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與留,成了論述香港不能或缺的一部分,在新一波移民潮中,仍有異鄉者留在香港,耕墾土壤。舞蹈藝術家與導演葉奕蕾(Elysa Wendi)在新加坡習舞,如今定居於香港逾10年,選擇在這片土地繼續探索舞蹈和
前立法會議員邵家臻去年(2021年)宣布解散囚權支援組織「石牆花」曾說:「眼淚是香港人的共同語言」,隨着公民社會分崩離析,疫情帶來生離死別,香港人的傷口該如何癒合? 上周四在深水埗舉行名為「過千山,過
繼 2019 年爭取保留李小龍故居失敗後,李小龍會宣布已展開「擬遊未盡- 李小龍故居復現企劃」,以 VR 技術在元宇宙內呈現李小龍故居「棲鶴小築」。企劃由李小龍會與一間本地數碼營銷公司,聯同三位 IV
新龍門客棧開在一片流沙荒漠。三教九流匯聚於此,逃亡者來來去去,老闆娘金鑲玉有錢就收,從不助人逃難。直到逃避東廠追殺的周淮安來到客棧,金鑲玉為情所動,也讓客棧突然被捲入朝廷角力之中。 在香港著名影評人朗
把「小故障」概念無限伸展,為人熟悉的李小龍、黑澤明電影中的武士、太空猿猴⋯⋯全是他畫中主角。每個角色也在表達著一種深層哲學
「為什麼兩元硬幣是波浪形?」一拳書館館長龐一鳴看到「港識多史」的新書《東方之珠的三斤釘——25個奠基香港的歷史故事》時,這行字句令他眼睛為之一亮。他曾帶團到歐洲旅遊賣藝,大家從街頭表演「賺幾多食幾多」
「很少人用年份作為一個攝影題目,我揀了1997,因為1997年是屬於香港人嘅」,攝影師朱迅說。 正當香港人在1997趕上飛機離開之際,當時二十出頭的朱迅(Birdy Chu) 千里迢迢從外國回來,見證
移居海外,縱使在海外說的是外語,廣東話就像我們身份的印記,如影相隨的牽引著我們,想表達時潛意識總是想用我們的母語—廣東話。因為有互聯網,移居他方的香港人,仍可以在網絡聚首,一起用廣東話學習。這是網課平台「學識」創立的原因之一,而疫情令老師和學生都習慣了上網課,則是學識成立的時機。
撰文 :夜露死苦 店長 黃文萱
日式繩縛起源於捕繩術,最早用於捆綁犯人,慢慢發展成美學的一環,令人欣賞到人體與繩的互動,所締造的變化和姿態。綁與被綁的繩縛美學,世人很容易聯想到性虐,將之視為禁忌,令我們無從了解,公開繩縛表演漸漸變得
ViuTV劇集《IT狗》無疑是一齣大放異彩的電視劇。它宛如白圭之玷,卻讓香港觀眾愛不釋手。劇集題材圍繞香港Start-up和IT界,因內含大量啜核貼地笑位,以致於網上及連登討論區的人氣節節上升。開始前
紅紅綠綠的小屋堆砌在湖的一旁,鏡面的銀湖中劃着碟碟的波紋,一條小船從湖的一頭開到另一頭,每天如是,湖面上泛起的紋理亦如是,生活在村莊的老人們像生活在波紋當中,來來回回,也找不着生活的出口,他們像是在一
《Euphoria》講述一班美國高中生的生活,劇集主要聚焦講每個角色的創傷和成長,其中主角Rue有吸毒的問題,而Jules因自我認同、與母親的關係而一直有難解的心結。二人在劇集中互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