣配色。人緣甚佳的她,亦有瑞典朋友代購北歐布料。繼承父業之餘,Tammy自己也實在喜歡花花碌碌的布,平日穿戴布頭飾花布袋與公仔襪子,也是顏色鮮艷醒神的。

店如其人,Tammy甚念舊,店內放著一張舊式鋼製碌架床,床板塗有牡丹花圖案,大概是70年代的貨色。原本父母想扔掉,但Tammy 念及這是她三姊弟兒時睡覺的床,不捨扔掉,索性將之移至店裡當作層架使用。「鋼水好,放重物都依然穩陣! 」

這張床即將隨店舖一同遷往通州街街市,欽州街棚仔成為絕響。縱然新舖面積小而且成本高,Tammy仍打算繼續撐;正如十多年前棚仔火災損失嚴重,她依舊撐下去。

這張懷舊鋼床將隨Tammy一同遷往洲街臨時街市。(葉潔明攝)

今天難言明天

經常做義工幫助別人的她,這次搬舖有客人與朋友自動落手落腳幫忙。多餘的布匹將送到收容流浪狗隻的「浪浪之家」,以免被當局送到堆填區棄置。訪問當日,同樣愛護小動物的客人郭詠詩來訪,十多年來她跟Tammy從客人關係變成知心好友;詠詩從頭飾、哩士襯衫、花布連身裙子到哩絨小襪子都自己買布縫製。

曾前來購買哩士布的還有當時初出道的本地設計師Vivienne Tam,現已在國際打響名堂多年。身為鏡粉的Tammy更向記者展示Mirror成員Stanley邱士縉飾演劇集「野人老師」中的格仔桌布,正是工作人員從她這兒買的。

客人郭詠詩(左)全身的布藝製品都由自己買布縫製,她與布販Tammy早已由客人關係變為知心好友。(葉潔明攝)

布店也反映時勢,印有本港地鐵與小巴站圖案的布料成為新寵。她慨嘆道:「不少港人趁移民前夕來購買香港系列,令我感到唏噓;我也恐怕以後不一定會有供應。」

對於來勢洶洶的移民潮,Tammy重覆說:「我是家中老大,需要照顧80多歲的父母,不會走。」

不過Tammy的成年女兒考慮移民,因此長遠而言Tammy最終也有可能需要在他鄉再起新門牆—就像她老爸60年代從離鄉別井來到香港一樣。

現在棚仔後方仍見軍部地界。(葉潔明攝)

葉潔明

社區記者

返回

欽州街棚仔的最後歲月  九旬東叔不言休也需休

繼續

自那天起不相往來 一條街的傷疤  第4代華裔後代記錄中華街的冷戰歲月

最新

【本地桌遊】世界桌遊大不同 本地桌遊無人撐?

雖然桌遊這幾年Board Game在香港急促發展,始終不及外國普遍。Joe指出,外國消遣娛樂較少,地大脈博,假日「無嘢做」只好約朋友來家中玩桌遊,「我去超市去買野都要揸半個鐘車,咁佢有咩做啫?」 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