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州街棚仔的最後歲月  九旬東叔不言休也需休

東叔於棚仔開舖40多年,頭頂是他遷入棚仔以前在街邊開排檔用的鐵櫃門。(葉潔明攝)

即將清拆的深水埗欽州街布藝市場(棚仔)從外面看來只見簡陋鐵柱和布幕,但舖內張羅的布匹,曾在大銀幕閃爍,為香港添上繽紛色彩。無論是梁朝偉飾演《一代宗師》葉問的唐裝衫褲、票房電影《飯戲攻心》的圍裙與窗簾,還是電視劇《野人老師》的桌布,也來自棚仔。棚仔見證製衣業興衰,甚至記錄了一個時代。

在經濟起飛的70年代,因著地鐵的興建,原於汝州街經營排檔的布販搬至這個臨時小販市場。40多年後的今天,由於政府覓地興建資助房屋,棚仔將於1月底結束、隨後清拆。部分布販將遷往通洲街臨時街市繼續營運,亦有不少選擇結業。我們記錄了欽洲街棚仔人和事的最後面貌,此情此景將於數個晝夜後成為追憶。

撐支長篙、開個天窗,為既熱且焗的舖位稍為降溫。(葉潔明攝)

九旬布販見證布業興衰

賣布超過70年的東叔表示,製衣業未興旺以前,「疋頭行」最初只集中於港島中環永利街與蘇杭街。隨著戰後的製衣廠集中於青山道、觀塘、土瓜灣、大角咀湧現,布行亦從港島漸漸伸延至九龍上海街,繼而見於深水埗汝州街、南昌街、大南街、北河街等地。當時大型製衣廠多設於青山道等地,東叔等排檔布販經常於該區「行廠」,趁大廠完成製衣訂單前後,透過競投以平價購買剩餘的布匹,即士多(Stock) 布、廠尾貨,每次款式不同。布販之後分門別類做再批發與零售,賣給專做恤衫、風褸或牛仔褲的屋邨山寨廠,也批給平價車仔檔做「阿蝦仔蘇仔穿的衫仔褲仔」。70年代,汝州街排檔布販因地鐵工程而須遷至欽州街與荔枝角道交界的欽州街臨時小販市場,又稱棚仔。

傍晚六時正,年近90的東叔爬上櫈仔準備收舖。(葉潔明攝)

製衣業全盛時期,深水埗布行林立,路邊泊滿貨車,車上車落、門庭如市。由於本地服裝業於8、90年代仍然蓬勃,香港廠家北上初期也沿用本地布料,後來才慢慢繞過香港直接用台灣南韓的布料,正如東叔指「不少本地布販即使自設舖頭也寧願轉行;鞭長莫及、難敵內地競爭。」棚仔的客戶逐漸從山寨廠轉為設計系學生與喜愛布藝的人士,交易「從一擔一擔變成一小塊一小塊」。近年淘寶平價衣服大行其道,買布做衫的人也大減,東叔不得不承認布業式微。歷經製衣業興起與衰落,他表示時移世易、布匹也倒流,近年不少布販從內地製衣廠買士多布拿回棚仔售賣。

憑一雙手養大4個大學生

年近90的東叔陳如東是棚仔年紀最大的布販,雖然頭髮全白,左耳配戴助聽器,但動作矯捷,說話鏗然有聲。臉上經常掛著微笑,說話帶點文謅謅,最感自豪的是憑著一雙手養大四個大學生、個個有樓有車。「子女已打算退休!連我都未退休呢。」他俏皮地說。

他說得輕鬆,從前在汝州街開排檔時為了保護貴重布料,晚間收檔上三、四把鎖後仍然要於戶外檔口旁或樓梯底度宿至天亮,有家歸不得;這樣的日子維持了十年八年。「我們住在附近唐七樓,但收檔後不會每晚將布料移進屋內,半夜需睡於檔側。」

相識數十年的老友兼舊街坊(右)來棚仔跟東叔敘舊。(葉潔明攝)

搬到棚仔後,日子也絕對說不上開心:「好辛苦,只為搵食;夏天好熱好焗。」他認為當年棚仔設計錯誤,只沿用了雞鴨市場通風與有陽光的設計;但布匹最怕雨水與陽光,於是布販唯有在石棉瓦上搭建帆布天幕作保護。無法安裝冷氣,熱到不堪。「如果要從頭做40多年,真不知道怎麼捱過去。」東叔苦中作樂,自嘲「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每早用一支長篙從地面直撐至棚頂來打開一扇天窗,在夾縫中抖抖氣、隱見藍天與綠樹。

東叔少時曾在新會養蠶造絲,1950年來港初期以20元月薪於深水埗覓得賣皮革的工作,及後應布業興起在汝州街開排檔賣布10多年,1978年搬到欽州街棚仔開檔。他賣製衣廠用剩的士多布,然後再批發或零售。又購入製衣廠染色欠佳的珠子,黏在全棉或燈心絨上,「比原來更靚」的加工布料受到出口手袋廠以及非洲等地歡迎,自此又開闢另一市場。

雖然西式剪刀(下圖圖右)更為俐落,但東叔獨愛向記者介紹唐式剪刀(下圖圖左、中);一邊手柄呈長曲線狀、需置上,另一邊呈圈狀、需置下:「上下手柄不可調亂,否則無法剪布!」(葉潔明攝)

「全盛期我們兩公婆每天朝十晚六開舖;現在生意少,十一點半開檔下午五點半收檔,一個人看舖也嫌多。」四個子女讀飽書、「浸過鹹水」,選擇不入行。「我憑著雙手供他們在香港、英國與澳洲唸大學,這麼好的老豆也真不簡單!」東叔笑道。現在年約5、60的子女個個安居樂業,做公務員與專業人士,甚至比東叔早退休;還有四個孫仔孫女。子女有勸他退休嗎?「沒有,他們知道老豆『鐵打』的。」

不過他對數十年的賣布生涯早已生厭,「梁振英時代說收回棚仔覓地建屋,我已打算退休;最後擾攘多年,幸好我至今仍有能力開舖。」現棚仔即將清拆,他終選擇退下來。

「要變垃圾了」

跟東叔一同榮休的還有三件鎮店之寶,包括兩把老店何正歧利用人手打磨的「土炮」唐式剪刀,50年代約60元,相等於他三個月的薪水;還有同期賣一千多元天價、需於怡和洋行訂購的西式剪刀。三者現在仍然可用。

他在店舖一角特別開闢了一個小角落,除放置雪櫃微波爐外,牆上更貼滿照片和感謝狀。原來他60多歲開始參加慈善團體建校助學籌款活動,經常行路上廣州及北京、在台灣半環島單車遊,個人籌得百多萬元。平日開工穿著的風褸亦是參加慈善活動的運動服,「有30多套,不用買衣服;施比受更為有福,最緊要幫人、自己開心。」

東叔於棚仔開舖40多年,頭頂是他遷入棚仔以前在街邊開排檔用的鐵櫃門。(葉潔明攝)


訪問當日,有相識數十年、年過90的老友兼舊街坊來棚仔敘舊。在濃濃的人情當中,東叔卻稱不少舊相識已搬走或者離世:「到我這個年紀,熟口面死了一個又一個,愈來愈孤單了。」當日說時還是面露笑容的,希望退休後繼續游泳、行山。

然而記者之後再訪,距離清拆日子更近,東叔寬容的臉上開始露出愁容。

「這些布匹沒有人要了,要變成垃圾了。香港沒有工廠、內地工廠不要小批的布料。現在的人不會自己車衣,即使喜歡布藝的散客也只買一小塊用來做布袋。如果不通關,也無法運上內地。即使捐給學校和慈善團體,也要不了多少。」

他再三喃喃:「要變垃圾了⋯⋯」。

到了傍晚五時半的收舖時份,東叔拉開垂直綠簾將舖位每個角落逐一蓋上,90高齡的他爬高爬低、東奔西走約五分鐘,最後關燈、落幕⋯⋯,一切就這樣結束了。棚仔44年的歷史,也即將劃上句號。

最後關燈、落幕、收舖⋯⋯一切就這樣結束了。棚仔四十四年的歷史,也即將劃上句號。(葉潔明攝)

葉潔明

社區記者

返回

《芳寸之地》記庫爾德難民後代的邊緣日常  戲內戲外盡是難言之隱

繼續

布二代Tammy不負父望  隨時代變陣 守到最後

最新

【本地桌遊】世界桌遊大不同 本地桌遊無人撐?

雖然桌遊這幾年Board Game在香港急促發展,始終不及外國普遍。Joe指出,外國消遣娛樂較少,地大脈博,假日「無嘢做」只好約朋友來家中玩桌遊,「我去超市去買野都要揸半個鐘車,咁佢有咩做啫?」 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