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西貢水域於7月中出現一條長7米的布氏鯨,布氏鯨是國家一級保護類別的鯨魚,即時惹來大批市民租船出海觀布氏鯨;雖有船家在社交媒體已表明,拒絕接受出海觀鯨的生意,但仍無阻市民出海親近布氏鯨。在星期一(7月31日)早上,誤闖香港水域近半個月的布氏鯨傳來死訊。團體與市民質疑政府為何不仿效深圳快速設立「禁船區」,保護鯨魚。團體「本土研究社」批評現時海岸保護區及海岸公園的位置分散、面積又小,才是布氏鯨死亡的主因。
團體批評政府介入太慢
對布氏鯨闖入香港約2星期後就浮屍於牛尾洲的事件,外界指港府責無旁貸。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於7月26日,才提出水警巡邏勸喻觀鯨船隻;漁護署亦只指出不負責任的觀鯨行為或觸犯《野生動物保護條例》,但未有進一步執法行動。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鄭家泰在商業電台節目中批評,是次事件港府明顯「介入太慢太遲」,發現鯨蹤後的第二個星期鯨魚已有傷勢,惟當時才派水警驅趕「觀鯨者」。他建議,漁護署遇到這情況,應及早設立「禁船區」,但漁護署很快便回覆他說做不到。

局長先批評市民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周二(8月1日)下午聯同漁護署署長梁肇輝,以及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總監祝效忠會見記者,謝展寰先批評市民對野生動物的對待並不恰當,又以市民餵飼野馬騮與野豬為例,其觀光等行為會對鯨魚等動物造成影響,未來將加強公民教育。
謝展寰又重申,於7月中收到目擊鯨魚的報告時,漁護署已馬上聯同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研究能否將鯨魚帶離香港,政府亦已向市民作出呼籲不要出海觀鯨,但效果欠佳,又強調有與海外專家與團體商討如何「保護鯨魚」,「諮詢了內地專家、本地保育團體的意見以及海外專家的意見,但發現當中有很多困難,例如用一些方法作驅趕時會否讓它受驚,令牠更容易受傷?」但謝展寰承認,按目前法例漁護署沒有足夠的權力設「禁船區」,而且鯨魚出沒範圍廣闊,設禁船區難度相當高,亦影響其他船隻。
在2009年,亦曾有布氏鯨誤闖香港仔對開東博寮海峽,停留約一星期後自行離開;但今次布氏鯨停留超過兩星期亦未能自行離開。2021年深圳大鵬灣亦曾發生布氏鯨誤闖事件,深圳當局及時設立「臨時管控區」,禁止所有觀光船停留,「必要船隻」則限速航行,令布氏鯨得以安全返回大海。
本研社反駁政府不設「禁船區」是不為非不能
本土研究社成員鄭捷龍表示,有不少人歸咎責任在於觀鯨船隻,但事實上政府部門才有首要責任預防這類型的事件發生。他指出,香港海岸規劃上設有海岸公園及海岸保護區,但保護區的數量並不足夠。
世界自然基金會(下稱WWF)多年來爭取在香港水域建設海岸保護區,而布氏鯨出沒的西貢牛尾洲也是倡議要設置保護區的地點之一。鄭捷龍認為,政府如早在此設置保護區的話,便可防止事件發生。
鄭捷龍表示,現時的海岸保護區多數為補償區域或工程後才設立,例如補償機場三跑及港珠澳大橋,但在這個時候已造成生態危機。他指出,WWF資料顯示,香港的海岸保護區的位置較為分散,面積亦比較小,對鯨魚和海豚的保護不足。
鄭捷龍認為,政府可以有條件設立禁船區去防止市民近距離觀鯨,他舉出2021年鯨魚到訪深圳的例子,指出深圳市政府能迅速反應,在相關水域設立禁船區,不認同政府說法指無法短時間設立禁船區。
另外,他指出早前在赤柱對開水域有水雷事件,當時的做法是設立了禁止船隻及人群進入的區域,面積相當廣闊,「這個水雷也是很急出現,警方、消防等也合作協助引爆,難道這條有生命的鯨魚不值得我們多想一點措施?」
鄭捷龍表示,現時的海岸保護區並未完全禁止船隻進出,他建議港府應參考外國做法,先在多海豚或鯨魚出沒的水域設立保護區,並立法禁止船隻在保護區中航行。