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前町九十番地》 :台灣外交入門  張超英和他的父親

張超英
張超英曾在香港留學,學貫中西。

踏入8月,台海關係變得緊張。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問台灣,另一邊廂俄羅斯外交部長Sergei Lavrov 訪問緬甸軍政府,東盟(ASEAN) 外長會議場面尷尬,東亞危機一觸即發。佩洛西以三權分立為由,向外稱訪台屬個人決定,總統拜登無權干涉;後者俄羅斯外交部長以「非公務」形式訪緬甸,國家的外長訪問軍政府領導人,也可以「個人身份」到訪!?

國際間一時掀起「訪問潮」,訪台的政治人物還陸續有來⋯⋯,入秋之後台海勢必風起雲湧。筆者急急翻看台灣前駐日本新聞處主任張超英自傳《宮前町九十番地》,惡補半世紀以來中、台、美、日微妙的關係。

「#訪問」是國際關係的關鍵字,美、台於1979年斷交以來,政治人物「訪問」台灣容易觸動中國神經。安排政治人物「訪台」猶如踏上鋼線上玩火把,處理得不夠技巧,足以影響國際秩序,更可能賭上台灣的前途。

台灣新聞處主任張超英,由1980至1998年(98年退休,2007年離逝)在日本一直走在這條鋼線上玩火把,既要小心國民黨的線眼,也周旋在中美日的關係之間,但他依然順利走過鋼線,讓李登輝安全着陸訪日,歷史性地將台灣民選總統推到日本報章頭版。

張超英駐日期間,為避免台海關係緊張,想到既可提升台灣國際地位,又可避開台海危機的方法,那個不可能的任務就是邀請日本前首相訪台。

台海關係 回到原點

張超英對此深思熟慮,美國總統卸下總統之名,若以個人身份訪台,只要訪問行程合他的胃口,前美國總統大有機會訪台,始終在西方的政治世界,政治家名實之間,非常清晰,總統無名則無實,中方譴責便太沒道理。日本則不然,派閥政治仍保留退位不讓權的傳統。前日本首相訪台,會牽連至執政黨派閥對中國的政治表態,首相卸任後訪台同樣必然受中國譴責,這些政府潛規則早出現在上世紀的九十年代。

張超英曾力邀前首相中曾根康弘訪台,日治時期中曾根康弘在台灣讀書,二戰時亦曾在高雄擔任海軍軍官,少年時代一直待在台灣。張超英希望用「台灣情」打動中曾根康弘,最後中曾根以「我對台灣有感情,但現在不是時候」拒絕,改派兒子中曾根弘文到台灣訪問李登輝「回禮」。這就是中日關係建交(1972年建交)以來的微妙關係,台灣外交上一舉一動也在被監察、規管之中,這一次也讓張超英上了一課。

假若前首相安倍晉三不是被槍殺,訪台之旅預計在今夏發生,事情發展下去很可能一樣演變成台海軍演的局面。在國際關係上,「訪問」一詞若出現在台灣,本身就是危機四伏,處處地雷,稍為踏前一步,總會有人犧牲。

在<李登輝在日本名氣全面打開>一節,講述1996年李登輝成為首名民選總統,張超英計劃安排自由派大報《朝日新聞》記者到台灣訪問李登輝。張與資深記者船橋洋一裏應外合,繞過報館內的親中聲音,成功刊出20多篇台灣的專題報道,《讀賣新聞》緊隨其後刊出台灣專題。中方即時作出反擊,臨時取消船橋洋一的中國簽證,令他不能到北京大學作駐校研究。

歷史似乎又轉了一個圈,兩岸又回到原點⋯⋯

《宮前町九十番地》是張家祖宅的地址,張家三代連繫着台灣百年歷史。

你愛他,他愛你嗎?

留學日本、香港的張超英具外交官的魅力,他四両撥千斤的外交技巧自是精采,令人嘖嘖稱奇,決不做國民黨的線眼,又跟反對黨保持關係,就算在白色恐怖的黑暗時期,張超英也不會向外硬銷「民主台灣」。張超英往往能在大國之間,成功突破中方防線,讓被邊緣化的台灣在國際上曝光,這個不可能的任務,他不卑不亢做了40餘年。

張超英的一生本身就是一本東亞的國際關係與政治哲學的教科書,而書中前半部對於父親張月澄(又名張秀哲)的描寫,連繫着革命與回歸「國族」糾結,在今日的激盪歲月閱讀張父的一生,教人不勝唏噓。

張月澄是台灣煤礦大王張聰明的獨子,少年被安排到京都就學,中學到香港負笈,入讀拔萃學院,中學畢業便能操日語、廣東話、國語及英文四種語言,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精英份子。在香港留學期間,張月澄已顯露出他的革命抱負,冀盼着台灣脫殖回到中華民國的管治,本應可升讀香港大學,但他嚮往的是革命發源地廣州,輾轉到廣州升學。其後張在上海被捕,被押回台灣,日本法庭一直拖延審訊,雖然被判緩刑,這位張家大少爺還是要捱過兩年囹圄歲月。出獄後張依舊抗日,反對日本在台灣種植鴉片禍民,可見他的愛國節氣。

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完全顛倒了張月澄對中華民國的想像,國民黨在精英階層大抓捕,不顧外省、本土,凡被判定思想犯罪,都被抓進獄中,更殺害大批知識份子,棄屍荒野的,不計其數。張月澄被押走後,張家動用家族的人脈關係籠絡國民黨才獲釋放。張月澄前上半生心繫中華民國,二二八見證國民黨狠狠血腥殺害一代人,吞噬張月澄的中國夢,餘生鬱鬱不歡。

張超英在一章節這樣描述他的父親,之後再沒有提及張月澄。

「國民政府來,卻差一點喪命,他的夢、他的希望,完全地破滅。他對台灣回歸祖國的熱情一天天冷卻。當他發覺同時代的知識菁英朋友消失無蹤時,他也對生命的熱誠摯意消褪殆盡,他的餘生從此在孤獨的書房度過,不再與外界接觸,也不與家人多說一句話,過著自我封閉的日子。」

這本書翻到最後一頁,腦海閃現一條問題:亂世中,選擇做默默守護個人思想的張超英,還是做不甘被國家出賣、鬱鬱終日的張月澄?

在這場不流血的思想戰爭中作出抉擇,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還是可以選擇的。

關震海

HK FEATURE 誌 — 獨立記者/ 創辦人/主編|國際人權報道、專責《誌》日本社會專題、《誌》責任編輯

返回

南韓選舉陋習改不了? 區選組織化與賄選疑雲 兩黨激起二代男女大撕裂

繼續

關於47人案,你要知道的19件事

最新

相遇在言志 體驗慢攝影的樂趣 丁一一在唐樓探索藍曬

丁一一的小店「丁一一手作り」在2019年初開業,不久便遇上社會運動,原本開設工作坊的計劃因而打斷。受到社會事件影響,後來很長的時間,她的情緒也是傷心、壓抑的。所以當初接觸到言志區,對於該處的氛圍感到十分驚喜。「那裏有很多外面少見的書籍,不過人才是重點。這個社會氣氛下,我身邊很多差不多年紀的朋友都比較不愉快;但每次來到言志區接觸當值的同事,都是能量滿滿的,非常有朝氣。」與丁一一的相遇,大概就是互相為對方帶來啟發。

尋找(不准) 外露的歷史尾巴

書中簡單三個專題故事 — 赤柬的三年零八個月、台灣228和香港64,國內屠殺 「殤痕」一個比一個沉重,鎮壓戒嚴沒有治癒傷痛,適得其反,撕裂更深。翻到最後的「香港64」,在2014的時空,香港人心中的8964,新世代還欠了一道橋通往天安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