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海中尋找《蘋果日報》 忠實讀者收藏特刊報道 Bookmark時代痕跡︰留住記憶,跟記憶對抗

「在此別過,香港人,珍重。」這是《蘋果日報》最終章留下最後的句語。2021年6月24日,《蘋果日報》印刷最後一份報紙,並以「港人雨中痛別 我哋撐蘋果」為頭版標題,向讀者告別26年歷史。

自此,「蘋果日報」四個字,變成了「空白」;舊有報章在各區公共圖書館、報攤、便利店,在一年間全數絕跡。但報紙的餘溫與灰燼,未盡消散。記者在人海中尋找《蘋果》收藏家,好不容易才找到忠實讀者阿新。

50歲《蘋果日報》忠實讀者兼收藏家阿新,自1995年《蘋果日報》創刊,一直收藏具紀念價值的報道,包括2001年的美國「911襲擊」、「2003年七一遊行」及2019年《自由之夏》數十份報章及特刊。

他說,收藏的習慣是源於「記憶的吸納」,像是網站中「Bookmark」(書籤)功能,留住時代痕跡。

要保存《蘋果日報》的記憶,他認為道理是跟保存「六四」記憶一樣,要設法薪火相傳,「不停咁記住佢」。

見證《蘋果》打開報界新一頁

50歲的阿新,自年輕開始,已習慣收藏不同舊報紙、具紀念價值的物品。家裡除了曾擺放1989年6月5日報道「六四事件」的《文匯報》,也曾收藏1989年中大學生會《學運八九——清華大學宣傳隊之聲》錄音帶及1991年「民主大學」《民主與選舉》錄音帶等物品,部分收藏品在市面上已經絕跡。

至於家裡的舊報紙,他曾儲起近10份《蘋果日報》具紀念性的報道和特刊,包括1995年《蘋果日報》「創刊號」。他自1995年《蘋果日報》創刊起,便開始閱讀報章,「有朋友當時入面做記者,《蘋果》由排版到全(五色)彩色印刷的確好革新」。

阿新收藏了《學運八九——清華大學宣傳隊之聲》錄音帶及1991年「民主大學」《民主與選舉》錄音帶等物品。這些物品極具收藏價值。(受訪者提供)

然而,在1995年6月20日,《蘋果日報》第一篇社論開宗明義︰「我們屬於香港」,「我們怕。但我們不願意被恐懼所威嚇。」當時的阿新與動盪時代一起留下,也見證了《蘋果日報》如何在時代破格。

他認為當年《蘋果日報》的報道,無論是排版、全彩色印刷技術,還是報格的創新,均是香港前所未有。一份革新,吸引他26年來風雨不改的支持,「如果係睇報紙嘅話,就真係唔買其他報紙,自《蘋果》出現咗之後。」

後來,2006年起,阿新為《蘋果日報》副刊版畫插畫,一畫便4年。當時的插畫圖案,散落在介紹電影、健康和文化的版面。他緩緩吐說,《蘋果日報》是最早一批加入插畫的媒體,當時「真係搵人畫插畫」,跟《明報》或其他媒體的漫畫不同,畫插畫「係《蘋果》佢先開始」。其後,其他報紙跟風加入插畫。

但後來《蘋果日報》轉為數碼化後,人手畫插畫式微,其時阿新已沒為《蘋果日報》畫插畫,取而代之是「動新聞」的出現。自此,他減少了購買實體報紙,轉為支持網上版《蘋果日報》,直至最後一刻,目睹它的結束。

收藏舊報紙是一份「記憶的收納」

家裡曾留下大大小小的舊報紙,阿新說「只是剛巧歲月裡經歷到的歷史時刻,一種記憶的收納。」雖然並非每一份舊報章或特刊,他均會留起,但烙印在腦海裏深刻的歷史事件,如1996年報道《凸周刊》社長梁天偉被斬手、1997年「戴安娜之死」、2003年「反23條七一遊行」等報道,他均會保存一份。

他細列過去收藏報紙的記憶︰「911係一個恐怖回憶,戴妃係一個美好回憶,六四都係一個沉重嘅歷史回憶,(《蘋果》)trademark(標記)呢個時代。」

對阿新而言,收藏是一種「Bookmark」(書籤紀錄),猶如拍攝下當刻震撼的畫面,「我諗同影相差唔多」,「當時未有咁多softcopy(電子本),你想唔好畀記憶遺忘,從歷史去保存住嘅話,咁就留起佢囉。」

911特輯,是阿新其中的收藏。(受訪者提供)

眾多報道,阿新最喜歡《蘋果日報》2001年「911襲擊」的報道。「《蘋果》真係做得好好,尤其是911,佢哋會有隱形戰機嘅cross-section (戰機立體的解構圖),橫切面、武器呀,佢哋做得好犀利,講真。」

斷捨離 不忍捨離最後記憶

不過,幾年前起,阿新冒起了「斷捨離」的想法。眼見收藏的舊報紙漸漸泛黃,自嘲「環保L」(環保人仕自嘲的稱呼) 的他開始把舊報紙出售。但預料不到是,《蘋果日報》走到26年,卻到了盡頭。如今手上《蘋果日報》2019年特刊《自由之夏》和最後一份出版的《蘋果日報》,他決定把這兩份記憶好好收藏。

2019年《自由之夏》記錄了反修例運動100天。當時特刊一連兩日加印12萬本,最後被搶購一空,印刷部於是再加推4萬本;而最後一份出版的《蘋果日報》則發行100萬份,翌日已全部售罄。兩份刊物如今成為絕版收藏。

2021年6月24日最後一份《蘋果日報》,市民當日爭相搶購。(《誌》資料圖片)

回想當時景況,阿新說「最後嗰份報紙,就直接買唔到,走咗出去幾次」,最後他托朋友幫忙,才搶購到最後一份《蘋果日報》。兩份刊物,在他心中,「係兩個好大嘅傷口,大家明白嘅話」。

感觸由創刊到結束 見證《蘋果日報》的成長

他一時感觸,「因為《蘋果》真係劃時代,坦白講。由佢創刊,我哋嗰個年代睇開,去到睇住佢完結。」然後繼續說︰「佢有段時間係標題黨得好厲害,但好創新,無論係《壹本便利》、《壹週刊》等等,嗰啲佢哋真係做得好努力,帶動到好多媒體學佢哋,所以我覺得佢哋喺入面做喺辛苦嘅。」

「當然走到某個邊緣,佢哋過咗啲火位。但後期去返一個政治環境重嘅香港,佢哋又走返自己嗰個位,唔再係嗰種消費娛樂狗仔隊。所以你睇到《蘋果》⋯⋯係囉,睇住佢成長,睇住佢被人捽死。」阿新緩緩吐說。

《蘋果》創刊號

「我一個人Keep無用的」

記者問他,《蘋果日報》可以如何保存下去?他沉思了一會,然後說︰「好似問緊六四點樣保存落去。」

他想了一想,續言︰「講真個句,我本身有儲開一堆六四嗰啲,好似《文匯報》嗰啲報紙,同埋《文匯報》特刊,六四特刊、號外特刊。我一路自己keep(保存),但你一個人keep無用。簡單講係薪火相傳,如果想留住個記憶,就係同記憶對抗,即係不停咁記住佢。」

如今,《蘋果日報》已經停刊,阿新有感「歷史嘅意義愈來愈淡化,尤其是實體文獻」,因此他已轉為收集數碼資料,「不過一定會下載落嚟,因為網上嘅嘢好容易消失」。

  1. 在人海中尋找《蘋果日報》 忠實讀者收藏特刊報道 Bookmark時代痕跡︰留住記憶,跟記憶對抗
  2. 《蘋果日報》在公共領域消失 公共圖書館電子剪報刪所有《蘋果》紀錄 電子書庫下架至少28本「敏感」書籍
  3. 禁書年代:三中商書架上消失的學術書籍

Venus Ho

HK FEATURE 誌 — 獨立記者
2019年畢業傳理系學生,撰寫社區專題、人物專訪及調查報導,紀錄香港時代變遷。

返回

堆填區夜了又破曉 記2014圍蘋一夜鬥大媽

繼續

《蘋果日報》在公共領域消失 公共圖書館電子剪報刪所有《蘋果》紀錄 電子書庫下架至少28本「敏感」書籍

最新

曾志健2020年專訪:只有痛沒有恨

2019年反修例運動中首位中槍的示威者曾志健早前因承認暴動及妨礙司法公正, 被判監47個月。 最近他現身於由香港警務處「資料贊助」的無綫電視《有法安國》。曾志健在節目以真聲,但以黑色剪影的方式接受訪問

金寶冰廳何家獨守秘方 絲襪奶茶點滴在心頭

手執連鎖咖啡店的精巧紙杯咖啡,在城市中穿梭,甚為風尚。然而,香港人的心靈歸宿始終是盛載在厚厚瓷杯內的港式奶茶,其醇厚順滑的口感不只滿足口腹之慾,亦勾起與香港有關的點點滴滴,實實在在是香港人的Com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